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三十三

日本山井鼎

物观 撰

礼记注疏第二十一

存旧礼运第九礼记七郑氏注【古本】礼记卷第七礼运第九礼记郑氏注【足利本】

礼运第九

考异宋板疏以曽子问篇之类既烦杂【一叶右六行】作以曽子所问事类既烦杂谨按正嘉二本曽子问下二字阙以宋板校之问上脱所字类上脱事字万厯崇祯本作之类二字亦系强补补阙以曽子所问事类既烦杂

昔者仲尼至而有志焉

注合祭万物而索飨之正误祭当作聚考异古本又覩象魏覩作观 感而叹之下有也字 子游上足利本有字字 言不及见下有之字 志谓识古文作志谓识古之文也足利本之字同疏【三叶右九行】补阙谓广大道德之行 并与夏商周三代英异之主【三叶左一行】宋板商作殷 未犹不也逮犹及也 虽然不见大道三代之事 尚可知于前代也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大道在禹汤之前 按辨名记云倍人曰茂 万人曰杰俊选而俊选【五行】而作是 故周礼云谨按以上朱围【今系重闱】正嘉二本阙者万厯崇祯本与宋板同但殷作商是作而为异耳

补遗古本注合祭万物祭作聚足利本同宋板注疏同广言之下有也字疏凡説事必须因惭【一叶左九行】宋板

惭作渐 以其县法象魏魏巍也【三叶右一行】无一魏字志谓记识之名【左六行】谓作是

大道之行也至是谓大同

考异古本注不家之之作也 无匮乏也足利本也上有者字 御风气而己下有矣字释文匮其魏反元文魏作媿补脱施无始豉反 御风鱼吕反疏脩习睦亲也【四叶左五行】宋板脩习下有也字

补遗宋板疏谓伯奋仲康【四叶左三行】康作堪 不受其力【八行】受作爱

今大道既隠至是谓小康

考异古本注俗狭啬下盗贼多有下以成治下共有也字 大人诸侯也人下有谓字足利本同 去罪退之也无也字补阙敦朴之本也敎令之稠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谨按正嘉二本阙万厯本亦阙本也二字释文补脱为殃于良反谨按当在去羗吕反注同下疏此明三代俊英之事【六叶左六行】宋板事下有也字 城内城郭外城也【七叶右一行】外城作城外谨按正嘉二本作城内城郭外也脱一城字

补遗古本经示民有常下有也字注敎令之稠无之字

言偃复问曰至可得而正也

考异古本注疾死之愈下有也字疏证人无礼不如速死【九叶右二行】宋板人下有若字 言圣王制礼布列效法于鬼神【六行】无效字 晓达于礼【八行】于作丧 此文本天殽地之下【九叶左九行】文作又 故郑此云既又祀之【十叶右三行】郑下有解字

存旧礼记正义卷第三十【宋板】

言偃复问曰至吾以是观之

考异古本注终始所成下有归藏下共有也字疏论披捡工记之书【十一叶右一行】宋板工作二 而得夏家四时之书为【八行】为作焉补阙【十一叶左一行】即下云夫礼之初以下是也谨按初崇祯本作所非也 观此夏礼堪成与不以下云而不足徴○注杞夏后氏之后 武王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 武王伐纣求夏后之后【十一叶左三行】夏后下有氏字 而得东楼公封之于杞 徴者徴验之义故为成 而云无贤君不足与成者 熊氏殷易以坤为首【八行】熊氏下有云字

补遗宋板疏孔子姿大圣之初【十一叶左八行】作孔子以大圣之姿

夫礼之初至皆从其初

考异古本注抔饮手掬之也手上有两字 苴或为俎下地藏为下共有也字疏故士冠记云【十三叶右九行】宋板记作礼 广雅文土鼓筑土【十三叶左四行】文作云 故以天望招之于天【十四叶右四行】故作所 与死者北首【六行】与作及补阙【七行】前文云燔黍捭豚谓中古之时 但中古神农未有宫室上栋下宇 此及其死也而云升屋则非神农时也 以为五帝时或为三王时皇氏以为及其死也

补遗古本注地藏为为作谓宋板足利本同

昔者先王至皆从其朔

考异古本经夏则居橧巢橧作橹足利本同谨按家语问礼篇亦作橹句解本音鲁注孰冶万物冶作治足利本同 及甒大下有也字 烝酿之也无也字 酪酢酨下有也字释文樔本又作巢肋交反正误肋当作助补脱铸作之树反谨按此处注及释文正嘉二本有脱阙舛譌崇祯本备矣今不一一説之疏【十五叶右六行】补阙昔者至羽皮○正义曰此一节更论上古之事昔者先王既云未有宫室则总是五帝之前云未有火化之事则唯为伏牺之前以上文中古神农有火故也○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于地上累土而为窟○夏则居橧巢者谓橧聚其薪以为巢○饮其血茹其毛者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食其毛以助饱也若汉时苏武以雪杂羊毛而食之是其类也○后圣至其朔○正义曰此一节论中古神农及五帝并三王之事各随文解之○后圣有作者谓上古之后圣人作起○然后脩火之利者谓神农也火利言脩者火利先有用之简少至神农更脩益使多故云脩知者以世本云燧人出火案郑六艺论云燧人在伏牺之前凡六纪九十一代广雅云一纪二十六万七千年六纪计一百六十万二千年也 释器云瓴献谓之甓【十五叶左七行】宋板献作甋谨按此疏崇祯本同阙但冬则居营窟强补作冬则居橧巢非也当以宋板为正也

补遗释文樔本又作巢肋交反【十四叶】肋作助

故酒在室

释文补脱为主人于伪反下同谨按当在盎乌老反下考异宋板疏南其陈之【十七叶右二行】宋板其作北 俎豆于鼎西【同上】豆作设 堂序西面北上【三行】堂作当 此皆设于鼎西【同上】此作俎 则特受天之祐福也【十七叶左二行】特作承 转写盎澄字耳【十八叶右一行】盎作益下【二行】误盎澄字同文以澄为清酒【三行】文作又 大祫所用与五禘之礼

同【十八叶左九行】五作王 于禘皆用二齐【十九叶右一行】于作祫酢诸臣用清酒【三行】清作事 其祫禘之法【六行】禘作祭黄彞盛酒【九行】酒作郁鬯 其明水酒之尊【同上】之尊作陈之 尸亦衮冕入在后侑之【十九叶左一行】入作祝九变而降人鬼是也【二行】降作致 众尸皆在大庙中【同上】皆下有同字谨按皆在下嘉靖本阙一字据宋板阙当在在字上 知退而合亨【二十叶右一行】知作乃补阙至荐孰之时陈于堂 乃后延尸入室【二行】尸作主 祝以斝爵酌奠于馔南故郊特牲注云 即此之谓也既奠之后又取肠间脂 奠谓荐孰时当此大合乐也 举此奠斝主人拜以妥尸【二十叶左三行】郑注云瑶爵谓尸卒食 则后未酳尸以前不用也 而再献者用璧角璧散可知正献之外诸臣加爵用璧角璧散 禘祭在夏醴齐

盎齐盛以牺尊 王朝践献用醴齐后亚献用盎齐尸卒食王酳尸因朝践醴齐 亦用沈齐禘祭无降神之乐 始有降被之乐又未毁庙者【八行】被作神 天子时祭用二齐者春夏 秋冬用着尊盛醴齐用壶尊盛盎齐 皆云两着以一尊盛明水正误着当作者补遗古本经降上神举其先祖举作与宋板足利本同疏君亲致祭夫人荐盎【十九叶右三行】宋板致作制下同 皆云两着【二十叶左九行】著作者

作其祝号至此礼之大成也

注孰其酳正误酳当作殽考异古本越席翦蒲也蒲下有席字宋板同 上通无莫下有也字补阙解子游以礼所成也释文示号音只本又作氏元文氏作只 大音太太作泰 铏本又作铏谨按下铏恐钘误疏祝史称之以告鬼神【二十八叶右八行】宋板祝史作史祝 正义曰论祭馈之节【二十三叶左四行】曰下有是字 飨食賔客兄弟【五行】弟下有也字

补遗古本注孰其酳酳作殽宋板足利本同 所法于中古也所下有以字足利本同释文铏本又作铏【二十二叶】上铏作钘疏证莫为虚文【二十三叶左四行】宋板作证莫为虚无也

孔子曰呜呼至周公其衰矣

考异古本注尚愈下兴之下共有也字

之郊也至诸侯祭社稷

考异古本注所当守下有也字

祝嘏莫敢易

考异古本注今不然下有也字疏郑云将言今不然【二十五叶右九行】宋板郑上有故字

祝嘏辞説

考异古本注国闇者作闇国者

醆斝及尸君

释文补脱僭子念反注同谨按当在周曰爵下

冕弁兵革

考异古本注君之尊服下有也字疏胁劫胁也【二十六叶左一行】宋板无下胁字

大夫具官

考异古本注言得俭下有也字

补遗古本注言得俭言作焉宋板足利本同

故仕于公曰臣

考异古本注仆又不可与士齿作仆又不可以与士齿也足利本以字同

故天子有田至君臣为谑

考异古本注其母弟下有也字 是戏谑也是下有谓字足利本同疏后取杀徴舒【二十八叶左七行】宋板取作楚补遗古本经大夫有采下有地字足利本同注春秋昭元年作春秋鲁昭公元年足利本同 拱敕也也上有者字

是故礼者至是谓疵国

考异足利本经法无常而礼无列列作别下同 古本则士不事也也上有上字注柄所操以治事作柄所以操以治事者也足利本同又操字下有持字疏案释古文云【二十九叶左六行】谨接古恐诂误 释古文又云【同上】宋板古作诂谨按宋板上诂字同误

故政者君之至藏身之固也

考异古本注星辰之神下有者也二字 阴阳之节也无也字 五地之物生下共国事下由五祀下者下沟池之为下共有也字 自祖率而下至于弥正误弥当作祢 宫室制度下有者字足利本同疏人君身在于中则政于外【三十叶左五行】宋板则作施 此亦当云必本于地【三十一叶右一行】无必字 故云谓殽地【三行】云下有之字补阙【三十一叶左一行】谨慎行之所以藏其身按昭二十五年左传云 以象天明为温 以类其震曜杀戮 皆法天之所为 下云社者神地之道 有五地之物生者原隰各有所生五地 ○注自祢至义也【五行】自祢作大 言用祢之仁依循而上 以至于祢逺者尊重【七行】逺作高 人君法之施此仁义敎令 此五祀郑云有中霤谨按此疏崇祯本比于正嘉二本稍为备矣以宋板校之但大作自祢高作逺为异

补遗古本注以下敎令下有也字 谓敎令由祖下者下有也字 下至于弥弥作祢宋板足利本同疏若政之本盛【三十叶左五行】宋板本作羙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三十三

猜你喜欢
  卷十二(僖元年,尽五年)·孔颖达
  古文尚书冤词卷二·毛奇龄
  提要·顾奎光
  卷四·陈启源
  卷十·佚名
  卷十九·傅逊
  卷三十七·顺治
  提要·黄中松
  孟夏纪第四·吕不韦
  成公·成公十八年·左丘明
  卷三百三十一·佚名
  卷九十三·道世
  论 王 阳 明·太虚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佚名
  法华玄论卷第一·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编·卷五·沈瘦东

    古人评陶谢诗,谓谢康乐、庾义城之于诗,不遗锤炉之功,然陶彭泽之墙数仞,谢庾未能窥者,何哉?盖二子有意于俗人赞其工拙,至于渊明之于诗,直寄焉耳。此非深知诗者不能道。故陆放翁云:"俗人犹爱未为诗。"又云:"诗到无人爱处工。"后山

  • 提要·杨巍

    【臣】等谨案存家诗稿八卷明杨巍撰巍字伯谦号梦山海丰人嘉靖丁未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赠少保巍敭歴中外居官有能声自跋称幼习举子业不知诗至嘉靖乙夘外补晋臬提学曹忭始导之为诗归田后与山人吕时臣相倡和得诗六百余篇属邢

  • 卷160 ·佚名

    李流谦 宣孺斫庭前芦苇见山有藆蕁入坐中示诗次其韵 扶摇何啻九万里,盍不往作蛟螭腾。 笑我真为折腰尉,如君雅称哦诗丞。 辄班下寮愧连璧,屡爱新诗工琢冰。 斫林与山出眉目,欲唤逋客招野僧。 晚香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班固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蚤卒。高祖既为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

  • 卷之一百零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韩世家第十五·司马迁

    支菊生 译注【说明】韩国是战国时期力量最弱的国家。它东邻魏国,西邻秦国,两个邻国都比它强大得多。韩国两面受敌,常被侵伐,一篇《韩世家》,最常见的字句是“秦拔我××”、“秦伐我”、“魏败我”、“魏

  • 褚遂良传·刘昫

    褚遂良,是散骑常侍褚亮的儿子。大业末年,跟随他的父亲在陇右,薛举称帝时,安排褚遂良为通事舍人。薛举失败后,他投奔朝廷,被任命为秦州都督府兵曹参军。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任起居郎。遂良广博地涉猎文史,特别擅长隶书,他

  • 王恽传·宋濂

    王恽字仲谋,卫州汲县人。曾祖父名王经。祖父名王宇,在金朝做过敦武校尉。父名王天铎,金正大初年,以其精于律学而首选入仕,官至户部主事。王恽有才干,品行端正,好学且善于文辞,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等齐名。史天泽领兵攻宋,路

  •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二·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东宫三师表上东宫三师古官也汉独置太子太傅二千石至东汉为中二千石少傅比二千石后亦为二千石魏晋以还虽并设三师而往往不备官大约太师太傅太保为一品下少师少傅少保为二品上髙帝初因胜国之制自太师至宾

  • 卷三百三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三十六八旗大臣年表二十七直省大臣年表八将军都统副都统<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三十六>

  • 吏学指南卷之六·徐元瑞

    狱 讼(争罪曰狱,争财曰讼,《易》注云:&ldquo;反争也。&rdquo;言之于公也,故讼字从言从公也。)雀角鼠牙 言人遭讼,谓之雀角鼠牙之挠。《毛诗?行露》注云:&ldquo;雀有咮而无角,鼠有齿而无牙。&rdquo;故以雀言狱,鼠言讼也。斗

  • 卷六·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六钱塘程川撰易六统论邵易康节易数出于希夷他在静中推见得天地万物之理如此又与他数合所以自乐今道藏中有此卦数【谓魏伯阳参同契魏东汉人】【廖德明録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三·澄观

    现相品第二疏。四分之中已明教起者。四分即举果劝乐生信等分四。以四分科。第一会名举果劝乐生信分。六品分三。初品明教起因缘分。次二品明说法仪式分。后三品正陈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说法仪式。二品经来。此是四

  • 卷第一百一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三若成就法智。彼类智耶。答若得。此中得者。已得名得。谓苦类智现前以后。后诸得言皆准此释。设成就类智彼法智耶。

  • 卷第三之上·大慧宗杲

    正法眼藏卷第三之上 径山大慧禅师 宗杲 集并着语 后学普善庵沙门慧悦校刻 六祖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

  • 却扫编·徐度

    三卷。北宋末南宋初徐度 (生卒年不详)撰。徐度字敦立,应天府谷熟 (今河南商丘东南)人。钦宗朝宰相徐处仁幼子。南渡后,寓居吴兴。绍兴八年(1138)任校书郎,升都官员外郎,累官至吏部侍郎。徐度寓居吴兴时,“地僻且陋,旁

  • 显道经·佚名

    经名:显道经。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述服气理论及方法,并杂有其他养生法。托老子所授,有些内容见于唐代道经,又称“玄中有玄”,不避宋始祖名讳,盖撰于唐五代间。

  • 清代官书记明台湾郑氏亡事·佚名

    四卷。撰著人姓名不详。该书原名《平定海寇方略》,系未刻稿本,民国初年在整理内阁大库档案时发现的。傅孟真因厌恶《平定海寇方略》之名,而改为现名 (但在现名下,仍记有原名)的。本书所记的内容,正如朱希祖在《记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