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人物篇
子曰:万物之始,气化而已。既形,气相禅,则形化长而气化消。
子曰:人以累物为患,必以忘物为贤,其失一也。
子曰:物固有是理,因而充长之,不俟乎造为。故曰:益长裕而不设,设则伪矣。
子曰:观物理于察己之理明,则无往而不识矣。
子曰:君子循理,故常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子曰:时者,圣人之所不能为也,而人之智愚、世之治乱,圣人必示以可易之道者,岂徒为教哉?盖有其理也。
子曰:物形有小大精粗之不同,神则一而已。
子曰:物相入则相说。说则相入。说以正为贵。君子之道致说于民,如天地之施焉。
子曰:君子自尚,盖非一致。有抱道不偶,而高洁自守者焉;有知止足之戒,退而保身者焉;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者焉;有清介远引,不屑世故者焉。孔子所谓志,则可者进退合道者也。
子曰: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由一理,复其初也。
子曰:非仁,无以见天地。
子曰:感慨杀身,常人之所易处。死生之际,雍容就义,君子之所难。
子曰:观物于静中,皆有春意。
子曰:圣贤之处世,莫不于大同之中有不同焉。不能大同者,是乱常拂理而已。不能不同者,是随俗习污而已。
子曰:一行,非所以名圣人。
子曰:有志之士,不以天下万物挠己。己立矣,则运天下,济万物,必有余裕。
或问:凡人辨论,自直其说,求胜人而无含容之气,何也?子曰:识量狭也。圣人之有量,天资也。君子之有量,学识也。圣人与日月并照,故天地同量。下此者,犹之江海也,钟鼎也,釜斛也,斗筲也。其涯虽异,其受也不齐,而未有不满者也。惟道无限量,知道者,量必宏。学而充之,亦随其知之所至而已。人有受一荐而满者,有得一官而满者。推而上之,至于为公辅而满者,方其未满,犹可蔽也。既不能承,则必盈溢不可掩也。邓艾位登三公,年七十矣,其自处亦善,及破蜀有功,则心动矣。谢安闻符坚之败,不形喜色。及折屐齿,则心动矣。有饮酒既醉而执礼愈恭者,虽贤于颠沛,而为酒所动一也。富贵公子折身过于谦抑,视骄傲者亦贤矣。亦为富贵所动也。
或问:视朋友之过,不告则不忠,告之不听,则当如何?子曰:诚意交孚于未言之前,虽不言,人信之矣。不信者,诚不至也。
子曰:匹夫悍卒见难而能死者多矣。惟妻孥之牵,情欲之爱,能断而不惑者鲜矣哉!
子曰:勇一也,而用不同。勇于气者,小人也。勇于义者,君子也。
刘安节问:人有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贪。何为其然也?子曰:志不立,为气所使故也。志胜气则一定而不可变也。曾子易篑之际,其气微可知也。惟其志既坚,则虽死生之际,亦不为之动,况老少之异乎?
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子曰:天下之聚,贵以正。聚不以正,于人则为苟合,于财则为悖人。
子曰:学者必识圣贤之体。圣人犹化工也,贤人犹巧工也。剪彩以为花,设色以画之,非不宛然肖之,而欲观生意之自然,则无也。
子曰:不以己待物而以物待物,是谓无我。
子曰:圣人之明,犹日月。不可过也。过则不明矣。
子曰:一介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亦必有所济。
子曰:气之所钟,有偏正。故有人物之殊;有清浊,故有智愚之等。
刘安节问:太古之时,人物同生。子曰:然。
纯气为人,繁气为物乎?子曰:然。
其所生也无从受则气之所化乎?子曰:然。
物穷而不变,则无不易之理。易者,变而不穷也。
子曰:万物始生也,郁节未通则实塞于天地之间。至于畅茂,则塞意亡矣。
子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乎!志士励行,守之于为乎!顺理则裕,而从欲则危乎!
子曰: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亏者成之而已。
张子曰: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子曰:谓圣人无知,则当不问之时,其犹木石乎?
张子曰: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故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也。
或问:天民与大人之道何以异?子曰:顺天而行道者,天民也。顺天而为政者,天吏也。大人则进乎此矣。
子曰:君子处难贵守正,而不知其它也。守正而难不解,则命也。遇难而不固其守,以自放于邪滥,虽使苟免,斯亦恶德也。知义命不为也。
子曰:先儒母弟之说非也。礼云:立嫡子。母弟者,谓嫡也,非以同母为加亲也。以同母为加亲,是知母而不知父,非人道也。
子曰:圣人之德,无所不盛。古之称圣人者,自其尤盛而言之。尤盛者,见于所遇也。而或以为圣人有能有不能,非知圣人者也。
子曰:厚责于吾所感,薄责于吾所应,惟君子能之。
子曰:圣人责人缓而不迫,事正则已矣。
或问:君子与小人处也,必有侵陵困辱之患,则如何?曰:于是而能反己,兢谨以远其祸,则德益进矣。诗不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子曰:人各亲其亲,然后能不独亲其亲。
子曰:君子常过于厚,小人常过于薄。君子常过于爱,小人常过于忍。
子曰:欲利己者,必损人。欲利财者,必敛怨。
子曰:今之世称曰善人者,岂如无恶可欲也哉?殆亦昏弃无立之异名。
子曰:圣人之心,未尝有志,亦无不在,盖其道合内外,体万物。
子曰:圣人之心,虽当忧劳,未尝不安静,其在安静,亦有至忧,而未尝劳也。
子曰:万物之理,皆至足,而人于君臣父子之间不能尽其分者多矣。
子曰:无物无理。惟格物可以尽理。
或问:圣人之道,其难知也?子曰: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盖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是言也?涵蓄无穷之旨,学者宜深思也。
子曰:羁靮以御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羁靮之制在人,而不知羁靮之用本于马也。圣人之化亦如是。
子曰:君子之道,贵乎有成,有济物之用,而未及乎物,犹无有也。
子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子曰:圣人,天地之用也。
子曰:圣人尽道,以其身之所行者教人,是欲天下之人皆至于圣人之域也。佛氏逃父弃家,毁绝伦类,独处山林之下,乃以所轻所贱者施诸人,岂圣人君子之心哉?
子曰:凡物有形,则声色臭味具焉。四者之虚实均而实胜也。意言数象亦然。
子曰:梦之所接,无形声。而心所感通,则有形声之理。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
子曰: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而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
子曰:元者,物之先也,未有不善者。成而后有败,兴而后有衰,得而后有失。事无不然者。故孔子赞之曰:元者,善之长也。
子曰:凡人有己,必用才。圣人忘己,何才之足言?
或问:符瑞之事有诸?子曰:有之。
圣人不道焉,何也?曰:因灾异而修德,则无损。因祯祥而自恃则有害。是以不道也。
子曰:尧夫云:能物物则我为物之人也,不能物物则我为物之物也。夫人自人,物自物,其理昭矣。
子曰:合而生非来也,尽而死非往也。然而精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谓之往亦可矣。
子曰:与昧者语,如持掖醉人,左扶之则右仆,右扶之则左仆。欲其卓立中涂,不可得也。
子曰:庄周言神人者,非也。圣而不可知则不可得而名,故以神称之,非谓神人加于圣人一等也。
子尝言:昔游乎雍华之间,关西学者六七人从予行。一日亡千钱,仆者曰:非晨装遗,必涉水沉之矣。子曰:惜哉!
有谓子曰:是诚可惜也。又有曰:微哉!千钱又何足惜也?又有曰:水中、囊中,人亡,人得,可以一视,何叹可惜也?子曰:人苟得之,则非亡矣。今乃坠诸水,则无用,吾是以叹之。
及语吕与叔曰:人之器识乃如是之不同也。与叔曰:夫三子之言如何?子曰:最后者善。与叔曰:善则善矣,观夫子之言,则见有体而无用也。予因善志之。既十有五年,阅故编,见之,思与叔不幸而蚤死,为之陨涕。
子曰:君子之学必日进,则日新。不日进,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惟圣人之道,无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子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若不可阶而升也。其近若地,则亦可以履而行也。
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以共学。学而善思,然后可以适道。
子曰: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取名者贼心。
子曰: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败物,故凶。
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心与事过则内之所重者更互而见。此一事重则此一事出。惟能物各付物,则无不可矣。
子曰:为有为而以无为为之,是乃有为耳。圣人无为异于是。
子曰:元气会则生圣贤。
子曰:凡物参和交感则生离散,不和则死。
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子曰:圣人济物之心无穷,而力或有所不及。
子曰:聚为精气,散为游魂。聚则为物,散则为变。观聚散则鬼神之情状着矣。万物之始终,不越聚散而已。鬼神者,造化之功也。
子曰:才高者多过。过则一出焉,一入焉。才卑者多不及,不及者殆且弛矣。
或曰:凡物之出,各自其气之所胜而化焉。子曰:何以见之?
曰:如木之生新根既大,则旧根化矣。子曰:是克也。
或曰:克则木化为土而何?子曰:非化也,克也。物无一定,盛衰相因。古之人以迭王言五行尽之矣。
或曰:五行一气也,其本一物耳。子曰:五物也。五物备,然后生。犹五常一道也,无五则亦无道。然而既曰五矣,则不可浑而为一也。
子曰:物有本末,而本末非二道也。
子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曰致曰位,非圣人不能言。子思盖得之云尔。
子曰:圣人无私无我,故功高天下,而无一介累其心。盖有一介存焉,未免乎私己也。
子曰:圣人之心如天地之造生,养万物而不尸其功,应物而见于彼,复何存于此?
子曰:轻浮巧利之人去仁远矣。
子曰:天理无私,一入于私,虽欲善,其言行皆非礼。
子曰:不履圣贤之行,则亦不能入其阃奥。
子曰:不可为而为之,圣人无忘天下之心也。
子曰:隘与不恭,君子不由。拔本塞源之教也。
子曰:因是人有可喜则喜之。圣人之心本无喜也。因是人有可怒则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也。譬诸明镜试悬,美物至则美,丑物至则丑。镜何有美丑哉?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今人见可喜可怒之事,必容心其间,若不啻在己者,亦劳矣。
子曰:上下一于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所不至?此圣人修己以安百姓之道也。
子曰:为恶之人原于不知思。有思则心悟。
子曰:物未尝不齐也。强欲齐之者,非物不齐也,汝自不齐耳。
子曰:上竿而戏者,自数尺至于百尺,习化其高也。况圣人至诚妙物之功乎!
子曰:圣人一言,即全体用,不期然而然也。
子曰: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或问:于传有言,太古之时,人有牛头蛇身者,信乎?子曰:谓之人,则无是矣。或言其赋形之有肖焉,则可谓云尔已矣。
子曰:物我一理,明此则尽彼,尽则通。此合内外之道也。语其大至天地之所以高厚,语其小至于一草一木所以如此者,皆穷理之功也。
子曰: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天之高、地之厚、鬼神之幽显,必有所以然者。苟曰天惟高耳,地惟厚耳,鬼神惟幽显耳,是则辞而已,尚何有哉?
子曰:惟圣人凝然不动。
子曰:惟圣人善通变。
子曰:五行在天地之间,有则具有,无生出先后之次也。或水火金木土之五者,为有序不可也。然则精神魂魄意之五者为序亦不可也。
猜你喜欢 卷八 太甲下第七·孔颖达 答欧阳崇一·王守仁 学庸正説卷下·赵南星 论语纂疏卷六·赵顺孙 卷一百四十五·山井鼎 成子高寝疾(1)·戴圣 卷十·吕本中 左传折诸卷二十四·张尚瑗 成色与分两·钱穆 襄公·襄公五年·左丘明 卷四·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玄奘 论佛学次第统编·太虚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九卷·一行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六·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