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首

钦定四库全书

读春秋略记卷首   明 朱朝瑛 撰

总论

春秋大义一言以蔽之曰尊王此人人所知者而圣人委曲维持之深心则未之或知也东迁而後诸侯放恣几不知有王矣桓文出而假王之名以令诸侯圣人予之非徒贵其名也以为此一念之天良未至于澌灭为之别择而表扬之使天下之人衆着于名义此转乱为治之一机也故伐国而请于王则主王臣以明王讨会诸侯而请于王则主王臣以明王会不则其救人也不则其攘夷也皆所以尊王也非然而侵伐会盟皆讥矣是圣人之与桓文非与其伯也与其尊王者而已後之奬桓文者乃云上无明王下无方伯圣人不得已而授之以诸侯夫诸侯者天子之诸侯圣人安得而授之大非春秋尊王之义也黜桓文者又云齐晋名为尊王实则僭王之权乱王之法是亦一楚也则并其好名之志而没之何以激?人之天良而诱进于大道乎随之屯曰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此言人臣之握权而得衆者苟得其道可以转惧而为誉变凶而为功也槩举而黜之岂圣人委曲维持之心哉

读春秋者须观圣人之特笔观其特笔而全书之旨可会而通也于稷之会特书成宋乱恶贿赂之始行也于澶渊之会特书宋灾故惜义理之终不明也世之龌龊者狥利而忘害既足以致天下之乱而一二有志于救时者又不审于轻重缓急之宜往往舍其重而谋其轻舍其急而谋其缓使乱者终不可以治是圣人所大痛也书成宋乱见正身之要焉书宋灾故见辨义之精焉书郑弃其师见楚之所由横书王室乱见乱之所由极凡圣人所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不着于此矣书天王狩于河阳见世道之未尽丧乱者犹可以复治书西狩获麟见天心之未尽灭衰者犹可以复昌则圣人所为知天立命参赞化育之事亦将于此乎始之此数者未可以尽圣人之特笔而特笔之大者已不外於此

以春秋为无褒贬乎则一诸侯也何以忽而称爵忽而称人忽而生称其名以春秋为有褒贬乎则称爵者未必皆褒称人者未必皆贬也为有褒贬之说者比事而考之不免于支离胶扰而不可通为无褒贬之说者若姓氏日月之类舍之可也一切称人称爵称名称字皆无所分别则圣人所云取义者安在无所取义又安用此纷纷异同之称为也在他国之大夫或有所因或有所未详若诸侯之称人王大夫之称氏鲁季友之称字岂有所因亦岂有所未详与近世说春秋者唐荆川季彭山王明逸郝仲舆诸家各有论着非不直捷晓畅然举圣人之微词槩置弗辨惟以为据事直书则既笔削之春秋何以异于未笔削之春秋哉晋韩起聘于鲁见易象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夫既不谬於周礼岂遂不若司马子长或有虚美隐恶以待圣人之直之然而圣人复从而笔之削之者其取义不在褒贬将在何等也圣人盖有褒贬而无褒贬之定例也公羊氏曰不待贬絶而辠恶见者不贬絶以见罪恶也贬絶然後罪恶见者贬絶以见罪恶也斯言得之矣而犹未尽其变何以言之有因其时而变者有因其人而变者有因其事而变者闵僖以前诸侯为政则褒贬常在诸侯而不在大夫文宣以後大夫为政则褒贬常在大夫而不在诸侯此因其时而变者也褒贬之在诸侯者大国小国皆有之褒贬之在大夫者常在大国而不在小国此因其人而变者也在诸侯者不过辞有重轻大抵称爵为重称人为轻重者近于褒轻者近于贬然不待贬而恶见者则亦称爵以着其恶也在大夫者不过辞有详略大抵称名为详称人为略详者近于褒略者近于贬然不待贬而恶见则亦称名以着其恶也此因其事而变者也至于吴楚之称则皆因天下之进退而进退之天下外之则春秋举国号而已天下进之中国则春秋人之又进之而列于诸侯则春秋爵之其称国称人称爵者非以褒贬吴楚盖以着诸侯之得失而明世道之存亡也春秋之作岂为僭逆谋哉此其褒贬之意在于言外又变而难穷者也总之春秋继诗而作诗有美者有刺者有以美而实刺者有属辞在此而取义在彼者春秋褒贬之法亦如是已盖春秋之作非徒彰善瘅恶而已也谨严之中不失温厚恶之小者罪止于下也激切之至反类委蛇恶大而不讨者罪累上也下之以媿夫不肖之人使感于欲并生之之德斯化于为善上之以儆天下之庇乱贼者有以发其深省而耻鸟兽之同群斯共奋于讨恶之义矣非圣人孰能与于此

春秋经史相辅而行史以陈其事经以着其义一笔一削了然可见自鲁史亡而左传作春秋之义多不可解矣赵襄子之卒後孔子五十五年而左氏已举其諡是作于战国时无疑故其书多采他史以附之与经文谬戾而不合其大者莫如赵盾许止弑君而以为不弑君栾书莒仆不弑君而以为弑君千载之下论议纷然终莫能定皆蔽于左氏之说也公谷之疎略益不足言已学者不因经以考传而欲据传以明经于是名实抵牾是非舛错春秋之义愈辨愈晦或起而矫之一切弃去凭臆为说则又失之太悍苟义之可通以传释经可也义之必不可通者不得不以经废传耳至於经文有残缺者有增衍者有舛误者不可尽知今略三传之所异而特举其同者如夏五郭公有秋无冬无冬有月之类此残缺之明证也桓十二年十一月之再书丙戌此增衍之明证也隐三年之书月日前後不合此舛误之明证也其可考者如此必有不止於此者而不可考也又如纪子伯仲孙忌之为缺文襄二十一年二十四年比月日食之为衍文蔡桓侯蔡侯申之为误文此又可以理推而知也其可推者如此必有不止于此者而不可推也安知应书而不书者之非缺?不应书而书者之非衍耶又安知应褒而贬应贬而褒者之非舛耶且公羊谷梁书孔子生左氏书孔丘卒是非春秋之原文明矣以为尊孔子而特书之何以书生者不书卒书卒者又不书生则其意为损益又可知耶所损益者既不可知其书又可尽信耶今姑释其义之可通者而置其所不可通者不敢信传以害经亦不敢执一辞以害全旨据吾意之所可以度圣人之所可未必圣人之可之也据吾意之所否以度圣人之所否未必圣人之否之也燕石宝藏徒作贻笑飞虫弋获庶几有当焉尔

春秋之文万有六千五百余史记自序曰春秋文成数万子长生于秦火之後岂得独见全经要其言必有所据信斯言也则春秋之残缺者几半矣顔师古曰一万之外即可以万言之然不得遂云数万也左氏所记不见于经者甚多其词亦间有类於释经者安知非春秋之逸文乎更可异者张晏云春秋万八千字晏为三国时人其所言春秋之文与今春秋多寡相越之远至于千百则何以解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黎靖德
  卷三十 论语十二·黎靖德
  第十四章 刑措·梁启超
  提要·陈祥道
  春秋大全卷十二·胡广
  卷五十三·程公说
  卷五·李光坡
  文公·文公四年·左丘明
  三 詹姆士的心理学·胡适
  卷一·佚名
  品第十六·佚名
  道行经持品第八·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四·念常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一·智旭
  佛说护净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参寥子诗集卷七·道潜

    宋 释道潜 撰别苏翰林四海窥人物其谁似我公论交容末契许国见深衷渐逺吴天月行披禁殿风玉堂清夜梦觧后过江东送景文交逰尽四海厚我乃无几刘侯躯七尺堂堂信英伟中刚冷如鉄万事肯料理相逢倾盖余眷眷极终始东南久彻警将

  • 毛奇龄·龙榆生

    毛奇龄字大可,又名牲,字初晴,学者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明天启三年(一六二三)生。清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举博学鸿词,援翰林院检讨,预修《明史》。告归,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卒。著书数百卷。精音律,工诗词,有《

  • 巻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遗响卷五      元 胡布 撰五言律诗隐居【十首】扰扰自不静营营谁肯休能闲非俗客入道鲜时流浩气乾坤塞高风海岳秋由来超世士自古在林丘其二安贫宜有素处世欲无言拘束尊名教烦忧念庶蕃衣冠符道

  • 20、男装·蒲松龄

    公子上云前日江城用巴豆得罪了亲友,那周、张二人还不屈他,但连累了王子雅,着实惭愧,又不曾敢出门谢罪。那县前有个茶馆,红梅甚盛,反蒙他请我去赏,心中越法讨愧的紧! [耍孩儿]他携酒到俺家,巴豆汤来连累他,汗珠叫我通身下。约有

  • ●卷上·姚汝能

      安祿山,營州雜種胡也,小名軋犖山。母阿史德氏[1],為突厥巫,無子,禱軋犖山,神應而生焉。是夜赤光傍照,羣獸四鳴,望氣者見妖星芒熾落其穹廬。時張韓公使人搜其廬,不獲,長幼並殺之。祿山為人藏匿,得免。怪兆奇異不可悉數,其母以為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宝训卷之二·刘健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接大臣○弘治十年三月甲子经筵毕上遣太监韦恭

  • 卷之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吕思勉

    南北朝的对立,起于公元420年宋之代晋,终于公元589隋之灭陈,共170年。其间南北的强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败及侯景的乱梁为两个重要关键。南朝的治世,只有宋文帝和梁武帝在位时,历时较久。北方的文野,以孝文的南迁为界限,其治乱

  •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司马迁

    张凤岭 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两位著名秦国将领白起和王翦的合传。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白起和王翦起了重要作。传文全面、简要地记述了他们的事迹:白起是秦昭王时的国尉,精于用兵,屡战获胜,夺取韩、赵

  • 卷二百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帝系考皇族【臣】等谨按马端临考历代皇族止标大略其於宋代亦惟书某字辈若干人未尝一一数其命名稽其世系而胪列之也况当末季天属絶少求诸史文

  • 卷八、明南渡三帝及监国鲁王·黄鸿寿

    顺治元年,夏五月,明史可法等奉福王由嵩监国南京。王神宗孙,福王常洵子也。时北京凶问至南都,诸大臣议立君,凤督马士英移书兵部、尚书史可法及侍郎吕大器,谓王于次序当立,可法以潞王常淓贤。持未决,而士英与诚意伯刘孔昭等密饬

  • 卷七 述史篇·王通

    子曰:“太熙之后,述史者几乎骂矣,故君子没称焉。”楚公作难,贾琼去之。子曰:“琼可谓立不易方矣。”温彦博问知。子曰:“无知。”问识。子曰:“无识。”彦博曰:“何谓其然?”子曰:“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彦博退告董常。常曰:“深乎

  • 第十四章 16·辜鸿铭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辜讲提到当时最有名的两位国君(晋文公 ,齐桓公 )的性格特征,孔子说:“一个奸猾狡诈、言而无信(相当于当时的弗雷德里克大帝 ) ,另一个言而有信却无任何狡诈伎俩(相当于德国的威廉一世

  • 昭公·昭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夏,叔弓如晋。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冬,公如晋,至河乃复。季孙宿如晋。【传】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

  • 卷第八·佚名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大藏一览第八卷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明秀水居士姚舜渔校缉第七门○功成果登正觉  相好妙用神通(凡四品)。○法身品○三身四智了然明  ○五眼六通无不具三身金光明最胜王经云。一切如来。有三

  • 河南集·尹洙

    诗文别集。北宋人尹洙(1001—1047)撰。二十七卷,附录一卷。洙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圣进土。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曾参与西北边防事。性外刚内和,博学有识度。此集收诗一卷,杂议、杂文二卷,记、序、书等八

  • 平砂玉尺经·刘秉忠

    元代刘秉忠著。刘伯温注解,该书主要讲述了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平砂玉尺经》一书以微妙、精细、不可思议的赋文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逐吉赋》论述消峰及其断言;《天机赋》是论述纳水及其断言。“三赋”的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佚名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咒共十四,印共二十五,与大悲咒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