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池第十三
【题解】
园池包括山川园池,是属于最高统治阶层的私房财富。它的规模大,而且遍布全国各地,又不纳入国家赋税之中;因此,园池的收入,是一笔很大的数字,连国家的赋税,也不能与之比拟。这笔收入,除了为抗击侵扰的战争提供经费外,对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也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学的争园池,除了破坏抗击侵扰之外,还想把园池夺归豪民手中,以造成混乱局面。桑弘羊则坚持“如之何其可”的寸步不让的严峻态度,坚决主张政治、经济力量集中于中央政权。
大夫曰:诸侯以国为家,其忧在内。天子以八极为境,其虑在外。故宇小者用菲,功巨者用大。是以县官开园池,总山海,致利以助贡赋,修沟渠,立诸农,广田牧,盛苑囿。太仆、水衡、少府、大农、岁课诸入田牧之利,池籞之假,及北边置任田官,以赡诸用,而犹未足。今欲罢之,绝其源,杜其流,上下俱殚,困乏之应也,虽好省事节用,如之何其可也?
【注释】
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这里指全国的疆域而言。
宇:上下四方。这里指管辖的地方。
诸农:指大司农属官。
“牧”原作“收”,今据王先谦说校改。
苑囿:饲养禽畜、种植树木的园子。苑有墙,囿无墙。
池籞(y))之假:池籞,池,水塘。籞,禁苑。(用竹篱笆围绕起来,禁止人民入内),假,指园池出租所得的税收。
及北边置任田官,原重“任”字,今据卢文弨说删。田官:屯田官。
殚:枯竭,尽。
【译文】
大夫说:诸侯以封国为家,所担心的是内忧。天子以八方远地为界,所担心的是外患。所以国家的领土狭小的,所需的财用就少,事情繁多的,需要的财用就大。所以朝廷开辟园池,统一管理山海,把所得到的财利用来补助征税的不足,并兴修水利,广泛发展农、林、畜牧业。太仆、水衡、少府、大司农等官吏,每年把各项赋税收上来,包括农业、畜牧业的赋税,园池的租税,加上设置在北部边疆管理农业的官员收入的赋税,以此供给各方面的支出,这样还感到不充足。现在你们要废除这些制度,这就断绝了收入的来源,堵塞了税收的渠道,使上而朝廷、下而百姓的财用全部枯竭,造成贫困。你们虽然喜欢少做事情,节约费用,但这种做法怎么能行呢?
文学曰:古者制地足以养民(1),民足以承其上。千乘之国,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充其求,赡其欲。秦兼万国之地,有四海之富,而意不赡,非宇小而用菲,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2)。语曰:“厨有腐肉,国有饥民,厩有肥马,路有■人(3)。”今狗马之养,虫兽之食,岂特腐肉肥马之费哉(4)!无用之官,不急之作,服淫侈之变,无功而衣食县官者众,是以上不足而下困乏也。今不减除其本而欲赡其末,设机利,造田畜,与百姓争荐草(5),与商贾争市利,非所以明主德而相国家也。夫男耕女绩,天下之大业也。故古者分地而处之,制田亩而事之(6)。是以业无不食之地,国无乏作之民,今县官之多张苑囿(7)、公田、池泽,公家有鄣假之名(8),而利归权家。三辅迫近于山、河(9),地狭人众,四方并凑,粟米薪菜,不能相赡。公田转假,桑榆菜果不殖,地力不尽。愚以为非。先帝之开苑囿池籞,可赋归之于民,县官租税而已。假税殊名,其实一也。夫如是,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力麻枲(10)。田野辟,麻枲治,则上下俱衍(11),何困乏之有矣?大夫默然,视其丞相、御史。
【注释】
(1)制地:按照规定分配给农民土地。这里指井田制度。
(2)“嗜”原作“者”。《御览》三六引作“嗜”,今据改正。“嗜”原作“耆”,与“者”形近,因而致讹。
(3)文本《孟子·梁惠王篇》上,而字句略有不同。“■(n7i)同“馁”,饥饿。
(4)“肥马”原作“秣马”。此句“腐肉肥马”俱承上文“厨有腐肉,。。厩有肥马”而言,不能一承一不承,今为改正。
(5)荐草:茂盛的牧草。
(6)“制”原作“利”,今据郭沫若说改正。
(7)王先谦认为:“之”字为衍文。
(8)鄣假:“鄣”同“障”,遮蔽。这里指国家控制出租的山泽田园。
(9)三辅:西汉时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为三辅。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10)麻枲(x!):枲,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这里指纺织。(11)衍:富足。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实行井田制足以养活百姓,百姓足以供奉天子。诸侯有千辆战车,方圆百里的土地,公、侯、伯、子、男的要求和欲望,也都可以得到充分满足。秦朝兼并了各国的土地,有天下的财富,但还感到供应不足,并不是它的地方小而用得少,而是贪得无厌,百姓不堪忍受它的苛刻要求。有道是:“厨房里有腐烂的肉,国内有饥饿的百姓,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匹,路旁有挨饿的人。”现在国家饲养狗马奇虫猛兽,它们吃的东西,难道仅仅是腐烂的肉和养马的费用吗?国家设置没有用的官吏,做一些不急需的事情,使风气变得奢侈腐化起来,没有功劳而享受着朝廷的俸禄的人很多,因此造成朝廷费用不足,百姓贫困。现在不从根本上解决,反而想从枝节上做文章,设立盐、铁官营,发展林、畜牧业,这不是发扬君主的仁德和辅助国家的办法。男子耕田,女人织布,这是天下的根本大业。所以古时候的土地用分封的办法来管理,按照井田制行事。因此,国家没有不产粮的土地,也没有无事做的百姓。现在朝廷开设了许多苑囿、公田、池泽,朝廷有出租收税的虚名,实际上财利都落到官吏手里。三辅地区靠着华山、黄河,地少人多,四面八方的人都汇集在这里,造成粮食、柴禾、蔬菜都供不应求。出租的公田、桑树、榆树、蔬菜、果木都不能种植,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主张把武帝所开设的园林池塘,分给百姓(指豪民),朝廷只是征税就行了。这样,只是租税和赋税名称不一样,国家都可以收得财税。要是这样,男人可以尽力种田,妇女可以尽力纺织。荒田得到开辟,麻丝得到纺织,朝廷百姓部富足有余,哪里还会有贫困呢?大夫默不作声,眼睁睁地看着丞相、御史。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六 学记第十八·郑玄 明雩篇第四十五·王充 论书第二·孔鲋 自警编卷八·赵善璙 礼记析疑卷一·方苞 卷七·陈启源 卷七十八·秦蕙田 卷四十九·魏了翁 卷一·朱鹤龄 《尚 书》·佚名 开诚布公以立信·梁漱溟 答武昌佛学院请为院长书·太虚 佛教月报创刊纪念·太虚 佛说希有较量功德经·佚名 观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