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杨仲弘集卷二     元 杨载 撰

送凌吉叟

大江风雨暗此日送行舟会合能无间携离秖自愁弃繻才足恃题柱志初酬请看秋鸿举冥冥独未休

末俗唯无侣吾儒气亦卑相从谋饮食那复敬师资衆已欺王式吾犹信不疑可怜如鷃雀扰扰在藩篱

初阳台望月

彩云相幂历华露共婵娟在水浑疑堕当空孰使悬潜虬精魄动宿鹤羽毛鲜寂寂丹台夜相从讶得仙次韶卿壬寅元日又三日闻游人颇盛之作韵

堂堂宵雨过栗栗晓寒仍献岁人同得东郊事复兴杜门疑我拙有句爱君能且验临堦草从今日渐增

寄刘师鲁

好在刘公子遨游兴若何江湖劳怅望岁月剧奔波迹寄天涯远诗传海内多前贤题咏处一一为经过

想君游宦处正值洞庭湖落日波涛壮晴天岛屿孤舟航通汉沔风物览衡巫天下文章敝非君孰起予

龙井

元造生羣物唯龙德最灵作霖苏亢旱取水竭沧溟变化无留迹蜿蜒善养形壮哉吾羡汝一跃上青冥

赠吾子行

春雨连城濶春云暎户多长衢方淖泞小水亦风波慎独能如此思君可若何便当乘兴去着屣一相过

东阳十题

焦桐

只作全生计唯存半死心刍荛犹不置斤斧重相寻遂使煁焦釜谁为爱古琴有材不足恃愁絶念知音

蠧简

往古韦编在何年始汗青蠧虫深卜宅科斗少成形泯灭阽秦火搜罗出汉廷斯文天未丧不敢望全经

破砚

彼美端溪石家藏岁月多廉隅皆破缺筋力尽研磨玉亦坚而已星如粲者何向来曾自诡持用掇高科

残画

断裂无边幅华堂弃置余苍松深踞地白鹤上凌虚风格犹森若丹青总翳如苦心絶人事谁见用功初

旧劒

匣里雌雄劔通神世所闻潜精依厚地吐气切高云亦有蛟龙害宁无星斗文不逢雷焕识埋没复何云

尘镜

收藏无宝匣叹息网丝悬孰使明为暗如观丑胜妍玉台终寂寂金鹊尚翩翩政讶开元日虚将盛事传

废檠

二尺书檠在如今久弃捐鱼膏虽有焰蠧简独无缘墙下偕遗砾窗间带旧烟却观提挈处辛苦悔当年

败裘

寂寞牛衣子能无敝緼袍尘埃须浣濯虮蝨费爬搔意味存鸡肋寒凉视马毛千金既锁铄犹听朔风号

断碑

摩挲不成读上有藓斑斑字画锺王辈文章汉魏间龟趺凋贔屭螭首落孱顔渤海神明远今同磑石顽

卧钟

汉殿经焚後?然卧草中雕残牙板废锈澁土花蒙追蠡难陈力华鲸不奏功待贤初设簴想见古人风

送屠存博

君往金陵郡於予亦有闻海环平野尽山出大江分未召元司马谁怜郑广文自今师道立章荐必纷纷

江左知名士唯君德最淳明经初试吏食禄可荣亲矫矫能违世栖栖直为贫朝廷求俊乂未易舍斯人

渡江寄俞仲连

舟济大江濆中流日欲曛卤翻沙际雪潮落渡头云鲸跃常知候鸿飞不乱羣颇思论胜槩把酒莫如君

奉题伯父双峰樵隐

山出双峰秀溪流一派清土风存礼让人事省将迎路逐高低过田随早晚耕家林有如此南望每关情

童稚离桑梓犹能忆故山云峰乘白脚藓石露苍顔揷架诗书富应门礼义闲緑林遗我恨囘首泪阑珊

石树盘根瘦沙溪激浪清竹间看犊卧木末见人行穑事常分力樵歌辄和声从来携杖处不碍白云生

山曲两三家相过路不赊对门开竹迳临水种梅花酒熟留人醉诗成任客夸时时谈旧事相看鬓垂华

草满三春緑山留万古青呼儿欣解意应俗惮劳形采菌敲寒木收鱼炤夜汀秖应老崖谷束带尚论经

赠方韶父处士

蜀郡苏明允襄阳孟浩然成名兼二子得句诧羣贤口絶人间事身如物外仙卓然能有此未信独无传

古贤皆眇邈不意见斯人得趣时时好吟诗句句新挐舟来访友览胜辄经旬别业稠山下归欤愿比隣

和孟东野题崑山寺

兰若负崑冈凿崖安佛牀梯云石磴滑入厨泉水香旦寒鸟相聚月黑龙放光舟行苦局促幸憩殊胜场

送方韶父先辈游五湖

萧萧垂素发渺渺泛沧波过眼江山好离家日月多诗名终不朽世事复如何一往五湖上苍茫问钓蓑

和张仲实之吴兴舟行杂咏

水程通百里云树隔千层鹤发欢相见龙门羡独登文辞无乃壮桮杓尚能胜仰止情何极吾为附骥蝇

风流须我辈邂逅及斯时道术怀经济文章出笑嘻由来天下士絶异里中儿它日金闺彦娟娟想翠眉

杨仲弘集卷二

猜你喜欢
  卷六百六十七·彭定求
  王以宁·唐圭璋
  卷四十六·阮阅
  第二十五出 煎茶·陆采
  第二十三出 陷关·洪昇
  提要·寒山
  卷227 ·佚名
  卷199 ·佚名
  提要·迺贤
  卷二百十六·陈思
  卷二百十四·曹学佺
  卷七十七·陈元龙
  卷二百三十·佚名
  淳熙稿卷四·赵蕃
  李莱老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陆倕诗集·陆倕

    《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 终南邻汉阙,高掌跨周京。复此亏山岭,穹窿距帝城。当衢启珠馆,临下构山楹。南望穷淮溆,北眺尽沧溟。步檐时中宿,飞阶或上征。网户图云气,龛室画仙灵。副君怜世网,广命萃人英。道筵终后说,銮辔出郊坰

  • 卷四十七·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四十七    元 方回 编释梵类 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释氏之炽於中国久矣士大夫靡然从之适其居友其徒或乐其说且深好之而研其所谓学此一流也至唐韩昌黎始辞而辟之其送文畅澄观灵师惠师虽

  • 刘商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字子厦,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 古 意 刘商 连晓寝衣冷, 开帷霜露凝。 风吹昨夜泪, 一片枕前冰。 刘商诗鉴赏 闺怨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前人及当时诗人

  • 汉制攷卷一·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周礼胥徒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衞士矣 疏衞士亦给徭役故举汉法况之贡禹传诸离宫及长乐宫衞可减太半寛繇役膳夫注今时美物曰珍膳酒人注奄今谓之宦人 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

  • 卷一百二十四·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四宋 赵汝愚 编兵门民兵下上哲宗论保甲之害    王岩叟臣窃以保甲之法行之累年朝廷固已知人情之所共苦而前日下诏蠲疾病汰小弱释第五等田不及二十亩者省一月之六教而为三日之并

  • 卷三十七·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七蔺地善後机宜疏【天启四年】   朱燮元臣谨题为恭报蔺地情形与善後机宜仰祈圣裁以期安攘事先是臣切责五路将吏逼进龙场擒酋扫穴又虑酋党惧

  • 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第二十四·晏婴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榖,其县十七,着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以为其子孙赏邑。寡人不足以辱而先君,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晏子辞曰:“昔圣王论功而赏贤,贤者得之,不肖者失之,御德修礼,无有荒怠。今事君而免

  • 卷十七【起文公元年尽四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十七【起文公元年尽四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逹疏文公【音义】【陆曰文公名兴僖公子母声姜諡法慈惠爱民曰文忠信接礼曰文】【疏】【正义曰鲁世家文公名兴僖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林语堂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语译人民若饱受虐政苛刑到了不怕死的地步,以死来威胁他又有何用?假使人民怕死,一有作

  • 卷十九·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卷十九    宋 时澜 撰大诰第九       周书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黜殷作大诰武王灭殷而存其后故立武庚禄父于卫使管叔蔡叔霍叔监之谓之三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三监挟武

  • 万有皆因缘所生·太虚

    一 引言 甲 习俗的迷信非佛教 乙 佛教的消极非本质 丙 空与唯识等亦附加义二 析名 甲 万有 乙 因与缘 丙 生三 立宗 甲 各因引果之先后熏起续断与唯识 乙 众缘合成之违顺消长泛要与皆空 丙 因缘

  • 华严经问答下卷·法藏

    法藏撰问。十地中配当五乘义为何义耶。答。寄三乘教为欲生信解故。所说位地中。十地证实法性之处故。约此为显普法无尽十地中具足一切五乘三乘等法。无不在于此。故作如是说。问。其准相云何。答。初地准人乘。二地准

  •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1936年出版。小说故事简单,主要描写作家哈里陪同情人海伦来到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附近游猎,不慎把腿擦破了,开始没在意,后严重起来,但没能得到及时治疗,终于患了绝症坏疽病,死在荒寂

  • 练兵实纪·戚继光

    中国古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明代戚继光著,成书于隆庆五年(1571年)。 共9卷,附杂集6卷。现存有明刻本,清代以来有众多的抄本和刻印本,多种丛书亦收录。全书可分为练卒和练将两大部分。正集一至四卷为练伍法、胆气

  • 钦定叶韵汇辑·梁诗正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是书字数及部分皆仍《佩文诗韵》之例,惟以今韵之离合别古韵之异同,如江韵独用,则一韵为一部,东冬两韵同用,则两韵为一部,支微齐三韵同用则三韵为一部。每部皆附叶韵,略如吴棫之 《韵补》。只是《韵

  • 茗柯词·张惠言

    清词别集。张惠言撰。1卷。收词46阕。张惠言反对当时统治词坛的浙江词派末流那种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之作,提出填词应该效法“诗之比兴”之义、“意内而言外”和“缘情造端”(《词选序》)的主张,强调词要有一定的社会

  • 禅行三十七品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明少时修三十七品,亦非愚痴食人信施,何况能多。

  • 所欲致患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五所欲造成之忧患痛苦。内容叙述诸比丘入舍卫城乞食时,逢诸外道异学等问彼五阴六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等苦患之因;诸比丘遂诣佛所请示,佛告以五所欲产生之因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