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止学 原文

  智卷一

  智极则愚。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穷哉。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力制智,智也。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仁者勿衿。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也。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功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也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惧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得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自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重,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祢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猜你喜欢
  卷十九 君牙第二十七·孔颖达
  景公问欲善齐国之政以干霸王晏子对以官未具第六·晏婴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晏婴
  思辨録辑要卷三十三·陆世仪
  礼记集説卷二·陈澔
  卷三十·胡广
  第十四章 15·辜鸿铭
  卷七·冯复京
  卷五·蔡卞
  卷三·陆粲
  卷二十八目录·乾隆
  卷六·李光地
  第10章 雍也篇第六(1)·孔子
  卷十三·刘玉汝
  卷三百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代诗话卷八·郑方坤

      宫闺 女仙鬼 缁流  南唐周后  昭国后周氏小字娥皇司徒宗之女后主嗣位册立为后宠嬖专房创为高髻纎裳及首翘鬓朶之籹人皆效之常雪夜酣燕举杯请后主起舞后主曰汝能创为新声则可矣后即命牋缀谱喉无滞音笔无停

  • 卷六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六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二十一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人】 古意 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长波东接海万里至扬州开门面淮甸楚俗饶欢宴舞榭黄金梯歌楼白云面荡子未言归池塘月如练 塞下曲 草

  • 卷八百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四十齐已过陈陶处士旧居一室贮琴尊诗皆大雅言夜过秋竹寺醉打老僧门远烧来篱下寒蔬簇石根闲庭除鹤迹半是杖头痕寄敬亭清越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牋

  • 卷二十七·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二十七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四十五首 【时在翰林作】 书艾宣画四首【图画见闻志艾宣锺陵人工画花竹翎毛】 竹鹤 此君何处

  • 载记第十九 姚泓·房玄龄

    姚泓,字元子,兴之长子也。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兴将以为嗣而疑焉。久之,乃立为太子。兴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尚书王尚、黄门郎段章、尚书郎富允文以儒术侍讲,胡义周、夏侯稚以文章游集。时

  • 卷四十五 志二十·赵尔巽

      ◎时宪一   明之大统术,本于元之授时。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万历末,徐光启、李之藻等译西人之书为新法,推交食、凌犯皆密合,然未及施用。世祖定鼎以后,始绌明之旧历,依新法推算,即承用二百六十馀年之时宪术也。光启

  • 附錄一 跋·叶隆礼

      契丹國志提要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祕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

  • 第三十一回 大将奇谋鏖兵垓下 美人惨别走死江滨·蔡东藩

      却说汉王欲西还关中,有两人进来谏阻,两人为谁?就是张良陈平。汉王道:“我与楚立约修和,彼已东归,我尚留此做甚。”良平齐声道:“臣等请大王议和,无非为了太公吕后二人。今太公吕后,已得归来,正好与他交战,况天下大势,我已得

  • 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二月。丙戌朔。以舟山功授甲喇章京周恂、拖沙喇哈番品级阿式图、各一拖沙喇哈番。  ○设四川提督总兵官一员。分中左右三营兵三千名。驻劄省城改设成都城守副将一员。都司二员。守备二员。千

  • 四二四 浙江巡抚三宝为开造应还书籍清册事致四库全书处咨文·佚名

    四二四 浙江巡抚三宝为开造应还书籍清册事致四库全书处咨文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巡抚浙江 升授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 世管佐领三宝为咨送事。窃照浙江省解进备采遗书四千六百种内,熊前院、王护院任内进书一百一十六种,本院任

  • 赵思绾传·欧阳修

    赵思绾,魏州人。在河中节度使赵赞部下当亲军将领。汉高祖即位后,调任赵赞镇守永兴,赞进京朝见皇帝,留给思绾几百名士兵在永兴。高祖派遣王景崇到永兴,与齐藏珍一起率兵接迎回鹘人,暗中授权他处理西部的事情。景崇到永兴后发

  • 卷十八·徐自明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宋宰辅编年录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八 宋 徐自明 着孝宗淳熙元年【甲午】三月丙申郑闻罢参知政事【除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闻自乾道九年正月除签书枢密院事十月除参知政事是

  • 禹贡指南卷一·毛晃

    宋 毛晃 撰冀州尔雅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曰自东河至西河李廵注曰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 周礼职方氏河内曰冀州谓其在三河之内盖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也 案禹贡导河积石自积石而下南流谓之西河至于华

  • 论境界·印光

    ●(以下论境界)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 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 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 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 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 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 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

  • 续轩渠集·洪希文

    元代诗文别集。10卷。洪希文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清洪氏揖石山房刻本(附洪焱祖《古庭摘稿》1卷)等版本。卷首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蔡宗兖序,洪希文自序。据洪希文

  • 日本乞师记·黄宗羲

    明季海盗有周崔(鹤)芝者,福清人也。少读书不成,去而为盗于海。其人饶机智,尝往来日本,以善射名,与日本之萨摩岛主结为父子。

  • 中国经济史·钱穆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贯穿全书的主要经

  • 质孔说·周梦颜

    理学著作,二卷。上卷儒门宗旨,下卷读书管见。质:就正,请评定。作者就《四书》中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仰望孔子之在天之灵予以评定,故名。书前其《告圣庙文》:“小子与先儒,出世虽有后先,同学原无彼此,况道之所在,本原互为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