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1);将欲去之,必姑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2)。是谓微明(3)。柔弱胜刚强(4)。鱼不可脱于渊(5),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
【题解】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一些含有辩证法因素的命题,归结为“柔弱胜刚强”这一脍炙人口的著名原则。老子这一系列思想,对法家“术”与“势”的理论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注释:
(1)王弼本如此。诸本大致相同。惟“歙”字,傅、范、景龙、《道德真经》及《韩非子·喻老》所引作“翕”;景福、敦煌、龙兴碑及河上公诸本作“噏”。《释文》作。《说文》:“歙,缩鼻也。”有缩义,故与“张”为对。范应元说:“翕,敛也,合也,聚也。王弼同古本。”足证歙、翕、噏、诸异体,均为通用之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将欲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甲本“强之”上二字损掩,字讹作“拾”。字当亦“歙”、“翕”古写。马叙伦说:“固读为姑且之姑。《韩非子·说林》上引《周书》曰:‘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是其证。下同。”马王堆本甲乙本“姑”省作“古”。
(2)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河上、王、傅与诸唐本,俱作“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夺之”,彭耜、范应元作“取之”。马王堆本“举之”作“与之”,与、举古通用。举与去正为对。后人以下“予之”一本作“与之”,因“与”字叠见,遂臆改上“与”作“兴”,并改“去”作“废”。此处“举”、“予”为韵,“兴”字则失韵矣。(采张松如说)(3)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韩非子·喻老》:“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
(4)河上、王弼如此。傅、范及宋徽宗、邵若愚、林希逸、彭耜诸本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柔弱胜强”。无两“之”字。张松如说:“此盖阐述‘微明’之妙用。能歙之张之,弱之强之,去之举之,夺之予之者,无形而柔弱者也。为其所歙所张,所弱所强,所去所举,所夺所予者,有形而刚强者也。则柔弱之胜刚强也,有必然矣。”
(5)王弼如此。傅、范及《道德真经》,“脱”作“侻”。马王堆本乙本同,“脱”作“说”,古通用。甲本无“可”字。韩非《喻老》所引,“渊”上有“深”字。周如砥本,“于”字作“深”。《后汉书》中,《隗嚣及公孙述列传》及《翟酺传》章怀太子注所引,俱作“鱼不可脱于泉”,盖避唐高祖李渊讳,故改“渊”作“泉”。
(6)河上、王弼如此。唐宋诸本亦多相承作“国”。傅、范及焦竑、周如砥、《道德真经》诸本,“国”字作“邦”。马王堆本甲本作:“邦利器。不可以视人”。乙本作:“国利器,不可以示人”。韩非《喻老》所引作“邦”,《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作“国”。可证古本原作“邦”,入汉,避高祖讳,遂改“邦”作“国”。龙兴碑“之”作“有”,无“以”字。《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韩非《喻老》:“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制君。”张松如说:“‘利器’云者,乃指人君赏罚之权,所以控制臣下者也。前句‘鱼不可脱于渊’,正为此句作喻,意谓若鱼脱于渊,则失去其生机;国之利器示于人,则丧其权势。”按,利器一词,不单指治国的赏罚,还包括治军的策略在内,应释为“治国、治军的策略”。
【今译】
想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想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支持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深沉的预见。柔弱必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治国、治军的策略,不能随便让别人知道。
猜你喜欢 夏书·五子之歌·佚名 卷二 二之一·孔颖达 妄瑕第二十六·佚名 第十七章 14·辜鸿铭 卷二十五·黄伦 卷九·陈深 卷十九·叶梦得 论管子轻重上·马非百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冯友兰 诸漏尽品第十九·佚名 卷十七·佚名 佛藏经了戒品第九·佚名 十五、洞山三顿·慧开 议印度之佛教·太虚 卷七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