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者①
——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2),党有庠(3)。术有序(4),过有学(5)。比年入学(6),中年考校(7)。一年视离经辨志(8),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9)。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10)。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11),而远者怀之(12),此大学之道也。记曰(13):“蛾子时术之(1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3)党:五百户为党。庠(xiang):设在遂中的学校。④术(sui):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5)国:京城。学:大学。(6)比年:没年。(7)中年:没隔一年。(8)离经:给经书断句。(9)小成:小有成就。(10)大成:大有成就。(11)说:同
“悦”。(12)怀:向往。(13)记:记言记得事的书。(14)蛾(yi)子:小蚂蚁。术:学习。
【译文】
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原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街土堆成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解】
学习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是一个时间过程,由此设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等,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看到,这些东西在先秦时代已发展的比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们这个文明古国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但是我们发现,儒家讲教育,处处不忘一个“用”字。很难笼统地说“用”是好还是不好,因为“用”(实用)有不同的层面。比如科技就很注重实用,但咱们的古代教育似乎从未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器物层面的东西,总是为古人所蔑视的。直截了当地说,儒家教育所看重的“用”,是统治国家和民众能够的统治术。在他们看来,与统治术无关的东西,都算不得知识和学问,都没有学习和传授的必要。
这样来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该大大折扣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设想,如果照这套思路做下去,全国的学校都该办成政治学校了,学校的目标全变成了培养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一个国家满是政府官员和政治家,是一桩匪夷所思的事,大概也是有点可怕的。
猜你喜欢 大质第三十六·佚名 卷二四·邱濬 卷七·陆陇其 第二章 21·辜鸿铭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1)·戴圣 凡例·梁寅 先进篇第十一·钱穆 成公·成公十八年·左丘明 闵公·闵公二年·左丘明 卷一百一十六(梁三藏曼陀罗仙译)·佚名 贤护分正信品第四·佚名 发扬社会化的佛法·太虚 佛说柰女耆婆经·佚名 卷二 明月禅心·李叔同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