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近言集 

贤者见其远,不肖者见其近,吾言近而已。言近矣,则何以集?吾闻惟圣贤者为能不弃近言,吾固知天下后世之必多圣贤者也,故不以近言而弗集也。

文章入妙虚,无过是停当。学道入妙处,亦无过是停当。无不停当,即是可与权、不逾矩境界,穷神知化又何加乎!或问停当之说。曰:“即理道之正者。”“於何取诸?”曰:“取之於吾心。吾心停当,道理自无不停当,故曰先正其心,故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不逾,正吾心极停当时也。”

人欲不必过为遏绝;人欲正当处,即天理也。如富贵福泽,人之所欲也;忠孝节义,独非人之所欲乎?虽富贵福泽之欲,庸人欲之,圣人独不欲之乎?学者只睹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埋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虽圣朝不能无小人,要使小人渐变为君子。圣人岂必无人欲,要能使人欲悉化为天理。君子、小人别辨太严,使小人无站脚处,而国家之祸始烈矣,自东汉诸君子始也。天理、人欲分别太严,使人欲无躲闪处,而身心之害百出矣,自有宋诸儒始也。

君子中亦有小人,秉政者不可不知;天理中亦有人欲,学道者不可不知。

国手饶多,亦有败局,要无败著;圣人遇衰乱,亦有败事,要无败谋。语云「圣人无死地」者,妄也。确独以为惟圣人有死地耳,被愚人者,又安所得死地哉!故愚人之死,与草木同腐;圣人之死,与天地同不朽。

吴仲木云:“吾先忠节尝言,‘要穷就穷,要死就死。’当时习闻此二言,却未理会得,只作寻常情激语听过。由今思之,欲为圣贤者,何得不发如许志愿。今世路上人岂尽不肖,要只是不能穷,不能死,遂流而至於此,可不惧哉!”

仲木曰:“学者过端极多,不但过是过,即善亦是过也。如某时为某善,即有沾沾自喜之心,有不忘之心,有欲求人知之心,此等过端,又随之而至矣。”确曰:善哉,吴子之好学也!自非笃志求道者,乌能体验及此乎!然故无害,但进善不已,此病自除。如学书者初学时辄夸示某竖某画好,又学,又夸示某字某字好,此岂非病,却亦是生意也。有此兴会,方肯去学,学之不已,而字之好者已不胜指,但觉得某字某字尚未尽善而已。觉得未善,方可与言书矣。学道者亦然,进善不已,则喜不胜喜,必且欿然,反生不足之心。故曰“学然后知不足”,谚云:童生进学喜不了,尚书不升恼不了。此言甚鄙,以喻学人善不自善之心,固自曲肖也。

知过之谓智,改过之谓勇,无过之谓仁。学者无遽言仁,先为其智勇者而已矣。

好问好察,改过不吝之谓上智;饰非拒谏,自以为是之谓下愚。故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下愚者必自以为聪明才智之人,惟自以为聪明才智,故忠言必不可入,故曰“不移”。呜呼,下愚者吾得而见之矣,所为上智者,竟何人哉!

爱我者之言恕,恕故匿非;憎我者之言刻,刻必当罪。今人反喜爱我者之言,而怒憎我者之言,何也?

吴仲木曰:“吾谓彭仲谋:‘学莫若虚心,而若将有不然者。’适客至,未竟其说也。”确补之曰:所谓虚心亦有辨。果心如太虚,不著一物,惟善是取,如大舜之若决江河,则善矣。苟漫无主张,不辨是非可否,而惟人言之唯唯,此全是浮气,而世儒误以为虚心,则大害事矣。且人心学术之坏,甚有以诡随为无执著,以两可为能虚公。长此不已,将来竟是何物?故确窃以为学者但言虚心,不若先言立志,吾心先立个主意:必为圣人,必不为乡人。次言实心于圣人之学,非徒志之而已,事事身体力行,见善必迁,知过必改。终言小心於圣人之学,细加搜剔,须从有过得无过,转从无过求有过,不至至善不止。论语之“终身不违”,中庸之“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呜呼!至矣。尽小心与虚心相类,而“小”字较有持循。心小则析理深而赴义必,故心之小者必虚,而虚者未必能小。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不是此心全放出在外,倘于危微精一之学分毫体贴未尽,即是心所不到处,即是放心。故曰:“颜子未到圣人地位,也只是心粗。”旨哉是言!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则仲谋之所为不然者,其或出於此与?确於学茫然未知所从入,因忆仲木之语,偶见及此,遂书以贻二仲,还祈驳正。

圣凡之分,学与俗而已。习於学而日圣,习於俗而日凡。学为己,俗为人。事事循理为己,所谓“学而时习之”者也。事事徇欲为人,所谓俗而时习之者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确亦曰:“俗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人纵不知超凡而入圣,独不当避愁苦而就悦乐耶!

中庸曰“君子无入不自得”,曰“居易”,曰“行险”,曰“自驱罟擭陷阱”,着处指点,人却不醒,只自寻苦趣,奈何哉!

见过内讼,尝叹绝于大圣之世,以是知其极难,而蘧寡未能,颜复不远,子又何得不深思而称美乎!今人於学,未及蘧、颜之百一,辄云「吾无甚过」,岂非所谓自暴自弃,下愚不移者耶!

彼上古之所谓神圣者,则吾不敢知。若夫尧、舜以来,至於孔、颜,虽其学或未能尽同,要之惟兢兢寡过之意为多。合此而言精一时中之学者,只欺人耳。

至虚以观理,至勇以决机。夫虚而不为众所惑,勇而不为俗所挠者,非慎独之君子,其孰能之!

易以诣极为穷理,今学者以讲明为穷理。二者相去何翅天壤,求古学之复,不亦远哉!古今学术不同,非有他也,虚实之间而已矣。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阳明子云“必仁极仁,义极义,而后可谓穷仁义之理”,语皆精切。盖穷理即是尽性,性即理也,穷即尽也。大抵“穷、极、尽、至”等字,只是一义。古人特变文成句,学者须以意逆之,乃可通也。故穷理、尽性、至命,是并到之学,非有等级先后。若云穷理然后尽性,尽性然后至命,则不通矣。

张子尝云“学者求知人而不欲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不知正是张子蔽处。知人之尽,即是知天;贤人之尽,即是圣人,非有二也。正蒙大半是言天圣事,不若孔孟之切实远矣。某亦尝云:学者求知天而不求知人,求为圣人而不求为贤人,此又宋以来学者之大蔽也。

或问天,曰:未知人,焉知天。又问圣,曰:未能为庸,焉能为圣。

学者高谈性命,吾只与同志言素位之学,则无论所遭之幸与不幸,皆自有切实工夫,此学者实受用处。苟吾素位之学尽,而吾性亦无不尽矣。今舍素位,言性命,正如佛子寻本来面目於父母未生之前,求西方极乐於此身既化之后,皆是白口说梦,转说转幻,水底捞月,愈捞愈远,则何益之有乎!或曰:如子言学,却粗俗否?曰:吾言虽粗俗,如草蔬麦饭,却可疗饥;诸子言虽精微,如龙肝凤髓,却不得下咽也。

主忠信,好问察,谨独知,行素位,此十二字,确近日所欲请事者也。要所谓圣学,亦不外此。诸子岂有意乎?若夫神而明之,则存乎人。呜呼,学固未可以言尽也。

古之学者为己,亦为人。今之学者不为人,亦不为己。古之学者,非不为人也,为人亦所以为己也。(元注:善天下,师百世,皆了得身以内事)今之学者,非不为己也,(元注:为私己)为己亦所以为人也,卒之名实俱丧,故曰:不为人,亦不为己。

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自知也。(元注:自知谓知己过,颜子而下,罕见其人)

学问之道无他,惟时时知过改过。无不知,无不改,以几于无可改,非圣而何?上之,若颜子之不远复,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几于圣矣。次之,亦若子路人告之以过则喜,犹为贤者之事。下之,则如世俗之愿闻己过,终至於过恶日积,人莫敢言,真下愚不移矣。或问:颜子只自知自改,好修者能之。至子路之喜,更出常情之上,何反不若颜子?曰:圣贤之过甚微,或似过而实非过,或若无过而实有过,或偶失之无心,(元注:即是放心)或事出于不得已,皆非他人得知,而己自知之。自知自改,此大贤以上独步工夫,非颜子何足以当之!外此,则心粗气浮,易於得过而不自量,甚至众人皆知之而我尚未知。如子路之过,必待人告,此真是子路粗浮本色,然子路却具高明勇决之姿。高明故闻而能喜,勇决故喜而能改,可不谓贤乎?下此、更无学问之可言矣。然则为子路难,为颜子更难。吾何以知人之所不知而改之?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则能自知而自改矣。戒惧者,求放心之功也。故曰;「颜子未到圣人地位,只是心粗。」谓其未能至于无不善故也。未能至于无不善,是心放处;有不善未尝不知,又是放而不放处。故曰:「不远复。」复既不远,则颜子之去圣亦不远矣。若言其至,虽圣人不能无过。如颜子之学,仲尼而下诚未易见,独以好学许之,岂虚也哉!

千古称好学者,无过尧舜,但尧舜之学,性之也,故其好事比恒人加挚。谓性之无假于学者,真愚贼人之言也。

勤读书,勤作家,二者虽有雅俗之不同,要皆是好事。惟能学道,则作家者不患其俗,而读书者不病其浮,且吾未闻真能学道者而反致败家废读者也。

向未尝读书,从新要读书,向未尝作家,从新要作家,非得十数年工夫,皆茫无就绪。惟学道者则不然,向未尝学道,今日始学道,则今日便是圣贤路上人。果能一日立志,奋修于孝弟忠信,事事无愧,则虽目不识丁,家无担石,欲不谓之贤者而不可得矣。盖勤读书者,无过博雅,勤作家者,无过富厚,然并须穷年皓首之劳。而劝学道者之所成就,则直可为贤为圣,夫且求则得之,不需时日,然而人常为彼不为此,舍其所急者而图其所缓者,弃其所易者而求其所难者,何也?

读书人正好学道,不读书人益不可不学道,不然,则鲜有能保其身者。贫士正好学道,富人益不可不学道,不然,则鲜有能保其富者。

身不可使佚也,但须爱惜精神,为勤劳之本。肠不可使俗也,但须爱惜财物,为推舍之本。

世俗啧啧称夸,有所谓在行者,有所谓筋节者,有所谓便宜者,有所谓公道者,苟不虚心体察,流毒无已。试以道眼觑之:所谓在行,即市侩之别名;所谓筋节,即刻薄之转语;所谓便宜,即攘夺之招词;所谓公道,即自是之写照也。随常交易,要占便宜,此得便宜,则彼失便宜,非攘夺而何?人谓我公道,还未必公道,况自谓公道,必将有大不公道者存其间。略一反照,此等字便一一不敢出口矣。昔尝有「又占买杨梅」之语,此言虽小,可取喻大也。

全无算计可乎?曰;善算算身,不善算算人;善算算妻子,不善算算父母兄弟。宁先时,毋后时,此与天算也。有旷人,无旷土,此与地算也。农桑之利,人收十五,我收十全;口体之资,人用十全,我用十五。宾昏丧祭,循礼而不循俗;日用饮食,从理而不从欲。以公道为未公道,失便宜处讨便宜。此乃吾之听谓在行、筋节者也。

余尝作知仁勇三言疏,谓知过之谓智,改过之谓勇,无不知、无不改之谓仁。岂惟三言疏而已,举千圣心法,皆尽此知过改过中。世儒谓「惟圣人无过」者,妄也。圣人有苦自知,直从千兢万业中磨鍊得出圣人人品。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夫以天纵之圣,届知命之年,而又加以韦编三绝之勤,仅曰可以无大过,无过之学,谈何容易!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乃是三月不违真消息。馀子非全无知改,然终无颜子克复工夫,那能至不迁贰地位,故仅可日月至焉耳。然则学圣人者,舍克己改过何由乎?今人一说着自己过失,便不肯招认,岂知不招己过,正已自写愚不肖招状也,可怜,可怜!

国事有是非,凡当国者不可不知;圣学有是非,凡言学者不可不知。皆须断然持之。下之,则一乡一家之中,亦有公是非。一味依违两可,乃孟子所云无是非之心非人者也。至於物我之间,有何是非?己非固非,己是亦非,则泰然无事矣。先居身于极是者,尽己之忠;后不执己之是者,循物之恕。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此真绝顶占地位之言,非仅退让之谓也。愚者不知,乃沾沾与人争是非,甚者至执非为是,可哀也哉!

猜你喜欢
  卷十 乡党第十·邢昺
  孟子集编卷十三·真德秀
  卷二十·李廉
  卷十一·赵鹏飞
  卷五·胡广
  第八 摩篇 2·王诩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佚名
  卷四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佚名
  佛说五大施经·佚名
  大妄语决堕地狱·印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八·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一·杨慎

      ○搥碎黄鹤楼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傍一

  • 提要·何汶

      《竹庄诗话》二十四卷,旧本不著撰人名氏。钱曾《读书敏求记》曰:“竹庄居士,不知何时人,遍搜古今诗评,杂录其说于前,而以全首附于后,乃诗话中之绝佳者。”考《宋·艺文志》有何溪汶《竹庄诗话》二十七卷

  • 安晚堂集卷九·郑清之

    宋 郑清之 撰林治中郑广文以诗来遣鲁酒报聘拙语辅行长公本喜饮半入野人腹南洲春梦婆亦复开醉目尚想晋流丽龞饮更升木兴来索老兵谁谓酌可独我亦爱客至陶巾时一漉虽有彭泽田种秫苦不足颇因病断遣瓢弃尚余緑岂无大雅朋

  • 卷二十四·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二十四杜甫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天寳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防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徴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

  • ●崇禎長編卷之十九·汪楫

      崇禎二年三月   ○崇禎二年三月   崇禎二年三月丁巳朔帝視朝   陞河南右布政使蘓光泰為雲南左布政使   戊午雲南廵撫謝存仁引年乞休許之   戶部尚書畢自嚴引疾乞休帝優詔不允   南道御史沈希詔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纪昀

    逆臣传五代○五代 李振孔循蒋殷王宏贽 张彦泽 王峻王殷李振 孔循 蒋殷 王宏贽 张彦泽 王峻 王殷 △李振 李振字兴绪其祖抱真 【按嶭史以振为抱真曾孙与此异】 唐潞州节度使振为唐金吾卫将军拜台州刺史盗起浙东不果

  • 三 杂谈名人·许寿裳

    二十世纪初年,我国译界负盛名的有两人:曰严复,曰林纾。鲁迅受过这两人的影响,后来却都不大佩服了。有一天,我们谈到《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能够背诵,我呢,老实说,也有几篇能背的,于是二人忽然把第一篇《察变》背诵起来了&mdash

  • 张道浚传·张廷玉

    张道浚,张铨之子。铨死后,朝廷授道浚锦衣卫指挥佥事。因是忠臣之子,受到重视,加都指挥佥事,负责卫所。他与阉党杨维垣等人相好,受王永光的指使,攻击钱龙锡、成基命等人,故为公论所不容。不久,因受贿而被贬戍雁门关。农民大起义

  •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蒋廷黻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

  •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晏婴

    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锺者三,千锺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一作职计算之,并下士师亦同。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公不说。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

  • 胡子衡齐序·胡直

      胡子衡齐序  胡子之书曰衡齐,既成,而长洲令曾凤仪氏刻之,属不侫贞序焉。夫胡子何以称衡齐也?衡者平也,所以平低昂而使之当也;齐者和也,所以和诸味而使之成也。胡子之所为衡齐也,其大指曰:吾儒与他道角,吾处吾胜而求彼负,以

  • 卷四·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四     明 熊过 撰闵公庄公庶子名启方九岁即位二年諡法在国遭难曰闵元年春王正月庆父欲伐子般哀姜疑预谋矣如齐以请鲁之大臣亦必有闻焉者闵本叔姜之子法应次立遂拥之以絶庆父之望事在

  • 教 育 新 见·太虚

    ──四年在普陀作──一 绪言  二 教育之名义  三 教育之主义  四 教育之方针  五 教育之程序  六 教育之学科  七 大同世界圆满生活之教育  八 结论一 绪言大块噫气,翏翏无方,卒然而怒号万窍,其

  • 大乘义章 第十四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十四卷远法师撰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二十一门(十想义 十一切入义 十圣处义 十种慰喻义 十愿义 十种供养义 十无尽藏义 信等十行义 十明义 十忍义 十无生忍义 十住义 十行义 十回向义 十

  • 卷第二十一·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一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南岳第十六世(临济十二世杨岐五世) 大沩月庵善果禅师法嗣 荆门军玉泉穷谷宗琏禅师 合郡云门人。族董氏。儿时有异言。幼师广化了达。试法华。凡两奏名。

  •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虹》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920年。《恋爱中的女人》围绕两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女教师厄休拉和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厄休拉的妹

  •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魏岘

    水利志。南宋魏岘撰。二卷。《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是南宋关于东南沿海御咸蓄淡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记载浙江鄞县唐大和七年(833)郧县(在今宁波市东南)令王元修建大溪(樟溪)上的它山堰工程及其灌溉、供水效益以及下至

  • 白衣怪·程小青

    人们都说侦探生活是一冒险生活。是的,这句话我自然承认,不过,据我的经验所得,我的意识中的冒险的定义,也许和一般人的有些差别。我觉得在侦探生活的冒险之中,往往使人的神经上感受到一种欣羡紧张的特殊刺激。这是一种神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