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丧纪

    “丧不虑居”也,非无薪也,必毁屋扉,明于死者无所爱惜,所以趋其急也。郑氏之说恐非。丧须三年而祔,若卒哭而祔,则三年都无事。礼卒哭犹存朝夕哭,若无祭于殡宫,则哭于何处?古者君薨,三年丧毕,吉禘然后祔,因其祫,祧主藏于夹室,新主遂自殡宫入于庙。国语言“日祭月享”,(礼)[庙]中岂有日祭之礼?此正谓三年之中不彻几筵,故有日祭。朝夕之馈,犹定省之礼,如其亲之存也。至于祔祭,须是三年丧终乃可祔也。“卒哭”者,卒去非常之时哭,非不哭也,故伯鱼期而犹哭也。

    古人于忌日不为荐奠之礼,特致哀示变而已。古人亦不为影像,绘画不真,世远则弃,不免于亵慢也,故不如用主。古人犹以主为藏之于椟,设之于位亦为亵慢,故始(无)[死]设为重鬲以为主道。其形制甚陋,止用苇篾为之,又设于中庭,则是敬鬼神而远之之义。“重,主(建)[道]也”,士大夫得其重应当有主,既埋重不可一日无主,故设苴,及其已作主即不用苴。“重,主道也”,谓人所嗜者饮食,故死以饮食(衣)[依]之。既葬然后为主,未葬之时,棺柩尚存,未可为主,故以重为主。今人之丧,既设魂帛又设重,则是两主道也。

    古之椁言井椁,以大木自下排上来,非如今日之笼棺也,故其四隅有隙,可以置物也。

    祔葬祔祭,极至理而论,只合祔一人。夫妇之道,当其初昏未尝约再配,是夫只合一娶,妇只(是)合一嫁。今妇人夫死而不可再嫁,如天地之大义然,夫岂得而再娶!然以重者计之,养亲承家,祭祀继续,不可无也,故有再娶之理。然其葬其祔,虽为同穴同筵几,然譬之人情,一室中岂容二妻?以义断之,须祔以首娶,继室别为一所可也。

    正叔尝为葬说,有五相地,须使异日决不为道路,不置城郭,不为沟渠,不为贵家所夺,不致耕犁所及。

    安穴之次,设如尊穴南向北首,陪葬者前为两列,亦须北首,各于其穴安夫妇之位,坐于堂上则男东而女西,卧于室中则男外而女内也。

    葬法有风水山岗,此全无义理,不足取。南方用青囊,犹或得之,西方人用一行,尤无义理。南人试葬地,将五色帛埋于地下,经年而取观之,地美则采色不变,地气恶则色变矣。又以器贮水养小鱼埋经年,以死生卜地美恶,取草木之荣枯,亦可卜地之美恶。

    韩退之以少孤养于嫂,故为嫂服加等。大抵族属之丧不可有加,若为嫂养便以有恩而加服,则是待兄之恩至薄。大抵无母,不养于嫂更何处可养?若为族属之亲有恩而加等,则待己无恩者可不服乎哉?昔有士人少养于嫂,生事之如母,死自处以齐衰,或告之非先王之礼,闻而遂除之,惟持心丧,遂不复应举,人以为得体。

    礼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娶妇。”疑“大功之末”已下十二字为衍,宜直云“父大功之末”云云。父大功之末,则是己小功之末也,而己之子缌麻之末也,故可以冠娶也,盖冠娶者固已无服矣,凡卒哭之后皆是末也。所以言衍者,以上十二字义无所附着。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与冠取妻,是己自冠取妻也。“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出妻不当使子丧之,礼,子于母则不忘丧,若父不使子丧之,为子固不可违父,当默持心丧,亦礼也,若父使之丧而丧之,亦礼也。子思以我未至于圣,孔子圣人处权,我循礼而已。

    圣人不制师之服。师无定体,如何是师?见彼之善而己效之便是师也。故有得其一言一义如朋友者,有相亲炙而如兄弟者,有成就己身而恩如天地父母者,岂可一槩服之!故圣人不制其服,心丧之可也。孔子死,吊服如麻,亦是服也,却不得谓无服也。

    礼称“母为长子斩三年”,此理未安。父存子为母期,母如何却服斩?此为父只一子,死则世绝,莫大之戚,故服斩,不如此岂可服斩!

    父在,母服三年之丧,则家有二尊,有所嫌也。处今之宜,但可服齐衰,一年外可以墨衰从事,可以合古之礼,全今之制。

    同母异父之兄弟,小功服之可也。或云未之前闻,当古之时又岂有此事!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又两月为禫,共二十七月。礼钻燧改火,天道一变,其期已矣;情不可以已,于是再期,再期又不可以已,于是加之三月,是二十七月也。

    大功以下算闰月,期已上以期断,不算闰月。三年之丧禫祥,闰月亦算之。

    古者为舅姑齐衰期,正服也;今斩衰三年,从夫也。“孔子恶哭诸野者”,谓其有服之丧不哭诸家而哭诸野,(者)[是恶凶事]也。[所知自当哭诸野,又若奔丧者安得不哭诸野!]

    师不立服,不可立也,当以情之厚薄事之大小处之。如颜闵于孔子,虽斩衰三年可也,其成己之功与君父并。其次各有浅深,称其情而已。下至曲艺莫不有师,岂可一槩制服!

    (受祥日食弹琴恐不是圣人举动使其哀未忘则子于是日哭不饮酒食肉以全哀况弹琴可乎使其哀已忘何必弹琴)“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不论其族远近,并以期服之。据今之律,五服之内方许为后;以礼。文言又无此文。若五服之内无人,使后绝可乎?必须以疏属为之后也。

    有适母在,其所生母死,礼虽服缌,亦当心丧,难以求仕。

    祭器祭服,以其尝用于鬼神,不敢亵用,故具埋焚之礼。至于衰绖冠履,不见所以毁之文,惟杖则言“弃诸隐者”。弃诸隐者,不免有时而亵,何不即焚埋之!常谓丧服非为死者,己所以致哀也,不须道敬丧服也。礼云:“齐衰不以边坐,大功不以服勤”,皆言主在哀也,非是为敬丧服。不边坐,专席而坐,礼云:“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有忧则意不安,故侧席而坐,侧席者,坐不安也。有丧者则专在于哀,不为容也,故专席而坐;得席则坐更无所逊于前后,是以无容也。“大功不以服勤”,不以服勤劳之事,皆是不二事之义也。毁丧服者必于除日毁,以散诸贫者或诸守墓者皆可也。盖古人不恶凶事而今人以为嫌,留之家,人情不悦,不若散之,焚埋之又似恶丧服。

    练亦谓之功衰,盖练其功衰而衣之尔。据曾子问,“三年之丧不吊”,又杂记,“三年之丧,虽功衰不以吊”,又服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则服其功衰。又杂记,“有父母之丧尚功衰”,此云尚功衰,盖未祥之前尚衣轻练之功衰耳。知既练犹谓之功衰者,以下文云“则练冠”,三年之丧,礼不当吊,而杂记又云“虽功衰不以吊”。“兼服之,服重者以易轻者”,旧注不可用。此为三年之丧以上而言,故作记者以斩齐及大功明之。若斩衰既练,齐衰既卒哭,则首带皆葛,又有大功新衰之麻,则与齐之首绖,麻葛两施之。既不敢易斩葛之轻,以斩葛大于大功之麻。又不敢易齐首之重,轻者方敢易去,则重者固当存。故麻葛之绖两施于首。若大功既葬,则当服齐首之葛,不服大功之葛,所谓“兼服之”,服重者则变轻者,正谓此尔。若齐麻未葛,则大功之麻亦止当免,则绖之而已。如此,丧变虽多,一用此制,前后礼文不相乖戾。

    练衣必煅炼大功之布以为衣,故有言功衰。功,衰上之衣也,以其着衰于上,故通谓之衰,必着受服之上,称受者,以此得名,受盖受始丧斩疏之衰而着之。变服,其意以丧久变轻,不欲摧割之心亟忘于内也。此说昔尝与学者言之,今三年,始获二人同矣。“古之冠也缩缝”,古之吉冠缩缝也;“今之冠也衡缝”,今之吉冠衡缝也。吉冠当缩缝,丧冠当衡缝,今丧反吉,非古也。

    小功大功言“末”,恐止是以卒哭之后为末。齐衰不言“末”,谓其无是礼也。“小祥乃练其功衰而衣之”,则练与功衰非二物也。“有父母之丧尚功衰”,此尚功衰,谓末祥犹衣所练之功衰,未衣麻衣也。特牲少牢馈食,一出孺悲之学,不胜钦欢父母。

猜你喜欢
  符瑞第十六·苏舆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序·康熙
  卷一 集醒·陈继儒
  卷三十三·朱熹
  卷二十二·陆陇其
  序·李光地
  卷五·黄镇成
  卷十九下·王天与
  第二 反应 1·王诩
  卷之四十九·邵经邦
  卷七·佚名
  亲近品第九·佚名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佚名
  卷第二十五·李遵勖
  第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自序·王骥德

      曲何以言律也?以律谱音,六乐之成文不乱;以律绳曲,七均之从调不奸。方伶伦吹竹之初,迨后夔拊石之始,为声仅五,为律仅十有二,何约也?至房中肇于唐山,水尺奏于宝常,于是布法益密,演数愈繁,调至八十有四,律至百四十有四,声至一千有八

  • 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张廷玉

        ◎方伎   左氏载医和、缓、梓慎、裨灶、史苏之属,甚详且核。下逮巫祝,亦往往张其事以神之。论者谓之浮夸,似矣。而《史记》传扁鹊、仓公,日者,龟策,至黄石、赤松、仓海君之流,近于神仙荒忽,亦备录不遗。范蔚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十有二月辛巳朔起复直秘阁知岳州范寅敷罢以制置使王<王燮>言寅敷在任之日每遇贼至一味退避侥求起复至今未到故也壬午左文林郎玉山县丞张绚为左宣教郎寻除秘书省正字用刘大中荐也绚已见六月壬辰其

  • 卷二十四·连横

    艺文志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始以诗鸣。一时避乱之士,眷怀故国,凭吊河山,抒写唱酬,语多激楚,君子伤焉!连横曰:吾闻延平郡王入台之后,颇事吟咏。中遭兵燹,稿失不传。其传者北征之檄,报父之

  • 谏逐客书原文·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 卷之一百六·佚名

    洪武九年五月甲寅朔以工部郎中魏鉴礼部员外郎瞿庄为福建行省参政○安南陈煓遣其通议大夫黎亚夫等来朝贡方物 上谓中书省臣曰诸夷限山隔海若朝贡无节实劳远人非所以绥辑之也去岁安南来请朝贡之期已谕以古礼或三年或世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弘治十八年八月癸丑朔 上以恭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尊号告 孝宗敬皇帝几筵○甲寅遣英国公张懋告 天地驸马都尉蔡震告 宗庙惠安伯张伟告 社稷 上遂奉册宝诣 太皇太后宫上之册文曰嗣皇帝臣厚照谨稽首须首上言臣闻佑启后人

  • 卷之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谷山笔麈卷之十六  杂说·于慎行

    西门公子好士,门下博徒酒客常数百人。公子出,则鞴鹰挟弹、操竽瑟而从者塞路。无何,公子中贫,无以奉客,而北里王孙暴富,富于公子,故公子门下客皆去而事王孙。王孙出,则鞴鹰挟弹、操竽瑟而从者塞路。于是公子与王孙博争道而怒相

  • 胡子知言序·胡宏

      知言,五峰胡先生之所著也。先生讳宏,字仁仲,文定公之季子也。自幼志于大道,尝见杨中立先生于京师,又从侯师圣先生于荆门,而卒傅文定公之学。优悠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析太极精微之蕴,穷皇

  • 卷七十五·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三宣公十二年考异足利本传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楚军作楚君 楚潘党逐之及荧泽永怀堂荧作荥 而

  • 卷一·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诗义折中卷一国风一朱子曰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周南一之一周国名在雍州岐山之阳太王始居之传至文王

  • 卷之十一·张居正

    立政成王初政,周公告以图治莫要于任贤,而任贤必先慎重择大臣。大臣既贤,则所举皆得其人,而政无不立矣。史臣记其语,遂以立政名篇。【原文】周公若曰:&ldquo;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rdquo;用咸戒于王曰:&ldquo;王左右常伯、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卷第三·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三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道育禅师(菩提达磨旁出三人)道副禅师尼总持(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僧那禅师(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

  • 评宝明君中国佛教之现势·太虚

    宝明君之“中国佛教之现势”一篇,其意思有从去年显教“中国佛教界最近思潮之观察”一篇抽引来者,简明扼要,阅之颇为醒豁。惟内有二点,吾意稍有不然:晚唐来禅、讲、律、净中华佛法,实以禅宗为骨子,禅衰而趋于净,虽若有江河就下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窥基

        大乘窥基撰  赞曰。今为有情结习所蔽。敬受邪教诽毁大乘。于空有经如言计著随印所解互生厌希。设希出要亲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乱授学。惧广文海初不趣求。虽乐略经而不能了。于真俗谛竞说有无心境法中递生取舍

  • 凤山县志·李丕煜

    台湾地方志。清李丕煜修,陈文达等纂。十卷,首一卷。丕煜,河北滦州(今滦县)人。康熙贡生,官南平、凤山等知县。文达,台湾县(今台南)人。康熙贡生,曾参加修纂《台湾府志》及重修《台湾府志》。凤山为清初台湾府三县之一,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