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 第九 凡二十三条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礼记》曰:“博学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性理书》云:“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曰:“人之不学,若登天而无阶。学而智远,若披祥云而睹青天,如登高山而望四海。”
不登峻岭,不知天高。不履深渊,岂知地厚?人不游于圣道,焉可谓贤?
《礼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太公曰:“人生不学,冥冥如夜行。”
韩文公曰:“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人不知学,譬如牛羊。
朱文公曰:“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朱文公曰:“家若贫,不可因贫而废学。家若富,不可恃富而怠学。贫若勤学,可以立身。富而勤学,名乃光荣。惟见学者显达,不见学者无成。学者乃身之宝,学者乃世之珍。是故学者乃为君子,不学则为小人。后之学者,各宜勉之!”
徽宗皇帝劝学:“学也好,不学也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国之精粮,世之大宝。如蒿如草兮,耕者憎嫌,锄者烦恼,他日面墙,悔之已老。”
《直言诀》曰;“造烛求明,读书求理。明以照暗室,理以照人心。”
刘通曰:“蚕质合丝,待缫方出。人情怀知,须学乃成。”
《礼记》曰:“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
书是随身之宝,才是国家之珍。
《论语》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到老,不会到老。
《论语》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诸葛武侯诫子弟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
先儒曰:“儿曹当以读书通世务,不可以世务分读。”
先儒曰:“让古人便是无志,不让今人便是无量。”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道非谈虚,释非参禅,儒非文章。若谓有禅可参,是诬释迦;有虚可谈,是诬老子。夫子忠恕一贯,颜子斋坐忘,孟子知言养气,若谓是文章本头功名种子,虽能眼到口诵,不识心会方行,是诬孔颜孟氏矣。”
卫由曰:“宽惠博爱,敬身之基。勤学者,立身之本。”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陶渊明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猜你喜欢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晏婴 扬榷第八·韩非 提要·吕柟 中庸纂疏原序·赵顺孙 卷十四·佚名 卷十·易祓 卷五·顺治 僖公·僖公二十一年·左丘明 丧大记·姚际恒 号众种类品第十三·佚名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佚名 卷十一·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佚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一·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八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