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第六

王莽以伪行篡汉国,刘歆以伪经篡孔学,二者同伪,二者同篡。伪君、伪师,篡君、篡师,当其时一大伪之天下,何君臣之相似也!然歆之伪《左氏》在成、哀之世,伪《逸礼》、伪《古文书》、伪《毛诗》,次第为之,时莽未有篡之隙也,则歆之畜志篡孔学久矣。遭逢莽篡,因点窜其伪经以迎媚之。歆既奖成莽之篡汉矣,莽推行歆学,又征召为歆学者千余人诣公车,立诸伪经于学官,莽又奖成歆之篡孔矣。篡汉则莽为君,歆为臣,莽善用歆;篡孔则歆为师,莽为弟,歆实善用莽。歆、莽交相为也。至于后世,则亡新之亡久矣,而歆经大行,其祚二千年,则歆之篡过于莽矣。而歆身为新臣,号为「新学」,莽亦与焉。故合歆、莽二传而辨之,以明新学之伪经云。

刘歆传

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语在《艺文志》。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受《谷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亦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谷梁义。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着。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他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牙。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及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余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后复转在涿郡,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会哀帝崩,王莽持政。莽少与歆俱为黄门郎,重之,白太后。太后留歆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使治明堂辟雍,封红休侯。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着《三统历谱》。初,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云。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后事皆在《莽传》。

按:班固浮华之士,经术本浅,其修《汉书》全用歆书,不取者仅二万许言,其陷溺于歆学久矣。此为《歆传》,大率本歆之自言也。《左氏春秋》至歆校秘书时乃见,则向来人间不见可知。歆治《左氏》乃始引传文以解经,则今本《左氏》书法及比年依经饰《左》缘《左》,为歆改《左氏》明证。此必叔皮及西汉遗老之言,则从前传不解经可知。若如《别录》,经师传授详明如此,见《左传正义》一则向不非之,而不待歆校书乃见矣,知《别录》亦伪书也。云歆从尹咸、翟方进「质问大义」,此与《儒林传》叙左氏师传自贾谊至尹更始,皆歆伪造渊源,犹《古文书》之孔安国、都尉朝,《毛诗》之毛公、贯长卿、解延年、徐敖也。按《翟方进传》云「受《春秋》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又云「方进虽受《谷梁》,然好《左氏传》……其《左氏》则国师刘歆……师也。」方进虽习《春秋》,实非《左氏》,歆既重其名位,又必托所由来,称父「向不能非」。既诬其父,又诬其师,可谓绝无人心者矣。尹咸本同校书者,然但校数术,经学必不如歆,足见其伪。公羊、谷梁即卜商,别有说。然七十子口传《春秋》,汉世无异义。马迁据《左氏》以修史,而《儒林传》不称其释经,最为确证。左氏即亲见孔子,于传经无与。且着书在获麟五十年之后,而其好恶,黜孔父、泄冶之节而奖郑庄之礼,谓果与圣人同乎?《论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是《古论语》伪文,歆所窜入以昭符应者。歆遍伪群经之术皆如此,并不得以光武名秀,歆亦名秀,嘉新公为刘歆,祁烈伯亦为刘歆,以左丘明为有二人也。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曰:「左氏仅见夫子之书及列国之史,公羊闻夫子之义。见夫子之书者盈天下矣。闻而知之者,孟子而下,其唯董生乎!」歆既湛靖,乘父向既没,独任校书,无人知秘府之籍,因得借秘书而行其伪。汉世《春秋》之学最盛,歆思自树一学,校书得左氏《国语》,以为可借之释经以售其奸,不作古字古言,则天下士难欺,故托之古文。此歆以古文伪经之始也。既已伪《左传》矣,必思征验乃能见信,于是遍伪群经矣。然移太常之文,仅欲立《左氏春秋》暨《逸礼》《古文尚书》三学,犹未及《毛诗》,本传并未及《周官》。盖歆以《毛诗》《周官》作伪太甚,未敢公然露于众也。然歆虽挟上旨欲行其私,加以挟制,辞气甚厉,而忽立伪书,博士之不对,龚胜、师丹之怒,固也。西汉博士,凡大儒皆由此出,其学原出孔氏,不能欺谬之也。「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独称贾生者,以歆附会为《左氏》先师也。然谊为李斯再传弟子,其书未有一字及《左传》也。

鲁共王得《逸礼》《古文尚书》,河间献王亦得《周官》《逸礼》《古文尚书》,而《毛诗》《左氏传》且立博士,《移书》何以不兼称献王?共王薨于武帝元朔元年,下至征和二年凡三十八年,巫蛊事乃起,数十年间孔安国何以不献?且安国蚤卒,何得及巫蛊事乎?《艺文志》《儒林传》何以但称安国献《书》,不及《逸礼》?歆既辅弱扶微,冀得废遗,何以移文但争三事,不并争《毛诗》,《周官》且一字不及也?其抵牾凿枘,合观之可见。其《逸礼》三十九篇,《书》十六篇。辨见《艺文志》。

《春秋经》自公羊、胡母生相传,绝无「脱简」,若人间《左氏春秋》,原是《国语》,亦非有「间编」。歆托之秘府、托之古文,妄谓学官「学残文缺」。所谓「经或脱简」者,歆乃欲增续《春秋》也。「传或间编」者,歆欲比附《春秋》年月,改窜《国语》也。

「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贯公,即歆所称传《毛诗》之贯长卿;庸生,即传都尉朝《古文尚书》者,皆歆伪托。即有其人,盖亦歆私党,歆之授意者也。

「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歆以高堂生传十七篇多士大夫礼,故其《逸礼》皆为明堂、巡狩之礼。故《艺文志》云「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此乃其作伪之微旨也。「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博士传自孔门,师师相传,可为孔子之学铁案。先秦、三代,竹帛之外,兼赖诵说而传,使《尚书》不止二十八篇,伏生专门之学,虽其本既亡,可以诵而补之。三百五篇之《诗》,十一篇之《春秋》,皆兼赖诵说而传,则孔子删《书》二十八篇之为全书,无可疑也。史迁《儒林传》不述左氏,今据西汉博士之学以得孔子之全经,赖有歆述博士之言为可信。其余不经歆校改者,寡矣。

王莽传

于是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

按《歆传》,莽素重歆,故莽一朝典礼皆歆学也。故遍录出,与歆之伪经征验相应也。于是群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记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

按:是时歆《周礼》未成,故「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之说未出,故犹从今博士说。然莽之学周公自此始,后此事事效法,遂篡汉祚。歆《周官》《尔雅》事事称周公,以揣合莽意,奖翼篡事也。后世经学动称周公,而忘其为孔子制作,则为歆、莽所卖矣。歆、莽之假于周公,将有所图,后儒无歆、莽之私,岂可复为所谩乎?

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云。

按《平帝纪》元始五年,「羲和刘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此云「《乐经》《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史篇文字」,皆歆伪纂。「史篇文字」,即歆所谓「古文」,以与今文违悖者也,辨皆见前。莽、歆搜求佚书,绝无他学,皆歆所力争于博士者,更增《尔雅》、史篇文字以征验之。通其一艺即征诣公车,前后千数,以广伪学、壹异说。于是天下皆诵歆学,而孔子之学绝矣。盖歆之所以得行伪学者,皆莽为之。命曰「新学」,岂不然乎!其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亦歆所伪。盖歆以博闻强识绝人之才,承父向之业,睹中秘之书,旁通诸学,身兼数器,旁推交通,务变乱旧说而证应其学。训诂文字既尽出于歆,天文、律历、五行、谶记、兵法又皆出之,众证既确,墙壁愈坚。当时既托古文之名、藉王莽之力以广其传,传之既广,行之既久,则以为真先圣之遗文矣。故虽以马、郑之雅才好博,兼综术艺者,尊信最坚,赞扬最力,岂非以其旁兼诸学、征应符合故乎?自魏、晋至唐,言术艺之士皆征于歆。寖淫既久,开口即是,孰能推见至隐,窥其瑕衅乎?此所以范围二千年莫有发难者也。今《汉书律历、天文、五行志》,皆歆之学,与诸古文经若合符节,月令、兵法亦然。余皆有纠谬,别为篇,兹不着。

「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

《周官》之尊为经典,朝廷典礼以为依据,始于此。

刘歆、陈崇等十二人,皆以治明堂,宣教化,封为列侯。

莽一切典礼,皆歆主之。莽之以伪行篡帝位,歆之以伪学篡经统,交相须而行,何相似之甚!宜其君臣之相孚也。

「臣又闻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二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岛。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

按:《左传》引尧、舜、禹书为《夏书》。禹治水分州,任土作贡,当尧老而舜摄之时,九州岛水利土产,次第明晰。「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皆因州而言。《尚书大传》「维元祀巡守四岳八伯。」盖九州岛除王畿无伯,故八伯也。「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故鼎亦九也。《王制》亦言「八州八伯」,除王畿一州言之。伪《左传》言「五侯九伯」,兼王畿言之。《诗》「帝命式于九围。」又曰:「九有有截。」皆言九州岛,未有言十二州者。《周官》为歆撰,然《职方氏》亦仅言九州岛,唯增多幽州、并州而改《禹贡》之徐、梁。唯《尧典》有「肇十有二州。」马、郑、伪孔以为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而《职方氏》有幽、并,是其与十二州异而实同也。《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地理志》「南置交址,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歆依附汉制而改饰之者。营州古无此名,歆以太公封于营丘而名之。王莽有并州,平州,「营」「平」音同,即营州,盖用歆说也。歆多以汉制为古制,五色之帝、郊祀诸星皆然。汉有十三州,故歆亦以古为有十二州也。《尧典》「十二州」三字,必为古文家窜改。《尚书大传》有「兆十有二州」说,或更追改者欤?《史记五帝本纪》《汉书谷永传》永之对,皆有十二州之说,皆窜改者

「《礼明堂记》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谓‘周公践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也。」

按:《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摄其政耳,无践天子位事也。歆伪作《明堂位》,诬先圣以佐篡逆,而后人犹惑之,何哉?

「《书》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摄政,赞者所称。」

按:《尚书正义》一载《古文》十六篇目:「《舜典》一,《汨作》二,《九共》九篇十一,《大禹谟》十二,《弃稷》十三,《五子之歌》十四,《胤征》十五,《汤诰》十六,《咸有一德》十七,《典宝》十八,《伊训》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成》二十二,《旅獒》二十三,《冏命》二十四。以《九共》九篇共卷,故为十六。」无《嘉禾篇》。唯《史记》《书序》有之。盖歆伪为《古文书》时,尚无附莽篡位意,后则伪为经记以奖莽篡,故复增造此篇。移书太常云「十六篇」,而叙《儒林传》及窜入《史记儒林传》,则但云「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以后有增加,故虚宕其辞,歆之肺肝如见矣。《尧典》「假于上下」,《西伯戡黎》「唯先假王」,《诗》「假哉天命」,皆训至也,正也,无训真假之义者。「假王」之称,出于韩信。歆欲奖成莽篡,故缘此义以易古训。歆倡训诂之学以变大义如此。

居摄元年正月,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

按六经无四时迎气之祭。《尧典》「寅宾出日。」《尚书大传》「古者帝王躬率有司百执事,而以正月朝迎日于东郊,以为万物先而尊事天也;祀上帝于南郊,所以报天德。迎日之辞曰‘维某年某月上日,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维予一人某敬拜迎日东郊。’迎日,谓春分迎日也。」《觐礼》云:「拜日于东门之外。」《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也。」《玉藻》云「朝日于东门之外。」《大戴礼朝事篇》云「率诸侯而朝日东郊,所以教尊尊也。」郊之义只此,无四郊之祭,更无四时迎气之举。唯莽始有迎春及四郊礼,与《周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合,与《月令》合,盖皆歆之伪礼也。

「太保舜,大司空丰,轻车将军邯,步兵将军建,皆为诱进单于筹策。又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开子午道。」

按:四郊之制始于歆,辨见前。

放《大诰》作策,遣谏大夫桓谭等班于天下。

谭为歆、莽之党,故主张伪古文学,凡《新论》云云,皆歆羽翼,不足据也。

「实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

用歆《周官》说也。按孔子之礼,则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分土唯三。《孟子》《王制》俱同。《春秋》公羊说则伯、子、男同等,爵三等而已。

少阿羲和刘歆与博士诸儒七十八人皆曰「……摄皇帝遂开秘府,会群儒,制礼作乐,卒定庶官,茂成天功。圣心周悉,卓尔独见,发得《周礼》,以明因监,则天稽古,而损益焉。」

凡莽措施,皆出于歆之伪《周礼》,莽盖为歆所欺者。「发得《周礼》以明因监」,为《周礼》大行之始,故特着焉。

「《春秋》隐公不言即位,摄也。」

莽之居摄名义亦由于歆。即此一言,歆之伪作《左氏春秋》书法以证成莽篡,彰彰明矣。《左氏》之为伪经,复有何疑!

「帝王之道,相因而通;盛德之祚,百世享祀。予唯黄帝、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夏禹、皋陶、伊尹咸有圣德,假于皇天,功烈巍巍,光施于远。予甚嘉之,营求其后,将祚厥祀。」

按:《易系辞》《大戴五帝德、帝系姓》《史记五帝本纪》皆无少昊,唯《逸周书尝麦解》有少昊,则为司马者。歆变乱五帝名号,故窜之于《左传》《国语》《月令》,辨见前。此用歆说也。

「予前在摄时,建郊宫,定祧庙,立社稷。」

《诗》《书》《礼》《春秋》言庙礼无「祧庙」说,唯《祭法》有「二祧」,享尝乃止。《左传》昭元年「其敢爱丰氏之祧」,《周官春官》「守祧奄八人」,又「辨庙祧之昭穆」,是即「祧庙」之说。又《周官春官》「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是即「郊宫」之说。凡《祭法》《左传》《周官》皆歆所伪,莽用其说,故云「建郊宫,定祧庙」也。

分长安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分三辅为六尉郡;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置大夫,职如太守;属正,职如都尉。更名河南大尹曰保忠信卿。益河南属县满三十,置六郊。

《周礼地官》有六乡、六遂,此外有远郊、近郊,莽用其制也。

莽又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盖以天下养焉。《周礼》膳羞百有二十品。」

《周礼膳夫》「羞用百有二十品。酱百有二十瓮。唯王及后、世子之膳不会。」皆歆伪撰经文以媚莽者,此可为证。自歆伪经后,人主相承以为先圣经义宜然。于是后宫至万数千人,饮食度支岁费千万,以此亡国者接踵,皆歆启之。伪经之害如此。宋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奉养」一条,至深斥汉文帝之节俭,是则歆之罪也。

「予制作地理,建封五等,考之经艺,合之传记,通于义理。」

五等者,《周官》大司徒职「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即莽所谓「建封五等,考之经艺,合之传记」者也。

初设六筦之令,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

按:《荀子王制篇》「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孟子》言「泽梁无禁」,《王制》「关讥而不征,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此孔子所述文王之仁政也。歆以《周官》托于周公,而《闾师》云「任衡以山事,贡其物;任虞以泽事,贡其物。」莽制「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用歆《周官》说也。然《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曰,‘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烝,虞候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以为齐政之衰。晏子尚以为政衰,则周公不为可知。莽盖从歆以兴天下,亦以歆而亡天下者也。又《周官司市》云「凡得货贿六畜者亦如之,三日而举之。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又云:「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郑司农云「百族,百姓也。」既非商贾、贩夫、贩妇,则是何人?非百官而何?贾《疏》为之辨,未见其通又《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敛而入于膳府。」《泉府》云「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揭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即所谓「令市官收贱卖贵」也。《泉府》又云:「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凡国事之财用取具焉。」即所谓「赊贷与予民收息百月三」也。此皆莽用《周官》制,民怨畔之。唐第五琦、皇甫鏄行酒酤、盐铁、铸钱,而民又怨之;王安石行青苗法,而民又怨之。歆此法也,亡三国矣。

夫三皇象春,五帝象夏。

按:今学无「三皇」名,唯《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云「故圣王生则称天子,崩迁则存为三王,绌灭则为五帝。下至附庸,绌为九皇。下极其为民。」《吕刑》有「皇帝哀矜庶狱之不辜」、「皇帝清问下民」语,「皇帝」非以为尊崇。《左传》僖二十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实依《大戴礼五帝德、帝系姓》及《世本》,见《尚书正义》一盖孔门相传之说,谯周、应劭、宋均《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同之。歆缘《易系辞》有伏羲、神农事,伪《周官》伪造「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左传》文十八年、昭十七年、二十九年、定四年窜入少皞。《汉书律历志》载歆《世经》以太昊帝、炎帝、黄帝、少昊帝、颛顼帝、帝喾、唐帝、虞帝为次,暗寓三皇、五帝之叙,而《月令》孟春「盛德在木,其帝太皞」,孟夏「盛德在火,其帝炎帝」,「中央土,其帝黄帝」,孟秋「盛德在金,其帝少皞」,孟冬「盛德在水,其帝颛顼」,与《世经》相应。《左传》《月令》《律历志》大行,于是三皇之说兴,少昊之事出,五帝之号变。《后汉书贾逵传》奏称「五经家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皆因五德之运,证成古学之说,张衡于是反据以攻史迁之疏略矣。《后汉书张衡传》注引衡《集》曰:「《易》称‘宓羲氏王天下。宓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史迁独载五帝,不记三皇。nnno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则三皇之说已久又一事曰:《帝系》‘黄帝产青阳、昌意’。《周书》曰:‘乃命少皞清’。清即青阳也,今宜实定之。」自是伪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并见《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三皇本纪》注实本之《世经》也。司马贞且补撰《三皇本纪》,于是少昊之为五帝遂为实事,竞讥史迁之纰缪矣。夫史迁多采《左氏》,如《左氏》实有问官郯子之事,太史公何得若罔闻知,首创《本纪》便已遗脱一朝哉?其为歆之伪窜,证佐确凿矣。《五帝本纪》于《舜纪》引《左传》「少皞氏有不才子」,亦歆所窜入者欤?按歆务翻今文之说,又窜附《国语晋语》,以炎帝、黄帝为少典之子,其母皆有蟜氏之女;以《列子汤问》有女娲氏炼石、共工触不周山事,因于《祭法》《国语》《鲁语》缘饰共工为九州岛之伯,《明堂位》加「女娲氏之笙簧」,诪张为幻,以崇佐验。于是述其学者,缘饰纬书,凿空增附,谯周则以燧人为皇,宋均则以祝融为皇,郑康成、皇甫谧则以女娲为皇,见司马贞《三皇本纪》注上承伏羲;《河图三五历》引伸为「天皇十二头,木德王……立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火德王……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司马贞《三皇本纪》引「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栢皇氏、大夬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见司马贞《三皇本纪》盖缘《管子》「古封泰山七十二家」而妄为之。《春秋纬》称: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岁,分为十纪。凡世七万六百年,「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修飞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司马贞《三皇本纪》引诞妄不可穷诘,盖亦皆承歆之附会为之。至于《皇王大纪》《路史》等书,益辨之不足辨矣。

备和、嫔、美、御。和人三,位视公;嫔人九,视卿;美人二十七,视大夫;御人八十一,视元士;凡百二十人,皆佩印韨,执弓韣。

按:先是郎阳、成修献符命,言「继立民母」,又曰「黄帝以百二十女致神仙」。莽于是遣中散大夫、谒者各四十五人,分行天下,博采乡里所高有淑女者上名。百二十女与膳羞百二十品,皆歆伪说以媚莽者也。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见于经传,凡今文博士无二说,莽纳女时犹用之。昏老纵欲,媚臣伪经说以傅会莽意,自是以为经法宜然,后宫众多,掖庭充满。隋之宫人万计,唐宗之宫女三千,纵恣无厌,怨旷充塞,皆歆作俑之罪也。歆之伪经,不过始则邀名,继则媚势,岂知流祸遂至于此哉!学者不正其心术,而以博闻强识造说立端,其祸等于洪水猛兽,可不惧乎!《昏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若非歆伪窜者,则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之命妇乎!若以为后宫有是,则断断无是也。

猜你喜欢
  制分第五十五·韩非
  管子补注卷二十二·刘绩
  论语精义卷八下·朱熹
  卷十一·黄道周
  卷十二·李明复
  卷五十三·冯复京
  尚书疏衍卷三·陈第
  第34章 子张篇第十九(2)·孔子
  黄帝第二·列子
  卷十一·赞宁
  卷中·佚名
  现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佚名
  致蒋慧雄苏慧纯二居士书·太虚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十·佚名
  第二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三·吴景旭

      甲集中之上  三百篇  鹿鸣  郑渔仲曰当汉之初去三代未逺虽经生学者不识诗而太乐氏以声歌肄业往往仲尼三百篇瞽史之徒例能歌也东汉之末礼乐萧条虽东观石渠议论纷纭无补于事曹孟徳平刘表得汉雅乐郎杜夔夔老矣

  • 第二出 婚始·李渔

    〖南吕引子·恋芳春〗(生带末上)小像花传,高怀云拟,穷愁不上双眉。一切风尘轩冕,世路荣华,捉鼻只忧难避。痴性儿,只艳慕温柔滋味。非容易,为朵琼花,搜穷世上芳菲。[鹧鸪天]挥麈焚香抚不弦,翛然风度藐神仙。潘车盈果愁生谤

  • 卷二十一·辨证二·冯金伯

    苏词与柳词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之讥。柳七“晓风残月”,谓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檀板歌之。此袁语也。后人遂奉为美谈。然仆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纤艳处,亦丽以淫耳

  • 卷三百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九韩愈刘生诗生名师命其姓刘自少轩轾非常俦弃家如遗来远游东走梁宋暨扬州遂凌大江极东陬洪涛春天禹穴幽越女一笑三年留南逾横岭入炎州青鲸高摩波山浮怪魅炫曜堆蛟虬山?讙噪猩猩游毒

  • 第十九出 打破宝镜·佚名

    【骏甲马】(生上)脱落衣裳挑镜担,肩头不识挂担也着挑。我是官员有荫仔。嗏!磨镜乞人叫陈三。只处正是黄厝。来到黄厝日斜西。磨镜,磨镜!不知内头知不知?我是泉州磨镜客,娘仔那卜磨镜请出来。(贴上介唱)听见外头铁

  • 列传第三十三 齐高帝诸子下·李延寿

    临川献王映字宣光,高帝第三子也。少而警悟,美言笑,善容止。仕宋位给事黄门侍郎、南兖州刺史,留心吏事,自下莫不肃然,令行禁止。高帝践阼,爲荆州刺史,加都督,封临川王。尝致钱还都买物,有献计者,于江陵买货,至都还换,可得微有所增。

  •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十一  革除遺事二(明)黃佐 撰·邓士龙

    (革除遺事六卷,明黃佐撰。佐,字才伯,號泰泉,嶺南香山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正德十五年,黃佐自序稱:「是編也,本莆田宋君端儀革除錄、清江張君芹備遺錄,旁采諸家傳記,稍增飭之。」(見北京大學圖書館明

  • 春秋说卷二十二·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襄公下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井赋之制四丘为甸甸岀甲士三人成公初年作丘甲丘岀一甲则甸岀甲士四人士卒牛马随甲递增鲁本三军隂益而四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防晋战于鞌四卿并将其为四军明

  • 卷八·柯尚迁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全经释原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八明 柯尚迁 撰春官下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防賔夷则无射隂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凾钟即林钟小吕即仲吕】释曰阳律六隂同

  • 昭公·昭公十四年·左丘明

    【经】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三月,曹伯滕卒。夏四月。秋,葬曹武公。八月,莒子去疾卒。冬,莒杀其公子意恢。【传】十四年春,意如至自晋,尊晋罪己也。尊晋、罪己,礼也。南蒯之将叛也,盟费人。司徒老祁、虑癸伪废疾,使请于南蒯曰

  • 大雲初分解脱有德转藏健度第九·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种大雲见流不可思议功德宝藏法门。唯愿如来。分解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演说。有乐慈藏法乐悲藏法门。乐喜藏法门。乐舍藏法门。宝水流藏法门。大海行法

  • 四十七、兜率三关·慧开

      兜率悦和尚,设三关问学者:“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甚处。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时作么生脱?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   无门曰:若能下得此三转语,便可以随处作主,遇缘即宗。其或未然,粗餐易饱,细

  • 第十卷·僧祐

    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记第三十一(出杂阿含经)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循邑而行。时有二童子。一名阇耶二名毗阇耶。共在沙中嬉戏。遥见世尊三十二相庄严其体。时阇耶童子心念言。我当以麦糗上佛。仍手捧细沙着世尊钵中。时毗阇

  • 犍椎梵赞·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夜布里鑁(二合)冒地谟隶(引)啰尾誐摩曩波替(引)摩(引)啰誐(引)誐凌(二合)誐誐(引)誐凌(二合一)誐誐(引)誐凌(二合)誐(引)誐誐(引)誐里(二合)伽曩伽

  • 雍正与年羹尧·王度庐

    王度庐作品大系武侠卷第二辑之一,清朝康熙年间,第四皇子广结天下豪杰为自己效力,终于在众豪杰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之后,便将其兄弟及众豪杰一一剪除,并大兴文字狱。大儒吕留良被灭九族,其孙女吕四娘武艺超群,夜入皇帝深宫,欲

  • 宋诗钞补·管庭芬

    宋诗总集,八十六卷,清管庭芬抄补。庭芬(1797~1880)字培兰,又字子佩,号芷湘,海宁(今属浙江)人,诸生,博览群书,长于史地之学。此书意在补吴之振等人所编《宋诗钞》中有目无书者有十六家,另外对于入选《宋诗钞》中的大家详前略后的

  •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

    宋代传记资料。20卷。近人丁传靖辑。辑录宋代人物(由帝后而至平民,包括政治人物、诗人、词人、书画家、哲学家、伎艺人员等)凡612人传记资料。卷1至3为帝王宗室后妃;卷4至19汇列其他人物,大体以时代先后排列;卷20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