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三

宋 滕珙 撰

儒释类

论释氏异端之非

答汪尚书

此段专论异端似是而非之失

某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未能有得其后以先生君子之教校夫先后缓急之序于是暂置其说而从事于吾学其始盖未尝一日不往来于心也以为俟卒究吾说而后求之未为甚晩耳非敢遽绌絶之也而一二年来心独有所自安虽未能即有诸已然欲复求之外学以遂其初心不可得矣然则前辈于释氏未能忘怀者其心之所安盖亦必有如此者而或甚焉则岂易以口舌争哉窃谓但当益进吾学以求所安之是非则彼之所以不安于吾儒之学而必求诸释氏然后安者必有可得而言者矣所安之是非既判则所谓反易天常殄灭人类者论之亦可不论亦可固不即此以定取舎也上蔡所云止观之说恐亦是借彼修行之目以明吾进学之事若曰彼之参请犹吾所谓致和彼之止观犹吾所谓克己也以其语录考之其不以止观与克己同涂共辙明矣后之好佛者遂掇去首尾孤行此句以为己援正如孔子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岂真慕夷狄明道适僧舎见其方食而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岂真欲入丛林耶胡文定所以取楞严圆觉亦恐是谓其术中犹有可取者非以为吾儒当取之以资己学也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吕博士谓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斯无邪慝今恶邪说之害正而攻之则适所以自敝而已此言诚有味者故某于释学虽未安然未尝敢公言诋之特以讲学所由有在于是故前日略扣其端既防垂教复不敢不尽所懐恐未中理乞赐开示

论释氏不见心与法之失

答南轩

此段谓理门之学先尽其心以立大本与释氏不同

释氏虽自谓惟明一心然实不识心体虽云心生万法而实心外有法故无以立天下之大本而内外之道不备然为其说者犹知左右迷蔵曲为隠讳终不肯言一心之外别有大本也若圣门所谓心则天序天秩天命天讨恻隠羞恶是非辞让莫不该备而无心外之法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是则天人性命岂有二理哉而今之为此道者反谓此心之外别有大本为仁之外别有尽性至命之方窃恐非惟孤负圣贤立言垂后之意平生承师问道之心窃恐此说流行反为异端所攻重为吾道之累

论释氏与圣学不同

答廖子晦【徳明】

此段谓圣门之学下学而上达释氏之说上达而下学

圣门之学下学而上达至于穷神知化亦不过徳盛仁熟而自至耳若如释氏理须顿悟不假渐修之云则是上达而下学也其与圣学亦不同矣而近世学者每欲因其近似而说合之是以为说虽详用心虽苦而卒不近也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是说性之未发无所偏倚当此之时万理毕具而天下万物无不由是而出焉故学者于此涵养栽培而情之所发自然无不中节耳故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此皆日用分明底事不必待极力寻究忽然有感如来喻之云然后有得也必若此云则是溺于佛氏之学而已然为彼学者自谓有见于四端五典良知良能天理人心之实然而不可易者皆未尝略见彷佛甚者披根防本颠倒错缪无所不至则夫所谓见者殆亦用心太过意虑泯絶恍惚之间瞥见心性之影象耳与圣门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之学岂可同年而语哉

论儒释正邪之异

答李深卿【泳】

此段谓天理人心自有至当不必求合于彼

夫儒释正邪之异未易以口舌争但见得分明则触事可辩今未暇逺引且以来教所举中庸首章论之则吾之所谓一者彼以为三吾之所谓实者彼以为虚其邪正得失于此已判然矣然世之学者于吾学初未尝端的用力而于彼说顾尝着力研穷是以于彼说自见其髙妙而视吾学为不足为防溺益深则遂不复自知其为陷溺是虽以孟子之辩守而告之恐未易防而况今日才卑徳薄之人乎然有一于此疑若可救盖天理人心自有至当我顺彼逆体势不侔是以为吾学者深拒力排未尝求合于彼而为彼学者支辞蔓说惟恐其见絶于我是于其心疑亦有所不安矣诚如是也则莫若试于吾学求其所以用力者如往时之一意于彼而从事焉假以岁时不使间断则庶乎其可以得本心之正而悟前日之非矣

论佛释似是而非

答吴斗南【人杰】

此段谓圣门之学非有妙竒特不可测知如释氏所云

佛学之与吾儒虽有略相似处然正所谓貌同心异似是而非者不可不审明道先生所谓句句同事事合然而不同者真是有味非是见得亲切如此敢如此判断耶圣门所谓闻道闻只是见闻玩索而自得之之谓道只是君臣父子日用常行当然之理非有妙竒特不可测知如释氏所云豁然大悟通身汗出之说也先圣言此只是说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念念不防到处常若见此两事不离心目之间耳如言见尧于羮见尧于墙岂是以我之心还见我心别为而在身外耶无思无为是心体本然未感于物时事有此本领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矣恐亦非如所论之云云也所云禅学悟入乃是心思路絶天理尽见此尤不然心思之正便是天理流行运用无非天理之发见岂待心思路絶而后天理乃见耶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知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若使释氏果见天理则亦何必如此悖乱殄灭一切昏迷其本心而不自知耶凡此皆近世沦陷邪说之大病不谓明者亦未能免俗而有此言也

论儒释所见之异

答陈卫道【巩】

此段谓释氏见处尽髙明脱洒而用处则颠倒无有是处

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曽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髙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儒者则要得见此心此理原不相离虽毫厘丝忽间不容略有差舛才是用处有差便是见得不实非如释氏行处见处打成两截也尝见山先生引厐居士说神通妙用运水搬柴话来证孟子徐行后长义窃意其语未免有病何也盖如释氏说则但能搬柴运水即是神通妙用此即来喻所谓举起处其中更无是非若儒者则须是徐行后长方是若疾行先长即便不是所以格物致知便是要就此等处细微辩别令日用间见得天理流行而其中是非黑白各有条理是者便是顺得此理逆者便是逆着此理胷中洞然无纎毫疑碍所以才能格物致知便是诚意正心而天下国家可得而理亦不是两事也

论性命之理只在日用

答陈卫道

此段谓儒者之论要真实是当与禅家儱侗罩占不同

性命之理只在日用间零碎去处亦无不是不必着意思想但每事寻得一个是处即是此理之实不比禅家见处只在儱侗恍惚之间也所云释氏见处只是要得六用不行则本性自见只此便是差处六用岂不是性若待其不行然后性见则是性在六用之外别为一物矣譬如磨镜垢尽明见但谓私欲尽而天理存耳非六用不行之谓也又云其接人处不妨颠倒作用而纯熟之后却自不须如此前书所讥不谓如此正谓其行处颠错耳只如絶灭三纲无父子君臣一节还可言接人时权且如此将来熟后却不须絶灭否此个道理无一息间断这里霎时间坏了便无补填去处也又云虽无三纲五常又自有师弟子上下名分此是天理自然他虽欲灭之而毕竟絶灭不得然其所存者乃是外面假合得来而其真实者却已絶灭故儒者之论每事须要真实是当不似异端便将儱侗底影象来此罩占真实地位也此等差互处举起便是不胜其多写不能穷说不能尽今左右既是于彼留心之乆境界熟了虽说欲却归此邉来终是脱离未得某向来亦曽如此只是觉得大槩不是了且权时一齐放下只将自家文字道理作小儿子初上学时様读后来渐见得一二分意思便渐见得他一二分错处迤逦防透了后直见得他无一星子是处不用着力排摈自然不入心来矣今云取其长处而防归于正便是放不下防不破也今所谓应事接物时时提撕者亦只是提撕得那儱侗底影象与自家这下功夫未有干涉也

老释类

论老释体用之异

答徐彦章

此段谓老释在于厌动求静有体无用

所论老释之病体用之说则恐未然盖老释之病在于厌动而求静有体而无用耳至于分别体用乃物理之固然非彼之私言也求之吾书无体用之云然其曰寂然而未发者固体之谓也其曰感通而方发者固用之谓也且今之所谓一者其间固有动静之殊则亦岂能无体用之分哉非曰纯于善而无间断则遂昼度夜思无一息之暂停也彼其外物不接内欲不萌之际心体湛然万理皆备是乃所以为纯于善而无间断之本也今不察此而又不能废夫寂然不动之说顾独诋老释以寂然为宗无乃自相矛盾耶大抵老释说于静而欲无天下之动是犹常寐不觉而弃有用于无用圣贤固弗为也今说于动而欲天下之静是犹常行不止虽劳而不得息圣贤亦弗能也盖其失虽有彼此之殊其倚于一偏而非天下之正理则一而已呜呼学者能知一隂一阳一动一静之可以相胜而不能相无而又知静者为主动者为客焉则庶乎其不昧于道体而日用之间有以用其力耳

杨墨类

论墨氏兼爱之病

答张敬之【显父】

此段谓孟子所以能感动夷子者盖其言有以中之耳

夷之所说爱无差等此是大病其言施由亲始虽若粗有差别然亦是施此无差等之爱耳故孟子但责其二本而不论其下句之自相矛盾也夷之所以卒能感动而自知其非盖因孟子极言非人心之必有以中其病耳此是要处当着眼目也

论异端害正之

答范伯崇

此段谓吾学既明然后可以攻彼之失

异端害正固君子所当辟然须是吾学既明洞见大本达道之全体然后据天理以开有我之私因彼非以察吾道之正议论之间彼此交尽而内外之道一以贯之如孟子论养气而及告子义外之非因夷子而发天理一本之大此岂徒攻彼之失而已哉所以推明吾学之极致本原亦可谓无余蕴矣如此然后能距杨墨而列于圣贤之徒不然譊譊相訾以客气争胜负是未免于前軰自敝之讥也

论杨墨皆是邪说

答严时亨【世文】

此段谓杨墨无大轻重但墨氏尤矫伪

杨墨皆是邪说无大轻重但墨氏之说尤出于矫伪不近人情而难行故孟子之言如此非以杨氏为可取也孔墨并称乃退之之缪然亦未见得其原道之作孰先孰后也

猜你喜欢
  隐公·孔子
  卷十九·郑玄
  耕柱第四十六·墨子
  卷三十三 论语十五·黎靖德
  卷第二·黄绾
  提要·茅星来
  智慧在高处,淡定在内心·李叔同
  卷十一·毛奇龄
  尚书句解卷七·朱祖义
  卷首·乾隆
  卷十一·鄂尔泰
  抱朴子內篇卷之八   釋滯·王明
  卷之八·张居正
  原道原文·韩愈
  第二十八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齣~第十八齣·沈龄

    第十齣 遣妾【如梦令】〔生上〕曾记寻常俗谚。说道人离鄕贱。匹马走风烟。吹得京尘满面。开筵宴。逆旅议成姻眷。卑人且喜到京。投下媒主婆家。说娶妾之事。适有张氏之女。将欲嫁人。我已央媒主婆去了。如何不见他来

  • 卷七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十一刘宪刘宪字元度宋州寜陵人弱冠擢进士第累迁左台监察御史贬潾水令召为凤阁舍人神龙初自吏部侍郎出刺渝州寻入为修文馆学士历太子詹事卒武后时勅吏部糊名考判求高才惟宪与王适司马鍠梁载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张廷玉

        何文辉马云 缪大亨 蔡迁 王铭 宁正 金兴旺 花茂 丁玉 郭云   何文辉,字德明,滁人。太祖下滁州,得文辉,年十四,抚为己子,赐姓朱氏。太祖初起,多蓄义子。及长,命偕诸将分守诸路。周舍守镇江,道舍守宁国,马儿守婺

  • 提要·钱俨

     《吴越备史》四卷、《补遗》一卷,旧本题宋武胜军节度使掌书记范坰、巡官林禹撰。载钱鏐以下累世事迹,据旧目卷首列《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爵封谥表》,《十三州图》,《十三州考》,今唯存《十三州考》一篇,其图表俱佚。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五九四 谕着永璇等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谢墉等充总阅·佚名

    五九四 谕着永璇等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谢墉等充总阅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一日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一日奉旨: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着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谢墉、周煌、达椿、汪廷玙、钱载、胡高望、窦光鼐、曹文埴、金

  • 杨约传·李延寿

    杨约,字惠伯。儿童时曾经爬树,摔下来身体受伤。因此,后来竟成为宦官。性格沉静,内藏诡诈,喜好学习,记忆惊人。哥哥杨素十分喜欢他,凡有什么事情都先与他商量,然后再干。北周末年,靠哥哥杨素的功劳,朝廷给他赐爵为安成县公,拜封为

  • 韦元甫传·刘昫

    韦元甫,年少时学习严格,才思敏捷。原来任滑州白马尉,以吏术出名,主管此地域的采访使韦涉非常器重他,奏请担任支使,与同幕判官锡一同出名。元甫擅长文书,锡擅长咨询,韦涉对他们以诚相待,在当时有“员推韦状”的说法。元甫有才能

  • 石显传·脱脱

    石显,孩懒水乌林答部人。金昭祖用条教约束各部落,石显嚣张不受制约。当昭祖在逼刺纪村去世,部人送昭祖灵柩回归,到孩懒水的时候,石显与完颜部的窝忽窝相邀拦路,突然攻击护灵人而夺去了昭祖灵柩,并扬言说:“汝辈认为石鲁是能人

  • ●皇朝通典卷七十一·佚名

    兵四 ○兵四 綠營兵制上 △綠營兵制上 直隸 山東 山西 河南 江蘇 安徽 江西 福建 浙江 ·直隸 直隸總督一人 【 駐劄保定府】 統轄本標官兵分防各營兼節制提標一鎮標五 督標中軍兼管左營副將一人中軍都司一人千總

  •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四王礼考【二十】乘舆车旗卤簿【臣】等谨按王者首出庶物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故有仪卫卤簿之制所以彰物采辨等威也古者黄帝作车有虞氏鸾车夏

  • 序·邢昺

    《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高旨远,后学难尽诗论。今特翦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

  • 法言義疏十五·汪荣宝

      或問:「李斯盡忠,胡亥極刑,忠乎?」曰:「斯以留客〔注〕秦嘗欲逐諸侯之客,斯上書以為不可,秦聽之。是一事,忠也。至作相,用狂人之言,從浮大海,立趙高之邪說,廢沙丘之正,阿意督責,焉用忠?」〔注〕始皇信妖言,東浮滄海,斯為宰相,不能諫

  • 祝蒋委员长寿辰请全国各寺庵诵药师经启·太虚

    中国今值多难兴邦之际会,而应运复兴中华民族者,实惟 蒋委员长为领袖,自当与国同寿。敬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若刹帝利灌顶王等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上)·智俨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第三会佛升须弥顶品第九四门同前。一释名者。佛者化主。升者上进。须弥者妙高山。顶者居胜尊上也。问何故此下四会在天说者。答德行位成。除障净胜故在天说耳。此答前十住位问也。二来意。何故

  •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十·佚名

    嗣法門人行猷等編佛事金栗石車和尚,掩龕生,擒猛虎,活捉獰龍杖頭斷衲子命根,喝下了。當機大事者,是我法兄石車和尚尋常用底茶飯,而今末後提持,直使人人徹骨徹髓,且把住要津一句作麼生道?遂掩龕云:巍巍坐斷十方界,誰敢當陽正眼窺?淨

  • 促织经·贾似道

    关于蟋蟀研究的专门著作。是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南宋贾似道作。贾氏《促织经》今已不传,现在见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续增本。2卷。宋代养斗蟋蟀之风颇盛,贾氏为宋末权相,亦酷嗜此戏,史载其“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故

  • 养生三要·袁开昌

    养生类著作。清袁开昌辑。一卷。开昌字昌龄,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医学造诣较深,临床经验丰富,对眼科、外科以及养生尤为擅长。约成书于宣统二年(1910)。书中记有卫生精义、病家须知、医师箴言三则。辑录《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