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六 谈丛

王者知所以临下而治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蔽欺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定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凡所以劫杀者,不知道术以御其臣下也。凡吏胜其职则事治,事治则利生;不胜其职则事乱,事乱则害成也。

百方之事,万变锋出:或欲持虚,或欲持实,或好浮游,或好诚必,或行安舒,或为飘疾。从此观之,天下不可一,圣王临天下而能一之。

意不并锐,事不两隆;盛于彼者必衰于此,长于左者必短于右。喜夜卧者不能蚤起也。

鸾设于镳,和设于轼;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行之节也。

不富无以为大,不予无以合亲;亲疏则害,失众则败;不教而诛谓之虐,不戒责成谓之暴也。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所归矣。

天道布顺,人事取予;多藏不用,是谓怨府,故物不可聚也。

一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而制开阖,岂材足任哉?盖所居要也。

夫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伤德,大政不险。蛟龙虽神,不能以白日去其伦;飘风虽疾,不能以阴雨扬其尘。邑名胜母,曾子不入;水名盗泉,孔子不饮,丑其声也。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妇人之喙可以死败。

不修其身,求之于人,是谓失伦;不治其内,而修其外,是谓大废。重载而危之,操策而随之,非所以为全也。

士横道而偃,四支不掩,非士之过,有土之羞也。邦君将昌,天遗其道;大夫将昌,天遗其士;庶人将昌,必有良子。

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谋泄则无功,计不设则事不成;贤士不事所非,不非所事;愚者行间而益固,鄙人饰诈而益野;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明;至神无不化也,至贤无不移也。上不信,下不忠,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求以其道则无不得,为以其时则无不成。

时不至,不可强生也;事不究,不可强求也。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余烈;权取重,泽取长。才贤而任轻,则有名,不肖任大,身死名废。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冠虽故,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上下有分,不可相倍。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曰正而心,又少而言。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屋漏者民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有礼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衣虽弊,行必修;头虽乱,言必治。时在应之,为在因之;所伐而当其福五之;所伐不当其祸十之。

必贵以贱为本,必高以下为基。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孝于父母,信于交友,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草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饥渴得食,谁能不喜?赈穷救急,何患无有?视其所以,观其所使,斯可知已。乘舆马不劳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绝江海;智莫大于阙疑,行莫大于无悔也。制宅名子,足以观士。利不兼,赏不倍;忽忽之谋,不可为也,惕惕之心,不可长也。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天地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绳墨者章。位高道大者从,事大道小者凶;言疑者无犯,行疑者无从;蠹蝝仆柱梁,蚊虻走牛羊。

谒问析辞勿应,怪言虚说勿称;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无以淫泆弃业,无以贫贱自轻,无以所好害身,无以嗜欲妨生,无以奢侈为名,无以贵富骄盈。喜怒不当,是谓不明,暴虐不得,反受其贼,怨生不报,祸生于福。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葭而翔,以备矰弋。

镜以精明,美恶自服;衡平无私,轻重自得;蓬生枲中,不扶自直;白砂入泥,与之皆黑。

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至时之极,间不容息;劳而不体,亦将自息;有而不施,亦将自得。

无不为者,无不能成也;无不欲者,无不能得也。众正之积,福无不及也;众邪之积,祸无不逮也。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谤道己者,心之罪也;尊贤己者,心之力也。心之得,万物不足为也;心之失,独心不能守也。子不孝,非吾子也;交不信,非吾友也。食其口而百节肥,灌其本而枝叶茂;本伤者枝槁,根深者末厚。为善者得道,为恶者失道。恶语不出口,苟言不留耳;务伪不长,喜虚不久。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以财为草,以身为宝。慈仁少小,恭敬耆老。犬吠不惊,命曰金城;常避危殆,命曰不悔。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夫有礼者相为死,无礼者亦相为死;贵不与骄期,骄自来;骄不与亡期,亡自至。踒人日夜愿一起,盲人不忘视。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圣人之正,莫如安静;贤者之治,故与众异。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臾而毕。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已雕已琢,还反于朴,物之相反,复归于本。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风而驰,易以远。兵不豫定,无以待敌;计不先虑,无以应卒。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圜,祸之门。直而不能枉,不可与大任;方而不能圜,不可与长存。慎之于身,无曰云云,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唇亡而齿寒,河水崩,其怀在山。毒智者莫甚于酒,留事者莫甚于乐,毁廉者莫甚于色,摧刚者反己于弱。富在知足,贵在求退,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福在受谏,存之所由也。恭敬逊让,精廉无谤,慈仁爱人,必受其赏,谏之不听,后无与争,举事不当,为百姓谤,悔在于妄,患在于先唱。

蒲且修缴,凫鴈悲鸣;逄蒙抚弓,虎豹晨嗥。河以委蛇故能远,山以凌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德义在前,用兵在后。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衣。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

坎井无鼋鼍者,隘也;园中无修林者,小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小利,大利之残也。自清绝易,清人绝难;水激则悍,矢激则远;人激于名,不毁为声。下士得官以死,上士得官以生。祸福非从地中出,非从天上来,己自生之。

穷乡多曲学:小辩害大智,巧言使信废,小惠妨大义。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乖离之咎,无不生也;毁败之端,从此兴也。江河大溃从蚁穴,山以小阤而大崩,淫乱之渐,其变为兴,水火金木转相胜。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直如矢者死,直如绳者称。

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

为人上者,患在不明;为人下者,患在不忠。人知粪田,莫知粪心,端身正心,全以至今,见亡知存,见霜知冰。广大在好利,恭敬在事亲,因时易以为仁,因道易以达人。营于利者多患,轻诺者寡信。

欲贤者莫如下人,贪财者莫如全身;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父不能爱无益之子,君不能爱不轨之民;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不能死无德之君。问善御者莫如马,问善治者莫如民。以卑为尊,以屈为伸,圣人所因,上法于天。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相劝以礼,相强以仁,得道于身,得誉于人。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人而不爱则不能仁,佞而不巧则不能信;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来事可追也,往事不可及。无思虑之心则不达,无谈说之辞则不乐。

善不可以伪来,恶不可以辞去。近市无贾,在田无野。善不逆旅,非仁义刚武无以定天下。

水倍源则川竭,人倍信则名不达,义胜患则吉,患胜义则灭。五圣之谋,不如逢时;辩智明慧,不如遇世。有鄙心者,不可授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予利器。多易多败,多言多失。

冠履不同藏,贤不肖不同位。官尊者忧深,禄多者责大。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圣人之衣也便体以安身,其食也安于腹;适衣节食不听口目。

曾子曰:“鹰鹫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鼋鼍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卒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也,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而已。”

曾子曰:“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言出于己,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不可止于远。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故蒯子羽曰:“言犹射也。栝既离弦,虽有所悔焉,不可从而追已。”诗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蠋欲類蠶,■欲類蛇,人見蛇蠋,莫不身灑然;女工脩蠶,漁者持■,不惡何也?欲得钱也。逐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事之权也。

登高使人欲望,临渊使人欲窥,何也?处地然也。御者使人恭,射者使人端,何也?其形便也。

民有五死,圣人能去其三,不能去其二。饥渴死者,可去也;冻寒死者,可去也;罹五兵死者,可去也。寿命死者,不可去也;痈疽死者,不可去也。饥渴死者,中不充也;冻寒死者,外胜中也,罹五兵死者,德不忠也;寿命死者,岁数终也;痈疽死者,血气穷也。故曰中不止,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故清静无为,血气乃平。

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响不能独为声,影不能倍曲为直,物必以其类及,故君子慎言出己。负石赴渊,行之难者也,然申屠狄为之,君子不贵之也;盗跖凶贪,名如日月,与舜禹并传而不息,而君子不贵。

君子有五耻:朝不坐,燕不议,君子耻之;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君子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乱君之禄;尊乎乱世,同乎暴君,君子耻之也。众人以毁形为耻,君子以毁义为辱;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明君之制:赏从重,罚从轻;食人以壮为量,事人以老为程。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君子有其备则无事;君子不以愧食,不以辱得;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君子不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难。

君子之过犹日月之蚀也,何害于明?小人可也,犹狗之吠盗,狸之夜见,何益于善?夫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

君子比义,农夫比谷。事君不得进其言,则辞其爵;不得行其义,则辞其禄。人皆知取之为取也,不知与之为取之。政有招寇,行有招耻,弗为而自至,天下未有。

猛兽狐疑不若蜂虿之致毒也;高议而不可及,不若卑论之有功也。

秦信同姓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

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可为鼓也;惠施卒而庄子深暝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通义也;爵人于朝,沦人于市,古之通法也。

道微而明,淡而有功。非道而得,非时而生,是谓妄成。得而失之,定而复倾。

福者祸之门也。是者非之尊也。治者乱之先也。事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闻也。

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势不可同,两贵不可双;夫重容同双,必争其功,故君子节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长久。夫节欲而听谏,敬贤而勿慢,使能而勿贱;为人君能行此三者,其国必强大而民不去散矣。

默无过言,悫无过事;木马不能行,亦不费食;骐骥日驰千里,鞭棰不去其背!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制于蝼蚁者,离其居也;猿猴失木,禽于狐貉者,非其处也。腾蛇游雾而生,腾龙乘云而举,猿得木而挺,鱼得水而骛,处地宜也。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此言贵因人知而加知之,不贵独自用其知而知之。

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五采曜眼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

民苦则不仁,劳则诈生,安平则教,危则谋,极则反,满则损,故君子弗满弗极也。

猜你喜欢
  卷十七 十七之三·孔颖达
  榕村语録卷一·李光地
  卷八十七·陈祥道
  第十三章·王夫之
  庄公·庄公元年·左丘明
  桓公·桓公七年·左丘明
  卷七·王引之
  嘱累品第十八·佚名
  目录·李遵勖
  覆净性居士书·太虚
  成佛救世与革命救国·太虚
  卷第十七·佚名
  卷七十四·佚名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名伽耶山顶经)·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七·彭定求

        卷197_1 【读后汉逸人传二首】张谓   子陵没已久,读史思其贤。谁谓颍阳人,千秋如比肩。   尝闻汉皇帝,曾是旷周旋。名位苟无心,对君犹可眠。   东过富春渚,乐此佳山川。夜卧松下月,朝看江上烟。   钓时如

  • 卷五十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五十五目录【九十三字】满江红【上 又一体】晏几道张先柳永【二首】苏轼【三首】晁补之【二首】贺铸程过周紫芝葛郯【三首】周邦彦蔡伸赵师侠【三首】

  • ●五湖游·沈泰

    (新都伯玉汪道昆撰琅琊敬美王世懋评西湖长吉黄嘉惠、彦雯汪云阅) 〔末上〕【浣溪纱】(落落淮阴百战功,萧萧云梦起悲风。齐城七十汉提封。弃国直须轻敝屣,藏身何用叹良弓。百年心事酒杯中。) 我爱鸱夷子,迷花不事君。 红颜

  • 卷四百六十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六月丙午盡其月   六月丙午,御史中丞趙君錫言:「近論列臣僚堂除差遣,已蒙出牓朝堂。緣今來歸吏部者既眾,其闕次至注擬不足,欲除清緊繁劇須由朝廷除授外,餘闕次並送吏部。」詔:「見今堂除闕內,單、利、耀

  • 卷一百五十八 慶曆六年(丙申,1046)·李焘

      起仁宗慶曆六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戊子,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誥王堯臣罷三司使,為翰林學士承旨、兼端明殿學士、羣牧使。堯臣主計凡三年,前使姚仲孫借內藏錢數百萬,久不能償,堯臣悉按籍償之,

  • 武皇帝实录卷之二·佚名

    己亥年正月、东海兀吉部内虎儿哈二酋长王格、张格,率百人来贡土产:黑白红三色狐皮,黑白二色貂皮。自此兀吉虎儿哈部内所居之人,每岁入贡,其中酋长箔吉里等六人乞婚,太祖以六臣之女配之,以抚其心。 时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

  • 大同平叛志·尹耕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撰大同为京师藩蔽,其北无亭障,又长城岁久浸坏,虏入即至城下。巡抚都御史张文锦议曰:&ldquo;虏直抵城,烽堠失也。失烽堠以鲜屯戍,墩卒惧攻围,匿警也。夫镇城下即战场,何以示武?虏倏忽往来,何以耕牧?且宣、大咸镇

  • 第四八、禀光绪七年九月二十八日一一二○七-一·佚名

    头役徐祥等三人,因原郊铺夫首陈未等不愿充当官挑夫首,禀请新竹知县提讯充当台下一快头役徐祥、一皂头役高登、三皂头役姚景同叩首跪叩禀,为选举不遵,乞迅单提讯充事。缘本城原设挑夫首额缺一名,约束散

  • 八三二 谕内阁全书第一分完竣所有总校等着总裁查明咨部照例议叙·佚名

    八三二 谕内阁全书第一分完竣所有总校等着总裁查明咨部照例议叙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四库全书第一分,现在办理完竣,所有总校、分校人员等,着该总裁查明咨部,照例议叙。钦此。(军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五 洪武二十年九月戊寅朔,故元降将纳哈出及诸王哥列沙、国公观童及故官帖木儿不花等至京。纳哈出入见,上抚慰甚至,赐以一品服,封为海西侯。诰曰:“自古哲人明去就之机者,必仰观天道,俯察人事,

  • 卷88·陈邦瞻

    宁宗庆元四年八月,京镗等以帝未有嗣,请择宗室子育之。诏育太祖后燕懿王德昭九世孙与愿于宫中,年六岁矣。寻以为福州观察使,赐名曮,封卫国公。开禧元年五月乙亥,诏立卫国公曮为皇子,进封荣王。二年五月,诏以宗室子均为沂靖惠王

  • 二十九年·佚名

    (癸未)二十九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春正月1月16日○壬戌,憲府新啓略曰:「頃日筵中,承旨呂必容,乃擧尹趾仁,奬以材識,請以甄敍,有若碩德宏才,沈屈莫伸者然。大凡奬進人才,責在銓曹,收敍牽復,權出人主,雖以大臣之重,猶不敢直請。此豈一承宣

  •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三章 自知·林语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语译能了解别人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清明。能够战胜别人乃是有力,能够克服自己才是坚强。能够知足淡泊于财货的就是富裕,能

  •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一·佚名

    尔时严炽王闻萨遮尼乾子所说,得欢喜已,更问所疑。作如是言:大师。今此众生界中众生聚中。颇更有人聪明大智利根黠慧知法非法无过失不。答言:大王。有此众生无诸过失。王言:大师。今者谁是。答言:大王。此沙门瞿昙释家子。生

  • 卷第五·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五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羣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谿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麽来。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

  • 杂毒海卷八·性音

      京都柏林嗣祖沙门 性音 重编山居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隐山)。一杯晴雪早茶香。午睡初醒春昼长。拶着通身俱是眼。半窗疎影转斜阳(雪岩钦)。春山笋蕨正蒙茸。好把黄

  • 还山录序·为霖道霈

    宗门别传之道贵在得人以传。不传何以继往而开来。然传之之要自古为难。先德云。千人万人中觅一个半个堪为种草岂易易哉。以今日观之。此一大事尤赖师家择法精严智愿广大。验其当机的是出世福慧男子。皮肉骨髓与从上诸

  • 碱水喻经·佚名

    全一卷。译于西晋(265~316),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为诸比丘宣说水喻七事,举人没于水;或从水中出,复还没于水;或从水中出,而住于岸,乃至达彼岸等,以比喻人由溺于罪恶之状态而至证悟之七个阶段。此经计有四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