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八章 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辜讲

有一次,孔子周游的时候,一位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走散了。仲由遇到一位老人,肩上用一根棍子,挑着一篮子草。仲由问他:“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回头看着他,粗暴地回答:“你从不知道劳动,说不出五谷的区别。谁是你的老师?”

说着,老人将棍子插在地上,蹲下身,除起草来。但是仲由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礼貌地等待老人。

之后,老人将仲由领回家,让他在自己家过了一夜,杀了一只鸡,并做了粟米布丁给仲由吃。老人还将自己的两个儿子介绍给仲由。

第二天,仲由继续赶路,同孔子汇合,并报告了他的探险旅程。“这是一位隐士,”孔子说,然后让仲由回去找他。但是当仲由回到原来的地方,老人已经不知去向。

当仲由再次返回,孔子说:“拒绝进入社会服务是不对的。因为假如忽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责任是错误的,忽视对政权及国家的责任难道是正确的吗?从社会隐居的人只不过为了显示自己个人动机纯洁而别无其他原因,便切断了社会基础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从另一方面讲,聪明而高尚的人进入社会服务机构,尽力展开其所认为正确的事情。至于正确的原则无法实施,对于他来说是一目了然的。”

辜解

袁简斋《原士论》曰:“士少则天下治,何也?天下先有农工商,后有士。农登谷,工制器,商通有无,此三民者,养士者也。所谓士者不能养三民,兼不能自养也。然则士何事?曰,尚志。志之所存,及物甚缓,而其果志在仁义与否,又不比谷也、器也、货之有无也,可考而知也。然则何以重士?曰,此三民者,非公卿大夫不治,公卿大夫非士莫为,惟其将为公卿大夫以治此三民也,则一人可以治千万人,而士不可少,正不可多。舜有五臣,武王有乱臣十人,岂多乎哉!士既少,故教之易成,禄之易厚,而用之亦易当也。公则不然,才仅任农工商者为士矣,或且不堪农工商者亦为士矣。既为士,则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妄冀公卿大夫,冀而得,居之不疑;冀而不得,转生嫉妒造诽谤,而怨之上不我知;上之人见其然也,又以为天下本无士,而视士愈轻,士乃益困。嗟乎!天下非无士也,似士非士者杂之,而有士如无士也。”余谓今日中国不患读书人之不多,而患无真读书人耳。乃近日上下皆倡多开学堂,普及教育,为救时之策,但不知将来何以处如此其多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妄冀为公卿大夫之人耶?且人人欲施教育,而无人肯求学问,势必至将来遍中国皆是教育之员,而无一有学问之人。何堪设想!

编者注

袁枚在《原士论》中说:“士人少则天下大治,为什么呢?天下先有农工商三种人,后才有读书人。农民种粮食,工人生产工具,商人流通贸易,此三种人,是供养读书人的人。读书人是不能供养其他三种人的,而且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那么读书人的职责是什么呢?追求人生价值。价值对物质产生作用效果很慢,而且它是不是符合仁义的标准,又不像粮食、工具、商品的存在,可以调查一下就知道。(既然价值观这么飘渺),那么为什么还要尊重读书人呢?答案就是,农工商三种人,不是公卿大夫不能管理,公卿大夫不是读书人就不能担任。正是因为读书人将会变为公卿大夫来治理农工商三种人,一个读书人就可以治成千上万人,所以读书人必不可少,也不可多了。舜有五个贤臣,武王有十个正直的大臣,难道多吗?读书人一少,那么读书人的养成就会更容易,读书人的俸禄会更丰厚,并且任用起来也会更得当。读书人多就不会这样,才能仅仅能担任农工商职责的人成为读书人,甚至才能还不能担任农工商职责的人都成为读书人,那么他们一旦成为读书人,也全部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而且这些不合格读书人为公卿大夫,成功的话,尸位素餐而没人怀疑他的能力,如果不成功,就会心生怨恨,怨恨国家不知道他的才能。上位的人看见这两种结果,又会认为天下本就没有合格的读书人,会更加轻视教育,所以读书人的处境更加艰难。真是悲伤啊!天下并不是没有合格的读书人,表面有学问而不是合格读书士人一混杂,那么有人才就和没有读书人一样啊。”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弊病不是读书的人多,而是没有真正的读书人。等到这几天政府上上下下都认为应该多多开办学堂,普及教育,把这当成解救危机的策略,但是不知道一旦普及教育后,国家又如何来安排这么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呢?难道还希望这些人都成为公卿大夫吗?况且如果对所有人进行教育,但是没有真正肯下功夫追求学问,那么将来一定会让中国读书的人都是教育出来的机械,而并没有一个真正学问人。这是多么恐怖的景象啊!

猜你喜欢
  困知记卷下 凡七十五章·罗钦顺
  仁的外用·孔子
  第七章 31·辜鸿铭
  卷二·段昌武
  诗谱序·孔颖达
  三正考卷一·吴鼐
  卷十五·朱熹
  重刻《安士全书》序·周梦颜
  卷三百五十·佚名
  卷五十七·道世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下·智旭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二·佚名
  佛因·李叔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七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七李白送韩侍御之广德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賖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

  • 卷三·李心传

     上德三  高宗属意李忠定靖康末高宗皇帝在山东与李忠定公书御名顿首清暑伏惟钧候万福久违瞻渴王室多故金人连岁侵逼中国诏书巳再讲和所以严戢兵锋岂谓天未悔祸乘舆蒙尘闻之心焉如割巳令会兵追击冀遂奉迎而归方今生

  • 东都事略卷三十一·王称

    列传十四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也父仁谦周太子賔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为人方重不事苛察举进士晋华帅刘遂凝辟为从事其兄遂清领邦计以为盐铁廵官改度支盐铁推官迁右拾遗桑维翰为开封尹以居正为判官汉史肈领侍衞亲

  • 鸿猷录卷十四·高岱

    高岱 平郴桂寇 讨宁庶人 江彬之变 抚定大同 ○平郴桂寇 郴桂在湖广东南隅介江西南赣广东韶州广西平乐间地险恶故多寇官兵累剿之不能绝正德间土人龚福全等倡乱福全形貌狞恶面多髯体生黑毛啸聚山谷中伪称延溪大王其党刘

  • 第五节 十年笔墨与生活·老舍

    ①老舍这篇十年总结性的文章基本介绍了他建国后的创作情况。《正红旗下》很重要,写于1961—1962年,未能完成,生前未发表,他也未公开向人提起。六十年代初的政治气候已让老舍有点无从把握。一、创作生活十年来,我主要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五·佚名

    嘉靖二十五年九月乙卯朔礼部进明年 大报等祀日册○四川巡抚都御史张时彻以地方灾伤苗夷未靖奏免成都等府潼川宜宾等州县正官入觐许之○升四川左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白泫为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贵州敢营坐营署都指挥佥

  • 卷之三百八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三月。丙申朔。上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外记○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请派盛京户部侍郎良弓滟<兪>滟弓、兵部侍郎宗室溥顾、办理大围场及养息

  • 完颜跋黑传(附完颜崇成传)·脱脱

    跋黑和他的同母兄弟两个人,在小时候常常争抢饮食,昭祖见了很嫌恶,说“:我娶了这个妾生出这样的儿子,以后必定是子孙的祸患。”世祖刚刚即位,跋黑果然另有志向,他引诱桓赤皮、散达、乌春、窝谋罕离间部属,使他们对世祖怀有二心

  • ●卷上·徐咸

    太祖开基建康,升建康为应天府。太宗迁都北平,升北平为顺天府。今皇上兴自安陆,升安陆为承天府,与宋太祖以归德节度使登极,升宋州为应天府,太宗以晋王即位,升并州为大原府,高宗以康王中兴,升康州为德庆府,同一揆也。太祖游西苑,命

  • 第六节 韦后乱政·吕思勉

    张柬之等之杀张易之、昌宗也,史谓洛州长史薛季昶,朝邑尉刘幽求,皆劝其遂诛诸武,而柬之等不听。朝邑县,今属陕西。此事新旧《书》诸传及诸史,说颇违异。《旧书·敬晖传》言:季昶劝晖诛三思之属,晖与张柬之不可。《新书》则谓晖

  • 《中国史纲》献辞·张荫麟

    或曰:“稽古励文,本承平之饰;怀旧寄兴,乃闲逸之娱。值陵谷之倾翻,宜儒柔之丕变。抱孤主而讲《论语》,固无救于沦胥;处围城而习《春秋》,亦奚裨于捍御?况乃巨劫所被,文物斯坠。兰台之守;取作胡囊;石渠之藏,践于羯马。赵德父之

  •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孔子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读解】 在圣人看来,人的智力是分为上、中、

  • 春秋集传详説卷五·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庄公上【名同桓公之子母文姜周庄王四年即位】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荘公不书即位夫人姜氏去族而孙于齐所以明王法伸大义于天下也荘公者子同是也子同生圣人特见之书法非为桓喜也为鲁国惧也谷梁曰疑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八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善覺品第一百八十三   出覺者.心樂遠離.若離五欲及色無色界.樂此遠離故名出覺。此遠離樂無諸苦故.隨   

  • 大智度論卷第十九·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第三十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問曰.三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

  • 太上保真养生论·佚名

    气功养生著作。作者及写作年代不详, 辑于《道藏》中。本论首述养生之理, 认为“静守恬和, 可保长生”; 次论养生之法, 认为养生之要, 在于宁神节用, 七情不可过极, 神形不可过劳,饮食不可过饱; 并提出采用导引吐纳方

  • 琅嬛记·伊世珍

    元代文言志怪小说集,旧题元人伊世珍辑集(有作唐段成式或明桑泽撰, 均不足信)。关于书名“琅嬛”二字出典:作者说, 《玄观手钞》 (仙书之类)谓,张华为建安从事,一日遇着仙人, 在石室中, 见到奇书多种。此石室额为“琅嬛福地”

  • 好人歌·吕坤

    《好人歌》是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的作品,载于《国学治要》理学卷二中。《好人歌》言简意赅,明白晓畅,是一篇通俗化,平民化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