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36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1);将欲去之,必姑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2)。是谓微明(3)。柔弱胜刚强(4)。鱼不可脱于渊(5),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

【题解】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一些含有辩证法因素的命题,归结为“柔弱胜刚强”这一脍炙人口的著名原则。老子这一系列思想,对法家“术”与“势”的理论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注释:

(1)王弼本如此。诸本大致相同。惟“歙”字,傅、范、景龙、《道德真经》及《韩非子·喻老》所引作“翕”;景福、敦煌、龙兴碑及河上公诸本作“噏”。《释文》作。《说文》:“歙,缩鼻也。”有缩义,故与“张”为对。范应元说:“翕,敛也,合也,聚也。王弼同古本。”足证歙、翕、噏、诸异体,均为通用之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将欲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甲本“强之”上二字损掩,字讹作“拾”。字当亦“歙”、“翕”古写。马叙伦说:“固读为姑且之姑。《韩非子·说林》上引《周书》曰:‘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是其证。下同。”马王堆本甲乙本“姑”省作“古”。

(2)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河上、王、傅与诸唐本,俱作“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夺之”,彭耜、范应元作“取之”。马王堆本“举之”作“与之”,与、举古通用。举与去正为对。后人以下“予之”一本作“与之”,因“与”字叠见,遂臆改上“与”作“兴”,并改“去”作“废”。此处“举”、“予”为韵,“兴”字则失韵矣。(采张松如说)(3)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韩非子·喻老》:“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

(4)河上、王弼如此。傅、范及宋徽宗、邵若愚、林希逸、彭耜诸本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柔弱胜强”。无两“之”字。张松如说:“此盖阐述‘微明’之妙用。能歙之张之,弱之强之,去之举之,夺之予之者,无形而柔弱者也。为其所歙所张,所弱所强,所去所举,所夺所予者,有形而刚强者也。则柔弱之胜刚强也,有必然矣。”

(5)王弼如此。傅、范及《道德真经》,“脱”作“侻”。马王堆本乙本同,“脱”作“说”,古通用。甲本无“可”字。韩非《喻老》所引,“渊”上有“深”字。周如砥本,“于”字作“深”。《后汉书》中,《隗嚣及公孙述列传》及《翟酺传》章怀太子注所引,俱作“鱼不可脱于泉”,盖避唐高祖李渊讳,故改“渊”作“泉”。

(6)河上、王弼如此。唐宋诸本亦多相承作“国”。傅、范及焦竑、周如砥、《道德真经》诸本,“国”字作“邦”。马王堆本甲本作:“邦利器。不可以视人”。乙本作:“国利器,不可以示人”。韩非《喻老》所引作“邦”,《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作“国”。可证古本原作“邦”,入汉,避高祖讳,遂改“邦”作“国”。龙兴碑“之”作“有”,无“以”字。《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韩非《喻老》:“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制君。”张松如说:“‘利器’云者,乃指人君赏罚之权,所以控制臣下者也。前句‘鱼不可脱于渊’,正为此句作喻,意谓若鱼脱于渊,则失去其生机;国之利器示于人,则丧其权势。”按,利器一词,不单指治国的赏罚,还包括治军的策略在内,应释为“治国、治军的策略”。

【今译】

想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想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支持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深沉的预见。柔弱必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治国、治军的策略,不能随便让别人知道。

猜你喜欢
  夏书·五子之歌·佚名
  卷二 二之一·孔颖达
  妄瑕第二十六·佚名
  第十七章 14·辜鸿铭
  卷二十五·黄伦
  卷九·陈深
  卷十九·叶梦得
  论管子轻重上·马非百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冯友兰
  诸漏尽品第十九·佚名
  卷十七·佚名
  佛藏经了戒品第九·佚名
  十五、洞山三顿·慧开
  议印度之佛教·太虚
  卷七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卫元卿·唐圭璋

      元卿,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尝领乡荐。   谒金门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故巢无觅处。   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若使边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齐天乐   填温飞卿南曲   藕花

  • 卷八十三·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八十三 宋 陆游 撰 病起杂言 国不可以无菑眚身不可以无疢疾无菑之国乱或更速无疾之身死或无日昆夷玁狁无害於周之王辟土富国无救於隋之亡壮夫一卧多不起速死未必皆羸尫古来恶疾弃空谷往往

  • 御制题仇逺金渊集·仇远

    宋末元初鸣以诗早年仇白【珽】已名驰却看排次还面目【仇逺在宋末即以诗名其格髙雅往往颉颃古人世所传惟兴观集山村遗稿及近时歙人项梦昶所辑山村遗集其金渊集则不可复覩兹于永乐大典散萹中裒辑各体编为六巻考逺赠士瞻

  • 卷八百七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九招手令亚其虎膺【谓手掌】曲其松根【谓指节】以蹲鸱间虎膺之下【蹲?大指也】以钩戟差玉柱之旁【钩戟头指玉柱中指也】濳虯阔玉柱三分【濳虯无名指也】奇兵

  • 卷二百九·毕沅

      ◎元纪二十七 ∷起柔兆掩茂二月,尽上章摄提格十二月,凡五年。   ○顺帝   至正六年年   春,二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辛未,兴国雨雹,大者如马尾首。   是月,山东地震,七日乃止。   司天监奏:“天狗星坠地,血食

  • 卷一百七十八·毕沅

      ◎宋纪一百七十八 ∷起旃蒙赤奋若正月,尽著雍执徐九月,凡三年有奇。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禥,太祖十一世孙,父嗣荣王与芮,理宗母弟也,嘉熙四年四月九日,生于绍兴府荣邸。初,荣文恭王夫人全氏梦神言:“帝命汝

  • 卷七十五 大中祥符四年(庚戌,1011)·李焘

      起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盡是年五月   春正月丙子,知茂州郭用之言,夷族首領、耆老董瓢等,頃多侵擾,今相率於州北三溪刑牛犬,誓不為寇。   舊制,縣吏能招增戶口者,縣即升等,仍加其俸緡。至有析客戶為主,雖登于籍,而賦稅無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佚名

    正德十四年十一月辛卯朔 上过济宁○户部议直隶淮扬等处灾甚请如抚按官所奏以加徵税之三分暂为蠲免本年兑运粮尽许折银无徵者改拨支运其截留运米如军饷支给有余尽以赈济从之○壬辰南京六科给事中孙懋十三道御史吴铠等

  • 卷二百九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九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齐武帝始亲政水旱不时车骑将军竟陵王子良密启曰臣思水潦成患良田沃壤变为污泽农政告祥因高肆务播植既周继以旱虐

  • 钱法例·佚名

    目录 严禁富户、典铺、盐商囤积钱文,稽察奸商私收贩运出境 新到鹰番与捧番一体通行通用 闽省捐收铜觔制钱酌议章程 严禁富户、典铺、盐商囤积钱文,稽察奸商私收贩运出境 一件再申积钱病民之禁、以平市价、以利民用事。

  • 卷四十六典礼三·冯煦

    呈进方物凡巡抚每年呈进方物二次。定制:每届端阳节,于三月内差武弁。呈徽墨二分,歙砚二分,朱锭一匣,歙县承办。本色宣纸五十张,泾县承办。珠兰茶一箱,雨前茶一箱,休宁县承办。银针茶一箱,雀舌茶一箱,梅片茶一箱,霍山县承办。琴笋

  • 廖奉献女士·周诒春

    廖奉献女士 年二十七岁。生于广州。初学于香港伦敦教会女学。澳门女学。及岭南中学。宣统元年。自费游美。入伍思德大学。习普通文科。民国元年。得广东省官费。入威斯林学校。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入哥仑比亚大学

  • 卷七十八 尚书一·黎靖德

      ◎纲领   至之问:"书断自唐虞以下,须是孔子意?"曰:"也不可知。且如三皇之书言大道,有何不可!便删去。五帝之书言常道,有何不可!便删去。皆未可晓。"〔道夫〕(以下论三皇五帝。)   陈仲蔚问:"'三皇',所说甚多,当以何者为是?"

  • 司隶/庭氏·佚名

    司隶掌管有关五隶官之法,辨别他们的衣服、器物,掌管有关他们的政令。率领五隶官属下的隶民追捕盗贼,从事国都中低贱的事,为百官积聚所需用的器具,凡拘执罪人的事(都用他们去干]。王国有祭祀、接待宾客或丧事,役使隶民从事繁

  • 四十九、安晚附增·慧开

      无门老禅,作四十八则语,判断古德公案。大似卖油饼人,令买家开口接了,更吞吐不得。然虽如是,安晚欲就渠热炉熬上,再打一枚,足成大衍之数,却仍前送似。未知老师从何处下牙。如一口吃得,放光动地。若犹未也,连见在四十八个,都成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唐慧琳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补续  佛升忉利天经二卷 慧琳  道神足变化经四卷 玄应  大树紧那罗经四卷 慧琳  伅真陀罗所问经二卷 玄应  宝雨经十卷 慧琳  宝云经七卷 玄应  阿惟越致遮经三卷 玄应

  •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佛告阿难陀过去七佛正遍知者。亦复随喜宣说佛母明王真言汝当受持。微钵尸如来正遍知者。亦随喜宣说此

  • 卷第五(观世音卷中)·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五(观世音卷中)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千转观世音菩萨心印咒第一(与一切观音菩萨心印咒同) 头指以下四指反叉。向内相捺。左大指屈入头指中间。右大指舒直向内。勿曲。两腕相合。以右大指来去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