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鱼堂剩言卷十

阅陆桴亭分野图一行所谓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河下流娵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河济间东井处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蜀墟得两戒山河之首星纪居河汉下流百川归焉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自北河末泒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析木此等处甚明至谓五月一阴生而云汉潜萌于天稷之下十一月一阳生而云汉渐降此不可解云汉在天本有定位似每日有升降不知何故谓升降因月而异[此升降似以隐见言]

阅桴亭月道图说始知洪范注所云月立春春分从青道者言月行太阳立春春分之道则谓之青道非谓立春春分之时而月行青道也月行九道十有九歳而一周非一歳而厯九道也一千六百九十八日有竒而行一道非一季而即能遍一道也桴亭此图大有功于学者

查旧所抄图书编内有云月上弦于东井下弦于牵牛上弦于牵牛下弦于东井又邵子云冬至之月所行如夏至之日夏至之月所行如冬至之日前数语大抵即桴亭所云以交初所临而言也若邵子数言则却似月一年而厯南北与十九歳而徧九道之说似不同疑月一歳之内虽夏南冬北至于极南极北则必十九歳而一周也

月食据钦天监颁行京师月食七分四杪初亏寅正三刻十二分食甚夘正二刻六分复圆辰正初刻是夜初亏月正在申位厯酉至戍而没乃知邵康节所云冬至之月所行如夏至之日夏至之月所行如冬至之日其言果然盖以昼夜长短而言非以极南极北而言也

到钦天监会邵武峯谈厯邵言西法不能出古法之范围而多改头换面以自异如歳差消长之法西法不能异于古也而将宫次移易则便若大异天周有余日周不足所以有歳差譬之湍水然在内者势狭而转急在外者势寛而转稍缓此古法也而西法则分为几重天遂若大异惟以地为圆体此为独得而弧矢算法亦胜于郭守敬愚因问天文家之言曰冬至日在箕斗之黄道此道出辰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夏至日在井鬼之黄道此道出寅入戍故日亦出寅入戍是日之北而复南南而复北者黄道之势然也然以歳差推之假使千万年后冬至日躔退在井鬼则冬至日亦当出寅入戍与武峯曰不然若使冬至日躔退在井鬼则牛鬼之黄道亦改而南矣盖所谓日躔在井鬼者非必定与井鬼之宿同在一处也但与之相当耳或南或北固随时不同也故夏至躔井鬼则此道便出寅入戍冬至躔井鬼则此道便出辰入申余为之恍然因思向见傅仁均答王孝通曰日躔宿度如邮传之过宿度既差黄道随而变矣余初看之殊不解不知黄道如何様变今乃悟所谓变者乃南北之异耳但仁均说得不明白不如武峯之言凿然又思西法谓列宿与天各有运行以此致歳差其说亦不然看来依西法则列宿移而黄道不移依古法则黄道移而列宿不移不知是否当再叩之

天原发微载蔡季通问极星只在天中东西南北皆取正于极而极星皆在上何也文公无以对[此段未知出何处]按若依今西法论极星则可无疑矣

阅孙北海河纪见昔之论河源者纷纷不一合而言之有三大约言出于阗葱岭者其下源也言出昆仑者其中源也言出西番朶甘卫西直四川马湖蛮部正西三千余里去云南丽江西北一千五百里俗传为星宿海者其上源也自星宿海东北流经昆仑山之南折而东流复绕昆仑山之北至积石经河州始入中国张骞见其下源而不见其中源昆仑之说见其中源而不见其下源至元学士蒲察笃始穷厯而得之自星宿至昆仑三千余里自昆仑至积石又三千余里自积石至龙门又三千余里而或以为二万一千三百余里者悞也向见言黄河者皆云河旧在汴城北四十里东经虞城下达济寜洪武二十四年决原武县黑洋山东经汴城北五里又南至项城入淮而故道遂淤正统十三年又决荥阳过开封城西南而城北之新河又淤自是汴城在河北矣然尝问从中州来者则今汴城仍在河之南甚疑之今观河纪载弘治时廵抚徐恪疏云弘治二年以来渐徙而北又决金龙口诸处直趋张秋而汴南之新河又淤乃知所谓汴城在河北者只是正统以后弘治以前之事又按河纪国初粮船自仪真抵淮安谓之里河俱分入五坝转盘黄河谓之外河原不相通后平江伯疏开清江浦由天妃口径通黄河仍设闸以司启闭其后恐黄水灌入河臣乃议塞天妃口以杜黄水创开三里新河设通济闸以通淮水此段说天妃縁由最明然亦未详新河创自何人潘季驯杨一魁二人相接为总河一主筑堤束水一主分黄导淮此议论之最不同者河纪中皆言其有功未曾剖析孰非孰是季驯云人欲弃旧以为新而臣谓故道必不可失人欲分支以杀势而臣谓浊流必不可分然观万厯廿五年总河刘东星疏云河自商虞而下厯丁家道口马牧集韩家道口赵家圏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乃贾鲁老黄河故道自元及我朝嘉靖年间行之甚利至三十七年北徙浊河而此河遂淤万厯七年总河潘季驯议复开之以工费浩繁不果则是潘公四治河束水之策虽行而故道之策未全用也按潘公第一次治河在嘉靖末只佐朱公冲开新河非其本意第二次治河在隆庆末开所谓故道垂成而废第三次治河在万厯六年功成髙堰而故道仍不果行第四次在万厯十六年惟见严闸禁筑遥堤诸议不见别作为但其始终不主开泇之议只就河言河是即复故道之意也

河纪嘉靖十二年刘天和之治河亦似有见盖因运河原不用黄河之水故弃鱼台榖亭之淤河不治听河向赵皮塞南行而专浚漕河此在朱潘杨李之前自成一策嘉靖初尚书胡世寜论河势南分二道东南一道东分新旧五道说得最详然只是嘉靖初年黄河之势不应删其姓名年月混入禹贡注

王亮士疏浚末议一篇专论滨海形势即导淮九则中海口一条之意而此言之特详大意言北至庙湾南抵泰州二三百里是即所谓范公堤名场场分即于堤上按地分界亦犹自淮及扬髙寳各分界于其中也东为盐场灶户居之西为民田惟民种之挨堤内有大河名曰穿场河沿河各立场分各有石闸泄水入其运盐港河以达于海是则各场皆有海口矣当年范公造堤之义有二一为不开穿场河则场分隔絶盐觔难于转运一为髙寳兴盐下河一带直达盐场上下弥漫毫无阻隔上水易泄涓滴不留则民田尽成陆地而海潮泛涨斥卤倒入则苖稼势必枯焦又虑水壅莫泄故各造石闸以达港而入于海是即所谓运盐各港河也考前朝祖制自范公堤外皆系草场惟供烧剪不莳禾稼是以不厌海潮故范公惟于堤上闸口各立水帘而不问闸下之港与河也今草场既于前朝变价以充邉饷则在官之草场尽为各灶之私产开垦耕刈尽属禾苖虽欲不实为筑坝不可得矣倘惟议开复而不议建闸以时启闭非持平之论也又云地脉由雍而豫而扬至海而尽此旧说也若海中大势必至黒洋方为大海其色深黒而味苦若其出海千余里虽则茫然无际实则非可横行之地盖耕牧之地至通泰兴盐而尽其未尽者分沙五支直入大海之中凡千余里所谓五条沙也潮长则洋洋汤汤茫无畔岸潮落则沙壅土涨深不容尺其沙土坚硬更甚鐡石海船可载数千者必逺而避之惟沙船底窄可以掉臂其中其船即因沙以得名故海口之间无与于踈防又云若淮黄会而东趋则汇聚于安东对面之马逻逹义蘓家嘴新沟口栁浦湾五大险工一带处所入海欲于对岸开一支河以杀河势又惧有伤安东必筑髙堤以固之

又戊申上明公书云筑归仁集等堤鳯泗淮扬民请佥同若议筑翟家埧一带决口则盱泗等州县必为力争谓与彼地不利查万厯年间潘季驯筑塞髙堰决口之后盱泗皆乐丰年载在潘公申辨泗州乡绅常三省疏中若非当年赫然震怒将常三省力行黜罢髙堰石工焉能告成而不意彼地奸人利于私贩又将石工未及之处复行盗决以致贻害若此也

又议用灾民畚锸云细心分别壮健定为一工派于泥水险要地面每日照六分定例日给米四升银二分妇女及老幼定为一工派于髙原地面日给米三升银三分如其人力微小则量减银二分若夫跛癃残疾难资其力役之用而实可课以绹索踣击之工亦止给以米二升银二分所有节省银米存为犒劳壮徤鼔舞工作之费夫役不必逺调而自集灾民不必赈恤而共饱又云茍得其人而任之必为假之以用舍之柄濡之以持久之计裕之以钱榖之资与之以便宜之略重之以斩杀之权而断不可拘牵之以文墨淆乱之以议论限勒之以程期恐动之以诘责始可渐次以期其功倘决一口而必俟部覆以施工用一钱而必俟估计以销奏拔一人而必拘资格以注册罪一夫而必待奏夺以施刑欲求平成立奏此必不得之数

猜你喜欢
  卷四 四之一·孔颖达
  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第十四·晏婴
  春秋释例卷五·杜预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孔子
  卷三十九·程公说
  经咫·陈祖范
  卷三十三·程川
  卷一百八·山井鼎
  卷之十二·张居正
  卷五·僧祐
  重刊圜悟禅师碧岩集疏·圆悟克勤
  五台精舍序·太虚
  评精神不灭论·太虚
  革命当从革心起·太虚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宫天挺

    (卜儿同旦儿,俫儿,众街坊驾舆车上,卜儿云)老身张元伯母亲自从孩儿亡化,却早过了七日。他临亡时嘱付下,直等范巨卿哥哥来主丧下葬。许多路途,又无人寄封信去,今日是个好日辰,且安葬了,等他哥哥来祭奠也无妨。(众街坊云)婆婆,这舆

  • 卷四百七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七十五总虫类五言古观居宁画草虫      【宋】梅尧臣古人画虎鹄尚类狗与鹜今防画羽虫形意两俱足行者势若去飞者翻若逐拒者如举臂鸣者如动腹跃者趯其股顾者注其目乃知造物灵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班固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

  • 末帝纪上·薛居正

    末帝,讳从珂,本姓王氏,镇州人也。母宣宪皇后魏氏,以光启元年岁在乙巳正月二十三日,生帝于平山。景福中,明宗为武皇骑将,略地至平山,遇魏氏,掳之,帝时年十余岁,明宗养为己子。小字二十三。帝幼谨重寡言,及壮,长七尺余,方颐大体,材貌雄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农商部·费行简

    农林、水产、牧畜、工商矿,务皆农商部职掌。值近今财政奇窘,倾所入以备兵植党且不足,自无余力兴办实业,故势力迥出财内、交通诸部之下。然每值总统总理就职,必为敷衍门面语曰:“吾将以全力振兴农商。”为部长者,自不得不少少

  • 第七十五册 众臣发誓书(无年月)·佚名

    第七十五册 众臣发誓书(无年月)蒙汗之委任,今後我卓礼克图定将忠勤效力。在军旅,则严加管束号令而行。居乡村,则不为贼盗,忠正为生。蒙汗之委任,我苏巴海必竭尽所能,忠心效力。蒙汗思养,我乌尔古岱虽不胜任,亦必竭尽忠勤,征战时,

  • 王肃传·魏收

    王肃,字恭懿,琅笽临沂人,司马衍的丞相王导的后人。父王奂,为萧赜尚书左仆射。王肃少时即聪慧善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出仕萧赜政权,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王肃自称擅长《礼》、《易》,其实也未能通其大义

  • 第十四章附属动议之顺序·孙中山

    一百十五节顺序之定义在此之“顺序”二字,乃指处分动议之秩序而言。照公例,凡动议之顺序,当以提出之先后为定。其先提出者,得先讨议,得先表决。但有一种之动议出此例外,因其性质之异,其顺序则在当前动议之先。而此

  • 卷一百二十六之二十二·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二十二 朱批田文镜奏摺 雍正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河东总督【臣】田文镜谨 奏为东省大计届期仰请 圣恩特赐展限事窃照三年举行 大计

  • 译文 卷九 制度·朱熹

    卷九 制度9&middot;01 濂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

  • 卷十八·道世

    △感应缘(略引四十一验)▲《汉法内传经》晋济阴丁德慎晋汝南周闵晋於潜董吉晋会稽周珰晋会稽谢敷晋沙门释道安晋沙门释僧生魏沙门朱士行魏沙门释志湛魏沙门五侯寺僧魏太和中内阉官宋沙门释慧严宋比丘尼释智通宋沙门释慧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十·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舍身品第二十六  尔时世尊已为大众。说此十千天子往昔因缘。复告菩提树神及诸大众。我于过去行菩萨道。非但施水及食济彼鱼命乃至亦舍所爱之身。如是因缘。可共观察。尔时如来应正等觉

  • 佛说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竭提界寂灭道场菩提树下。与比丘僧大众俱集。其名曰大智舍利弗。长老目揵连。长老阿难。大声闻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金刚幢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如是贤劫诸大菩萨摩

  • 松泉集·汪由敦

    四十六卷。清汪由敦(1692—1758)撰。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原籍休宁 (今属安徽)人。居于钱塘 (今浙江杭州)。雍正二年(1724)进士。乾隆时累官至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卒谥文端。他善书法,工诗文。是清代诗文作家。著

  • 炙膏肓腧穴法·庄绰

    又名《膏肓灸法》。针灸著作。宋庄绰编。不分卷。绰字季裕,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建炎中官朝奉郎、前江南道都总管同干公事。兼通医学,尤善针灸。撰有《脉语要略》等。又考证医经异同,参酌诸家学说,于建炎元年(1128)辑

  • 罗摩伽经·佚名

    三卷,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即《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从无上胜长者。至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共十二位善知识事。而内有咒语几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