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汉儒愤攻伪经考第七

伪经焜焜,烁耀施行,凡二千年。积非成是,戴而奉之,胡帝胡天。或疑或难,甲胄扞御,不可干焉。请按厥朔,歆伪突出,诸儒哗然。博士不对,龚胜自免,师丹怒旃。尚有岳岳上书,请诛歆者,公孙、升、硕、育、休。建武之后,桓、灵之前,众儒咸讪,虽灭其名,万百亿千。古学既兴,扫之除之,厥迹莫湮。绵载二百,帝者虽袒,学官不宣。昔《易》有京,《春秋》谷梁,儒士无言。伪经若信,匪仇匪怨,胡乃訔訔!铸鼎然犀,汉儒发难,视我兹篇。

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汉书刘歆传》

「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汉书刘歆传》

按:上云「鲁共王得《逸礼》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又云:「《春秋》左氏丘明所修。」又云「孝成皇帝得此三事。」则此之三学,即谓《逸书》《逸礼》《左氏春秋》也。《书》二十八篇,《礼》十七篇,皆为完本,当时博士必皆以为备,故歆并言抑之,《尚书》下当缺一「礼」字也。是时盈廷汹汹,说皆如此,非歆口自吐其实,则两造不备,而国师公之存案,将以诬辞掩尽天下目矣。

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汉书刘歆传》

宣帝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梁《春秋》;元帝立京氏《易》,大儒博士咸无间言。独至歆书,攻者云起,龚胜乞罢,师丹大怒,执政见忤,众儒竞讪,乃至「惧诛求出补吏」,人情可见。尽诬以「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其谁能信之?言「众儒尽讪」,可知当时举朝哗然,无一从者。汉朝自公卿、博士、弟子、儒生凡数千,无不愤绝,如明议大礼者之欲伏道手击张、桂矣。不然,何至惧诛而求出哉?或疑歆若伪经,时人何不攻之?读此应难置喙。

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纳之。以问诸儒,皆不对。歆于是数见丞相孔光,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凤、龚许歆,遂共移书责让太常博士,语在《歆传》。大司空师丹奏歆非毁先帝所立。《汉书儒林传》

光为孔子十四世孙而安国兄子之孙,若古文为孔子所作、安国所传,安有求助不肯之事?详见《汉书儒林传辨伪》。

是岁,南郡秦丰众且万人。平原女子迟昭平能说经,博以八投,亦聚数千人在河阻中。莽召问群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故左将军公孙禄征来与议,禄曰「太史令宗宣典星历,候气变,以凶为吉,乱天文,误朝廷。太傅平化侯饰虚伪以偷名位,‘贼夫人之子’。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明学男张邯、地理侯孙阳造井田,使民弃土业。羲和鲁匡设六筦以穷工商。说符侯崔发阿谀取容,令下情不上通。宜诛此数子以慰天下。」《汉书王莽传》

歆作伪经,移孔子为周公,又移秦、汉为周制,微文琐义,无一条不与孔子真经为难,而又阴布其书于其党,借莽力征求天下学者读之,与向来先师之说相忤,无一可通者。学者盖无不疑之,人人皆积怨愤于心矣。歆又以其新说作《周礼》,莽用以变易汉制。天下苦其骚扰,莫不归咎于国师之策,殆无不欲剚刃于歆腹中。公孙禄乃能因人民之愁怨,王莽之震动,而请借朱云之剑以诛之,故云「以慰天下」。若非深见其伪经之乱圣,变法之失民,则公孙禄岂能与莽言此?不然,莽问平贼方略,歆为定三雍、立法制之儒臣,何至与「使民弃土业」之孙阳、「设六筦以穷工商」之鲁匡、「阿谀取容,令下情不上通」之崔发同请诛哉?盖视之与张角之妖书等矣。如谓公孙禄「党同门,妒道真」,则后世郑、王之辨,朱、陆之争,罗整庵、王阳明之攻,何尝有挺刃言哉!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于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辨难,日中乃罢。升退而奏曰「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陛下愍学微缺,劳心经艺,情存博闻,故异端竞进。近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群下执事,莫能据正。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复以比类,亦希置立。京、费已行,次复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夹。如令左氏、费氏得置博士,高、驺、夹五经奇异,并复求立,各有所执,乖戾分争。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将恐陛下必有厌倦之听。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又曰‘绝学无忧’,绝末学也。今费、左二学,无有本师,而多反异。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虽立,辄复见废。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诗》《书》之作,其来已久。孔子尚周流游观,至于知命,自卫反鲁,乃正《雅》《颂》。今陛下草创天下,纪纲未定,虽设学官,无有弟子,《诗》《书》不讲,《礼》《乐》不修,奏立左、费,非政急务。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传》曰‘闻疑传疑,闻信传信,而尧、舜之道存’。愿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专己。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万事理。’五经之本,自孔子始。谨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时难者以太史公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后汉书范升传》

升言「《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及「费、左二学无有本师」,已足以胜之矣。乃又云「京、费已行,次复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夹,恐陛下厌倦」云云,则其辞不顺。夫使可立,虽有数家,犹兼存之;既不可立,无高氏、驺、夹,犹宜已也。此等说出,于是刘歆之徒乃得以「党同妒真」借口,而人主亦渐疑之矣。夫公、谷盛衰,尚因辩讷,乃以「守约」为辞,安得不为伪古学者所排哉?盖不得歆作伪之根原,故并迁怒《史记》,亦其短也。然云无本师而多反异,「前世有疑于此」,则当时实情矣。

时议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升奏以为《左氏》浅末,不宜立。元闻之,乃诣阙上疏……书奏,下其议。范升复与元相辩难,凡十余上,帝卒立《左氏》学。太常选博士四人,元为第一。帝以元新忿争,乃用其次司隶从事李封。于是诸儒以《左氏》之立,论议讙哗,自公卿以下,数廷争之。会封病卒,《左氏》复废。《后汉书陈元传》

「诸儒讙哗」「公卿以下数廷争之」,与西汉移文博士一案正同。学者合争经二大案观之,则当时伪经突出,众情汹愤,虽以帝者之力,卒格众议而不行,狱情自可明矣。

李育……少习《公羊春秋》……颇涉猎古学。尝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为前世陈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四十一事。《后汉书儒林传》

歆伪《左氏》在于伪书法,自范升、李育、何休皆难伪《左传》,而不知歆伪书法,此则百辨而无一日明矣。要以前汉博士「不传《春秋》」一语为最中症结。升云「反异前世」,已稍失之;育云「不得圣人深意」,乃与之较短长;休之《膏肓》《废疾》,则直侪之与《谷梁》同列,其战而北,不亦宜乎!然尚可见《左传》虽行,犹有攻者。

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后汉书儒林传》

何休为《公羊》大宗,自能攻《左氏》,然亦不得其伪书法之根,故卒为康成所箴。休又以《周官》为「战国阴谋之书」,可见今古学之不并立矣。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而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段《注》曰「此谓世人不信古文,非毁之。谓好奇者改易正字,向孔氏之壁凭虚造此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苍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从改易?」《说文解字序》

许慎为刘歆干城,故于今学家言着而辨之,疾之如仇,不知适足以得攻伪之证。如此《序》称鼎彝铭即前代之古文,而世人訾为「好奇」,此许慎之供辞,即刘歆之亲供也。考秦始侈心,实开求鼎之风;汉武踵之,求神仙,喜祥瑞,于是诸鼎间出,或者一二三代遗器。然伪造献媚,蛊惑上意,若丹沙之黄金,空中之神语者殆不少。道家符箓异篆多至百数,元虞集号称博雅,识其七十余种。而「垂露」、「薤叶」等体,亦梦英创为之。方士每工作伪,此钟鼎之所由出,奇字之所以生也。刘歆欲夺孔子之经,因得间而起,以宗室之英,名父之子,校书之任,多见古物,挟其奥博,搜采奇字异制,加以附会,伪为鼎彝。或埋藏郊野而使人掘出,或深瘗山谷而欺绐后世,流布四出,以为征应。歆散布伪经、小学于其徒,复假帝力征召,使说字未央廷中以行其古文,则散伪鼎以为征应,亦其熟技耳。世人以其制作之精工,文字之奇古,故皆宝而信之。不知汉去古未远,其制作自非今人所及,市贾伪造已不能辨之,况歆之所为乎?其诪张以行之如此,世人「以为好奇」,正得其实。至明诋曰「响壁虚造」,则出于孔壁之非真,当时固已大共昌言攻之矣。至云「秦之隶书为苍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从改易」,考周、秦、汉、晋,文字相承,少有减变,非有更作,而当时学者以秦隶为「苍颉时书」,且云「父子相传,何从改易」,是即西汉以前不分籀书、小篆、隶书之明据,故皆推本于苍颉。今文学者家世传业,经莽、歆史篇文字颠倒窜乱,行之以国力,诱之以禄利,而不能夺其说,则其根源之深可知也。然使无许慎此言,则茫茫万古,征信无从矣。故有刘歆《移博士书》,而伪经之狱明;有许慎《说文序》,而伪字之案定。文字无变,辨见前。

秦自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着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时众儒并排,以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奈遭天下仓卒,兵革并起,疾疫丧荒,弟子死丧。徒有里人河南缑氏杜子春尚在,永平之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能通其读,颇识其说。郑众、贾逵往受业焉。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马融传》

《汉书》无言诸儒排《周官》者。贾公彦所引《马融传》,所出甚古,必有所据。盖古学大盛后,今学攻难之迹刬削尽矣,故并录之。唯《后汉书》称郑兴从歆受业,已亲传《周官》,何独杜子春邪?除挟书之律,《汉书》以为惠帝二年,此云武帝,盖东汉学者附会伪学而加甚之,不复足据也。

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唯有郑玄遍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太平之迹,故能答林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贾公彦《序周礼废兴》

硕、休皆知攻《周礼》,而仅以为「末世渎乱」「六国阴谋」,则不能得其症结也。硕更以为武帝知之,尤为伪说所绐。盖西汉博士之攻伪经,立乎其外以攻之者也;范升以下之攻伪经,入乎其中以攻之者也。入乎其中以攻之,鲜有能胜之者矣。此伪焰所以炽欤!

猜你喜欢
  卷之四·佚名
  春秋大全卷十九·胡广
  经说卷五·熊朋来
  卷十一·顾栋高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总裁校对分修校刋诸臣职名·王鸿绪
  卷二百十六·秦蕙田
  卷三·马骕
  卷四十三·朱熹
  卷八十九·佚名
  慈仁品法句经第七(十有八章)·佚名
  卷九十八·道世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自融
  佛 法 要 略·太虚
  论寺庙不能拨用或借用问题·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福建士子·唐圭璋

      卜算子   月上小楼西,鸡唱霜天晓。泪眼相看话别时,把定纤纤手。   伊道不忘人,伊却都忘了。我若无情似你时,瞒不得、桥头柳。

  • 第四十二章 团圆受诏·屠隆

    【薄幸】〔旦小生贴上旦〕草木回春。门阑生喜。报夫君将到。东方千骑。〔小生〕金门赐环。玉阶鸣佩。〔贴〕恩无比。已还他淸华旧秩。又兼那新衔谏议。〔旦〕万里投荒正寂寥。〔小生〕天恩浩荡下渔樵。〔

  •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臧懋循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元)王晔撰●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七星官增寿延彭祖 正名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楔子〔老旦扮卜儿上诗云

  • 冥 思·林徽因

    心此刻同沙漠一样平思想像孤独的一个阿拉伯人;远处一串骆驼的归铃。落日远边奇异的霞光,白袍,腰刀,长长的头巾,浪似的云天,沙漠上风!残霞边一颗星子出现。安静的,又侧个耳朵听在这白色的周遭中,偶有一点子振荡闪过天线,仰脸孤独

  • 先主传第二·陈寿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典略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

  • ●崇禎長編卷之六十六·汪楫

      崇禎五年十二月  ○崇禎五年十二月  五年壬申十二月甲子朔工部尚書周士樸上言水衡匱詘經費鉅煩而四司外解未完積至六十一萬七千四百有奇額入日减額出日增臣惟天下無不可假之事而要在有必行之法欲濟急需先催外

  • ·覆制军台疆经理书·丁曰健

    十月既望,接到宪檄,内开台疆经理事宜八条;翼日又奉谕札,再加四条。具见未雨绸缪,为台地苍生谋善后之策。职等自当遵命,次第举行。亦有愚昧无知,胸中未能悉达,不得不略属僚奉上之文,而讲书生质疑问难之谊;伏惟宪台,

  • 卷二十六上·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二十六上宋 杨复 撰因事之祭上 祭礼十上小宗伯国大贞则奉玉帛以诏号【号神号币号郑司农云大贞谓卜立君卜大封 疏曰此因大贞则大小

  • 卷四十四·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四十四宋 魏了翁 撰特牲馈食礼一天子大夫士以索牛羊豕此特牲诸侯之士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释曰郑知非天子之士而云诸侯之士者案曲礼云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彼天子大夫士此仪礼特牲少牢故知是诸侯

  • 卷十七·吴廷华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章句卷十七同知吴廷华撰有司彻第十七【有司助祭诸执事也彻谓祭毕彻俎豆之实以宾尸于堂也上篇卒食三献而改馔西北隅此彻之节也彻而宾尸盖以纾其象神之劳又据特牲礼卒食三献后尚有献宾众及旅酬无算爵

  • 大宗伯·佚名

    大宗伯的职责,是掌管建立王国对于天神、人鬼、地神的祭祀之礼,以辅佐王建立和安定天下各国。用吉礼祭祀天下各国的人鬼、天神和地神。用禋祀来祭祀昊天上帝,用实柴来祭祀日、月、星、辰,用槱燎来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

  • 分别品第八十四(丹本作分别四谛品)·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是法是菩萨法者,佛法复云何。佛报言:以是法具足者,便逮萨云若慧尽诸习绪。菩萨摩诃萨便尽逮觉是菩萨法。佛法者以一相慧应一切慧。而得正觉。是者佛法与菩萨法而有差特。须菩提,譬如向道已得道者,是二

  • 隱元禪師語錄目次·隐元

    序卷第一住福建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語錄卷第二福建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語錄卷第三福建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語錄卷第四福建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語錄浙江嘉興府崇德縣福嚴禪寺語錄卷第五福

  • 赤雅·邝露

    3卷。邝露撰。《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书说:“是书乃露游广西之时,遍历岑、蓝、胡、侯、槃五姓土司”,“归而述所见闻”。全书共有197条,卷1记土司及各部落的制度风俗,卷2记山川古迹,卷3记物产等。该书饶有文学色彩,所记述的

  • 五色石·徐述夔

    短篇小说集。清徐述夔撰。八卷。述夔原名赓雅,字孝文。作品自署笔炼阁主人、五色石主人,以寓愤世嫉俗之意。著有《一柱楼诗》、《小题诗》、《和陶诗》及小说《八洞天》、《快士传》等。《五色石》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

  • 皇清秘史·佚名

    中国数千年来,历代相沿,皆是君主**政权。其间帝帝王王,此兴彼仆,你争我夺,胜者自然是富有四海,玉食万方,享不尽人间富贵;败者当然是一文不值,任人唾骂。古语所谓胜则为王,败则为寇。这两句话,真是说得不错。惟其如此,所以有天下者

  • 麓堂诗话·李东阳

    一名《怀麓堂诗话》。诗论。明李东阳(1447—1516)撰。一卷。东阳有《怀麓堂集》已著录。此编论诗,推重盛唐,极赞李白、杜甫。理论上反对“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的泥古之风,实则已开“前七子”摹拟之论。强调诗人有

  • 圣箭堂述古·为霖道霈

    全一卷。明代僧为霖道霈(1615~1702)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内容收录行止殊异、履践严明,足为后世学人楷模之古圣先贤事迹,及理致精深、谆谆教诫,足以针砭末法时弊之经传著述,包括僧堂记、大般若经、宏智正觉、云门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