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地向前走
淡定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它形容一种勇气。淡定又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以淡定的心态向前走,人生的路会越走越开阔。
无须刻意追求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刻意追求是过分执着,过犹不及,过分的执着有时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对有些事情,我们无须强求,无须刻意。
修行要各尽其分,根性利者可学教参禅,总不如念佛稳当。中下根性,学教参禅得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实念佛。出家人的本分是“远绍如来,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护持佛法”。修行的态度无须要表现,工夫随其自然成就,无须与他人争胜、学愚,自觉一切不如人,自然不会贡高我慢,还要改过迁善,摄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弘一大师在关房中摘录祖师大德的警旬,用上述一段文字做总结,意义非常深远。
生命中有些事情,是定数也是机遇。就像弘一大师所说的一样,无需表现,自然天成。
古时候,波斯国有一个国王喜欢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而且每次午睡时,都要让仆人守候在自己的床边,以便随时服侍自己。
一天,国王按照惯例午睡后,两个仆人分别站在床头和床尾为他轻轻地摇着扇子。由于天气太热,国王一时难以入睡,便闭目养神。
站得时间久了,仆人们也有了些倦意,他们以为国王已经睡着了,为了不打瞌睡,便轻声地聊起天来。
仆人甲问仆人乙:“你说说,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仆人乙巧妙地回答道:“我是靠尊敬的大王活着,是大王恩赐了我一切。”
接着,仆人乙反问仆人甲:“那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仆人甲说:“我不靠天,不靠地,只相信命运,只听从命运的安排,命里有的终须有,没有的争也争不来。”
国王听完两个仆人的话后,心中暗暗地赞赏仆人乙,觉得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对仆人甲则心怀不满。
过了一会儿,国王假装从睡梦中醒来,他伸个懒腰坐起身,待两个仆人为他整好衣冠后说:“你们两个退下去吧!”
听到国王的命令后,两个仆人从国王的寝宫中退了出来。
接着,国王把仆人丙叫进寝宫,对他说:“你去通知王后,一会儿我会派人去给她送酒,她要重重赏赐那个送酒的人。”
仆人丙接到国王的吩咐之后退了出去。
随后,国王把仆人乙召来,随手拈来半杯酒,说:“你把这半杯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乙接到命令之后,在心中琢磨:“国王宫中的酒有千桶万桶,为什么让我把这喝剩的半杯酒送给王后呢?”王后会发火吗?由于他太专注于想事情,一不留神撞在了门外的立柱上,顿时,鼻血流个不停。
仆人乙本来就担心自己给王后送酒会被斥责,现在弄成这样就更担心了,但是不去又怕国王怪罪自己,恰巧这时,仆人甲过来了。于是他恳请仆人甲帮忙把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甲接过酒杯,说:“你放心吧,这酒我一定帮你送到。”仆人甲到王后寝宫时,王后正在宫中等候送酒之人,见仆人甲送酒来,就笑着说:“大王让我赏赐你金币、珍宝和衣物,我已叫人准备好了,你放下酒杯,收好赏物,快到大王那儿去谢恩吧!”
仆人甲谢过王后,捧着赏物到国王那里谢恩。
眼见此景,国王十分诧异,立即把仆人乙宣进宫来,问:“我命你去给王后送酒,为什么你没有去呢?”
仆人乙说:“尊敬的国王,并非我不愿去给王后送酒,只是我刚一走出宫门就不小心碰破了鼻子,血流不止,这样去拜见王后有失体统,只好让仆人甲替我给王后送酒去了。”
国王听后,叹息不止,连连说:“我现在明白了,佛语讲得实在有理呀,命运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虽然没办法改变命运,但是只要能保持一份淡定的心态,对于得失不必太在意,生活依旧会美好而知足。
放下虚妄修自身
一个人的身躯虽然只有六尺之长,虽然有生有死,但我却要告诉你们,苦的起源、苦的终止与导向终止的道路都在其中。你自己的天堂与你自己的地狱都在这六尺之驱里,所以人要注重自身的修行。
弘一法师劝诫世人要重视自身的修行:“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无际大师是有名的得道高僧,当人们遇到困惑时,都会来寻求他的帮助。
一天,一个年轻人背着个大包袱,气喘吁吁地上了山,他找到无际大师说:“大师,我非常孤独,非常寂寞,常常被伤害,我现在感到生活是那么沉重,祈求大师能帮助我解脱。”
大师微微一笑,说道:“施主,你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呢?”
年轻人痛苦地回答道:“包袱里装着我每一次孤独时的烦恼、遭受失败的痛苦,还有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就是因为它们,使我觉得生活如此绝望。”
大师什么也没说,站起身来,示意年轻人跟着他走。很快,大师带着年轻人来到了湖边,然后坐船到了湖的对面。
上岸后,大师对年轻人说:“施主扛着船上路吧!”
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船那么沉,我怎么可能扛得动呢?”
大师看着年轻人疑惑的眼神,笑着说道:“没错,施主,你是扛不动它。在我们过河的时候,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过了河,我们就要丢下船赶路,否则它就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同样,孤独和寂寞以及痛苦和眼泪,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果我们老是纠缠在这些不快乐当中,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
年轻人低下头若有所思。
大师接着说:“施主,放下吧,生命承受不起太多的负重。”
年轻人依言放下了包袱。
他们继续往前走,在赶路的时候,年轻人明显轻松了很多。他终于明白了,放手后的生命原来如此轻松,并体验到了放手的快乐。
生活中,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思想压力,其实有很多压力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在身心。所以要懂得及时放下,只有这样,才能接受新的东西,才能健康快乐的生活,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让烦恼不攻自破
有一份浩然正气,加一份平心静气,烦恼自然不会来打扰你。任凭外界如何风起云涌,你都会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情。
弘一法师对人们说,“世间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自身。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骼刻当矫之以浑厚。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有三个信徒愁容满面地去找无德禅师,想向他请教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无德禅师得知他们的来意之后,说:“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甲信徒回答道:“我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不愿意死。”
乙信徒说:“我活着,是因为我想在年老的时候看到儿孙满堂,享受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
丙信徒想了想道:“因为我要抚养一家老小,所以不能一死了之。”
无德禅师笑了笑说:“你们活着,要么是由于恐惧死亡,要么是为了等待享受天伦之乐,要么是由于不得已的责任,而不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充满了理想。人若失去了理想,是绝对不可能生活得快乐的。”
三位信徒听了无德禅师的话后,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说:“那请禅师赐教,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呢?”
无德禅师回答说:“你们想得到快乐,那你们先告诉我,怎样你们才能快乐呢?”甲信徒不假思索地说:“我认为有钱就能快乐。”
乙信徒接着说道:“我认为有甜蜜的爱情就会快乐。”
丙信徒说:“我要是能有很高的名誉和地位就会快乐。”
无德禅师听后,轻轻地摇了摇头,说:“我明白了,你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们对快乐的理解并不正确。追求错误的东西,当然永远也不会快乐。当你们真正拥有自己所追求的金钱、爱情、名誉以后,所有的烦恼和忧虑也会接踵而来。”
三位信徒听后,不知所措,他们问:“禅师,请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说:“你们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有了金钱要学会布施才有快乐,有了爱情要学会奉献才有快乐,有了名誉和地位要用来给大众服务才会快乐。”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明白活着的真正价值,追逐世俗的金钱、爱情和名誉,心灵被蒙蔽,失去了自我。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奉献,来源于施舍,来源于付出。
当你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活着的真正价值,才会真正明白生命的真谛,才会真正活得快乐。
以修佛之心修身
心是身体的主导,心里怎么想,身就怎么行。人要降伏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首先必须降伏自己的心,能够降伏自己的心,身自然就听话了。
大师讲经时,教人们依照《法华经》所云,摆脱苦恼修行自身。《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养身养的是一身轻松,修心修的是一份淡定,佛法在于点化世人破除谬见,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死。
有一个老妇人,她与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得非常艰难,不幸的是,儿子无缘无故得了一种怪病,死了。老妇人痛不欲生。
邻居帮着老妇人把儿子掩埋后。老妇人哭着待在坟边不肯离去,不吃不喝,好几次哭昏在坟地里。几天下来,老妇人的身体虚弱,生命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人们想到了庙里的虚竹和尚,于是派人赶紧将虚竹和尚请来开导老妇人。
虚竹来到老妇人身边问道:“你为什么待在你儿子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呢?”
老妇人哽咽着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只求和儿子一起离开人世。”
虚竹大师说道:“你想不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呢?”
老妇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欣喜地说:“当然想了,你真有办法让他活过来?”
虚竹大师说道:“我有个办法,不知你想不想试一试?”
老妇人一听,立即爬了起来,说道:“我愿意试一试,只要他能够活过来,让我做什么都行。”
虚竹和尚若有所思地说:“如果你能找来一炷香火,我就能用这炷香火为你的儿子续命。”
老妇人急忙问:“那究竟是什么香火呢?”
虚竹慢慢地说:“这种香火只有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才有,你先去找吧!”
老妇人听了虚竹大师的话后,急急忙忙上路了。
她来到一户人家,敲开了门问道:“你家里死过人吗?”
“死过啊!”主人回答到。
于是老妇人又敲开了另一户人家的门问道:“你们家死过人吗?”
“死过啊,不死那不成了妖精了。”这家的男主人笑着说。
……
就这样,老妇人跑了很多人家,结果却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她无可奈何地回来告诉虚竹大师:“我走遍了所有的人家,但就是没找到一家有你说的那种香火,因为每家每户都曾经死过人。看来这样的香火我是取不来了。”
虚竹大师笑了笑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你又为什么为儿子的死而过度地伤心呢?”
听完大师这番话,老妇人的失子之痛顿时化解了很多。
生老病死乃人类繁衍生息的法则,所以没必要总是沉静在悲伤里。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对待死亡的态度,一味抱怨并不能改变这个现实,那么最好还是接受这个现实,以淡定的态度来面对。
人生没有如果
人生从来没有假设,假设如何如何那是对现状的不满或无法接受,是人们潜意识里的一种退缩。如果谁希望求得避风港而获得自保,那他就会被自己的这种希望摧毁。
佛法探究事物的真实和本来面目,弘一法师就佛法与其他信徒做交流,旨在说明佛法的真实: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象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但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无论是希望前进的人还是希望获得避风港的人,都要懂得抓住现在。如果仅仅是希望找一个能逃避的地方,那就违背了佛法中万物皆真实的本性。
相传,一心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在法门寺修行参禅。
法门寺是个大寺,香火非常旺盛,每天来这里烧香还愿的人熙熙攘攘,这里俨然不是参禅者所说的万丈红尘之外。
一心大师只想静下心神参禅悟道,提高自己心灵的境界,可是寺里的法事和应酬太多,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诵经。而且,一心大师渐渐发现,尽管自己潜心钻研佛经多年,但是始终欠火候,和其他人相差甚远。
身边的人劝一心大师说:“法门寺名满天下、藏龙卧虎,如果想在这里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你不如到偏僻的小寺去专心潜行参禅,说不定有更大的收获。”
一心大师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现在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厌倦了。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师父辞行,打算离开法门寺。
方丈听了一心大师的话后,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问他:“你觉得太阳和烛火,哪个更亮呢?”
一心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当然是太阳了。”
“那你是愿意做烛火呢?还是愿意做太阳呢?”方丈笑着问道。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当然愿意做太阳了。”
方丈听完,微微一笑,说:“好吧,既然你愿意做太阳,那么跟我到寺后面的林子里去一趟吧。”
法门寺的后山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带着一心穿过松林到了山顶,这里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几棵松树。
方丈指着其中最高的一棵松树对一心说:“你看看,它是这里最高的一棵松树,但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棵松树虽然很高,但是树干扭曲凌乱,乱枝横生,根本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他说:“像这样的树,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只能拿来当柴烧。”
方丈听完,也没有再说什么。他又带着一心来到了另外一片树木,这里树木非常茂盛,每棵树都笔直参天。刚走进去,一心就感觉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
方丈指着眼前的这片林子,问道:“你知道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些树都直指向天呢?”
一心想了想,回答说:“大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吧。”
方丈语重心长地说:“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像这些松树一样,为了争得一滴雨露、一线阳光,都奋力向上、积极努力,所以长得茁壮挺拔,而那些远离群体的树木,因为没有了这种努力的需要,因此才会乱生枝节。”
一心听完后,明白了方丈的用意,惭愧地说:“师父,我明白了,法门寺就是我的这片树木。”
后来,一心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因为害怕而希望求得避风港的人,是永远无法攀上人生的最顶峰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寻找最佳的环境,但是,人的成长离不开磨炼,所以不管我们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都不要轻易屈服。如果你不能征服困难,那么困难就会将你打垮。
给内心一片自由
世间人本来就活得不容易,既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又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排除内心的困惑,人就需要修行自己的内心,给自己的心一片自由的天空。
有人问弘一法师修佛是不是为了避世,大师回答:“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心宽世界就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位前来拜师学道的修行之人问禅师:“师父,要怎样才能丈量出心的大小呢?”
师父缓缓地说:“现在你把眼睛闭起来,在心里面用你的意识去铸造一根毫毛,记得要用一分钟的时间造好。”
于是,修行人闭起了眼睛。一分钟后,师父问道:“你心里面的毫毛造好了没有?”
修行人回答说:“造好了,我在心里造的这根毫毛又尖又细,而且完全将它的形状想清楚了。”
师父对他进行了一番表扬之后,又对修行人说:“现在你重新在心里面造一座宝塔,记住也要在一分钟之内完全塑造好。”
修行人又遵照师父的指示,闭上眼睛重新在心里塑造了一座巍峨的宝塔,而且他将塔的形状、大小、颜色,甚至哪个地方用琉璃瓦搭盖,塔内的装潢设计、摆设等,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父微笑着对他说:“现在,你该知道心到底有多大了吧!在同样的时间内,既能塑造一根毫毛,也能造一座高楼大厦,所以心的大小,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如果我们把心收缩地很小,那么只能塑造毫毛;如果把心无限大的扩张,跟虚空、宇宙一样浩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无穷无尽,就能承载任何事物。”
每个人的心都和佛陀的心一样可以伸缩自如,所以我们要在平日里扩大自己的心胸,包容天地,纵横古今。
如果你能把心扩大到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里面,那就是修行了,但是要切记,扩大心胸、构筑人生,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内心宁静才能致远
宁静的心境能使人冷静处事。心平气和能化解一切矛盾。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是否能心平气和地去化解,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是否宁静。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俗家人,保持一份宁静之心才能顺畅通达。弘一法师就修心一事对众人说:“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据说在日本,农民被视为“贱民”,没有社会地位,就连出家也是不允许的。有个叫做无三禅师的和尚,原本出身“贱民”,为了皈依佛门,假冒士族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无三禅师在寺庙里潜心修行,淡泊名利,在住持去世后,被推任为新的住持。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无三禅师的“贱民身份”还是被人知道了,于是在举行就任仪式的当天,有人出来刁难他:“贱民原本连做和尚的资格都没有,而今怎么配当寺庙的住持呢?”
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状况,都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大殿里鸦雀无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微笑着说:“泥出莲花。”
尴尬而僵持的局面被打破了,大家欢呼喝彩,那个故意挑衅的人无言以对,心里暗暗佩服无三禅师的机智和果敢。
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有搅和就职仪式,反而增加了无三禅师的威望,众人对他更加敬佩。
之后,有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向无三禅师请教,什么是“泥中莲花”。无三禅师解释说:“无论出身贫贱还是高贵,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贫穷只能使那些没有抱负的人沉沦,但却能造就那些有志气的人。”
生活容不得一点儿马虎,要想在生活中占据主角的地位,就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一颗宁静淡雅之心。一颗宁静平和的心能征服外物,说服众人,它才是人们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让心与事业融合
心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大。一位历经风霜雪雨、克服重重困难的成功者,他的心始终是和他的事业融为一体的,这是人们做事业的最高境界。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做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著名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世上的任何东西,只要想发挥作用,就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只有相融相通,才能构成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
那先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弥兰陀王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弥兰陀王问那先道:“大师,眼睛是你吗?”
那先比丘笑了笑,回答说:“不是!”
弥兰陀王又问:“那么耳朵是你吗?”
那先比丘回答道:“同样不是!”
“那么,鼻子是你吗?”
“也不是!”
“舌头呢,舌头是你吗?”
“不是!统统不是。”
“那么,这样一来,真正的你就只有身体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你的意思是说‘意’才是真正的你?”
“也不是!”
弥兰陀王最后问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么你到底在哪里呢?”
那先笑了笑,反问道:“陛下,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愣,勉强地回答说:“不是!”
“那么,门是房子吗?”
“也不是!”
“砖和瓦是房子吗?”
“也不是!”
“那么,尊敬的国王陛下,你是不是告诉我床椅、梁柱才是房子呢?”
“不是,也不是!”
那先比丘很安然地笑道:“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房子,那么,房子在哪呢?”
弥兰陀王顿有所悟!
世间上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皆因缘而生,一切是自性空。所以,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来思考,既想到此,还要想到彼。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著我相而做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简朴滋养智慧
简朴是人生高贵的智慧,这种智慧中饱含着一份珍惜之情。懂得珍惜的人是快乐的,从心智上来说,他们比别人拥有的更多。
对于“珍惜”二字,佛语称为“惜福”。弘一法师就“惜福”一词,为我们讲述了他小时候是如何懂得惜福的,同时,他的这段回忆也表达了他对惜福的深刻理解。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正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我。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的时候,一位打念七佛的出家人送给我的。若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寿受用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袴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东西吃。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
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就更好了。
放低身价声誉长存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放低身价,绝不讨好大多数。其实人根本就没有什么身价,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光环而已。物质条件、权力地位那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它们能抬得起你,就能摔得痛你。
放低身价不只体现在态度上,也体现在劳动上,弘一法师在讲佛时,为人们破解了“习劳”的重要性。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只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现在我且讲讲佛劳动的故事:
所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来,佛在世时,总以为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忙扫,不一会儿,他们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到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又有一次,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汲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他将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平平整整,然后扶他上床。由此可见,佛是怎样习劳的了。佛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
现在我再说两桩事情,给大家听听:《弥陀经》中载著的一位大弟子——阿冤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能替我穿针呀!”佛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足以证明佛是常常劳动的。我盼望诸位,也当以佛为模范,凡事自己动手去做,不可依赖别人。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 朱子七·黎靖德 卷十七 大学四或问上·黎靖德 跋·曾恬 卷九·袁俊翁 卷七十五·程公说 卷一百十五·卫湜 十一经问对卷一·何异孙 卷二十八·吕祖谦 卷四·盛世佐 序·姚际恒 卷十一·夏良胜 卷二十四·佚名 菩提达摩考·胡适 在仰光与宇连令沓谈话·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