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人类之真幸福须“止恶修善”
──十五年九月在福州会馆讲──
太虚此来头一天,即到贵会馆,共叨扰数天,今日又承各位欢迎,好似旧地重游,格外有一种深厚之意味。而对于各位,又不禁有一种很有情的心理。
讲到佛法,本无可说,即有言说,亦不过随缘而说。今因贵会馆之“福州”两字,遂联想到凡属世界上之人类,无非为求幸福而已;讲佛法亦在使人求得幸福,并希望一州一省一国一世界,均成为有幸福之州省国家世界,人人均成为享幸福之人耳。中国古来有一名词,曰神州,佛称此土曰南瞻部洲,再大而言之,称曰四大部洲。现今地理家分吾人所居之地球为五大洲,可见国或世界,同可以州名之。我们为国民或世界人类造幸福,均可谓之使国及世界成为有幸福之“福州”。故“福州”实为世界人类之所共同希望和要求的。而西洋有一派人生哲学家之主张,“求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目的,亦本乎此意也。
但世人或为家庭、或为社会、或为世界以求幸福,其目的大多相同。不过求幸福之道,往往不能深知,而常因错误而发生许多苦痛。如今日世界之列强,为求己国己族之幸福,而恒不顾他国他族之幸福,压迫之、残杀之、毫无怜惜。又如中国近年来之军阀,为达求私人野心上最大之幸福,彼此残杀,迄无宁岁。彼辈虽欲求幸福,而结果反得其祸,故吾人当明求幸福之正道。
依佛法讲,要求幸福,并不从抢夺残杀而来,乃要人修善求福。所以佛法最注重是要人“止恶修善”。能照此四字作去,世界自可太平无事。盖人类之根本要义,是在保存其生命,故保全生命是人心为善之根本。唯须推己及人,使世界人类均能互相保存生命;凡属损他人生命之事,绝不去作。如此、在儒家谓之为仁心,在佛家谓之为慈悲。以有仁心和慈悲之人,世界人类幸福,始能成就。
诸位都是福州人,可以说都是具有善根福德之人。若将善根福德,推之一省一国一世界,必尽成有幸福之乐土矣。现在诸位,虽在海外经商,而心目中必时时眷念祖国,思将自己之智巧财力尽量以救济。但徒恃智巧财力以救中国,恐不成功;因真要救国救世,必须先有一种根本之道德,以求得人类有了共同相安之生存,然后方有真正之幸福。所以佛法要人“止恶修善”,第一是使世人均知道宇宙含灵,咸同佛性,都与自己是如一的;明乎此,断无有自己愿意杀害自己者,而相杀害之事乃可休止。故佛法之三皈五戒中,第一条即是不杀生。如杀生,则对于仁心有亏,不能止恶。须视众生之苦乐,若自己也苦乐,如是、则与佛说之慈悲相合矣。
平常许多人,一见佛法很高深,便作望洋兴叹之感;而不知佛法即是人生安稳之寄托处,极切实而不空泛,只须守持五戒中之不杀,则人类立刻减少无限纠纷,得到无限幸福。欲救今日乱争之世界,唯在止杀。而止杀之训,佛言最详,人但遵行,便得利益。如此看来,佛法与人生并不疏阔,而随时随地,均有密切之关系。故太虚与诸位最后申言,佛法以“戒杀为首,慈悲为本”!此八字愿诸位努力提倡,则他日之世界,必真成为共享和平幸福之福州矣。(宁达蕴记)(见海刊七卷十期)
猜你喜欢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二卷·佚名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智愚 卷四·佚名 七、赵州洗钵·慧开 又·佚名 卷第二十六·霁仑超永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二之上·李通玄 普陀列祖录·潮音通旭 卷第七十三·霁仑超永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八·澄观 白云端和尚语录卷一·守端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四卷·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论中国佛教史·太虚 卷十一·道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