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七

谆憎,所疾也。(之润反。)宋鲁凡相恶谓之谆憎,若秦晋言可恶矣。

杜,蹻,□也。赵曰杜,(今俗语通言□如杜,杜梨子□因名之。)山之东西或曰蹻。(却蹻燥□貌,音笑谑。)

佻,抗,县也。赵魏之间曰佻,自山之东西曰抗。燕赵之郊县物于台之上谓之佻。(了佻县物貌。丁小反。)

发,税,舍车也。(舍宜音写。)东齐海岱之间谓之发,(今通言发写也。)宋赵陈魏之间谓之税。(税犹脱也。)

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冀县,今在天水。)使犬曰哨。(音骚。)西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者亦谓之肖。(肖者似也。)

憎,懹,惮也。(相畏惮也。)陈曰懹。

谯,(字或作诮。)讙,(火袁反。)让也。齐楚宋卫荆陈之间曰谯,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言相责让曰谯让,北燕曰讙。

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六国唯秦在山西。)东齐曰胥。

侔莫,强也。北燕之外郊凡劳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谓之侔莫。

□倯,骂也。(羸小可憎之名也。□音邛竹。)燕之北郊曰□倯。

展,惇,信也。东齐海岱之间曰展,燕曰惇。(惇亦诚信貌。)

斯,掬,离也。齐陈曰斯燕之外郊朝鲜洌水之间曰掬。

蝎,(音曷。)噬,(卜筮。)逮也。东齐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语也。

皮傅,弹憸,强也。(谓强语也。音佥。)秦晋言非其事谓之皮傅,东齐陈宋江淮之间曰弹憸。

膊,(普博反。)晒(霜智反。)晞,□也。东齐及秦之西鄙言相□僇为膊。(□僇谓相暴□恶事。音膊脯。)燕之外郊朝鲜洌水之间,凡□肉,发人之私,披牛羊之五藏,谓之膊。□五谷之类,秦晋之间谓之晒,东齐北燕海岱之郊谓之晞。

熬,□,(即□字也。创眇反。)煎,□,(皮力反。)巩,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秦晋之间或谓之□,凡有汁而干谓之煎,东齐谓之巩。(拱手。)

胹,(而)饪,(荏)亨,烂,□,(炽)酋(囚)酷,熟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胹,徐扬之间曰饪,嵩岳以南陈颍之间曰亨。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气熟曰□,久熟曰酋,谷熟曰酷。熟,其通语也。

魏盈,怒也。(魏上已音。)燕之外郊朝鲜洌水之间凡言呵叱者谓之魏盈。

□□,(音务。)隑企,(欺豉反。)立也。东齐海岱北燕之郊跪谓之□□,(今东郡人亦呼长跽为□□。)委痿谓之隑企。(脚躄不能行也。)

泷涿谓之沾渍。(泷涿犹濑滞也。音笼。)

希,铄,摩也。燕齐摩铝谓之希。(音虑。)

平均,赋也。燕之北鄙东齐北郊凡相赋敛谓之平均。

罗谓之离,离谓之罗。(皆行列物也。)

钊,超,远也。(钊上已音。)燕之北郊曰钊,东齐曰超。

汉漫,眽眩,懑也。(眽音瞋恚。)朝鲜洌水之间烦懑谓之汉漫,颠眴谓之眽眩。(眩音悬。)

怜职,爱也。言相爱怜者,吴越之间谓之怜职。

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今俗呼能粗食者为茹,音胜如。)

竘,貌,治也。(谓治作也。竘恪垢反。)吴越饰貌为竘,或谓之巧。(语楚声转耳。)

煦(州,吁。)煅,(呼夏反。)热也,干也。(热则干□。)吴越曰煦煅。

攍,(音盈。)膂,贺,□,儋也。(今江东呼担两头有物为□,音邓。)齐楚陈宋之间曰攍。(庄子曰攍粮而赴之。)燕之外郊越之垂瓯吴之外鄙谓之膂。(担者用膂力因名云。)南楚或谓之攍。自关而西陇冀以往谓之贺,(今江东语亦然。)凡以驴马馲驼载物者谓之负他,(音大。)亦谓之贺。

树植,立也。燕之外郊朝鲜洌水之间凡言置立者谓之树植。

过度谓之涉济。(犹今云济度。)

福禄谓之祓戬。(废箭两音。)

傺,(音际。)眙,(敕吏反。)逗也。(逗即今住字也。)南楚谓之傺,西秦谓之眙。(眙谓注视也。西秦酒泉炖煌张掖是也。)逗,其通语也。

猜你喜欢
  大学衍义卷六·真德秀
  卷三十五【起襄公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杜预
  论语集説卷一·蔡节
  第十四章 36·辜鸿铭
  自序·林语堂
  原序·李明复
  春秋纂言卷五·吴澄
  七  三辩·墨子
  提要·魏了翁
  付嘱品第十·释法海
  佛地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唐慧琳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卷下·佚名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印光
  示柴也愚书·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梦协·唐圭璋

      按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一有一台州士人陈梦协,未必即为其人。   渡江云   寿妇人集曲名   瑞云浓,缥缈弦月当庭,天香满院。玉女传言,把真珠帘卷。拥鹊桥仙,引江城子,拟醉蓬莱宴。吹紫玉箫,唱黄金缕,按拍声声慢。

  • 第二回 孙继高受诬入县牢·佚名

    诗曰:姻缘由来前生定月老久已赤绳牵只因嫌贫将富爱竟敢害理与违天闲言敍过,书接上篇。但说兰英小姐闻听他父谋害孙公子,另寻富豪之言,勉强说道:“爹爹为孩儿终身,称这许多心力,只怕还有虑不到处。闻听人言,他那大长兄应试三年

  • 卷二百五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五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鹤山诗集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庆元五年进士理宗朝累官签书枢密院事改资政殿学士福州安抚使卒赠太师諡文靖有鹤山集登万象楼和计次阳韵尘缨

  • 卷一·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一明 钱子正 撰绿苔轩集一古人之为诗非汲汲为欲传后而为之也或古今事物之臧否或风俗习尚之淳漓或卉木防鱼之细山林沼沚之幽凡触于目而动之于心自然发之于诗而托之于笔至或激扬振导而有益于学者

  • 卷二十七·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二十七宋 张九成 撰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

  • 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五·杨士奇

    宣德四年六月丙子朔○丁丑初宁王权奏镇国将军以下不应有品级郡君仪宾应服麒麟玉带 上既引 太祖皇帝所定礼仪复书喻之至是权自知非是具奏深陈悔过之诚 上复权书曰向者所喻必出一时匆促不及考究长史又不能以礼开说今叔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佚名

    弘治十七年三月壬戌朔 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崩 上即日发丧命礼部具仪以闻告讣于诸王颁 遗诏于天下曰予昔获奉事 英宗皇帝越既有年不幸 龙驭上宾攀号莫逮 宪宗皇帝嗣统之日遂膺尊号备隆孝养及重罹变故内疚予衷赖今 皇帝孝

  •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佚名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乾隆五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臣永瑢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窃臣等办理四库全书第二、三、四分,督率提调、总校、分校、收掌、誊录人等,上紧赶办,每年呈览一分。今第四分全

  • 晋纪·张居正

    武帝世祖武皇帝,姓司马,名炎。其祖懿,父昭,世执魏政,至炎遂篡魏平吴而有天下。初封晋王,故国号晋,在位十一年。原文晋初置谏官,以傅玄为之。玄以魏末士风颓敝,上疏曰:“臣闻先王之御天下,教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近者魏武好

  • 元年·佚名

    (乙亥)元年大明景泰六年閏六月閏6月11日○乙卯,世祖與右議政韓確、左贊成李思哲、右贊成李季疄、左參贊姜孟卿,自議政府進闕,與兵曹判書李季甸、吏曹判書鄭昌孫、戶曹判書李仁孫、刑曹判書李邊、兵曹參判洪達孫、參議楊汀

  • 卷一百四十二·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四十二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十二><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十二>輹易曰壯于大輿之輹又曰輿說輹左氏曰車說其輹說文曰輹軸縛也或者以

  • 观察人的方法·孔子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注释】 视其所以:看他的所作所为。以,为。历,由,经历。②察其所安:观察他的兴趣。观其所由:考查他的经历,由,经历。 【译文】 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

  • 卷三十三·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十三宋 陈经 撰洛诰【周书】此篇与前召诰之书相表里同是卜洛之事也召公因周公以书戒成王为召诰之篇周公因献卜与成王相对荅之辞而为洛诰之书周公摄政至此七年成王年已二十矣周公知成王年长

  • 佛法建在果证上·太虚

    ──二十三年四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这次到南京来,为世界佛学苑事,要与班禅大师面商,因为时间短促的缘故,本没有预备讲什么。昨天晚上与黄忏华居士谈论佛法上的问题,觉得一般研究佛学的,近来于佛法上生出很多的疑难,今天

  • 时病论·雷丰

    《时病论》系外感病著作。8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因专论春夏秋冬不同时令所见外感病,故名书为《时病论》。雷氏认为古来论时病的医书很少,而一年之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精研时病,临症未免茫然无据。主张“为时医

  • 自杀·茅盾

    短篇小说。写于1928年7月8日,是东渡日本后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9月《小说月报》19卷9号,署名茅盾。收入1929年7月大江书铺出版的《野蔷薇》。是《创造》的续篇。“五·四”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了许多向来不知人

  • 藏春集·刘秉忠

    元诗别集。6卷。刘秉忠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是阎复写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的序。序中说,为文“在公乃为余事”。据阎复序,是刘秉忠夫人窦氏及其过继之子请翰林待制王子纲来“求为叙引

  • 成唯识论·护法

    这是诠释唯识三十颂的论著,凡十卷,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唐代玄奘三藏奉诏译,翻经沙门窥基笔受,这是学习唯识学必读的重要论书。世亲晚年造《唯识三十颂》,本颂造出,未造释文而入寂,未几十大论师继起,各造释论,斯时法海波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