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止学 译文

智卷一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止学》:一部湮没已久的绝学

用势卷二

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著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势力一定会消失的,人终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

《止学》:一部湮没已久的绝学

利卷三

1、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天道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译文】许多人都能看见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许多人都视为有害的东西,有的却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译文】利益没有穷尽的地方,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独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辩卷四

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拙於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译文】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势力弱於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译文】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译文】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誉卷五

1、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译文】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文】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文】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译文】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求取名誉而得不到,这也许就是福气了。

情卷六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君主和臣子过於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蹇卷七

1、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2、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译文】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躁进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恶的念头,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处的蔓延了。

3、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译文】看视自己并不重要的人为人所重视,看视别人十分轻视的人被人轻贱。祸患从思想引发,如果把困境视为乐事,那麼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4、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译文】穷困不可以说富贵的事,贫贱不要去攀附富贵的人。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发怨怒是最宝贵的。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释怨卷八

1、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2、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我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3、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4、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心卷九

1、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2、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到伤害。没有特殊爱好的毛病,自身就不会迷失。自我放弃的人人们无法拯救他。

3、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译文】苦与乐没有一定的形态,它的形成取决於人们的思想。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事情没有成功,志向不能达到,思想上没有抱怨就不会增加人的忧虑和祸患了。

4、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译文】仁德的人喜好礼仪,是不愿欺骗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显现愚钝,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修身卷十

1、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才能就会用於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2、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3、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译文】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祸患由於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

4、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猜你喜欢
  卷七上 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孙奭
  卷一百二十四 陆氏·黎靖德
  律吕阐微卷一·江永
  第六章 14·辜鸿铭
  第三卦:《屯卦》·佚名
  提要·陈泰交
  卷十九上·王天与
  文公·文公六年·左丘明
  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欧阳竟无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二·唐慧琳
  附录·印光
  辟诬罔启事·太虚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五·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蔡襄·唐圭璋

      襄字君谟,莆田人。生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官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徙知泉州,召为翰林学士。治平四年(1067)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谥忠惠。   好事近   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常对素光遥望,是江

  • 四集目录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目録十卷七十七辛丑元旦元旦试笔咏和阗白玉如意题袁尚统岁朝图用乾清宫西暖阁贮敬天勤民宝之例贮古稀天子之宝於东暖阁既刻古稀说於宝端并系以诗降旨加赈直隶上年被水州县诗以志事唐棣椒盘庆崴

  • 西伯利亚·徐志摩

    西伯利亚:——我早年时想象 你不是受上天恩情的地域: 荒凉,严肃,不可比况的冷酷。 在冻雾里,在无边的雪地里, 有局促的生灵们,半像鬼,枯瘐, 黑面目,佝偻,默无声的工作。 在他们,这地面是寒冰的地狱, 天空不留一丝霞采的希冀, 更不问

  • ●昭君出塞·沈泰

    (海昌玉阳陈与郊编西湖林宗沈泰评武林野君徐、辰三王玑阅) 【夜行船】〔贴扮宫女上〕彩凤晓衔丹诏往,青鸾远降赐戎王。一霎宫闱,万端悲怆,忍使翠尘珠央。 (金壶漏尽禁门开,飞燕昭阳侍寝回。随分独眠秋殿里,遥闻笑语自天来

  • 卷五十二·志第五·天文五·脱脱

        ◎天文五   ○七曜 景星 彗孛 客星 流星 妖星 星变 云气 日食日变 日煇气月食 月变 月煇气   七曜   日为太阳之精,君之象,日行一度,一年一周天。日月行有道之国,则光明。君道至大,则日色光明;动不失

  • 卷四十一·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四十一大学士朱轼譔名臣传三十三元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托云八世孙父?以学行事金世宗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羣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

  •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司马迁

    张连科译注【说明】本传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个人的合传。这四个人都是刘邦手下能征惯战的将领,所以司马迁把他们放在一起来描写。在描写的时候,作者既注意到同中之异,也注意到异中之同。例如,他们四个人都为大将,这

  • 大学翼真卷七·胡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之常情于此五者一有所向则失其好恶之平而陷于一偏是以身有不修不能齐

  • 卷三十四下·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三十四下宋 真德秀 撰辞受书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论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

  • 卷五十二·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二乐记第十九之三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管史记作贯】正义郑氏康成曰理犹事也统同同和合也

  • 一相定无得观总持曼殊般若义·太虚

    古德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训。然此不曰:万法归一,一归无处,正以申其一相之妙定,启其无得之正观也。万法尽归于无,固矣;但滞无成有,一昧于无事甲里讨生活,则将堕枯木禅豁达空等种种流弊。故巧设方便,而曰一归何处,俾行人于色

  • 佛法金汤编卷第三·岱宗心泰

    会稽沙门 心泰 编天台沙门 真清 阅宋(南朝)都建业。起武帝庚申。尽顺帝戊午。凡八主。五十九年。武帝帝讳裕。姓刘。字德舆。彭城县绥里人。帝微时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以白帝。帝喜曰

  • 第一章 佛陀调伏夜叉·佚名

    余佛之来岛,遗骨与菩提树之到来,为[法与律]之结集是诸师之所说,于岛教之流布,述王[毗阇耶]来岛之历史。卿等可听余。(一)卿等喜悦余之[故事],令心柔和意乐,多数含珍敬内容之历史当听。(二)踊跃、满足、欢喜、意悦,以殷勤信受无过失之吉

  • 千山剩人可和尚塔铭·函可

    庐山栖贤函是撰噫!真发心,出世为前圣后昆荷担斯道,当国家全盛,出豪贵才华中,岸然独行,无所盻睐,始见千山剩人和尚其人也。余与剩人明崇祯间先后出师门,如左右手。闻讣趋芥庵,与老人相向哑然。其徒之在广州者,露顶跣足,再拜稽首而

  • 卷十·佚名

    问分六〇三因.大所缘法依因.大所缘法之因缘为缘&hellip;&hellip;三。六〇四因.大所缘法依因.大所缘法之所缘缘为缘&hellip;&hellip;九。六〇五因.大所缘法依因.大所缘法之增上缘为缘。所缘增上、俱生增上三,非因.大所缘法依非

  • 盈川集·杨炯

    十卷。《附录》一卷。唐杨炯 (650—695)撰。杨炯,弘农华阳 (今属陕西省)人,文学家,诗人,官至盈川县县令。为官严酷,自负清高。幼年聪明好学,显庆四年(659),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诗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

  • 玄谭全集·张三丰

    张三丰曰:夫道,中而已矣。故儒曰致中,道曰守中,释曰空中。而内丹之所谓中,窍中之窍也。窍中之窍,乃真中也。余独溉夫世人之不识中也,或求之九宫之中,曰泥丸,而不得也;或求之脐下一寸三分,曰丹田,而不得也;

  • 大乘缘生论·佚名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缘生论》同,实小乘之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