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三章

“曲”云者,如山一曲、水一曲之曲,非一方一隅之谓也。从纵上说,不从方上说。斯道之流行者不息,而曲者据得现前一段田地,亦其全体流行之一截也。 

总缘此指诚而言,固不可以仁义之一端代之。“致曲”而“曲能有诚”,此等天资,与乍见孺子入井而恻隐之今人,自不一格。彼特一念之善,发于不知不觉之际,恍惚灵动,而非有无妄之可据。其于未见孺子之前,孺子见已之余,犹夫人之不仁也。若此之“曲”,则大概皆循义理而行,特不能于痛痒关心之处,亲切警惺,如固有之。唯此一“曲”,则实有之而无妄,苟能所择皆善,则所信益弘,而无有不诚,遂俾形、著、明、动、变、化之效,无不捷得,足以知非乍见孺子入井之心所可几也。程、朱之言,特借以显“曲”为全体尽露之一节,而以扩充尽“致”字之义,非谓四端之即为“曲”也。 

小注“既是四端,安得谓之曲”一问,问者先不晓了。朱子亦但就其问处答,故不可据为典要。若朱子“须于事上论,不当于人上论”之说,斯为近之。曲者,独于一事上灌注得者诚亲切。其实此诚,元是万行共载的。则养繇基之于射,亦是诚之全体见于一曲,其事小则其所诚者亦小耳。程子引喻,亦未为过。但所云“用志不分”,则属乎好学力行而非诚耳。 

诚者,周流乎万事万物,而一有则全真无二者也。一念之诚,一事之诚,即全体之诚;直至尽性合天,更无增加。与见孺子入井之心,有端而无仁之大用者不同。非犹夫四端为一星之火,涓涓之水也。 

抑四端如人之有四体,手自手而足自足。诚如人之有心,无定在而无在非其定在也。故一事一念,原该全体,致之即充,而不待于取譬以旁通。则或问“悉有众善”之说,亦从此而生,特未为之靠定“诚”字,不免有所窒碍,如四端之说者。盖恻隐与羞恶殊心,余二亦尔。故可目言之为四,并列之为端。诚则同归而行乎殊涂,一致而被乎千虑,虽其一曲,亦无有可分派而并立也。唯察乎“曲”之为“曲”,则众说纷纭,不辨而自定矣。 

黄氏“物格知至之后,致曲与固执并行”之说,甚为有功于圣学;似与龟山学、问、思、辨、笃行之说,相为异同。 

乃所谓笃行者,元有二义。一事之已行者,专力以造其极,此以执为笃也。众事之待行者,推广而皆尽其理,此以致为笃也。故曰“行之弗笃弗措”,与上言“弗知”、“弗能 ”、“弗得”不同。行但期于笃,而不可云行之弗成弗措,初非以一行之成为止境也。“致曲”二字,收拾尽“诚之者”一大段工夫。学、问、思、辨者,“致”前之功也。非博、审、慎、明,则曲无以致。一曲能诚,则既不患其执之不固,而唯是致之宜弘也。至于能致,则其执一曲而能固者不待言,而其用力于学、问、思、辨之深,亦可见矣。则黄氏之说以著夫择善以后之功而析为二;二者皆笃行事。龟山之旨,则以包乎固执之前而统其成也;又在读者之善通尔。 

三 

在己为“形”,被物为“著”,己之感物曰“动”,物之应感曰“变”。六“则”字皆为急辞,而“形则著、动则变”二层,尤是一串事。如瞽瞍允若,“化”也,非但“变” 也;瞽瞍底豫,则“变”也。舜之感瞍而生其豫者“动”也,瞍因自豫悦而忘其顽者“变” 也。起念为“动”,其几在动之者,而彼未能自主。成念为“变”,变其未动以前之心,而得善于己矣。 

“形”兼言、行、动而言。“著”则人闻其言而知其为善言,见其行与动而知其为善行善动。“明”则言为法,行为则,动为道,与天下共明斯道矣。此“明”字与“明则诚矣 ”“明”字大异,而与“自诚明”“明”字亦无甚分。 

所谓“光辉”者,教之行于天下后世者也。天下后世之道大明于己之谓光,君子之道及于天下后世之谓辉。光如日月轮郭里的赤光白光,辉则其芒耀之自天而下属于地中闲的晖焰。“明”字与“光辉”字自别。茹者之谓明,吐者之谓光。此言及物之光辉而云明者,言物之所资以为明,己之所施物以明者也。如日之光辉,令目与镜得之以为明,故“明则动” 分己与物处,虽是一大界限,而亦以“则”字急承之。 

章句所谓“诚能动物”者,在孟子但就治民、获上、顺亲、信友而言。实则孟子所言,行也,而未及于教也。此言“明则动”者,包括甚大,兼行之所感与教之所启而统言之。曰 “著”、曰“明”,则有制礼、作乐、详刑、勅政之事矣。若无位之君子,则有道足兴,闻风而起,皆其动物之效。愚所举瞽瞍底豫,亦聊指一端,以发字义尔。 

猜你喜欢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李宗吾
  卷二十二·湛若水
  卷一四一·邱濬
  尚书古文疏证卷一·阎若璩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孔子
  提要·郑玉
  礼经会元卷三下·叶时
  卷九·乾隆
  书传卷二·苏轼
  卷十六·杨复
  支那內學院研究會開會辭·欧阳竟无
  墨子卷六·墨子
  阿罗汉具德经·佚名
  答某君问(九则)·太虚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二·董康

      ○籌邊樓   王抃撰。抃、太倉人。明大學士錫爵之曾孫。太常卿時敏子也。時敏。宰相之孫。以任子官淸卿。不由科目。而李德裕乃宰相吉甫之子。起家門蔭。爲會昌名相。故抃以德裕比其父。蓋爲任子吐氣。而借以稱

  • 节孝诗钞·吴之振

    徐积和杨掾月蚀篇并序杨子常掾为《月蚀篇》示予,辞义甚伟,某不敢虚辱其贶,乃吟哦而和之。《诗》曰:“彼月而蚀则维其常。”《春秋》月蚀不书,其非大变也可知矣。形而为诗歌,若无不可者,遂卒赋之云尔!元丰之元岁戊午,斗柄斜指西

  • 卷四百四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四十四戴胜类七言古戴胜词         【唐】王 建戴胜谁与尔为名木中作窠墙上鸣声声催我急种谷人家向田不归宿紫冠防防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可怜白鹭满緑池不如戴胜知天

  • 卷四百二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九白居易自题写真【时为翰林学士】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惟非贵相但

  • 卷五十二·志第三十三·选举二·脱脱

        ◎选举二   ○文武选   金制,文武选皆吏部统之。自从九品至从七品职事官,部拟。正七品以上,呈省以听制授。凡进士则授文散官,谓之文资官。自余皆武散官,谓之右职,又谓之右选。文资则进士为优,右职则军功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儒学二·宋濂

        ◎儒学二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宋南渡后,以进士科发身者十人,持节分符,先后相望。曾祖襜,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祖岩,起嘉定甲戌进士,知福州闽县事,卓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一·徐乾学

    元纪九【起重光赤奋若正月尽昭阳单阏十二月凡三年】成宗钦明广孝皇帝大徳五年春正月庚戍给征八百媳妇军钞总计九万二千余锭 壬子奉安昭睿顺圣皇后御容于防国仁王寺 御史台臣言官吏犯赃及盗官钱事觉避罪逃匿者宜同狱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四六七谕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一二二三九--四·佚名

    新竹县正堂方,发给谕戳与大湖总理吴定纲钦加五品衔、特授埔里分府、署新竹县正堂方为给发谕戳,以专责成事。据垦户金和成即吴定连、詹其祝等禀称:「窃思排难解纷,贤者乐此,立中生正,乡人好之。缘大湖垦

  • 卷二十·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十宋 吕中 撰哲宗皇帝诸君子自分党 洛党 蜀党 朔党元佑元年诏苏轼傅尧俞等供职初轼与程頥同在经筵轼喜谐谑而頥以礼法自守轼每戏之朱光庭贾易积不能平乃力攻轼所选策题讥仁宗胡宗愈劾中

  • 万章下篇·王夫之

    一集注&ldquo;无不可事之君,无不可使之民&rdquo;,是伊尹胸中至大至刚语,然须于此看出伊尹偏处。其云至大至刚者,言气足以举之也,须与孔子&ldquo;天下有道,丘不与易&rdquo;自有分别。伊尹但在自家志力学术上见得恁地有余,谓己

  • 卷首二·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读诗质疑卷首二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国风世表周南召南文王  武王【关雎  甘棠】【葛覃  何彼穠矣】【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置】【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鹊巢】【采蘩】【

  • 卷二十一·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二十一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达疏小雅 【甫田之什】序甫田刺幽王也君子伤今而思古焉笺刺者刺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疏【笺正义曰经言成王庾稼千仓万箱是仓廪

  • 卷十八·道世

    △感应缘(略引四十一验)▲《汉法内传经》晋济阴丁德慎晋汝南周闵晋於潜董吉晋会稽周珰晋会稽谢敷晋沙门释道安晋沙门释僧生魏沙门朱士行魏沙门释志湛魏沙门五侯寺僧魏太和中内阉官宋沙门释慧严宋比丘尼释智通宋沙门释慧

  • 解深密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歴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用五種異譯對校。(一)元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全文.校註略稱魏本。   (二)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卽今經第七品.略稱宋本。   (三)又求那譯相續解脫如來

  • 佛说宝雨经卷第二·佚名

    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十种法得忍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内忍圆满。二者外忍圆满。三者法忍圆满。四者随佛教忍圆满。五者无分限忍圆满。六者无分别忍圆满。七者不待事忍圆满。八者无恚忍圆满

  • 纬略·高似孙

    笔记。宋高似孙撰。十二卷。似孙字续古,号疏寮,浙江余姚人。淳熙进士。历官校书郎、处州太守等。有《史略》、《骚略》诸书传世。自称“既辑《经略》、《史略》、《集略》,事有佚者、琐者为《纬略》。盖与诸《略》相

  • 上清大洞九宫朝修秘诀上道·佚名

    题“两峰周德大嗣传”。其部分内容见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述存思头中九宫诸神之法及雌四宫真一内神宝名玉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