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孝本二

《尚书大传》孔子对子张曰:“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二十而通织瑽绩纺之事,黼黻文章之美;不若是,则上无以孝于舅姑,下无以事夫养子也。舜,父顽母嚚,不见室家之端,故谓之鳏。”

《尚书大传》《书》曰:“高宗梁闇,三年不言。何为梁闇也?”传曰:“高宗居凶庐,三年不言,此之谓梁闇。”子张曰:“何为也?”孔子曰:“古者君 薨,世子听于冢宰三年,不敢服先王之服,履先王之位而听焉。以民臣之义,则不可一日无君矣;不可一日无君,犹不可一日无天也。以孝子之隐乎,则孝子三年弗 居矣。故曰:‘义者,彼也;隐者,此也。’远彼而近此,则孝子之道备矣。”

《韩诗外传》八曾子有过,曾皙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曰:“先生得无病乎?”鲁人贤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门人:“参!来。汝不闻昔者舜为人 子乎?小棰则待笞,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非王者之民,其罪何如?”

《说苑·建本》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 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瞍有子,名曰舜。舜 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 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韩诗外传》九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 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 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 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对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 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 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韩诗外传》十太王亶父有子,曰太伯、仲雍、季历。历有子,曰昌。太伯知太王贤昌,而欲季为后也。太伯去之吴。太王将死,谓曰:“我死,汝往让两 兄,彼即不来,汝有义而安。”太王薨,季之吴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伯谓仲曰:“今群臣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 刑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养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故太王、太伯、王季,可谓 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

《大戴礼·曾子立孝》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大戴礼·曾子大孝》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 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 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

《吕氏春秋·孝行览》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乐正子春 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 忧。”

《大戴礼·曾子大孝》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荀子·子道》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向者君问丘曰:‘子从父命,孝 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 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 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荀子·子道》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 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以为而无孝之名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彰,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韩诗外传》九子路曰:“有人于斯,夙兴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树艺五谷,以事其亲,而无孝子之名者,何也?”孔子曰:“吾意者身未敬邪?色不 顺邪?辞不逊邪?古人有言曰:‘衣欤食欤,曾不尔即。’”“子劳以事其亲,无此三者,何为无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坐!语汝。虽有国士之力,不 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便也。是以君子入则笃孝,出则友贤,何为其无孝子之名?”

《庄子·寓言》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不洎,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吕氏春秋·仲冬纪·当务》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 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

《新序·杂事》一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父瞽瞍顽、母嚚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舜尽孝道以供养瞽瞍,瞽瞍与象为浚井涂廪之谋,欲以杀舜。舜孝益 笃,出田则号泣,年五十犹婴儿慕,可谓至孝矣。故耕于历山,历山之耕者让畔;陶于河滨,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渔于雷泽,雷泽之渔者分均。及立为天子,天下 化之,蛮夷率服。北发渠搜,南抚交阯,莫不慕义,麟凤在郊。故孔子曰:“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舜之谓也。”孔子在州里,笃行孝道,居于阙党,阙 党之子弟畋渔,分有亲者得多,孝以化之也。是以七十二子自远方至,服从其德。

《说苑·建本》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后为君子。立体有义矣,而孝为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队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能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说苑·建本》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

《说苑·权谋》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后一年而亡。弟子问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 ’今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也?”孔子曰:“祭之为言索也。索也者,尽也,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至祭而亡其牲,则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将亡 也。”

《说苑·辨物》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说苑·反质》鲁有俭者,瓦鬲煮食。食之而美,盛之土铏之器,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之馈。弟子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而先生何喜如此乎?”孔子曰:“吾闻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为厚也,以其食美而思我亲也。”

《搜神记》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闻之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御览》四百十三引《师觉授孝子传》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着班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御览》四百八十二引《师觉授孝子传》仲子崔者,仲由之子也。初,子路仕卫,赴蒯聩之乱,卫人狐黡时守门,杀子路。子崔既长,告孔子,欲报父仇。夫 子曰:“行矣!”子崔即行。黡知之,曰:“夫君子不掩人之不备,须后日,于城西决战。”其日,黡持蒲弓木戟而与子崔战而死。

《亢仓子·训道》闵子骞问仲尼:“道之与孝相去奚若?”仲尼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其包运天地,发育万物,曲成万类,布丕性 寿。其功至实,而不为物府,不为事官,无为功尸。扪求视听,莫得而有,字之曰道;用之于人,字之曰孝。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以 承之,顺承颜色,无所不至,发一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事君不敢不忠,朋友不敢不信,临下不敢不敬,向善不敢不勤,虽居独 室之中,亦不敢懈其诚。此之谓全孝。故至诚之至,通乎神明,光于四海,有感必应。善事父母之所致也。昔者虞舜,其大孝矣!庶母惑父,屡憎害之,舜心益恭, 惧而无怨,谋使浚井,下土实之。于时天休震动,神明骏赫,导穴而出,奉养滋谨。由是元德茂盛,为天下君。善事父母之所致也。文王之为太子也,其大孝矣!朝 夕必至乎寝门之外,问寺人曰:‘兹日安否如何?’曰:‘安。’太子温然喜色。小不安节,太子色忧满容。朝夕食上,太子必视寒暖之节;食下,必知膳羞所进。 然后退。寺人言疾,太子肃冠而斋,膳宰之馔,必敬视之;汤液之贡,必亲尝之。尝馔善,则太子亦能食;尝馔寡,太子亦不能饱。以至于复初,然后亦复初。君后 有过,怡声以讽;君后所爱,虽小物必严龚。是故孝成于身,道洽天下。《雅》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言文王静作进退,天必赞之,故纣不能害。梦启之 寿,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善事父母之所致也。”闵子骞曰:“善。事父母之道,既幸闻矣。敢问教子之义?”仲尼曰:“凡三王教子,必视礼乐。乐所 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礼乐交修,则德容发辉于貌,故能温恭而文明。夫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利其身以善其君乎?是故择建忠良贞正之士为之师 傅,欲其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夫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此三王教子之义也。”闵子骞退而事之于 家,三年无间于父母昆弟之言。交游称其信,乡党称其仁,宗族称其弟。德行之声,溢于天下。此善事父母之所致也。

猜你喜欢
  国风·邶风·佚名
  卷六五·邱濬
  卷十四【起僖公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杜预
  卷二·袁俊翁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孔子
  卷一百·卫湜
  卷十九·毛奇龄
  卷六·江永
  卷四十六·朱熹
  卷上·佚名
  无二品第三十七·佚名
  安乐集卷上·道绰
  卷第九·李遵勖
  知识青年僧的出路·太虚
  卷第三十六·智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六出 夫妇死节·王世贞

    【北混江龙】〔外上〕丹书飞电。只为那忠言逆耳怒龙颜。三章定典。一剑横天。看怨气撒成千里雪。愁云卷起万家烟。诉衷情寃深海样宽。望长安日暗天还远。舌吐了六曹兵马。汗淋了五府牌官。执笏垂绅满帝京。谁人能扫

  • 清苑斋诗集·赵师秀

    (宋)赵师秀 撰 哀山民 忆君初病时仓皇造君榻知为寒所中胫痹连左胛蒋子丹有神三日能屈伸五日扶杖立十日行逡巡于时数相见谈娱靡曾倦啜茶犹满瓯改诗忽盈卷君亦疑勿药春和可为乐仙家桃最红同践天台约多愁积如山令君心不闲

  • 卷二百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洺水小集程珌字怀古休寜人都使澐十五世孙甫十岁有咏冰诗云莫言此物浑无用曾向滹沱渡汉兵识者奇之绍兴四年擢进士授昌化簿应博学宏词科除建康教授宁宗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柯劭忞

      ○成宗上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讳铁木耳,是孝太子真金第三子也。母为太子元妃宏吉剌氏。至元二年九月庚子生。二十五年。诸王哈丹等叛,世祖遣帝率诸将讨平之。命帝抚军北边。三十年六月乙巳,受皇太子宝。   三十

  • 卷五百十五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九月盡其月   九月庚子朔,夏國遣使謝罪,見于崇政殿。其表辭曰:「伏念臣國起禍之基,由祖母之世。蓋大臣專僭竊之事,故中朝興弔伐之師。因曠日以尋戈,致彌年而造隙。尋當冲幼,繼襲弓裘,未任國政之繁難,又恐

  • 第五十八回 围广固慕容恪善谋 战东河诸葛攸败绩·蔡东藩

      却说苻生被徙入别室,醉尚未醒,当即有人传入,废生为越王,生亦不知为何人所授。及醒后已失权威,虽然懊恼异常,但已似鸟入笼中,无从跳跃,只好再向酒中寻乐,终日沈酣。那苻法苻坚,已废去暴主,无人反抗,遂议另立嗣君。法与坚互相

  • 卷二经二·何良俊

    《左传》用诗,苟于义有合,不必尽依本旨,盖即所谓引伸触类者也。余录出数条示读诗者,使知古人用诗之例。周郑交质。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

  • 从公三录·戴肇辰

    ●从公三录序 汉兴革秦敝郡置太守为亲民官禄二千石两汉因之其时以循吏称者如龚黄召杜指不胜屈溎年读其书而疑之谓所谓循吏者汉以后渐不数觏岂古今人不相及耶己巳秋奉出守惠州之命尤惴惴焉以弗克胜任为惧谓向之不数觏

  • 第二十一卷 清同治·缪荃孙

    督 抚 两江总督曾国藩 见前。三年六月,金陵克复,进驻江宁省城。封一等候,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同治四年四月,以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德格格林,战殁山东曹南,命督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李鸿章 安徽合肥丁未进士。同治

  • 一四四八 谕着各督抚照数严追摊赔文津阁换写书籍原承办供事人员归款·佚名

    一四四八 谕着各督抚照数严追摊赔文津阁换写书籍原承办供事人员归款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四日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四日奉旨:军机大臣核议纪昀奏覆勘文津阁书籍遗漏未签各员,请交部分别议处,其应行换写各书,所需工料银两,于议

  • 党进传·脱脱

    党进,朔州马邑人。年幼时奉事魏博节度杜重威,重威喜欢他淳朴严谨,年长后,仍让他与姬妾一起伺候自己。重威失败,党进因臂力编在军中。后周广顺初期,补任散指挥使,历升至铁骑都虞候。宋朝初期,转任本军都校、兼任钦州刺史,升任马

  • 秦献记原文·章太炎

    秦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百官公卿表》)识于《太史公书》者,叔孙通、伏生最著。仆射周青臣用面谀显,淳于越相与底物,衅成,而秦燔书。其他,《说苑》有鲍白令之斥始皇行桀纣之道,乃欲为禅让,比于五帝,(《至公篇》)其骨梗次淳于。《

  • 同治七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藩

    未黎明,至大程子祠主祭,祭毕回署。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坐见者二次,雪琴坐甚久。习字一纸。围棋二局。批校杜诗至未正毕,凡十二叶。中饭后清理文件。至后园一览。写对联五付、挂屏二幅,约二百字。申正核批稿各簿。傍夕小睡

  • 卷二十九·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二十九   宋 王与之 撰春官宗伯上项氏曰春官以治教之始在于礼象天地之化始于春○郑锷曰自舜命伯夷典三礼其官曰秩宗周人因名曰宗伯説者谓宗尊也伯长也天下所宗者惟宗于礼此礼所以为尊也近

  • 北斗七星念诵仪轨·佚名

    南天竺国三藏金刚智译  尔时如来为末世薄福一切众生故。说真言教法。时一切日月星宿。皆悉云集前后围绕。异口同音白言。唯愿如来而为我等说于神咒。于时世尊说八星咒曰。   其印明出金刚顶经七星品。  佛告贪

  • 卷第三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无惭愧纳息第五之余如契经说有五盖。为五盖摄诸盖。为诸盖摄五盖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如契经说有五盖。一贪欲

  • 卷第五十四·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论】此四十心中位成佛果及普贤行非论人王梵王之位但论位位之中以如来

  • 西藏剌麻溯源·佚名

    佛教史书。清守一编辑。一卷。约成于道光年间(1820—1850)。原载于《圣武记》卷五,题名《溯查西藏剌麻来源》。无序跋。是一部汉地僧人撰写的藏传佛教历史著作。内容包括:(1)西藏的地理位置;(2)喇嘛的含义;(3)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