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公孙丑下篇

齐王之召孟子,过只在召上。若以托疾为不诚,则使齐王更不托疾,直使人来召,其侮嫚更何以堪?托疾则亦若知其不可召,而屈于自尊自安之私意,不能勉于下贤,故情虽不至,而其礼貌之闲,犹有可观。其遣医问疾亦然。此皆礼貌未衰处,所以孟子犹与周旋,而托景丑以进其诲。不然,则抑去之唯恐不速矣。 

朱子云“未论托疾”,意自斩截;又云“托疾又不诚”,未免蛇足。以王之托疾为不诚,则孟子之托疾亦不诚矣。以不诚报不诚,狙诈相高而内丧己,又何以为孟子! 

世儒每误看一“诚”字,将作直情径行解,其乱德非小。诚,实也,至也,有其实而用之至也。故质,诚也;文,亦诚也。质之诚,天道也,以天治人者也;文之诚,人道也,以人尽天者也。若不尽其实,而但一直无伪以为诚,则谓之直而不谓之诚;且抑证父攘羊之直,并不得谓之直矣。自四先生而外,后儒多不识得“诚”字。此是天理扑满处,经纬咸备,变通不爽,岂得以乔野戆绞、直情径行之夷行当之? 

闻召则赴,自是臣礼,岂遂为仆妾之敬,如南轩之所云?又岂但为敬之以貌,如庆源之所云者?唯当战国时,上无适主,下无适臣,士之仕者,恒舍其父母之国而他游,故有此客卿之礼,与本国之臣不同,亦仕局之一变也。 

业已不得不为客卿,则唯道以自尊,而后显其出以道也;若以臣自处,则是其游以禄也。故君臣之义,不容轻定,故曰“学焉而后臣之”。信其道之必行而后正君臣之分,则道重而禄轻。乃游士之失守者,唯恐不得为臣,而蚤定臣礼,于是晨秦暮楚,无国而不为臣,无君而非其君。此与失节之妇,尽人可夫者无以异,则不但毁道轻身,而君臣之伦亦丧。 

孟子所争在臣不臣,而不在召不召,与孔子之仕于鲁不同。孔子唯已臣于鲁,故虽告老之余,欲讨陈恒,则沐浴而请,安在其有谋之必就也?孟子之志,故[固]欲齐之王天下,而己为之佐。当斯时,齐宣尚未成为王者,则与刘先主以左将军见诸葛时同。迨先主已称帝于蜀,而亮为之相,则居然臣主,召之亦无不可矣。从“而后臣之”四字求端的便知。若为臣,则无不可召之礼,而闻召则赴者,非仆妾,非貌敬也。 

“未有处”,谓齐王处置者百镒之金不得,处置不得而馈之。乃齐王又岂无以处此哉?其处之者,谓以货取孟子也。乃虚将百镒,而徒生贤者不屑之心,则齐王仍无以处之矣。此“处”字,若从孟子说,则是取舍之权因乎物矣。 

朱、张二子之说,皆于心上见义,深得孟子义内之旨。南轩云:“当受不受,亦是为物所动。何则?以其蔽于物而见物之大。”抉出小丈夫病根,而显君子之大,真探本之言也。 

陈仲子把者一鹅之义,大于母兄,便是他逆天理处。乃其所以然者,于物见义,而不于心见义也。于物见义,则琐屑向物上料理,忒把者饮食货贿,看得十分郑重。孟子推其用心之小,而知其箪食豆羹之必见于色,则当取而不取者,其必有当舍而不舍者矣,不知求义于内故也。 

庆源云“学者观此,亦可知所予矣”,看义亦得通透。不知所予之病,亦缘于货见重,于货见重则吾心之义无权。要之亦为物蔽,故不当与而与以示恩,亦必当与不与而成吝矣,所谓箪食豆羹见于色也。君子以官天府地,则两闲之物,皆以供吾心宰制之用,岂于彼而见轻重厚薄之等哉? 

小注谓:“孟子若探沈同之欲伐燕,而预设辞以拒之,便是猜防险陂。”使然,则为君子者,必如梦呓答人,不相登对而后可。陈贾以周公之事问,孟子即逆折其文过之心,又岂不为猜防险陂之尤耶? 

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君子固不可逆亿夫诈不信,而何得不先觉?且沈同之问,固未挟诈不信而来,而昌言可伐,则亦觉所已觉而非先觉矣。此犹不觉,亶不聪矣。 

齐、燕本接迹之邦,伐国非一日之事。计其侦之于境,谋之于廷,治兵转饷,亦必见之行事矣,则非但情之可探,而已为形之可见。沈同至前而问伐燕,岂为他人问哉? 

战国之时,时王皆齐类也。如谓燕可伐,而齐不可伐燕,则又岂三晋、秦、楚之独可伐也?尽当时之侯王无可伐者,而孟子乃云可伐,将待诸数百年后有王者起而后伐之耶?充彼之说,虽汉高即起而亦不可伐,子之之裔至今存可矣。既无有可胜伐之之任者,则是不可伐也。若乌头以人不可食之故,遂谓之不可食。然则孟子所谓可者,非即齐之无不可哉? 

孟子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天吏,命于天者也。天无谆谆之命,自民视听而已矣。箪食壶浆以迎之,诛君吊民而绥之,则即此而已为天吏矣。然则天吏亦唯人所为,而何独齐之不可为天吏也? 

“以燕伐燕”,亦就水火之亦运者言之耳。齐之君臣不听命于孟子,一任诸匡章、沈同之流恣兵威而不知戢,故孟子见其不可劝。若就孟子而谋之,戒饬将士,禁杀掠于师入之日,而预为条画虐政之当除者,以除之于既伐之后,则劝齐伐燕,自协孟子之素志,而何不可哉?其曰“何为劝之”者,鄙其不足与有为而不任为之谋也。 

龟山云“何不可之有”,亦谓齐可也。齐既可伐,则直应之曰可。彼此心目之闲,了然共作一伐燕之计,而又奚但逆探其情耶? 

但龟山谓或人归咎孟子,则失之。或人之问,在齐初得燕之时,而不在燕人复畔之后,本文以“齐人伐燕”冠其上,于义自明。或人心骇于五旬之举,而健羡夫俘掠之功,故以劝伐得计,归功孟子。乃孟子以其杀掠之淫,深恶而痛惜之,则曰此不足为天吏者,我固不愿为之谋也,激词也。如必谓齐之素行不足以为汤、武,而不奉命于避债无地之衰周为不可以兴师,是暴君污吏,当同昏之世,幸汤、武之不作,一恣其虐民,而人莫敢问矣。 

圣贤待入,只是教他立地做去,更不追咎其既往。孟子且以好货、好色之心为可以王,而何况伐有罪之燕?春秋序齐桓之绩,许楚子以讨陈,恰是此理。汤之征葛,固不奉命于桀。周命已讫,义不得如曹操之挟孱主为名以制天下。故孟子为齐策燕者四,而无一不言当伐。借以王命为嫌,则专封之罪,重于专伐,置君而去,又岂诸侯之所得为乎? 

圣贤言语,句句是理,句句是事。才说可伐,则既有伐之者。若但言燕有可伐之理,而实无可行伐燕之事者,梦中影中,幻出一天吏,乃似思量弥勒佛下生一般,则其愚騃狂诞,可胜道哉! 

龟山谓或人归咎孟子,当繇误读“彼然而伐之”一句,于“然”字一读,为孟子自辨之词。燕人畔,王且曰“吾甚惭于孟子”,则齐之君臣,固自知其不能听孟子之言矣。孟子之答沈同也,辞虽未尽,而繇“惭于孟子”言之,则所以伐燕而定燕者,必尝为王言矣。孟子言之而王不听,若或人无知,更以伐燕为孟子咎,此乃门外汉趁口胡哄,孟子复屑屑然曲自辨其不然,岂不鄙哉? 

其云“彼然而伐之”者,“然而”二字作一气读,不当于“然”字断句,将作“然否 ”之然训。古人用“然而”字,往往有此例。如春秋传云“然而甲起于宫中”,“然而”者,犹言“于是”也。孟子云“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然而”者,此时如是也。此言“彼然而伐之”者,谓彼于是时遂往伐燕,不复求所以伐之之道也。 

其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则言齐若能为天吏则可伐之也。如谓沈同以孟子之言为然而伐之,则考之当时,沈同未尝执齐之政。伐燕之役,尸其事者为匡章。且沈同之问,不奉王命而以其私问,安得据此私议之一言,而遽兴举国之师?藉令孟子闲居片语,同以告王,而王即为兴大役,则王之信孟子,百倍于汤尹、桓仲之交,而孟子之志,久行于齐矣。 

故齐之伐燕,不因孟子之言,夫人而知之。齐不因孟子而伐燕,孟子乃自以为然吾言而伐之,妄自居功,妄自引咎,而又屑屑然辨之,乡党自好者之所不为矣。故读古人文字,当求语助变通之例,不可执腐儒“之乎者也”之死法,以拘文而破义。 

孟子拒齐王万钟一段文字,最难看。无端说个子叔疑,又无端说个“贱丈夫”,又无端说到“征商”去,与齐王授室为师语意全不登对。 

集注云“又有难显言者”,庆源云“显言之则讦扬齐王之失”,此固然矣。乃必知孟子所以去齐之故,而后可以得其不欲显言之实。孟子曰“王犹足用为善”,是非谏不行、言不听之比矣。王既可用为善,而终于不可用者何也?孟子尝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吾退而寒之者至”,是孟子之所以终不能用王也。 

而寒王者谁也?王欢之徒,虽为佞幸,乃观其欲徼孟子之一言,而借辅行以自重,则其不敢显排孟子于王前,以争寒暴之势也,明矣。其能以邪说寒王而使王不听孟子者,则所谓登垄断之“贱丈夫”也。 

踞人国而树子弟,得位则为客卿以持国是,失位则寄馆于人国,受其养而遥持其权,以宾师友士为名,而实府其利。齐王浮慕好士之名,而笼络此辈以为招致游谈之囮,是以稷下之客,群居饱食,行小慧,攻淫辞,以诋毁圣贤、破坏王道为己事。乃其言之辨而智之足以取人主,则孟子所不能得之王而彼能得之于王也。以其时,度其人,齐盖繁有之,而无如淳于髡之为尤。观其称权礼,责名实,以诮孟子而激之去,盖已不遗余力矣。 

而寒暑之势,必不两立。彼之必欲排孟子也固然,而孟子以“逾尊”、“逾亲”责王之不慎,则使得大用于齐,若此流者,其尚能饱食群居于齐之中国乎? 

唯如髡者,固孟子之所深恶而贱之者也;亦使人君自此而轻士,与贱丈夫之开征商之祸者均也。乃王昏不知,且欲以髡辈之礼待孟子。时、陈二子,目移于陋习,而不知其不可。将使齐之君臣视孟子之与髡曾无差别,听其一彼一此,或进或退,互相辨难,以资谈笑。则固齐之君臣狂迷不察,而实若髡者流辱人贱行,有以启之。 

乃孟子既已摘发其可贱可恶之实,而终不显言之,则以其人猥不足道,而无徒增其侮嫚。其折髡者曰“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所不屑置之口舌者久矣。 

鲁缪公之有人于子思之侧,缪公使之也。齐之待孟子不及子思,自王之过,与留行者何与?孟子以责客之“绝长者”,此微辞也。 

其时齐王既不遣人留行,则固已不及子思矣。客当亟见于王,道孟子所以去之故,与其可以留之几,然后奉王命而来,则初不妨以泄柳、申详之事行之;待王之悔悟而使之追留,然后可以缪公待子思之礼为之文焉。 

乃自孟子自言之,则亦惟曰“不及子思”足矣。若意中所有泄柳、申详安身于鲁之一法,则固嫌于自辱,而不可见之言也。故当客初入见之时,隐几不应,以使彼自得其意,则必思所以进谏于王而调护之。乃此客者,虽有敬爱攀留之忱,而朴钝已甚。孟子闵其斋宿之虔,故不得已为言留贤之道,当争之于君,而不宜先劝其委曲,此鲁人所以能使缪公安泄柳、申详,而不俾泄柳、申详之自求安以召辱。 

盖自此言一出,则其人虽退而告王,因衔命来留,而孟子愈不可留矣。至是,已无所复望于客矣。乃其复尔云云者,特教客以留贤事长之礼而已。而要必不可曰“不及泄柳、申详”,则以事关进退之大节,故教人虽务详明,而终不可以失己,如其不悟,亦无如之何也。 

知此,则不宜于子思、申、泄横分高下,而但于缪公待贤之礼分次第。王业不能如缪公之于子思,不得已而抑思其次耳。倪氏“次焉而齐之群臣”一段,甚为得之。又云“泄柳、申详之事,姑引以言齐之无贤臣”,则犹未达孟子告客之意。 

猜你喜欢
  上经需传卷二·孔颖达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晏婴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三·佚名
  孝经述注原序·项霦
  第九章 19·辜鸿铭
  第六章 7·辜鸿铭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四·家铉翁
  入国第五十四·管仲
  卷七·张尔岐
  卷四·李光地
  第36章 服问·戴圣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宋刻]·惟白
  金刚三昧经·佚名
  序言二: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李叔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如晦·唐圭璋

      如晦名皎,居剡之明心寺,与汝阴王铚相酬答。   卜算子   送春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著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 卷 七·袁枚

      同年叶书山太史,掌教钟山。生平专心经学,而尤长于《春秋》,自称啖助、赵匡,不足多也。注《毛诗》“佻兮达兮”一章为两男子相悦之诗,人多笑之。然作诗颇有性情。《出都》云:“行年七十古来稀,东、马、严、徐事已非。检点

  • 卷四百三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三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卷六十八 杨廉 和朱大尹新正写怀 潭潭道爱堂素不通杂客况当正旦初公事少关白尝观循吏传声誉无赫赫如公真其人清暇事文墨 和朱大尹郊行叠前韵 长安簪

  • 国宝新编·顾璘

    ○名氏 ·亡友十三人江西按察副使李梦阳陕西按察副使何景明应天通州祝允明云南参政朱应登国子博士徐祯卿山东按察副使赵鹤验封郎中郑善夫太僕少卿都穆太子中允景暘太僕少卿王韦解元唐寅山人孙一元大学生王宠&mi

  • 金佗稡编卷七·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七宋 岳珂 撰行实编年四绍兴六年丙辰岁年三十四梁兴来兼营田使入觐赐金器移屯襄阳易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周国夫人姚氏薨降制起复下虢州寄治卢氏县【阙】破长水县殱敌业阳【阙】   

  • 锦里耆旧传卷二·句延庆

    【起武成三年尽同光四年春】(宋)勾延 庆撰三年大梁遣使通聘书曰夫唐虞致治遵禅让之明文汤武开基允神人之至愿必有神器是膺皇图况古今迭代之期英豪兴隆之数莫不上开天命下顺人心启王覇之宏机为子孙之大计咸遵轨辙并载简

  • 李彻传·魏徵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 父亲李和,开皇初年为柱国。 李彻生性刚毅,有才干,仪表魁伟,多有武艺。 大冢宰宇文护把他当亲信,继而授他殿中司马,累次升迁到奉车都尉。 宇文护因李彻忠厚有才,很礼遇他。 宇文护的儿子中山公宇文训

  • 庾杲之传·李延寿

    庾杲之字景行,新野人。祖父庾深之,位居义兴太守,以善政而闻名。父亲庾粲是南郡王刘义宣的丞相城局参军,南郡王起兵,他被杀害。庾杲之幼年就很有孝行,宋朝的司空刘面力见到他认为很奇异,对他说:“见到您足以使江汉一带仰望,优秀

  • 十·沈从文

    我们所经营的事业,既在极其合理情形中宣告失败,三种刊物皆停顿了,自然也就轮到我们想起一件事情,便是如何设法来还债了。按照情形说来,则单是上海方面各书店积欠《红黑》的账款,若可结算清楚,已经就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但这

  • 卷一百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一百四歌颂四十四【外任诸臣】万夀诗【七言律八首 附词八阕并序】广西廵抚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陈元龙【臣】闻乾坤健顺用贞覆帱於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六·高晋

    名胜【浙江嘉兴杭州】烟雨楼在嘉兴府城东南滮湖中吴越钱氏建澂湖如镜万瓦鳞次雉蝶周遭晨烟暮雨杳霭空蒙渔唱菱歌与欵乃声相间洵晴雨皆宜之境乾隆壬午御书聨曰船泛春波天上坐楼称烟雨霁中来安澜园在海寜州拱辰门内初名

  • 徐景文·周诒春

    徐景文 年三十二岁。生于香港。兄翼周。任大总统府医官。已婚。初学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拔萃书室。及上海圣约翰大学。光緖二十八年。自费游美。入菲立德非亚牙医学校。习牙医。光緖三十一年。得博士学位。曾为英美会

  • 广喻·吕坤

      剑长三尺,用在一丝之铦刃;笔长三寸,用在一端之锐毫,其馀皆无用之羡物也。虽然,使剑与笔但有其铦者锐者焉,则其用不可施。则知无用者,有用之资;有用者,无用之施。易牙不能无爨子,欧冶不能无砧手,工输不能无钻厮。苟不能无,则与

  • 序·墨子

    这套&ldquo;先秦诸子今译&rdquo;丛书,从时间上看,正赶上由《资治通鉴》白话本出版而激起的古文今译热潮。既是&ldquo;潮&rdquo;,那就该归为&ldquo;显学&rdquo;,这个名称总是不大入耳的。而且,在有的人看来,将典雅古奥的国粹

  • 《維摩詰所說經》敘·欧阳竟无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眾生品第七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 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一·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造 大勇法师译讲智湛居士笔录 法尊译补 严定恭校 尘空治润,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堪忍刹中自在主补处慈尊法中王善逝智父妙吉祥龙树无著佛所记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

  • 菩萨的政治·太虚

    ──三十年春在中华大学纪念周讲──今天蒙陈校长之邀,前来贵校与各位谈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二十年前在武昌贵校,曾经讲过印度哲学;今天在这抗战期中,又得与各位在四川见面,更使我感到欣慰与愉快。今天讲“菩萨的政治”。

  •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希麟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音新大方广佛花严经四十卷右第一尽十五此卷续音。新大方广佛花严经卷第一室罗筏(下音伐梵语西域国名也具足应云室罗筏悉底此翻为礼德或曰闻物即旧云舍卫国也谓此城中多出人物好行道德五天共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