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也。天有兩和以成二中,歲立其中,用之無窮。是北方之中用合陰,而物始動於下;南方之中用合陽,而養始美於上。其動於下者,不得東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養於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然則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為也。是故東方生而西方成,東方和生北方之所起,西方和成南方之所養長。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生,養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成。成於和,生必和也;始於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詩》云:“不剛不柔,布政優優。”此非中和之謂與?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男女之法,法陰與陽。陽氣起於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極而合乎陰。陰氣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極而合乎陽。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壹俱盛,終歲而乃再合。天地久節,以此為常,是故先法之內矣,養身以全,使男子不堅牡不家室,陰不極盛不相接。是故身精明,難衰而堅固,壽考無忒,此天地之道也。天氣先盛牡而後施精,故其精固;地氣盛牝而後化,故其化良。是故陰陽之會,冬合北方而物動於下,夏合南方而物動於上。上下之大動,皆在日至之後。為寒則凝冰襲地,為熱則焦沙爛石。氣之精至於是,故天地之化,春氣生而百物皆出,夏氣養而百物皆長,秋氣殺而百物皆死,冬氣收而百物皆藏。是故惟天地之氣而精,出入無形,而物莫不應,實之至也。君子法乎其所貴。天地之陰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陰陽。陰陽亦可以謂男女,男女亦可以謂陰陽。天地之經,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至西方之中而所養大成,一歲四起業,而必於中。中之所為,而必就於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於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於中,而所為不失。是故陽之行,始於北方之中,而止於南方之中;陰之行,始於南方之中,而止於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於盛而皆止於中,其所始起皆必於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日月之所至而卻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製也。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是故時無不時者,天地之道也。順天之道,節者天之製也,陽者天之寬也,陰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之。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者也。”謂行必終禮,而心自喜,常以陽得生其意也。公孫之養氣曰:“裹藏泰實則氣不通,泰虛則氣不足,熱勝則氣,寒勝則氣,泰勞則氣不入,泰佚則氣宛至,怒則氣高,喜則氣散,憂則氣狂,懼則氣懾。凡此十者,缺之害也,而皆生於不中和。故君子怒則反中而自說以和,喜則反中而收之以正,憂則反中而舒之以意,懼則反中而實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故君子道至,氣則華而上。凡氣從心。心,氣之君也,何為而氣不隨也。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內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鶴之所以壽者,無宛氣於中,猿之所以壽者,好引其末,是故氣四越。天氣常下施於地,是故道者亦引氣於足;天之氣常動而不滯,是故道者亦不宛氣。苟不治,雖滿不虛。是故君子養而和之,節而法之,去其群泰,取其眾和。高台多陽,廣室多陰,遠天地之和也,故聖人弗為,適中而已矣。法人八尺,四尺其中也。宮者,中央之音也;甘者,中央之味也;四尺者,中央之製也。是故三王之禮,味皆尚甘,聲皆尚和。處其身所以常自漸於天地之道,其道同類,一氣之辨也。法天者乃法人之辨。天之道,向春夏而陰去。是故佔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殺內,與陰俱近,與陽俱遠也。天地之氣,不致盛滿,不交陰陽。是故君子甚愛氣而游於房,以體天也。氣不傷於以盛通,而傷於不時、天並。不與陰陽俱往來,謂之不時;恣其欲而不顧天數,謂之天並。君子治身,不敢違天。是故新牡十日而一游於房,中年者倍新牡,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大衰者以月當新牡之日,而上與天地同節矣。此其大略也,然而其要皆期於不極盛不相遇。疏春而曠夏,謂不遠天地之數。民皆知愛其衣食,而不愛其天氣。天氣之於人,重於衣食。衣食盡,尚猶有閒,氣盡而立終。故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心之所之謂意,意勞者神擾,神擾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故君子閒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者得矣。古之道士有言曰:將欲無陵,固守一德。此言神無離形,則氣多內充,而忍饑寒也。和樂者,生之外泰也;精神者,生之內充也。外泰不若內充,而況外傷乎?忿恤憂恨者,生之傷也;和說勸善者,生之養也。君子慎小物而無大敗也。行中正,聲向榮,氣意和平,居處虞樂,可謂養生矣。凡養生者,莫精於氣。是故春襲葛,夏居密陰,秋避殺風,冬避秤潔,就其和也。衣欲常漂,食欲常饑。體欲常勞,而無長佚,居多也。凡衛地之物,乘於其泰而生,厭於其勝而死,四時之變是也。故冬之水氣,東加於春而木生,乘其泰也。春之生,西至金而死,厭於勝也。生於木者,至金而死;生於金者,至火而死。春之所生而不得過秋,秋之所生不得過夏,天之數也。飲食臭味,每至一時,亦有所勝,有所不勝,之理不可不察也。四時不同氣,氣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視代美而代養之,同時美者雜食之,是皆其所宜也。故 以冬美,而荼以夏成,此可以見冬夏之所宜服矣。冬,水氣也 ,甘味也,乘於水氣而美者,甘勝寒也。 之為言濟與?濟,大水也。夏,火氣也,荼,苦味也,乘於火氣而成者,苦勝暑也。天無所言,而意以物。物不與群物同時而生死者,必深察之,是天之所以告人也。故 成告之甘,荼成告之苦也。君子察物而成告謹,是以至 不可食之時,而盡遠甘物,至荼成就也。天所獨代之成者,君子獨代之,是冬夏之所宜也。春秋雜物其和,而冬夏代服其宜,則當得天地之美,四時和矣。凡擇味之大體,各因其時之所美,而違天不遠矣。是故當百物大生之時,群物皆生,而此物獨死。可食者,告其味之便於人也;其不食者,告殺穢除害之不待秋也。當物之大枯之時,群物皆死,如此物獨生。其可食者,益食之,天為之利人,獨代生之;其不可食,益畜之。天愍州華之間,故生宿麥,中歲而熟之。君子察物之異,以求天意,大可見矣。是故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饑飽無過平,欲惡度理,動靜順性,喜怒止於中,憂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短長之質,人之所由受於天也。是故壽有短長,養有得失,及至其末之,大卒而必讎,於此莫之得離,故壽之為言,猶讎也。天下之人雖眾,不得不各讎其所生,而壽夭於其所自行。自行可久之道者,其壽讎於久;自行不可久之道者,其壽亦讎於不久。久與不久之情,各讎其生平之所行,今如後至,不可得勝,故曰:壽者讎也。然則人之所自行,乃與其壽夭相益損也。其自行佚而壽長者,命益之也;其自行端而壽短者,命損之也。以天命之所損益,疑人之所得失,此大惑也。是故天長之而人傷之者,其長損;天短之而人養之者,其短益。夫損益者皆人,人其天之繼 ?出其質而人弗繼,豈獨立哉!

猜你喜欢
  卷四·佚名
  卷九·高诱
  卷二·江永
  孟子音义卷下·孙奭
  乡党第十·孔子
  五经稽疑卷四·朱睦㮮
  卷一百九十四·秦蕙田
  二十  节用上·墨子
  王制第九·荀况
  卷一·吕祖谦
  第九 权篇 5·王诩
  兵谈第二·尉缭
  卷三十七·佚名
  指月录卷之二十五·瞿汝稷
  菩萨生地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石君宝

    (外扮郑府尹引末郑元和、张千上,诗云)几年政绩远相闻,采得民谣报使君。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黄昏。老夫姓郑名公弼,荥阳人也,自登进士,久著政声,官授洛阳府尹。所生一子,叫做郑元和,今年二十一岁了,从幼儿教他读书,颇颇有些

  • 才调集卷九·韦縠

    (唐)韦縠 撰○刘商【一首】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巴人逺从荆江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歴歴叙乡思乡思绵绵楚词古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猿啼日暮江岸边緑芜连山水连天来时十三今十五

  • 卷七十六·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七十六 宋 陆游 撰 湖上 纶巾羽扇影翩翩湖上彷徉莫计年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後来缘山前虚市初多笋江外人家不禁烟莫恨幽情无与共一双白鹭导吾前 即事 成败归青史悲驩付浩歌病从今岁减诗

  • 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脱脱

        ◎忠义一   ○康保裔 马遂 董元亨 曹觐苏缄 秦传序 詹良臣李若水 刘韐 傅察 杨震 张克戬 张确 朱昭 史抗孙益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况其他哉!艺祖首褒韩

  • ●崇禎長編卷之六·汪楫

      崇禎元年二月   ○崇禎元年二月   崇禎元年二月   癸巳朔陞陝西左布政詹士龍為南京光祿寺卿管少卿事兵部郎中鹿善継為尚寶司卿管司丞事湖廣按察使劉廣生為本省布政使常州府知府曾櫻為福建按察司副使湖州

  • 卷六 周柴何王张马游刁列传·陆游

       周本,舒州宿松人,汉南郡太守瑜之后,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本少孤,羁贫,有勇力,尝独格虎杀之,吴武王起隶帐下,勇冠三军,每奋跃先登,攻坚摧锋,蒙犯矢石,身无完肤。战罢,辄自烧铁烙其创,食饮言笑自如,雷迁至淮南马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二·佚名

    万历四十五年十月壬辰朔孟冬时享 太庙遣驸马侯拱宸恭代伯杨世阶陈伟分献○以明年大统历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赐辅臣中历十本民历一百本○癸巳 孝洁肃皇后忌辰遣官祭 永陵○大学士方从哲以戎政尚书薛三才二次辞本已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七 佞幸传二·纪昀

    佞幸传 【二】○宋弭德超 侯莫陈利用 赵赞【郑昌嗣】王黼朱勔王继先曾觌【龙大渊】张说 王抃姜特立【谯熙载】弭德超侯莫陈利用赵赞 【郑昌嗣】王黼朱勔王继先曾觌 【龙大渊】张说王抃姜特立 【谯熙载】△弭德超弭

  • 曷思麦里传·宋濂

    曷思麦里,西域谷则斡儿朵人。初为西辽阔儿罕的侍臣,后为谷则斡儿朵所属可散八思哈长官。太祖西征,曷思麦里率可散等城酋长降太祖。太祖命他随大将哲伯攻乃蛮,并为先锋。战胜乃蛮,斩其主曲出律。可失哈儿、押儿帝、斡端诸城

  • 第四节 官私振贷·吕思勉

    公家振恤,时愈晚则愈微,而出举兴生之事,顾日盛焉。《隋书·食货志》:开皇八年五月,高颎奏: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少者,官人禄食,乘前已来,恒出随近之州。但判官本为牧人,役力理出所部。请于所管户内,计户征税。帝从之。先是京

  • 十一年·佚名

    (乙酉)十一年大明成化元年春正月1月1日○己酉朔,百官賀。上御勤政殿,設會禮宴,王世子與孝寧大君補、臨瀛大君璆、永膺大君琰、河東府院君鄭麟趾、領議政申叔舟等文武百官,分入殿庭,四拜訖,各就位侍宴。樂奏《定大業》、《保太

  •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孟子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 論衡校釋卷第一·黄晖

      逢遇篇   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或高才潔行,不遇,退在下流;盼遂案:退字涉下文「退在不遇」而誤衍。下句「薄能濁操,遇,在眾上」,與此為對文。

  • 三 中国人的语言·林语堂

    三中国人的语言1在一位远方叔叔的安排下来频暂时住进一处在北京的广东人互助会所,这种会所或地区互助会——在美国称为会社,意思是“会堂”,是某个地区的人们或者某个家族群体帮助他们在陌生地的同乡的组织。在这里一般

  • 卷三十五·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五   元 王天与 撰立政第二十一       周书周公作立政【汉孔氏曰周公既致政成王故以立政为戒吕氏曰无逸立政二篇相为经纬以无逸之心明立政之体君道备矣○唐孔氏云云説见咸有一

  • 宗镜录卷第三十·延寿

    夫菩萨欲报佛恩。皆须不惜身命。护持如来正法。云何唯述一心。能报慈化。答。觉王。最后慈敕。唯令于念处修真。首祖当初所传。只但指人心是佛。若能信受。是真报恩。示他则不负前机。自究则克成大事。如智者观心论偈

  •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佛弟子者。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者。初受五戒为本。遮三恶趣求人天福。以未能永舍家眷属缘累故。更加三戒助前五戒。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出家者。行有始终上中下业下出家

  • 兜沙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其内容相当于华严经中如来名号品与光明觉品之部分。玄应音义卷八谓,兜沙经,意译为行业经。玄应音义八曰:‘兜沙经,此译云行业经。’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之少分及光明觉品之少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