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所谓『讽』

《诗三百》之后世虽小,然以风为名之辞在后来却变成一种新文体,至汉而成枚马之赋,现在分别叙这一件事之流行。

一、“风”“讽”乃一字

此类加偏旁的字每是汉儒做的,本是一件通例,而“风”“讽”原通尤可证。

《诗序》:“所以风。”《经典释文》:“如字:徐,福凤反;今不用。”按:福风反,即讽(去声)之音。又,“风,风也”。《释文》:“并如字。风上如字,下福凤反。崔灵恩集注本,下即作讽字。刘氏云:动物曰风,托音曰讽。崔云:用风感物则谓之讽。”

《左氏》昭五年注:“以此讽。”《释文》:“本亦作风。”

风读若讽者,《汉书》集注例甚多(从《经籍篡诂》所集),《食货志》下集注,《艺文志》集注,《燕王怿传》集注,《齐悼惠王肥传》集注,《灌婴传》集注,《娄敬传》集注,《梁孝王武传》集注,《卫青传》集注,《霍去病传》注,《司马相如传》集注三见,《卜式传》集注,《严助传》集注,《王褒传》集注,《贾捐之传》集注,《朱云传》集注,《常惠传》集注,《鲍宣传》集注,《韦元成传》集注,《赵广汉传》集注三见,《冯野王传》集注,《孔光传》集注,《朱博传》集注,《何武传》集注,《扬雄传》上集注二见,《扬雄传》下集注三见,《董贤传》集注,《匈奴传》上集注三见,《匈奴传》下集注二见,《西南夷传》集注二见,《南粤王传》集注,《西域传》上集注,《元后传》集注二见,《王莽传》上集注二见,《王莽传》下集注,《叙传》上集注,《叙传》下集注二见,又《后汉·崔琦传》注。按,由此而观,风为名词,讽(福凤反)为动词,其义则一。

二、风乃诗歌之泛名(前已论之)。

《诗·大雅》:“吉甫作诵,其风肆好。”(此雅之称风者)

又《小雅》:“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郑笺以为“风犹放也”,未安;当谓出入歌诵,然后上与湛乐饮酒相配,下与靡事不为相反。

《春秋繁露》:“‘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乐之风也。”(《文王受命》,在《雅》)

《论衡》:“‘风乎雩’,风歌也。”按,此解实通。《论语》何注,风,凉也,无谓。

故《诗》之辞为风,诵之则曰讽(动词);泛指诗歌,非但谓十五国。又以风名诗歌,西洋亦有成例,如arig伊大利文谓风,今在德arie在法air皆用为歌曲之名。

三、战国时一种之诡词承风之名

《史记·滑稽列传》:

威王大诡,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卷鞠,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歌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诡焉。(此虽史公节录,非复全文,然尽是整语,又含韵词,其自诗体来,断然可见也。)

此处之讽乃名词,照前例应为风字。“以风谏焉”,犹云以诗(一种之诡词)谏焉,此可为战国时一种诡辞承风之名之确证。至于求知这样的诡词之风是什么,还有些材料在《史记》《战国策》中:

《战国策》八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令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如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史记》七十四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例如与孟子所辩男女授受不亲诸辞),其陈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郑岂人不足为言耶?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有献讴者,未及试,会先生来。寡人虽屏心,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一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史记》四十六

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悦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悦。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

驺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淳于髡曰:“狶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传合疏罅。”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淳于髡曰:“狐裘虽弊,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驺忌子、淳于髡便是这样的人,他们的话便是这样的话,而这样的话便是风。到这时,风已不是一种狭义的诗体,而是一种广义的诡辞了。《荀子·成相》诡诗尚存全章,此等风词只剩了《战国策》《史记》所约省的,已经把铺陈的话变做仿佛记事的话了。但与枚马赋体一比,其文体显然可见。

四、因此种诡词每以当谏诤之用,战国汉初儒者见到这样的“风”,更把刺诗的观念在解诗中大发达之,例如《关雎》为刺康王宴起之诗等等,于是《诗三百》真成谏书了。瞽献曲,史献言,一种的辞令,每含一种的寓意(欧洲所谓moral),由来必远。然周、汉之间,《诗三百》之解释至那样子者,恐是由于那时候的诡词既以风名,且又实是寓意之辞,以今度古,以为《诗经》之作本如诡诗,遂成孟子至三家之诗学。

五、由这看来,讽字并无后人所谓“含讥带讽”之义,此义是引申而附加者。

六、我疑“论”“议”等最初皆是一种诡诗之体,其后乃变成散文。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

此处之论,谓理;议,谓谊;辨,谓比。犹云六合外事,圣人存而不疏通之;六合内事,圣人疏通而不是非之,春秋有是非矣,而不党其词,以成偏言。这些都不是指文体之名而言。然此处虽非指文体,此若干名之源也许是诡诗变为韵文者。

《九辩》之文还存在,而以辩名之文,尚有存名者。至于论之称,在战国中期,田骈作《十二论》,今其《齐物》一篇犹在《庄子》(考后详)。在战国晚年,荀卿、吕不韦皆著论(见《史记》)。然此是后起之义,《论语》以论名,皆语之提要钩玄处。又《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盗发魏……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左传》诸卜筮本是流行于晋之周易,师为官,春为名,当即传书之人。《左传》卜筮皆韵文诡诗,或者这是论之最早用处吗?

议一字见于《诗经》者,“或出入风议”,应是谓出入歌咏,如此方对下文“靡事不为”。又郑语:“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翳能礼子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韦昭解:“百物草木鸟兽,议使各得其宜。”此真不通之解。上举伯夷能礼,下句当谓伯翳能乐,作诡诗以形容百物,而陈义理,如今见《荀子·赋篇》等。

约上文言,春秋时诡诗之名,入战国而成散文之体。我现在假诡如此,材料尚不足,妄写下待后考之。

七、枚马赋体之由来

汉初年,赋绝非一类。《汉志》分为四家,恐犹未足尽其辨别。此等赋体渊源有自,战国时各种杂诗之体,今存名者尚不少,待后详论之(《文学史讲义》第二篇第十二章)。现在只论枚乘、司马相如赋体之由来。枚赋今存者,只《七发》为长篇,而司马之赋以《子虚》为盛(《上林》实在《子虚》中,为人割裂)。此等赋之体制可分为下列数事。

(一)铺张侈辞。

(二)并非诗体,只是散文,其中每有协韵之句而已。

(三)总有一个寓意(moral)无论陈设得如何侈靡,总要最后归于正道,与淳于髡饮酒,邹忌不如徐公美之辞全然一样。

我们若是拿这样赋体和《楚词》校,全然不是一类;和《宋玉赋》校,词多同者,而体绝不同;若和齐人讽词校,则直接之统续立见。枚马之赋,固全是战国风气,取词由《宋玉赋》之一线,定体由《讽词》之一线,与《屈赋》毫不相于者也。淳于髡诸驺子之风,必有些很有趣者,惜乎现在只能见两篇的大概。

贾谊《惜誓》云:“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遗风”二字难解。及观《淮南·原道训》云:“目观体羽武象之乐,耳听滔朗奇丽激掺之音,扬郑卫之浩乐,结激楚之遗风”。知所谓遗风,正是歌诗,可为此说益一证也。

猜你喜欢
  哀公问五义第四十·戴德
  附录一 传赞·王符
  卷十九·乾隆
  卷三十八·鄂尔泰
  第一卦:《乾卦》·佚名
  第33章·老子
  卷十六·高闶
  卷七十七·顺治
  卷九十六·道世
  華嚴行位七品讀·欧阳竟无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四·佚名
  雪窦小志序·太虚
  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太虚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下编·林庚白

    林文字时爽,福建闽侯人,闽中名宿希村先生子,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首也。希村先生博极群书,所为骈体文,兼有六朝盛唐人之胜,诗词亦工。与先君子叔衡先生、同邑杨子恂先生、张珍午先生等称十才子,亦或呼之为“十躁”,盖

  • 卷六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十七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十二接武【下】戎昱采莲曲虽聴采莲曲讵识采莲心漾檝爱花逺回船愁浪深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隂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云梦故城秋望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

  • 卷二·杨载

    钦定四库全书杨仲弘集卷二     元 杨载 撰送凌吉叟大江风雨暗此日送行舟会合能无间携离秖自愁弃繻才足恃题柱志初酬请看秋鸿举冥冥独未休又末俗唯无侣吾儒气亦卑相从谋饮食那复敬师资衆已欺王式吾犹信不疑可

  • 卷二·朱昆田

    得耕客都下書云「首夏歸桃鄉」,喜而賦此去歲送君桃葉渡,紛紛雨雪江城暮。今歲憶君梅花溪,落紅如雨成春泥。一春飽聽雞頭鶻,為怕愁多睡連月。陌上開殘似面花,水邊不見湔裙襪。桃鄉寂寂無人煙,古水百折流涓涓。吳牛兩具犁兩架

  • 列传第六十四 孝义下·李延寿

    滕昙恭 陶季直 沈崇傃 荀匠 吉翂 甄恬 赵拔扈 韩怀明 褚修 张景仁 陶子锵 成景隽 李庆绪 谢蔺 殷不害 司马暠 张昭时有徐普济者,长沙临湘人。居丧未葬,而邻家火起,延及其舍。普济号恸伏棺上,以身蔽火。邻人往救之,焚炙已闷

  • 卷三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三·脱脱

        张九成 胡铨 廖刚 李迨 赵开   张九成,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游京师,从杨时学。权贵托人致币曰:"肯从吾游,当荐之馆阁。"九成笑曰:"王良尚羞与嬖奚乘,吾可为贵游客耶?"   绍兴二年,上将策进士,诏考官,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五、大逆不道的吕留良真·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开蒙书,叙道统,只该叙到吕子止”等语。曾静以孔子比吕留良,推尊诵法,心悦诚服之至,确是何见?曾静还是只就吕留良之著述文章因而信服,或是别有他故?今又极口痛斥吕留良

  • 卷二百三十七·杨士奇

    永乐十九年夏五月壬戌朔给授阳武侯薛禄惠安伯金玉永顺伯薛斌鉄券并封赠其三代诰命 上谓禄等曰卿等事朕久勤劳亦多所以致此不易矣但人情位高易骄禄厚宜侈宜思得之不易保之维艰则安荣始终传及后嗣勉之勉之○命第一

  • 第四一四认充结状光绪二年五月一二二一七--四·佚名

    九芎林街庄总理姜荣椿认充结状具认充状人竹北一保九芎林街姜荣椿,今当大老爷台前结认,椿等一保等庄绅耆詹国和等,保举椿承顶刘世珍身故、已无总理、佥请接充旧缺归一总理之额,专管九芎林一带内外各庄

  • 一一九五 总管内务府奏将誊录恭安列入本府议叙初次一等班内补用折·佚名

    一一九五 总管内务府奏将誊录恭安列入本府议叙初次一等班内补用折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二日总管内务府谨奏,为奏闻事。据吏部咨称,准四库全书处将该馆之赶足正课、余课人员分别等第,咨送到部,填写亲供履历。内有列为一等之

  • 卷九十九中·班固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九中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韍上太皇太后【师古

  • 放下什么·佚名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ldquo;放下!&rdquo;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ldquo;放下!&rdquo;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

  • 入阿毗达磨论卷下·佚名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即欲瀑流加无明名欲取。有三十四物。谓贪嗔慢无明各五疑四缠十。即有瀑流加无明名我语取。有四十物。谓贪慢无明各十疑

  •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一·慧沼

        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  十力五眼大圣雄  为物求法无边劫  八万四千妙宝藏  咸契其真胜彼岸  随机诠显各令鉴  故号能仁为法王  佛日权隐涅槃山  正教随潜慧眼灭  十地三贤诸圣众  愍物护

  • 卷第十·如卺

    禅宗正脉卷第十 南岳临济宗 【标】杨岐方会禅师 少警敏。及冠不事笔砚。系名征商课。最坐不职。乃宵遁。入瑞州九峰。恍若旧游。眷不忍去。遂落发。每阅经。心融神会。能折节扣参老宿。慈明自南源。徙道吾石霜。师皆

  • 次柳氏旧闻·李德裕

    或称《柳氏旧闻》、《明皇十七事》。笔记。唐李德裕(787—849)撰。一卷。德裕有《李文饶文集》已著录。该书系作者笔录传闻而成。首传自史臣柳芳,曾亲与内侍高力士谈及玄宗及其太子(肃宗)时宫廷旧闻十七事,或撰成书而佚

  • 甲申核真略·杨士聪

    史籍。明末清初杨士聪撰。一卷。杨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历官右谕德。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杨士聪仰药不死,为义军所执;后义军败出北京,他弃家南奔,最后卒于常州。鉴于方以智、陈琯等

  • 伏淫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此即中阿含行欲经。内容记述给孤独长者分别说明求财与受用之胜劣不同。此处之‘淫’,非指色欲,而指非法求财,荡然无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