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篇第三
天道四时行,百物生,无非至教;圣人之动,无非至德,夫何言哉!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
上天之载,有感必通;圣人之为,得为而为之(也)[应]。
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诚于此,动于彼,神之道与!
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诚故信,无私故威。
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
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天道也。圣不可知也,无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
「不见而章」,已诚而明也;「不动而变」,神而化也;「无为而成」,为物不贰也。
已诚而明,故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富有」,广大不御之盛与!「日新」,悠久无疆之道与!
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然知之之理过于耳目心思。天视听以民,明威以民,故诗书所谓帝天之命,主于民心而已焉。
「化而裁之存乎变」,存四时之变,则周岁之化可裁;存昼夜之变,则百刻之化可裁。「推而行之存乎通」,推四时而行,则能存周岁之通;推昼夜而行,则能存百刻之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知上天之载,当存文王。「默而成之,存乎德行」,学者常存德性,则自然默成而信矣。
存文王,则知天载之神,存众人,则知物性之神。
谷之神也有限,故不能通天下之声;圣人之神惟天,故能周万物而知。
圣人有感无隐,正犹天道之神。
形而上者,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不得名,非得象者也。故语道至于不能象,则名言亡矣。
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识自然之为体尔。
有天德,然后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
(正)[贞]明不为日月所眩,(正)[贞]观不为天地所迁。
猜你喜欢 卷二十四(宣十三年至十八年)·孔颖达 卷三十五 论语十七·黎靖德 卷第十三·朱熹 第三章·王夫之 论语稽求篇卷六·毛奇龄 第十四章 39·辜鸿铭 《孟子》简介·孟子 卷一·朱熹 勒卒令第十八·尉缭 云居宏觉膺禅师·惠洪 卷四百六十三·佚名 卷三百七十八·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三·唐慧琳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九·玄奘 佛说力士移山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