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卷三

与童伯虞

某秋试幸不为考官所取,得与诸兄诸侄切磨于圣贤之道,以滓昔非,日有所警,易荆棘陷井以康庄之衢,反羁旅乞食而居之于安宅,有足自慰者。

仆处足下之馆几半载,而不能回足下拳拳声利之心,此诚仆浅陋之罪。

仲尼颜子之所乐,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金革百万之众在其中。此岂可地用其心而期与富贵利达兼得之者哉?

后世之求人爵,盖无所事于天爵矣。舍此而从事于彼,何啻养一指而失其肩背。况又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非人力所可必致者,而反营营汲汲于其间,以得丧为欣戚,惑亦甚矣。

与刘深父

来书示以方册所疑,足见为学不苟简。然其理皆甚明白,本无可疑。若于此未能通晓,则是进学工夫不纯一,未免滞于言语耳。今欲一一为深父解释,又恐只能言语议论,无益于深父之身心。非徒无益,未必不反害之也。

大抵为学,但当孜孜进德修业,使此心于日用间戕贼日少,光润日着,则圣贤垂训,向以为盘根错节未可遽解者,将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有不加思而得之者矣。

《书》曰:「思曰睿,睿作圣。」孟子曰:「思则得之。」学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为道,贵切近而优游。切近则不失己,优游则不滞物。《易》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记》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日用之间何适而非思也。如是而思,安得不切近,安得不优游?

至于圣贤格言,切近的当,昭晰明白,初不难晓。而吾之权度,其则不远,非假于外物。

开卷读书时,整冠肃容,平心定气。诂训章句,苟能从容不迫而讽咏之,其理当自有彰彰者。纵有滞碍,此心未充未明,犹有所滞而然耳,姑舍之以俟他日可也,不必苦思之。苦思则方寸自乱,自蹶其本,失己滞物,终不明白。但能于其所已通晓者,有鞭策之力,涵养之功,使德日以进,业日以修,而此心日充日明,则今日滞碍者,他日必有冰释理顺时矣。如此则读书之次,亦何适而非思也。如是而思,安得不切近?安得不优游?若固滞于言语之间,欲以失己滞物之智,强探而力索之,非吾之所敢知也。

与张辅之

学者大病,在师心自用。师心自用,则不能克己,不能听言。虽使羲皇唐虞以来群圣贤之言毕闻于耳,毕熟于口,毕记于心,只益其私、增其病耳。为过益大,去道益远。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古之所谓曲学囗行者,不必淫邪放僻,显显狼狈,如流俗人、不肖子也。盖皆放古先圣贤言行,依仁义道德之意,如杨墨乡原之类是也。

尊所闻,行所知,须要本正。其本不正,而尊所闻,行所知,只成个檐版。

若与流俗人同过,其过尚小。檐版沉溺之过,其过甚大,真所谓膏盲之病也。

定之于动静,非有二也。岂有定于静而不能定于动耶?

特然自立之节,较之流俗人则为贤者,在子之身则为深病。吾非不知子之践履尚未能不自愧,顾以为践履未至,此节已常在胸中,耿耿然为拒善之藩篱,而不能以自知。......流俗人而或有之,是则可喜非可责也。至于知学之者有此病,则其观圣贤之训、听师友之言,必当惕焉愧悔改革,不如是,谓之不知学可也。......吾之所望于子者,非以流俗人望子也。如以流俗人望子,则子流俗人贤者矣,勉之而进,诚流俗中大贤者矣。望之以圣贤之门,乃始为一膏盲之病人也。此病去,自能改过迁善,服圣贤之训,得师友之益,如动亦定、静亦定之说,亦不必苦心而自明也。

君子有君子践履,小人有小人践履,圣贤有圣贤践履,拘儒瞽生有拘儒瞽生践履。若果是圣贤践履,更有甚病?虽未至纯,亦只要一向践履去,儿则至于圣贤矣。只为辅之践履差了,正如适越北辕,愈务而愈远。

凡与子言者,皆只是入头处,何谓不教以入头处也?

与曹廷之

大抵学者且当大纲思省。平时虽号为士人,虽读圣贤书,其实何曾笃志于圣贤事业?往往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徇情纵欲,汩没而不能以自振。

若有事役未得读书,未得亲师友,亦可随处用力检点,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所谓心诚求之,不中不远。若事役有暇,便可亲书册。

看挺之未曾如此着实作工夫,何遽论到一贯多学处?此等议论可且放下。且本分随自己日用中猛省,自知愧怍,自知下手处也。既着实作工夫,后来遇师友,却有日用中着实事可商量,不至为此等虚论也。

与曹立之

蒙问致知知止、正心诚意、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次序,深切慨叹!不知立之许多时在干当甚事?观如此问文字,一似梦中起来相似。......知至至之、知终终之一段,程先生说得多少分明。立之不应不晓文义,恐是用意过当,翻有此疑惑。

夫子答子路「何必读书」之说,则历辞以斥其过,而不容其辩。

必欲天下之理无所不明,必至夫子耳顺之年而后可言。然「学而不厌」,「发愤忘食」,「回非助我」,「启予者商」,则虽夫子之圣,亦非有天下之理皆已尽明,而无复有可明之理。今谓立之不明者,非固责其不明天下之理,盖谓之有不自知处也。

能为能,不能为不能,明为明,不明为不明,乃所谓明也。

姑随所见,其号不侈,小心退逊,以听他日之进,则小可大,狭可广,拘可通,曲可直便不至失序,便不至无证。

子夏,孔门之高弟,百世之师表,其才质岂易得哉?当时夫子告之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夫所谓小人者,岂险贼不正哉?果险贼不正,则又安得谓之儒?虽曰儒矣,然而有所谓小人儒。「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虽曰小人,然不可不谓之士。

横渠先生云:「见识长得一格,看得又别。」此语诚是。

与黄日新

以夫子之圣,孟子之贤,犹不免叔孙臧仓之毁。

彼狃于心俗,蔽于闻见以陷于恶而失于本心者,不可遽谓之小人。闻善而慕,知过而惧,皆君子之徒也。若乃亲善人,闻善言,见善行,而狼狈自若,无所忌惮,慧黠奸慝,常有毁伤善类之心此所谓志夫邪恶之小人。

与黄元吉

道广大,学之无穷,古人亲师友之心亦无有穷已。以夫子之圣,犹曰学不厌,况在常人?其求师友之心岂可不汲汲也?

然师友会聚不可必得。有如未得会聚,则随己智识,随己力量,亲书册,就事物,岂皆蒙然懵然,略无毫发开明处?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非斯人也。

今元吉纵未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处,且随前日所已闻已恬者,尊之行之,亦当随分有日新处,莫未至全然为冥行也。

学者未得亲师友时,要当随分用力,随分考察,使与汲汲求师友之心不相妨害,乃为善也。

与诸葛受之

某自承父师之训,平日与朋友切磋,辄未尝少避为善之任,非敢奋一旦之决,信不逊之意,徒为无顾忌大言。诚以畴昔亲炙师友之次,实深切自反,灼见非外烁,徒以交物有蔽,沦胥以亡,大发愧耻。自此鞭策驽蹇,不敢自弃。

猜你喜欢
  卷六·程端学
  提要·张九韶
  附録·汪克宽
  卷一·叶梦得
  勤俭·魏裔介
  卷首第一·秦蕙田
  注解正蒙卷下·李光地
  《尸子·贵言》白话译文·尸佼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佚名
  游维耶离品第二十三·马鸣
  卷二十七·赜藏主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二·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解忧经·佚名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回 临潼斗宝·佚名

    (副上)(白)五更鸡鸣报晓筹。(杂丑上)(白)管叫中咱机谋。(副白)先生!孤曾用金帛买动柳展雄,众王子已到关口,是何缘故?(丑白)想必得了各国买路,放他们过山,也未见得。(内白)众王子来!(副白)有请!(同上白)皇兄请上,待我等一拜!(副白)孤也有一拜。(吹打)众

  • 列传第十三 宗夬 刘坦 乐蔼·姚思廉

    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宋时征太子庶子不就,有高名。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历临川王常侍、骠骑行参军。齐司徒竟陵王集学士于西邸,并见图画,夬亦预焉。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欧阳修

    刘建锋,字锐端,蔡州朗山人。为忠武军部将,与孙儒、马殷同事秦宗权。儒之败,建锋、殷收散卒,转寇江西,有众七千,推建锋为主,殷为前锋,张佶为谋主,略洪、虔数州,众遂十余万。乾宁元年,取潭州,杀武安节度使邓处讷,自称节度留后,奉表京师

  • 御制题金版贞观政要·吴兢

    御制题金版贞观政要 好名曾昔议文皇三代下名好亦臧言不以人废如是书原同帝范之蘉吴兢采辑质文备梁肃锓行劝戒详几度披芸钦古鉴宁徒玩纸墨精良 【右一首谨依御制诗二集恭录】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正统七年三月壬戌朔 上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长献二陵祝词曰祁镇肆以眇躬嗣承大统仰惟 圣德裕我后昆□恩同天地兹涓吉旦祗谒 陵寝恭陈祭奠用伸追慕不胜感怆 景陵祝词曰祁镇肆以眇躬嗣承大统仰惟 圣灵早见遐弃鞠育 大恩昊

  • ◎兔官僚·李定夷

    百顺胡同韵秀堂迟喜者,廿年之老私坊也(即男相公堂子也),故已数年,有子名迟俊者,色艺不佳,因而庸碌无闻。迟俊生二子,长名大盒,次名二盒,在未取消私坊以前,曾在各园唱演花衫戏,艺皆平常,无足道者。惟二盒颇饶姿色,当时甚蒙士大夫之赏

  • 第一○二比单(堂谕)同治十三年十月三日一一三○四-一一·佚名

    淡水分府陈,讯问脱逃跑勇温天送,并堂谕:准再限三日呈缴赃银物比单承温程差李禄计开 私记差带温天送系比追吞没勇粮延不交缴由。〔堂谕〕提比,据称:伊毋承认,求再限三日呈缴。姑准免究,着仍交差带。此谕

  • 序·缪荃孙

    苏省邦交,其在春秋,实始吴晋。会柤之后,遂遍中夏,勾践承之。周王致伯,无疆之败,地属于楚,不专苏境,自可不录。吴濞既王,亦通诸粤。七国之变,削弱宗藩,南边诸郡,不隶王国,邦交遂绝。汉鼎三分,孙吴为国,蜀汉而外,颇通外徼。西晋灭之,邦交

  • 世系·林献堂

    世谱一世祖大用公之子祖考讳子慕,名文美,字潜庵,谥敦孝。生于元至元元年(乙亥)四月初七日卯时,卒于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七月十五日申时。享寿六十二岁。葬在福场埔池边井也上(坐北向南)。生二子:长伯元、次伯川

  • 庐陵孝献王刘义真传·沈约

    孝献王刘义真,相貌美丽,神情秀彻。开始被封为桂陽县令,食邑一千户。十二岁时,跟随北伐大军进入长安,留守木百谷坞,任员外散骑常侍,未到任。关中地区平定后,高祖商量回到东部地区,而众将领已出征好长时间,都有回去的愿望,只留下副

  • 陆秀夫传·脱脱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还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家迁徙到了镇江。稍大以后,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孟先生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景定元年(1260),考上了进士。李

  • 卷一百三十九·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三十九 朱批宋筠奏摺 雍正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巡察山西等处户科掌印给事中【臣】宋筠谨 奏为据实陈明仰祈 睿鉴事窃【臣】钦承 简命巡察全

  • 管子补注卷二·刘绩

      七法第六【谓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    经言六  言是而不防立言非而不防废【谓之是不防立其人而用之谓之非不防废其人而退之】有功而不防赏有罪而不防诛若是而防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

  • 卷八·吴澄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纂言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八      元 吴澄 撰文王世子【方氏曰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故自诸侯以上之适子然後谓之世子此篇所言主於世子之事而文王之为世子可为法於後世故以名篇】

  • 卷五十八·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五十八定公五年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三月公羊作正月】【附录左】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因楚乱也终闵马父之言】夏归粟于蔡【左传】夏归粟于蔡以周亟矜无资【亟急也】【公羊传】孰归

  • 包氏喉证家宝·包三鏸

    喉科著作。清包三鏸撰述。一卷。三鏸,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长于喉证。其子包岩等将所述加以编次,刊于宣统二年(1910)。书凡五篇,首列“攻洞天文”篇,以纠《白喉忌表抉微》之偏。次列“咽喉总论”,提出喉证多火的观点。后叙

  • 礼书·陈祥道

    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1053—1093)撰。祥道字用之,福建福州人。治平进士,除馆阁校勘,后官太常博士,赐绯衣,止于宣义郎。著有《论语全解》等。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此书成于元祐年间,并表上于朝。又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地藏菩萨经·佚名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谓地藏菩萨在东方琉璃世界,见地狱众生受苦,故来到地狱,与阎罗一起断案。并谓凡造地藏像、写地藏经、称地藏名者,皆得往生净土。舍命之日地藏菩萨当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