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荫四生。洒法雨而湿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于觉树。良以群生业惑魔党增强。腾苦海以辟三途。溺慈舟而吞万善。是以高张教网直指净方。是入圣之玄门乃超凡之妙躅。十重净土约地位以等差。九品莲台契根宜之次第。大哉迥抛空有之门独颖断常之表。
佛者觉道已圆。说者悲心演法。阿弥陀者无量寿也。经者常法摄贯也。常则百王不易。法则千代同规。摄则包括众诠。贯则通连妙理。故云佛说阿弥陀经也。
经如是我闻等。赞曰。将释此经略以六门料简。第一总叙源由。第二别明宗旨。第三彰经体用。第四翻译时人。第五论于顿渐。第六正释经文。
且初第一总叙源由者。佛从因地发弘誓愿愿渡众生。今赴宿因故说诸法。故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又寿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果位。每皆发愿愿令众生犹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愿而说诸经。又如论说。菩萨初生时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观视四方作师子吼。而说偈言。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为酬此愿故说诸经。问世尊说法处会颇多。何故祇园又谈慈典。答余处说法意趣不同。维摩经即折其偏执。法华经即引入一乘。此经起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生觉悟舍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故。生归净土莲华化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净也。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不净也。为破不净轮故。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除此苦故。为破此等三种轮故。故说此经。又为接引二种众生故。一为接引懈怠众生。怯修大行多诸退屈故说此经。因微果著令身不退故。经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等。二为散乱众生驰流诸境沉沦恶道故说此经。指示西方令心专注故。问处处说法皆破三轮。何故此经独彰慈意。答别经之内虽破三轮。断舍时长。不同此典。故说为破三轮。
第二别明宗旨者。此方先德总判经论有其四宗。一立性宗。杂心等是。立五聚法有体性故。二破性宗。成实等是。破法体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状亦成空故。四显实宗。涅槃华严法华等是。显于真实中道义故舍化城而归宝所等故。此经乃是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类准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说有宗。说阿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说空宗中百十二门般若等是。三非有宗。华严深密法华及此经等是。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之为空。此等三教处所广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宗。犊子部等是。二有法无我宗。萨婆多等是。三法无去来宗。大众部等是。四现通假实宗。说假部等是。五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等是。六诸法但名宗。一说部等是。七胜义皆空宗。般若等经龙树等说中百论等是。八应理圆实宗。华严法华等及无著等说中道教是。此经乃是应理圆实宗收。即净土为宗。更有二宗。一不说法宗。二说法宗。且不说法宗。龙军等言。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故无性云。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真非真说聚集显现以为教体。故经云。始从成道终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如母啮指子生唤解。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处界等。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上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等。世亲说言。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彼此互为增上缘故。由此护法等随机就事教说三乘。此经即是大乘所摄。三藏之中菩萨藏收。十二分中无问自说教。问白莲华教待请方宣。净土经文因何自说。答说法华而待请恐生轻慢之情。谈净土以自宣为显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舍秽土趣向净方之旨也。
第三彰经体用者。且体即教体以五门分别。一摄相归性。皆以真如为体。二摄境从心。一切唯识。三摄假从实。即不相应摄归色心心所。四体用别论门。即能缘四蕴收本质相分。各别摄自他有差别故。五聚集显现门。如闻诸行无常四字。聚集显现以为教体。唯取佛本质声名句文四法为体。若取影像教体。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为体者。即应真实。三宝应唯有漏无记。若不尔者如何影像教体。故知但取无漏声名句文为体。声是实。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诸师出教体如别处说。用者彰秽显净为用。又显实证真之用也。
第四翻译时人者。此经前后有其四译。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罗什译。名小无量寿经。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译。四纸。三永徽年大唐三藏于慈恩寺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十纸。四后秦又译出阿弥陀经偈颂一纸而失译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罗什法师所译。问三时之中此经是何时所摄。因此问故略明诸师判教。初明此土判教。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时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觉受。以佛一代时教总判为一时。有二义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异。如天雨是一所润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是一。众生悟解不同。如声闻缘觉作四谛十二因缘解。菩萨作六度解。约根教似有异。二理同证异。三乘证理不同如三兽之度河浅深别。故判教一时。二宋朝三藏昙无谶判如来一代时教为顿渐二时。顿教者。佛一代时有说二空三性三无性八识二无我等教。皆是顿教。所以华严声闻对目不闻等是。渐教者。佛一代时有说四谛缘生五八戒等总名渐教。三梁朝真谛三藏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三时。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者。佛初成道七年已后说有教。五年度五俱轮。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叶。总名有教。二空教。从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来总说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从三十九年至临涅槃时说非空非有教。法华楞伽思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来教为四时。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观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说阿含经等是。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说八部般若。三法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后四十九已来说楞伽思益法华经等。广说百法三性三无性八识二无我等是。四观行教者。即说华严法界观等是。五晋朝刘居士山中隐逸自述意怀判教为五时。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俱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后三七日内为提谓长者说三归五戒十善等。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觉受难云。提谓经说。五百贾人将受五戒先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世尊言四大本净吾我本净。提谓得不起法忍即无生法忍。五百贾人得柔顺忍等皆是证圣。岂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年前说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说者是。四俱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说八部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来说法华楞伽等经是。二西天判教者。一胜义俱空宗判教。二应理圆实宗判教。且初那烂陀寺师子觉智光等依文殊为宗主判教为三时。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俱空。且生空者即广说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华等是。三俱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应理圆实宗判教者。即那烂陀寺有论师名戒贤。依弥勒菩萨为宗主判教为三时。一有教。一代时教说有处是。二空教。但说空处是。三非空非有教。但说非空非有处是。依圆是有。遍计等无。是真谛。但以将教就时此非也。戒贤论师将时就教为正。难真谛云。佛成道后第二七日说华严经。岂是第一时教。又言四十年后非空非有是第二时教者。即佛临涅槃说遗教经。岂是第三时。戒贤将时就教判为正。此经诠净土。依圆是有。遍计等无。即是非空非有教也。
第五论顿渐者。曾得二乘果发心向大者名为渐悟。由生数少或全无故。若从二凡而归大者即顿悟摄。未曾证悟二乘理故生数犹多不名渐悟。涅槃经云。但说初果回心八万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说资加二位劫数多少。明知五果回心方名渐悟。若七方便回心但是顿悟收。曾发二乘心曾修二乘行求归大者皆名渐悟。具彼性故修彼行故闻思悟解亦名为悟。何必证悟。况复亦有生数少者。谓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顺决择分等。涅槃经且说五果回心而论劫数。亦不遮七方便回心亦名渐悟也。故知资加二位既亦有生数少。明知回心皆是渐悟摄。此之二师。第一师有教有理。第二师无教有理。此经者一心不乱十念专精便往净土顿抛浊世。即顿教所收。故经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等。
猜你喜欢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卷之一·函可 卷第五·佚名 卷七·佚名 卷四·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圆照 第四十五章 四王章·佚名 卷第四十四·佚名 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卷第七·白岩净符 卷第十一·佚名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八思巴 卷第九·志磐 卷第八十三·佚名 大通本禅师·惠洪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