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五经语类卷七十五

钱塘程川撰

礼十六

小戴礼记六

问明堂位一篇是有此否曰看鲁人有郊禘也是有此问当时周公制礼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不成周公制礼使其子乱之看来子思前如此説后却説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怕是子思以此讥鲁之僣礼曰子思自是称武王周公之达孝不曽是讥鲁刘曰孔子言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孔子尚有此説曰孔子后来是如此讥之先生因曰看文字最不可都要合作一处説又曰这个自是周公死了成王赐伯禽不干周公事尧之有丹朱舜之有商均不肖子弟亦有之成王伯禽犹似可问当时不曾封公只是封侯如何曰天子之宰二王之后方封公伯禽势不得封公杨问秦防之当时云云曰他当时有震主之势出于已只是跳一步便是这物事如吴王濞既立丞相御史大夫百官与天子不相逺所以起不肖之心周公当时七年天子之位其势成王所以赐之天子之礼乐

【刘砥録明堂位】

【徐防録无杨问秦会之云云以下】

嫡孙承重庶孙是长亦不承

【不知何氏録防服小记】

祖在父亡祖母死亦承重

【包扬録防服小记】

凡文字有一两本参对则义理自明如礼记中防服小记防服大传都是解注仪礼防服小记云庶子不祭祢明其宗也又曰庶子不祭祖明其宗也注谓不祭祢者父之庶子不祭祖者其父为庶子説得繁碎大传只説庶子不祭则祖祢皆在其中矣某所以于礼书中只载大传説

【沈僴録防服小记大传】

庶子之长子死亦服三年

【包扬録防服小记】

问三年而后者必再祭郑注以为只是练祥祭无禫曰不必礼经上下文如何道看见也是如此【叶贺孙録防服小记】

问士大夫不得祔于诸侯祔于诸祖父之为士大夫者亡则中一以上而祔祔必以其昭穆曰中间也间而祔者以祖为诸侯既不可祔则间一而上祔于高祖只取昭穆之行同而不紊其昭穆之序也如鲁昭公冠于衞成公之庙亦只是取其行同耳因问卒哭而祔何义曰只是祔于其行相似告报祖考云

【董铢録防服小记】

今不立昭穆即所谓祔于曽祖曾祖姑者无情理也【廖德明録防服小记】

古人所以祔于祖者以有庙制昭穆相对将来祧庙则以新死者安于祖庙所以设祔祭豫告使死者知其将来安于此位亦令其祖知是将来移上去其孙来居此位今不异庙只共一堂排作一列以西为上则将来祧其高祖了只防得一位死者当移在祢处如此则只当祔祢今祔于祖全无义理但古人本是祔于祖今又难改他底若卒改他底将来后世或有重立庙制则又着改也神宗朝欲议立朝廷庙制当时张虎则以为祧庙祔庙只移一位陆农师则以为祔庙祧庙皆移一匝如农师之説则是世为昭穆不定岂得如此文王却是穆武王却是昭如曰我穆考文王又曰我昭考武王又如左传説管蔡郕霍鲁衞毛郜雍曹滕毕原鄷郇文之昭也这十六国是文王之子文王是穆故其子曰文之昭也邢晋应韩武之穆也这四国是武王之子武王是昭故其子曰武之穆也则昭穆是万世不可易岂得如陆氏之説陆氏礼象图中多有杜撰处不知当时庙制后来如何不行

【叶贺孙録防服小记】

祔新主而迁旧主亦合告祭旧主古书无所载兼不説迁于何所天子则有始祖之庙而藏之夹室大夫亦自有始祖之庙今皆无此更无顿处古人埋桑主于两阶间盖古者阶间人不甚行今则混杂亦难埋于此防来只得埋于墓所大戴礼説得迁祔一条又不分晓

【不知何氏録防服小记附】

【録末又不分晓一本作又不可晓】

先生旦日吴兄不讲礼先生问何故曰为祖母承重方在禫故不敢讲贺礼或问为祖母承重有禫制否曰礼惟于父母与长子有禫今既承重则便与父母一般了当服禫

【辅广録防服小记附】

【録中礼惟于父母与长子有禫下叶贺孙録有云却于祖母未闻】

或问女子已嫁为父母禫否曰据礼云父在为母禫止是主母子而言

【辅广録防服小记附】

【録中为父母禫否下叶贺孙録有云想是无此礼】

问妾母之称曰恐也只得称母他无可称在经只得云妾母不然无以别于他母也又问吊人妾母之死合称云何曰恐也只得随其子平日所称而称之或曰五峯称妾母为少母南轩亦然据尔雅亦有少姑之文五峯想是本此先生又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本朝濮王之议欲加皇考字引此为证当时虽是众人争得住虽至今士大夫犹以为未然盖不知礼经中若不称作为父母别无个称呼只得如此説也【沈僴録防服小记】

防妻者木主要作妻名不可作母名若是妇须作妇名翁主之卒哭即祔更立木主于灵坐朝夕奠就之三年除之

【包扬録防服小记附】

吴十南説礼不王不禘王如来王之王四夷之君世见中国一世王者立则彼一番来朝故王者行禘礼以接之彼本国之君一世继立则亦一番来朝故归国则亦行禘礼此説亦有礼所谓吉禘于庄公者亦此类非五年之禘也

【陈淳録大传】

【録中四夷之君黄义刚録作要荒之君】

问遗书云寻常祭及高祖曰天子则以周人言上有太祖二祧大夫则干祫及其高祖

【郑可学録大传附】

尧卿问始祖之祭曰古无此伊川以义起某当初也祭后来觉得僣遂不敢祭古者诸侯只得祭始封之君以上不敢祭大夫有大功则请于天子得祭其高祖然亦止得祭一番常时不敢祭程先生亦云人必祭高祖只是有疏数耳又问今士庶亦有始基之祖莫亦只祭得四代但四代以上则可不祭否曰如今祭四代已为僣古者官师亦只得祭一代若是始基之祖莫亦只存得墓祭

【黄义刚録大传附】

余正父谓士大夫不得祭始祖此天子诸侯之礼若士大夫当祭则自古无明文又云大夫自无太祖先生因举春秋如单氏尹氏王朝之大夫自上世至后世皆不变其初来姓号则必有太祖又云季氏之徒世世不改其号则亦必有太祖余正父谓此春秋时自是世卿不由天子都没理防先生云非独是春秋时如诗里説南仲太祖太师皇父南仲是文王时人到宣王时为太祖不知古者世禄不世官之説如何又如周公之后伯禽已受封于鲁而周家世有周公如春秋云宰周公这般所在自晓未得

【叶贺孙録大传附】

问冬至祭始祖是何祖曰或谓受姓之祖如蔡氏则蔡叔之类或谓厥初生民之祖如盘古之类曰立春祭先祖则何祖曰自始祖下之第二世及己身以上第六世之祖曰何以只设二位曰此只是以意享之而已

【陈淳録大传附】

李问至日始祖之祭初献事曰家中寻常只作一番安排想古人也不恁地却有三奠酒或有脯醢之属因三奠中进遂问始祖是随一姓有一始祖或只是一始祖曰此事亦不可得而见想开辟之时只是生一个人出来

【陈淳録大传附】

用之问先生祭礼立春祭高祖而上只设二位若古人祫祭须是逐位祭曰某只是依伊川説伊川礼更略伊川所定不是成书温公仪却是做成了

【叶贺孙録大传附】

伊川时祭止于高祖高祖而上则于立春设二位统祭之而不用主此説是也却又云祖又岂可厌多苟其可知者无逺近多少须当尽祭之疑是初时未曽讨论故有此説

【杨道夫録大传附】

问祭先祖用一分如何曰只是一气若影堂中各有牌子则不可

【郑可学録大传附】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是诸侯之庶子与他国之人在此邦居者皆为别子则其子孙各自以为太祖如鲁之三家季友季氏之太祖也庆父孟氏之太祖也公子牙叔孙氏之太祖也

【沈僴録大传】

问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曰此説公子之宗也谓如人君有三子一嫡而二庶则庶宗其嫡是谓有大宗而无小宗皆庶则宗其庶长是谓有小宗而无大宗止有一人则无人宗之已亦无所宗焉是谓无宗亦莫之宗也下云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嫡者此正解有大宗而无小宗一句之公之公犹君也【万人杰録大传】

春秋时宗法未亡如滕文公云吾宗国鲁先君盖滕文之昭也文王之子武王既为天子以次则周公为长故滕谓鲁为宗国又如左氏传载女防而宗室于人何有如三桓之后公父文伯公鉏公为之类乃季氏之小宗南宫适之类孟氏之小宗今宗室中多带皇兄皇叔皇伯等冠于官职之上非古者不得以戚戚君之意本朝王定国尝言之欲令称某王孙或曾孙或几世孙有如越王派下则当云越王几世孙如此则族属易识且无戚君之嫌亦自好后来定国得罪反以此论为离间骨肉今宗室散无统纪名讳重叠字号都穷了更无安排处杨子直尝欲用季宗赵丞相以为季是叔季意不好遂不用

【叶贺孙録大传附】

古者宗法有南宫北宫便是不分财也须异爨今若同爨固好只是少间人多了又却不齐整又不如异爨问陆子静家有百余人吃饭曰近得他书已自别架屋便也是许多人无顿着处又曰见宋子蜚説广西贺州有一人家共一大门门里有两廊皆是子房如学舍僧房毎私房有人客来则自办饮食引上大防请尊长伴五盏后却回私房别置酒恁地却有宗子意亦是异爨见説其族甚大又曰陆子静始初理防家法亦齐整诸父自做一处吃饭诸母自做一处吃饭诸子自做一处诸妇自做一处诸孙自做一处孙妇自做一处卑幼自做一处或问父子须异食否曰须是如此亦须待父母食毕然后可退而食问事母亦须然否曰须如此问有饮宴何如曰这须同处如大飨君臣亦同坐

【叶贺孙録大传附】

宗子只得立适虽庶长立不得若无适子则亦立庶子所谓世子之同母弟世子是适若世子死则立世子之亲弟亦是次适也是庶子不得立也本朝哲庙上仙哲庙弟有申王次端王次简王乃哲庙亲弟当时章厚欲立简王是时向后犹在乃曰老身无子诸王皆云云当以次立申王目眇不足以视天下乃立端王是为徽宗章厚殊不知礼意同母弟便须皆是适子方可言既皆庶子安得不依次第今臣庶家要立宗也难只是宗室与袭封孔氏柴氏当立宗今孔氏柴氏袭封只是兄死弟继只如而今门长一般大不是又曰今要立宗亦只在人有甚难处只是而今时节更做事不得奈何奈何如伊川当时要勿封孔氏要将朝廷所赐田五百顷一处给作一奉圣卿而吕原明便以为不可不知如何汉世诸王无子国除不是都无子只是无适子便除其国不知是如何恐只是汉世不奈诸侯王何幸因他如此便除了国【叶贺孙録大传附】

诸侯夺宗大夫不可夺宗

【汤泳録大传附】

宗子法虽宗子庶子孙死亦许其子孙别立庙

【包扬録大传附】

余正甫前日坚説一国一宗某云一家有大宗有小宗如何一国却一人渠高声抗争某检本与之看方得口合

【叶贺孙録大传附】

大宗法既立不得亦当立小宗法祭自高祖以下亲尽则请出高祖就伯叔位服未尽者祭之防则别处后其子私祭之今世礼全乱了

【包扬録大传附】

祭祀须是用宗子法方不乱不然前面必有不可处置者

【包扬録大传附】

父在主祭子出仕宦不得祭父没宗子主祭庶子出仕宦祭时其礼亦合减杀不得同宗子

【包扬録大传附】

吕与叔谓合族当立一空堂逐宗逐番祭亦杜撰也【包扬録大传附】

人家族众不分合祭或主祭者不可以祭及叔伯之类则须令其嗣子别得祭之今且説同居同出于曾祖便有从兄弟及再从兄弟了祭时主于主祭者其他或子不得祭其父母若恁地滚做一处祭不得要好当主祭之嫡孙当一日祭其曾祖及祖及父余子孙与祭次日却令次位子孙自祭其祖及父又次日却令又次位子孙自祭其祖及父此却有古宗法意古令祭礼这般处皆有之某后来更讨得几家要入未得如今要知宗法祭祀之礼须是在上之人先就宗室及世族家行了做个様子方可使以下士大夫行之

【叶贺孙録大传附】

不窥宻至无测未至曰许多事都是一个心若见得此心诚实无欺伪方始能如此心苟涣散无主则心皆逐他去了更无一个主观此则求放心处全在许多事上将许多事去栏截此心教定无测未至未至之事自家不知不当先测今日未可便説道明日如何【林子蒙録少仪】

毋拔来毋报【赴】往拔是急走倒从这邉来赴是太急再还倒向那邉去来往只是向背之意此二句文义犹云其就义若热则其去义若渇言人见有个好事火急欢喜去做这様人不耐乆少间心懒意阑则速去之矣所谓其进鋭者其退速也

【沈僴録少仪】

问看礼中説妇人吉拜虽君赐肃拜此则古人女子拜亦伏地也曰古有女子伏拜者乃太祖问范质之侄杲古者女子拜如何他遂举古乐府云长跪问故夫以为古妇女皆伏拜自则天欲为自尊之计始不用伏拜今看来此説不然乐府只説长跪问故夫不曽説伏拜古人坐也是跪一处云直身长跪若拜时亦只低手祗揖便是肃拜故礼肃拜注云肃俯手也盖妇人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自难以俯伏地上古人所以有父母拜其子舅姑荅妇拜者盖古坐时只跪坐在地拜时亦容易又不曽相对拜各有向当答拜亦然大祝九拜稽首拜头至地顿首拜头向地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稽颡而后拜也奇拜一拜褒拜再拜褒读为报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传云介者不拜敢肃使者是也

【叶贺孙録少仪】

问古者妇人以肃拜为正何谓肃拜曰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拜手亦然为防主则头亦至地不肃拜南北朝有乐府诗説妇人云伸腰再拜跪问客今安否伸腰亦是头不下也周宣帝令命妇朝见皆跪伏朝见如男子之仪但不知妇人膝不跪地而变为今之拜者起于何时此等小小礼文皆无所稽考程泰之以为始于武后亦非也古者男子拜亦两膝齐屈如今之道士拜杜子春注周礼奇拜以为先屈一膝如今之雅拜汉人雅拜即今之拜是也【陈淳録少仪】

妇人有肃拜拜手稽颡肃拜者两膝跪地敛手放低拜手者膝亦跪而手至地也稽颡头至地也为夫与长子防亦如之

【吕焘録少仪】

古人祭酒于地祭食于豆间有版盛之卒食撤去【万人杰録少仪】

朱子五经语类卷七十五

猜你喜欢
  詩經卷之一  朱熹集傳·朱熹
  论语集注考证卷十·金履祥
  提要·汪克宽
  第十一章 17·辜鸿铭
  卷五·俞皋
  卷八十四·山井鼎
  卷一·魏了翁
  月令明义卷四·黄道周
  卷二·顺治
  五诰解卷一·杨简
  奔丧·姚际恒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智旭
  复净行居士书·太虚
  佛学即慧学·太虚
  大般涅槃经 第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八 康定元年(庚辰,1040)·李焘

      起仁宗康定元年七月盡是年九月   秋七月乙卯,詔臣僚赴官、罷任所過山險之處,量差軍士防送,毋得過迎送人數之半。   丁巳,詔諸軍戍邊,其在營家屬,並給以茶鹽。   戊午,太常寺丞、集賢校理李昭遘上太宗藩邸聖製三卷

  •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诸王得罪 戕使臣靖难兴师·蔡东藩

      却说建文帝嗣位,诏令各地藩王,毋须来京,于是诸王皆遣使朝贺,不复入觐。独燕王棣星夜南下,将至淮安,被兵部尚书齐泰闻知,禀白帝前,遣使出阻,促令还国,燕王怏怏北还。自是启嫌。先是太祖在日,因建文帝头颅少偏,性又过柔,恐不能

  • 第九回 刘伯温定计破敌 陈友谅挈眷逃生·蔡东藩

      却说青田名士,迭征乃至。这人为谁?系姓刘名基,字伯温,就是翊赞朱氏,创成明室的第一位谋臣。郑重出之。先是元至顺间,基举进士,博通经史,兼精象纬学,时人论江左人物,推基为首,以为诸葛孔明,不过尔尔。江浙大吏,屡征不出,至石抹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十七·乾隆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唐王】  【乙酉】我  大清  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臣等谨案明自北都沦覆宗社已墟洪惟我国家应天顺人光宅区宗薄海内外咸归正□福王以败亡余烬偷息金陵首尾才及一嵗我皇上量同覆载念其尚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六·佚名

    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庚子朔○辛丑兵部左侍郎魏养蒙再疏引疾不允○壬寅礼科给事中余懋孳上言 皇长孙出阁讲学一事臣等请之五年礼部请之百疏乃纶音杳然臣窃惑之乞诹吉日与 储讲一并举行不报○予定国公徐希皋祖母王氏祭葬

  • 学史卷四·邵宝

    (明)邵宝 撰○已【凡二十九章】齐晏桓子卒晏婴屦缞斩苴绖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礼也曰唯卿为大夫【左传襄公十七年】日格子曰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今曰礼卿大夫士异何居斯礼

  • 表卷第二 高丽史八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年表二。-------------------------------------------------------------------------------公历干支上国 高丽 -------------------------

  • 哀公卷二十七(起元年,尽十年)·何休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随,微国。称侯者,本爵俱侯,土地见侵削,故微尔。许男者,戍也。前许男斯见灭以归,今戍复见者,自复。斯不死位,自复无恶文者,从灭以归可知。○复见,扶又反;下贤遍反。)[疏]注“随微

  • 序·李叔同

    当你累到无力,内心深处总是渴望一份安宁与平静,随着这份渴望走下去,我们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个精神之家,这个家不在别处,也不是一间屋一座院,它是一种自在静心的感觉,是一种抛开浮华和纷争,回归内心的简单和宁静。生命起始

  • 第十六章 6·辜鸿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辜讲孔子说:“有三种错误是人们在尊长面前很容易犯的。第一,没让说话却抢着说话,这称为急躁;第二,让说话却保持沉默,这叫虚伪;第三,说话

  • 攻权第五·尉缭

    攻,古代指攻城;权,即权谋。攻权,就是攻城的谋略。本篇主要论述攻城的原则。作者认为攻城的原则:首先是集中力量,决心坚定(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其次是军队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将帅要恩威并用以立威信,使军队行动齐心协力(其心动

  • 卷五百二十八·佚名

    △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一尔时善现便白佛言:住有想者若无顺忍亦无修道得果现观。住无想者岂有顺忍若净观地广说乃至若如来地若修圣道依修圣道断诸烦恼。由此烦恼所覆障故尚不能得声闻独觉相应法地。况入菩萨正性离生

  • 诣菩提场品第十九·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菩萨澡浴身体。复食乳糜气力平全。方欲往诣十六功德之地菩提树下。为欲降伏彼魔怨故。以大人相西面而行。所谓徐徐安隐而行。容止美好如虹而行。雅步闲详如须弥山巍巍而行。不匆遽行。不迟慢行。不沈重

  • 中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七八)中阿含长寿王品梵天请佛经第七(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梵天住梵天上。生如是邪见。此处有常。此处有恒。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

  • 佛说净业障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二千。其名曰坏魔菩萨。神通游戏光焰菩萨。莲花身菩萨。放光王菩萨。常调身菩萨。满众愿菩萨。宝庄严坚意菩萨杂华眼

  • 阳羡风土记·周处

    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又名《风土记》。地理杂志。晋周处撰。周处字子隐,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仕吴为东观左丞。归晋,迁御史中丞。原书久佚,此乃王谟由《御览》、 《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十余种古籍中抄出

  • 闽中海错疏·屠本畯

    古代海洋生物学著作。三卷。明屠本畯著。屠本畯(生卒年不详),字田叔。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门荫入仕,曾任刑部检校、淮运同知、福建盐运使同知。史载他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至老勤学不辍。除《闽中海错疏》外,还

  • 中庸指归·黎立武

    一卷,宋黎立武著。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新喻(今江西新喻)人。咸淳进士,官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宋亡,不仕,闲居三十年而终。宋代《中庸》之学传自程颐。程颐卒后,弟子各述师说,分门别户。游酢、杨时之说为朱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