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卫灵公第十五

[疏]○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先礼后兵,去乱就治,并明忠、信、仁、知、劝学,为邦无所毁誉,必察好恶。志士君子之道,事君相师之仪,皆有耻且格之事,故次前篇也。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曰:“军陈行列之法。”)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孔曰:“俎豆,礼器。”)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郑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疏]“卫灵”至“学也”。

○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先礼后兵之事也。“卫灵公问陈于孔子”者,问军陈行列之法于孔子也。“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者,俎豆,礼器。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孔子之意,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本未立,则不可教以末事。今灵公但问军陈,故对曰:“俎豆行礼之事,则尝闻之。军旅用兵之事,未之学也。”《左传》哀十一年,“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其意亦与此同。军旅甲兵亦治国之具也,彼以文子非礼,欲国内用兵;此以灵公空问军陈,故并不答,非轻甲兵也。

○注“俎豆,礼器”。

○正义曰:案《明堂位》云:“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郑注云:“梡,断木为四足而已。嶡之言蹷也,谓中足为横距之象,《周礼》谓之距。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桡之也。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于堂房。《鲁颂》曰:‘笾豆大房。’”又曰:“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郑注云:“楬,无异物之饰也。献,疏刻之。齐人谓无发为秃楬。”其委曲制度备在礼图。

○注“郑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

○正义曰:皆《司马序官》文也。

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曰:“从者,弟子。兴,起也。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食。”)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疏]“明日”至“滥矣”。

○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厄于陈也。“明日遂行”者,既答灵公之明日也,遂去卫国而之于他邦也。“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者,从者,弟子也。兴,起也。孔子适在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绝粮食,弟子从者困病,莫能兴起也。“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者,愠,怒也。子路以为,君子学,则禄在其中,不当有穷困。今乃穷困,故愠怒而见,问于夫子曰:“君子岂亦如常人有穷困邪?”“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者,滥,溢也。言君子固亦有穷困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注“孔曰”至“乏食”。

○正义曰:云“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者,皆以《孔子世家》文而知也。如、之皆训往。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孔曰:“然谓多学而识之。”)非与?”(孔曰:“问今不然。”)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

[疏]“子曰”至“贯之”。

○正义曰:此章言善道有统也。“子曰:赐也,女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者,孔子问子贡:女意以我为多其学问记识之者与?与,语辞。“对曰:然”者,子贡意以为然,是夫子多学而识之也。“非与”者,子贡又言:今乃非多学而识之者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者,孔子答言,己之善道,非多学而识之也,我但用一理以通贯之。以其善有元,事有会,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一以知之。

○注“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正义曰:《周易·下系辞》文也。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小于知德。”)

[疏]“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

○正义曰:此一章言子路鲜于知德。鲜,少也。由,子路名。言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少于知德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疏]“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正义曰:此一章美帝舜也。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化之,然后之王者,以罕能及,故孔子曰:“无为而天下治者,其舜也与?”所以无为者,以其任官得人。夫舜何必有为哉,但恭敬己身,正南面乡明而已。

○注“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正义曰:案《舜典》命禹宅百揆,弃、后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士,垂、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并四岳十二牧,凡二十二人,皆得其人,故舜无为而治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郑曰:“万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行乎哉?言不可行。”)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包曰:“衡,轭也。言思念忠信,立则常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若倚车轭。”)子张书诸绅。(孔曰:“绅,大带。”)

[疏]“子张”至“诸绅”。

○正义曰:此一章言可常行之行也。“子张问行”者,问于夫子,何如则可常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者,孔子答言,必当言尽忠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则虽蛮貊远国,其道行矣。反此,虽州里近处,而行乎哉?言不可行也。“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者,舆是车舆也。衡,轭也。言常思念忠信笃敬,立则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若倚车轭。夫能如是,而后可行。“子张书诸绅”者,绅,大带也。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无忽忘也。

○注“郑曰”至“为里”。

○正义曰:《周礼·大司徒职》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是二千五百家为州也。今云万二千五百家为州,误也。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遂人职》文也。

○注“绅,大带”。

○正义曰:以带束腰,垂其馀以为饰,谓之绅。《玉藻》说带云“大夫大带”,是一名大带也。《玉藻》称“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不朱里而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并纫约用组”。“三寸,长齐于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参分带下,绅居二焉。绅韠结三齐。’大夫大带四寸,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士缁辟,二寸,再缭四寸。凡带,有率,无箴功。”此绅带之制也。

子曰:“直哉,史鱼!(孔曰:“卫大夫史鰌。”)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孔曰:“有道无道,行直如矢,言不曲。”)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包曰:“卷而怀,谓不与时政柔顺,不忤于人。”)

[疏]“子曰”至“怀之”。

○正义曰:此章美卫大夫史鰌、蘧瑗之行也。“直哉,史鱼”者,美史鱼之行正直也。“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者,此其直之行也。矢,箭也。史鰌之德,其性惟直,国之有道无道,行直如箭,言不随世变曲也。“君子哉,蘧伯玉”者,美伯玉有君子之德也。“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者,此其君子之行也。国若有道,则肆其聪明而在仕也。国若无道,则韬光晦知、不与时政,亦常柔顺不忤逆校人。是以谓之君子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疏]“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正义曰:此章戒其知人也。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是可与言,而不与言,是失于彼人也。若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而己与之言,则失于己言也。惟知者明于事,二者俱不失。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曰:“无求生以害仁,死而后成仁,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也。”)

[疏]“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正义曰:此章言志善之士,仁爱之人,无求生而害仁。若身死而后成仁,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有杀其身以成其仁者也。若伯夷、叔齐及比干是也。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曰:“言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

[疏]“子贡”至“仁者”。

○正义曰:此章明为仁之法也。“子贡问为仁”者,子贡欲为仁,未知其法,故问之。“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者,将答问仁,先为设譬也。若百工欲善其所为之事,当先?利所用之器。“居是邦也,事某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此答譬也。言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大夫尊,故言事。士卑,故言友。大夫言贤,士言仁,互文也。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据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取其易知。)乘殷之辂,(马曰:“殷车曰大辂。《左传》曰:‘大辂越席,昭其俭也。”)服周之冕,(包曰:“冕,礼冠。周之礼文而备,取黈纩塞耳,不任视听。”)乐则《韶舞》。(“《韶》,舜乐也。尽善尽美,故取之。”)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曰:“郑声、佞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而使人淫乱危殆,故当放远之。”)

[疏]“颜渊”至“人殆”。

○正义曰:此章言治国之法也。“颜渊问为邦”者,为犹之治。问治国之礼法于孔子也。“子曰:行夏之时”者,此下孔子答以为邦所行用之礼乐车服也。夏之时,谓以建寅之月为正也。据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取其易知,故使行之。“乘殷之辂”者,殷车曰大辂,谓木辂也。取其俭素,故使乘之。“服周之冕”者,冕,礼冠也。周之礼文而备,取其黈纩塞耳,不任视听,故使服之。“乐则《韶舞》”者,《韶》,舜乐名也。以其尽善尽美,故使取之。“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者,又当放弃郑、卫之声,远离辨佞之人,以郑声、佞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然而使人淫乱危殆,故使放远之。

○注“马曰”至“俭也”。正义曰:云“殷车曰大辂”者,《明堂位》曰:“大辂,殷辂也。”郑注云“大路,木路也。汉祭天乘殷之路,今谓之桑根车”者,是也。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故人君之车,通以路为名。《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路”。郑玄云:“王在焉曰路。”彼解天子之车,故云王在耳。其实诸侯之车亦称为路。云“《左传》曰:大辂越席,昭其俭也”者,桓二年文也。越席,结蒲为席,置于路中以茵藉,示其俭也。服虔云:“大路,木路。”引之者以证殷路一名大路也。杜元凯以大路为玉路,今所不龋

○注“包曰”至“视听”。正义曰:云“冕,礼冠。周之礼文而备”者,冠者,首服之大名;冕者,冠中之别号,故云“冕,礼冠”也。《世本》云:“黄帝作冕。”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礼文残缺,形制难详。”《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止言玄朱而已,不言所用之物。《子罕篇》云:“麻冕,礼也。”盖以木为干,而用布衣之。上玄下朱,取天地之色,其长短广狭,则经传无文。阮谌《三礼图·汉礼器制度》云:“冕制皆长尺六寸,广八寸,天子以下皆同。”沈引董巴《舆服志》云:“广七寸,长尺二寸。”应劭《汉官仪》云:“广七寸,长八寸。”沈又云:“广八寸,长尺六寸者,天子之冕。广七寸,长尺二寸者,诸侯之冕。广七寸,长八寸者,大夫之冕。”但古礼残缺,未知孰是,故备载焉。司马彪《汉书·舆服志》云:“孝明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之文制冕,皆前圆后方,朱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天子白玉珠十二旒,三公诸侯青玉珠七旒,卿大夫黑玉珠五旒。皆有前无后。”此则汉法耳。其古礼,郑玄注《弁师》云天子衮冕,以五采缫,前后十二斿,斿有五采玉十有二。鷩冕,前后九斿。毳冕,前后七斿。希冕,前后五斿。玄冕,前后三斿。斿皆五采玉十有二。上公衮冕,三采缫,前后九斿,斿有三采玉九。侯伯鷩冕,三采缫,前后七斿,斿有三采玉七。子男毳冕,三采缫,前后五斿,斿有三采玉五。孤卿以下,皆二采缫,二采玉焉。盖以缫采玉其斿。又玉名,依命数耳。谓之冕者,冕,俛也,以其后高前下,有俛俯之形,故因名焉。盖以在上位者失于骄矜,欲令位弥高而志弥下,故制此服,令贵者下贱也。云“取其黈纩塞耳,不任视听”者,黈纩,黄绵也。案今礼图衮冕以下皆有充耳,天子以黈纩,诸侯以青纩,以其冕旒垂目,黈纩塞耳,欲使无为清静,以化其民,故不任视听也。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曰:“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

[疏]“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正义曰:此章戒人备豫不虞也。

○注“王曰: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

○正义曰:此《周易·既济·象辞》也。王弼云:“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疏]“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好色而不好德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曰:“柳下惠,展禽也。知贤而不举,是为窃位。”)

[疏]“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正义曰:此章勉人举贤也。窃,盗也。鲁大夫臧文仲知贤不举,偷安于位,故曰窃位。以其知柳下惠之贤,不称举与立于朝廷也。

○注“柳下惠,展禽也”。

○正义曰:案《鲁语》“展禽对臧文仲云:获闻之”。是其人氏展,名获,字禽。柳下是其所食之邑名,谥曰惠。《列女传》:“柳下惠死,门人将谥之。妻曰:‘夫子之谥,宜为惠乎?’门人从,以为谥。”《庄子》云“柳下季”者,季是五十字,禽是二十字。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曰:“责已厚,责人薄,所以远怨咎。”)

[疏]“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正义曰:此章戒人责已也。躬,身也。言凡事自责厚,薄责于人,则所以远怨咎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孔曰:“不曰如之何者,犹言不曰奈是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曰:“如之何者,言祸难已成,吾亦无如之何。”)

[疏]“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正义曰:此章戒人豫防祸难也。如,奈也。“不曰如之何”,犹言“不曰奈是何”。末,无也。若曰奈是何者,则是祸难已成,不可救药,吾亦无柰之何。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郑曰:“小慧,谓小小之才知。难矣哉,言终无成。”)

[疏]“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

○正义曰:此章贵义。小慧,谓小小才知。言人群朋共居,终竟一日,所言不及义事,但好行小小才知,以陵夸于人,难有所成矣哉!言终无成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郑曰:“义以为质,谓操行。孙以出之,谓言语。”)

[疏]“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

○正义曰:此章论君子之行也。义以为质,谓操执以行者,当以义为体质。文之以礼,然后行之。孙顺其言语以出之。守信以成之。能此四者,可谓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包曰:“君子之人但病无圣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

[疏]“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正义曰:此章戒人?己也。病犹患也。言君子之人,但患己无圣人之道,不患人之不知己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疾,犹病也。)

[疏]“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正义曰:此章劝人修德也。疾,犹病也。言君子病其终世而善名不称也。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疏]“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责于己,小人责于人也。求,责也。诸,于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包曰:“矜,矜庄也。”)群而不党。”(孔曰:“党,助也。君子虽众,不相私助,义之与比。”)

[疏]“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貌虽矜庄而不争斗,君子虽众而不私相党助,义之与比也。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王曰:“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疏]“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用人,取其善节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当察言观行然后举之。夫妇之愚,可以与知,故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已之所恶,勿加施于人。)

[疏]“子贡”至“于人”。

○正义曰:此章言人当恕已不及物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者,问于孔子,求修身之要道也。“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孔子答言,唯仁恕之一言,可终身行之也。己之所恶,勿欲施于人,即恕也。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包曰:“所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而已。”)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马曰:“三代夏、殷、周用民如此,无所阿私,所以云直道而行。”)

[疏]“子曰”至“行也”。

○正义曰:此章论正直之道也。“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者,毁谓谮害,誉谓称扬。言我之于人,于谁毁?于谁誉?无私毁誉也。“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者,言所称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而已也。“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者,斯,此也。三代,夏、殷、周也。言如此用民,无所阿私,夏、殷、周三代之令王所以得称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包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1(包曰:“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

[疏]“子曰”至“矣夫”。

○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多穿凿也。“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者,史是掌书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能者,不敢穿凿。孔子言我尚及见此古史阙疑之文。“有马者借人乘之”者,此举喻也。喻己有马不能调良,当借人乘习之也。“今亡矣夫”者,亡,无也。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阙疑至今,则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曰:“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小不忍则乱大谋。”)

[疏]“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正义曰:此章戒人慎口忍事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山薮藏疾,国君含垢,故小事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王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疏]“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正义曰:此章论知人之事也。夫知人未易,设有一人,为众所恶,不可即从雷同而恶之。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必察焉。又设有一人,为众所好,亦不可即从众而好之。或此人行恶,众乃阿党比周,故不可不察。

○注“王曰:或众阿党比周”。

○正义曰:此解众好之也,谓众多恶人,私相阿曲朋党,比近周密也。文十八年《左传》言浑敦之恶云:“顽嚣不友,是与比周。”杜注云:“比,近也。周,密也。”言比是相近也,周是亲密也。唯是亲爱之义,非为善恶之名。《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以君子小人相对,故观文为说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王曰:“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疏]“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正义曰:此章论道也。弘,大也。道者,通物之名,虚无妙用,不可须臾离。但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是人才大者,道随之大也,故曰人能弘道。百姓则日用而不知,是人才小者,道亦随小,而道不能大其人也,故曰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疏]“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正义曰:此章戒人改过也。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疏]“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郑曰:“馁,饿也。言人虽念耕而不学,故饥饿。学则得禄,虽不耕而不馁。此劝人学。”)

[疏]“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正义曰:此章亦劝人学也。人非道不立,故必先谋于道,道高则禄来,故不假谋于食。馁,饿也。言人虽念耕而不学,则无知岁有凶荒,故饥饿。学则得禄,虽不耕而不馁。是以君子但忧道德不成,不忧贫乏也。然耕也未必皆饿,学也未必皆得禄,大判而言,故云耳。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包曰:“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包曰:“不严以临之,则民不敬从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王曰:“动必以礼然后善。”)

[疏]“子曰”至“善也”。

○正义曰:此章论居官临民之法也。“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者,得位由知,守位在仁。若人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虽得禄位,必将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者,庄,严也。莅,临也。言虽知及其官,仁能守位,不严以临之,则民不敬从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者,言动必以礼然后善。李充云:“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荡;仁守以静,其失也宽;庄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须礼然后和之。以礼制知,则精而不荡;以礼辅仁,则温而不宽;以礼御庄,则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颜特进云:“知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王曰:“君子之道深远,不可小了知,而可大受;小人之道浅近,可小了知,而不可大受也。”)

[疏]“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道德深浅不同之事也。言君子之道深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故不可小了知也,使人餍饫而已,是可大受也。小人之道浅近易为穷竭,故不可大受,而可小了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马曰:“水火及仁,故民所仰而生者,仁最为甚。”)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马曰:“蹈水火或时杀人,蹈仁未尝杀人。”)

[疏]“子曰”至“者也”。

○正义曰:此章劝人行仁道也。“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者,言水火饮食所由,仁者善行之长,皆民所仰而生者也。若较其三者所用,则仁最为甚也。“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末见蹈仁而死者也”者,此明仁甚于水火之事也。蹈犹履也。水火虽所以养人,若履蹈之,或时杀人。若履行仁道,未尝杀人也。王弼云:“民之远于仁,甚于水火,见有蹈水火者,未尝见蹈仁者也。”虽与马意不同,亦得为一义。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曰:“当行仁之事,不复让于师,言行仁急。”)

[疏]“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正义曰:此章言行仁之急也。弟子之法,为事虽当让于师,若当行仁之事,不复让于师也。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孔曰:“贞,正。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疏]“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正义曰:此章贵正道而轻小信也。贞,正也。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案昭七年《左传》云:“子产为丰施归州田于韩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于君,私致诸子。’宣子辞。子产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其况能任大国之赐?纵吾子为政而可,后之人若属有疆场之言,敝邑获戾,而丰氏受其大讨。吾子取州,是免敝邑于戾,而建置丰氏也。敢以为请。’”杜注云:“《传》言子产贞而不谅。”言段受晋邑,卒而归之,是正也。知宣子欲之,而言畏惧后祸,是不信,故杜氏引此文为注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孔曰:“先尽力而后食禄。”)

[疏]“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正义曰:此章言其为臣事君之法也,言当先尽力敬其职事,必有勋绩而后食禄也。

子曰:“有教无类。”(马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疏]“子曰:有教无类”。

○正义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疏]“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义曰:此章言人之为事,必须先谋。若道同者共谋,则情审不误。若道不同而相为谋,则事不成也。

子曰:“辞达而已矣。”(孔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疏]“子曰:辞达而已矣”。

○正义曰:此章明言语之法也。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也。师冕见,(孔曰:“师,乐人盲者,名冕。”)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孔曰:“历告以坐中人姓字、所在处。”)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马曰:“相,导也。”)

[疏]“师冕见”至“道也”。

○正义曰:此章论相师之礼也。“师冕见”者,师,乐人盲者,名冕。见,谓来见孔子也。“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者,师冕及阶、及席,孔子并告之,使师冕知而升阶、登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者,孔子见瞽者必起,弟子亦起。冕既登席而坐,孔子及弟子亦皆坐。孔子历以坐中人姓字、所在处告师冕,使知也。“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者,道谓礼也。子张见孔子历告之,未尝知此礼。既师冕出去,而问孔子曰:“此是与师言之礼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者,相犹导也。孔子然答子张,言此固是相导乐师之礼也。

猜你喜欢
  义理·胡宏
  厚黑经·李宗吾
  第九章 14·辜鸿铭
  卷一百三十八·卫湜
  卷二·林岊
  卷十六·王道焜
  仪礼小疏卷七·沈彤
  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卷之三·陆陇其
  卷九·姜炳璋
  檀弓上·姚际恒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南普陀寺重建大悲殿记·太虚
  起世因本经卷第二·佚名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纪梦悼印光大师·印光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七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过·唐圭璋

      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生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尝伏阙上书,请光宗过宫,复以书抵时宰,陈恢复方略。不报。放浪湖海间。开禧二年(1206)卒,年五十三。有龙洲集。   沁园春   御阅还上郭殿帅   玉带猩袍,遥望

  • 精华録巻七·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今体诗年来吴梅村周栎园诸先生邹訏士陈伯玑方尔止董文友诸同人相继徂谢栈道感懐怆然有赋载酒题襟处处同平生师友廿年中九原可作思随防四海论交忆孔融春草茫茫人代速落花寂寂墓门空白头骑马嘉陵路惟有

  • 卷六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十四姚崇姚崇初名元崇又名元之陕州人贞观中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五迁夏官郎中时契丹扰河北军机填委元崇剖析若流则天奇之超迁夏官侍郎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中宗朝出为刺史睿宗立拜兵部尚书

  • 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六·陈厚耀

    吴阖闾阖闾【左传闾作庐史世家同】元年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矦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谓子胥曰寡人欲彊国覇王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臣楚国之亡虏也父兄弃捐骸骨不葬魂不血食防罪受辱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绎史卷一百三十六·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魏冉相秦【白起攻梁破楚】史记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絶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芊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

  • 第三十四章 在莫斯科·冯玉祥

    一九二六年五月九日正午,我们一行人到达了莫斯科。经过五六天困顿的火车生活,一下车,便觉得耳目一新。在车站上欢迎的人员很多,步兵、骑兵,都人强马壮、武器鲜明。苏联政府人员个个显得精明强干、富于朝气。其中最多而且最

  • 198.方腊起义·林汉达

    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

  • 论学卷一·李塨

    蠡吾李塨稿学明矣,而尚为丰蔀之归人也,故编摘学规后意有不尽者,复附以朋友往复之言如左,庶可揭日月行欤。若谓尚口说也,则塨惄如矣。宋豫庵[名瑾]自湖州来桐乡视予,曰::闻颜习斋先生言,先儒静坐之功近禅,有之乎?曰::有之。豫庵曰::借静

  • 卷一百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大夫士庙祭礼记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注太祖别子始爵者大传曰别子为祖谓此虽非别子始爵者亦然 疏此据诸侯之子始为卿

  • 言子文学录缘始·言偃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列有《言子》三卷。陈氏曰:&ldquo;言偃,昊人,相传所居在常熟。庆元间,邑宰孙应时、季和始为立祠,求朱晦翁为记。近,新昌王爚、伯晦复哀《论语》诸书所载问答为此书。邑中至今有言氏,官买田教养之

  • 道行经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阿阇浮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佛言: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何等为随般若波罗蜜教。是菩萨所布施。当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莫得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何以故?深般若波罗蜜萨

  • 正信品第十·佚名

    信惭戒布施,上士誉此法。斯道明智说,得生於天界。愚不修天行,亦不赞布施。正直随喜施,彼得後世乐。信者真人长,念法所安祝近者应得上,智寿中中贤。人业何者上,何行致欢乐。何要出要者,何寿寿中上。信者真人长,念法所安祝实者意

  • 由诸行无常求合理的进步·太虚

    ──二十三年一月在三北各界欢迎会讲──我回忆到二十年前曾一度来贵地的金仙寺,因当时贵地有许多人士召集在道士宫开会,议请炳瑞老和尚到五磊山去做方丈;那时我正在上海中华佛教总会服务,也曾来参加那个会议的。时间虽隔

  • 大云轮请雨经卷下·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尔时世尊闻此无边庄严海云威德轮盖龙王如是请已。赞言善哉善哉汝大龙王。能请如来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 玄珠心镜注·佚名

    长孙滋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序称唐时仙女崔少玄留一诗一章,王损之章句,题名为《玄珠心镜》,长孙滋注。《玄珠心镜》含《守一诗》和《守一宝章》两部分,述守一之道。《崇文总目》、《通志》皆著录为唐女子崔少玄撰。注

  • 十剂表·包诚

    本草类著作。清包诚撰。一卷。诚有《伤寒审证表》已著录。本书据《本草述录》整理编成。包氏认为《本草经》、《名医别录》诸书,言其治而不言其理;《千金方》、《外台秘要》之方,详所主而不审其因,致后人学习难得其中

  • 让台记·吴德功

    历史著作。作者吴德功,台湾彰化人。另著《戴案纪略》、《施案纪略》行世。此书记叙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割让日本之事,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清政府与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割台,终于九月二十七日日本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