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地第十二

〔释文〕以事名篇。

〔疏〕黔首卒隶,其数虽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无心因任,允当斯位。

〔释文〕人卒尊忽反。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注〕以德为原,无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谢,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夫君主人物,必须以德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释文〕君原原,本也。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注〕任自然之运动。

〔疏〕玄,远也。古之君,谓三皇已前帝王也。言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也,盖何为哉!此引古证今,成天德之义也。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

〔注〕无为者,自然为君,非邪也。

〔疏〕以虚通之理,观应物之数,而无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当于正道。

〔释文〕非邪也似嗟反。本又作「为」。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注〕各当其分,则无为位上,有为位下也。

〔疏〕夫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事,尊卑劳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观察,分义分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

〔注〕官各当其所能则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优劣,能受职则物无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以道汎观,而万物之应备。

〔注〕无为也,则天下各以其无为应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备足;或走或飞,咸应其用;不知所以,岂复措心!故以理徧观,则庶物之应备。行于义,不可乖德;虽有此德,理须法道虚通;(故)[虽]曰虚通,终归自然之术。斯乃理事相包,用不同耳。是故示本能摄末,自浅之深之义。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

〔疏〕夫兼天所以无为,兼道所以无欲。故古之帝王养畜羣庶者何为哉?盖无欲而苍生各足,无为而万物自化也。渊静而百姓定。

〔疏〕一人垂拱而玄默,百姓则比屋而可封。故老经云:「我好静而民自正。」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

〔疏〕一,道也。夫事从理生,理必包事,本能摄末,故知一万事毕。语在西升经,庄子引以为证。

〔释文〕记曰书名也。云老子所作。无心得而鬼神服。」

〔注〕一无为而羣理都举。

〔疏〕夫迹混人间之事,心证自然之理,而穷原彻际,妙极重玄者,故在于显则为人物之所归,处于幽则为神鬼之所服。不利货财,委之万国,岂容拘束入己,用为私分也?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

〔注〕忽然不觉荣之在身。

〔疏〕覆育黔黎,王领天下,而推功于物,忘其富贵,故不以己大而荣显也。

〔释文〕不以王于况反。下「王德」并同。显则明。

〔注〕不显则默而已。

〔疏〕明,彰也。虽坐汾阳,丧其天下,必也显智,岂曰韬光也?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注〕蜕然无所在也。

〔疏〕忘于物我,故万物可以为一府;冥于变化,故死生同其形状。死生无变于己,况穷通夭寿之间乎!

〔释文〕蜕然始锐反,又音悦。测,乃是神之精妙。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

〔注〕我确斯而都任彼,则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无,而接物无方,随机称适,千差万品,求者即供。若县镜高堂,物来斯照也。

〔释文〕而供音恭,本亦作「恭」。确苦学反。斯音赐,又如字。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脩远。」

〔注〕皆恣而任之,会其所极而已。

〔疏〕骋,纵也。宿,会也。若夫体故至无,所以随求称适,故能顺时因任,应物多方,要在会归,而不滞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长,乃至脩远,恣其来者,随彼机务,悉供其求,应病以药,理无不当。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动,位在北方。譬迷心缘镜,闇无所照,故言赤水北也。崑丘,身也。南是显明之方,望是观见之义,玄则疏远之目,珠乃珍贵之寳。欲明世间羣品,莫不身心迷妄,驰骋耽着,无所觉知,闇似北方,动如流水,迷真丧道,实此之由。今欲返本还源,祈真访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还归表其复命。故先明失真之处,后乃显得道之方。所显方法,列在下文。

〔释文〕赤水李云:水出崑仑山下。还归音旋。玄珠司马云:道真也。使知索之而不得。

〔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故绝虑不可以心求也。

〔释文〕使知音智。注及下皆同。索之所白反。下同。使离朱索之而不得。

〔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

〔注〕聪明喫诟,失真愈远。

〔疏〕喫诟,言辨也。离言不可以辨索。

〔释文〕喫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喫诟,多力也。

〇典案:「喫诟」无多力义。淮南子人间篇「故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捷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许注:捷剟,疾利搏,善拾于物。脩务篇「离朱之明,攫掇之捷」,高注:攫掇,亦黄帝时捷疾者也。庄子此文之「喫诟」,疑是「捷剟」、「攫掇」之声转。「捷剟」、「攫掇」,皆疾利、捷疾之义。司马注非。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疏〕罔象,无心之谓。离声色,绝思虑,故知与离朱自涯而反,喫诟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无心,独得玄珠也。

〇典案:「象罔」当为「罔象」。文选舞赋注、御览八百三引并作「罔象」,是其证。疏亦作「罔象」,是成所见本未倒。文选广绝交论注引作「乃使象罔,求而得之」,当是异本。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离娄迷性,恃明目而丧道;轩辕悟理,叹罔象而得珠。勖诸学生,故可以不离形去智,黜聪隳体也?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疏〕已上四人,并是尧时隐士。厌秽风尘,怀道抱德,清廉洁己,不同人世。尧知其贤,欲让天下。庄生示有承禀,故具列其师资也。

〔释文〕王倪徐五兮反。被衣音披。

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

〔注〕谓为天子。吾藉王倪以要之。」

〔注〕欲因其师以要而使之。

〔疏〕配,合也。藉,因也。尧云:啮缺之贤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遥能屈致。情事不决,故问许由。

〔释文〕要之一遥反。注同。务。

〔疏〕方将顾盼四方,抚安万国,令彼之氓黎,应我之化法。

〔释文〕令应力呈反。方且应衆宜。

〔注〕将遂使后世不能忘善,而利仁以应宜也。

〔疏〕用一己之知,应衆物之宜,既非无心,未免危殆矣。方且与物化

〔注〕将遂使后世与物相逐,而不能自得于内。

〔疏〕将我己知,施与物衆,令庶物从化。物既失之,我亦未得也。而未始有恒。

〔注〕此皆尽当时之宜也。然今日受其德,而明日承其弊矣,故曰未始有恒。

〔疏〕以智理物,政出多门,前荷其德,后遭其弊,既乖淳古,所以无恒。夫何足以配天乎?,有无一时,动寂相即,故可为君中之君,父中之父。所为穷理尽性,玄之又玄,而为衆父之父,故其宜矣。故郭注云:「衆父父者,所以迹也。」治,乱之率也。

〔注〕言非但治主,乃为乱率。

〔疏〕率,主也。若用智理物,当时虽治,于后必乱。二涂皆以智为率。

〔释文〕治乱直吏反。注同。之率色类反。注同。又色律反。北面之祸也。

〔注〕夫桀、纣非能杀贤臣,乃赖圣知之迹以祸之。

〔疏〕桀、纣赖圣知以杀贤臣,故圣知是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注〕田桓非能杀君,乃资仁义以贼之。

〔疏〕田桓资仁义以杀主,故仁义南面之贼。注云「田桓非能杀君,乃资仁义以贼之。」

〔释文〕杀君音试。本又作「弒」,音同。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

〔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嘻,叹声也。封人见尧有圣人之德,光临天下,请祝愿寿富,多其男子。

〔释文〕华胡化反,又胡花反。司马云:地名也。封人司马云:守封疆人也。曰嘻音熙。请祝之又反,又州六反。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疏〕夫富、寿、多男子,实为繁挠,而能体之者,不废无为。故寄彼二人,明兹三患。辞让之旨,列在下文。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疏〕前之三事,人之大欲存焉。女独致辞,有何意谓?

〇典案:「女独不欲,何邪」,治要引作「汝独不用何」。

〔释文〕女独音汝。后同。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疏〕夫子嗣扶疏,忧惧斯重;财货殷盛,则事业实繁;命寿延长,则贻困辱。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所以并辞。

〇典案:御览八十引作「多富则多事,多寿则多辱」。治要引「是三者」下有「皆」字,「德」作「意」,无「也」字。非有,殃辱之事,曾何足云!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

〔疏〕请言既讫,封人于是去之。尧方悟其非,所以请问。封人曰:「退已!」

〔疏〕所疑已决,宜速退归。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

〔疏〕伯成子高,不知何许人也,盖有道之士。

〇典案:御览八十引「尧」上有「及」字。

〔释文〕伯成子高通变经云:老子从此天地开辟以来,吾身一千二百变,后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疏〕唐、虞之世,南面称孤,逮乎有夏,退耕于野。出处顿殊,有何意谓?,是以虽有天下而不与焉,斯乃有而无之也。故考其时而禹为最优,计其人,则虽三圣,故一尧耳。时无圣人,故天下之心,俄然归启。夫至公而居当者,付天下于百姓,取与之非迹以明绝圣弃智者耳。

〇典案:吕氏春秋长利篇作「无虑吾农事」,新序节士篇作「无留吾事」,「落」、「虑」、「留」皆声之转。

〔释文〕阖本亦作「盍」,胡腊反。无落落,犹废也。俋俋徐于执反,又直立反。李云:耕貌。一云:耕人行貌。又音秩,又于十反。字林云:勇壮貌。

〇典案:御览八十引注云:「音蛰」。治成直吏反。能间间厠之间。不与音豫。侗音洞,又音同。道也,有一之名,而无万物之状。

〇典案:疏「一应道也」,不词。御览天部引「应」作「谓」,疑当从之。物得以生,谓之德。

〔注〕夫无不能生物,而云物得以生,乃所以明物生之自得,任其自得,斯可谓德也。

〔疏〕德者,得也,谓得此也。夫物得以生者,外不资乎物,内不由乎我,非无非有,不自不他,不知所以生,故谓之德也。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

〔疏〕虽未有形质,而受气以有素分,然且此分脩短,慤乎更无间隙,故谓之命。

〔释文〕有分符问反。无闲如字。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疏〕留,静也。阳动阴静,氤氲升降,分布三才,化生万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谓之形也。

〔释文〕留动「留」或作「流」。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注〕夫德、形、性、命,因变立名,其于自尔,一也。

〔疏〕体,质。保,守也。禀受形质,保守精神,形则有丑有妍,神则有愚有智。既而宜循轨则,各自不同,素分一定,更无改易,故谓之性也。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

〔注〕恒以不为而自得之。

〔疏〕率此所禀之性,脩复生初之德,故至其德处,同于太初。同乃虚,虚乃大。

〔注〕不同于初而中道有为,则其怀中故为有物也,有物而容养之德小矣。

〔疏〕同于太初,心乃虚豁,心既虚空,故能包容广大。合喙鸣。

〔注〕无心于言,而自言者,合于喙鸣。

〔疏〕喙,鸟口也。心既虚空,迹复冥物,故其说合彼鸟鸣。鸟鸣既无心于是非,圣言岂有情于憎爱?

〔释文〕喙丁豆反,又充芮、喜秽二反。喙鸣合,与天地为合。

〔注〕天地亦无心而自动。

〔疏〕言既合于鸟鸣,德亦合于天地。天地无心于覆载,圣人无心于言说,故与天地合也。其合缗缗,若愚若昏。

〔注〕坐忘而自合耳,非照察以合之。

〔疏〕缗,合也。圣人内符至理,外顺羣生,唯迹与本,罄无不合,故曰缗缗。是混俗扬波,同尘万物,既若愚迷,又如昏暗。又解:既合喙鸣,又合天地,亦是缗缗。

〔释文〕缗缗武巾反。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注〕德玄而所顺者大矣。

〔疏〕总结已前,叹其美盛。如是之人,可谓深玄之德,故同乎太初,大顺天下也。音宇。司马云:辩明白若县室在人前也。易见以豉反。若是则可谓圣人乎?」

〔疏〕结前问意。如是之人,得为圣否?率性而动,天机自张,非犹主教。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

〔注〕天物皆忘,非独忘己,复何所有哉?

〔疏〕岂惟物务是空,抑亦天理非有。唯事与理,二种皆忘,故能造乎非有非无之至也。

〔释文〕复何扶又反。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注〕人之所不能忘者,己也。己犹忘之,又奚识哉!斯乃不识不知,而冥于自然。

〔疏〕入,会也。凡天下难忘者,己也,而己尚能忘,则天下有何物足存哉?是知物我兼忘者,故冥会自然之道也。,谁敢不和!

〔释文〕不辑音集。尔雅云:和也。又侧立反。郭思鱼反。

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注〕必服恭俭,非忘俭而俭也;拔出公忠,非忘忠而忠也。故虽无阿私,而不足以胜矫诈之任也。

〔疏〕局局,俛身而笑也。夫必能恭俭,拔出公忠,此皆伪情,非忘淡者也。故以此言为南面之德,何异乎螳蜋怒臂,以敌车辙?用小拟大,故不能任也。

〔释文〕局局其玉反。一云:大笑之貌。螳螂音堂郎。车轶音辙。不胜音升。注同。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

〔注〕此皆自处高显,若台观之可覩也。

〔疏〕夫恭俭公忠,非能忘淡,适自显燿以炫衆。人既高危,必遭隳败,犹如台观峻耸,处置危县,虽复行李观见,而崩毁非久。

〔释文〕自为遽其据反。本又作「处」。观台古乱反。注同。多物将往。

〔注〕将使物不止于本性之分,而矫跂自多以附之。

〔疏〕观台高迥,人竞观之,立行自多,物争归凑。投迹者衆。」

〔注〕亢足投迹,不安其本步也。

〔疏〕显燿动物,物不安分,故举足投迹,企踵者多也。,思量不悟,所以汒然矣。

〔释文〕觑觑许逆反,又生责反。或云:惊惧之貌。汒若本或作「芒」,武刚反。郭武荡反。虽然,愿先生之言其风也。」

〔疏〕风,教也。我前所陈,深为乖理,所愿一言,庶为法教。

〇俞樾曰:「风」当读为「凡」,犹云言其大凡也。「风」本从「凡」声,故得通用。治天下,大顺羣生,乘其自摇而作法,因其自荡而成教。是以教成而迹不显,俗易而物不知,皆除灭其贼害之心,而进脩独化之志。不动于物,故若性之自为;率性而动,故不知其所由然也。举,皆也。

〔释文〕举灭举,皆也。闷然音门。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注〕溟涬,甚贵之谓也。不肯多谢尧、舜,而推之为兄也。

〔疏〕溟涬,甚贵之谓也。若前方法,以教苍生,则治合淳古,物皆得性,讵须独贵尧、舜,而推之为兄邪?此意揖让之风,不让唐、虞矣。

〔释文〕岂兄元嘉本作「岂足」。溟亡顶反。涬户顶反。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注〕居者,不逐于外也,心不居,则德不同也。

〔疏〕居,安定之谓也。夫心驰分外,则触物参差;虚夷静定,则万境唯一。故境之异同,在心之静乱耳。是以欲将尧、舜同德者,必须定居其心也。圭反。李云:埒中曰畦。说文云:五十亩曰畦。隧音遂。李云:道也。瓮乌送反。字亦作「瓮」。搰搰苦骨反。徐、李苦滑反。郭忽滑反。用力貌。一音胡没反。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疏〕械,机器也。子贡既见丈人力多而功少,是以教其机器,庶力少功多。辄进愚诚,未知欲否。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械」上有「机」字。又御览百九十七引「不欲」下有「为」字。

〔释文〕有械户戒反,字林作械。李云:器械也。浸子鸩反。司马云:灌也。为圃者卬而视之曰:「柰何?」

〔疏〕柰何,犹如何,谓其方法也。

〔释文〕卬而音仰。本又作「仰」。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疏〕机,关也。提挈其水,灌若抽引,欲论数疾,似泆汤之腾沸,前轻后重,即今之所用桔槔也。

〔释文〕挈水口节反。若抽敕留反。李云:引也。司马、崔本作「流」。数如所角反。徐所录反。泆汤音逸。本或作「溢」。李云:疾速如汤沸溢也。司马本作「佚荡」,亦言其往来数疾,如佚荡。佚荡,唐佚也。槔本又作「桥」,或作「皋」,同。音羔。徐居桥反。司马、李云:桔槔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本「为槔」作「桔槔」,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御览七百六十五、八百二十四引亦并作「桔槔」,与张本合。说苑反质篇字正作「桥」,与释文一本合。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注〕夫用时之所用者,乃纯备也。斯人欲脩纯备而抱一守古,失其旨也。

〔疏〕夫有机关之器者,必有机动之务。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机变存乎胸府,则纯粹素白不圆备矣。纯粹素白不圆备,则精神县境,生灭不定,不定者,至道不载也,是以羞而不为。此未体真脩,故抱一守白者也。

〔释文〕吾师谓老子也。事!」

〔疏〕而,汝也。乏,阙也。夫物各自治,则天下理矣。以己理物,则大乱矣。如子贡之德,未足以治身,何容应聘天下?理宜速往,无废吾业。

〔释文〕无乏乏,废也。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疏〕卑陬,慙怍之貌。顼顼,自失之貌。既被诋诃,颜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复常。

〔释文〕卑陬走侯反。徐侧留反。李云:卑陬,愧惧貌。一云:颜色不自得也。顼顼本又作「旭旭」,许玉反。李云:自失貌。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疏〕反,复也。子贡之门人谓赐为夫子也。向见之人,脩何艺业,遂使先生一覩,容色失常,竟日崇朝,神气不复?门人怪之,所以致问。

〔释文〕向之许亮反。本又作「乡」,音同。后倣此。,同。勑荡反,郭吐更反。达,亦何足识哉?明恍惚深玄,故推之于情意之表者也。

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

〔疏〕谆,淳也。苑,小风也;亦言,是扶摇大风也。滨,涯。大壑,海也。谆芒、苑风,皆寓言也。庄生寄此二人,明于大道,故假为宾主,相值海涯。

〔释文〕谆郭之伦反,又述伦反。芒本或作「汒」,武刚反。李云:望之谆谆,察之芒芒,故曰谆芒。一云:姓名也。或云:雾气也。大壑火各反。李云:大壑,东海也。苑风本亦作「宛」,徐于阮反。李云:小貌,谓游世俗也。一云:苑风,人姓名。一云:扶摇大风也。之滨音宾。苑风曰:「子将奚之?」

〔疏〕奚,何也。之,往也。借问谆芒,有何游往。曰:「将之大壑。」

〔疏〕欲往东海。曰:「奚为焉?」

〔疏〕又问:何所求访。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疏〕夫大海泓宏,深远难测,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闾泄之而不干。以譬至理,而其义亦然。故虽寄往沧溟,实乃游心大道也。

〔释文〕酌焉一本作「取焉」。

〇典案:御览六十七引作「取焉」,与释文一本合。而治也。或音颐,本亦作「颐」,以之反,谓举颐指挥也。迹也,故曰容。

〔疏〕寡欲止分,故财用有余;不贪滋味,故饮食取足;性命无求,故不知所从来也。总结前义,故云德人之容。

〔释文〕德人之容羊凶反。或云:依注当作「客」。

「愿闻神人。」

〔注〕愿闻所以迹也。

〔疏〕德者,神人之迹耳。愿闻所以迹也。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

〔注〕乘光者乃无光。

〔疏〕乘,用也。光,智也。上品神人,用智照物,虽复光如日月,即照而亡。隳体黜聪,心形俱遣,是故与形灭亡者也。此谓照旷。

〔注〕无我而任物,空虚无所怀者,非闇塞也。

〔疏〕智周万物,明逾三景,无幽不烛,岂非旷远!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

〔注〕情尽命至,天地乐矣;事不妨乐,斯无事矣。

〔疏〕穷性命之致,尽生化之情,故寄天地之间,而未尝不逍遥快乐。既达物我虚幻,是以万事销亡。

〔释文〕天地乐音洛。注同。销亡徐音消。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注〕情复而混冥无迹也。

〔疏〕夫忘照而照,照与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将二仪并乐。故能视万物之还原,覩四生之复命,是以混沌无分,而冥同一道也。

〔释文〕混冥胡本反。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

〔疏〕门与赤张,姓也。无鬼、满稽,名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师,衆也。武王伐纣,兵渡孟津,时则二人共观。

〔释文〕门无鬼司马本作「无畏」,云:门,姓;无畏,字也。赤张满本或作「蒲」。稽古兮反。李云:门、赤张,氏也。无鬼、满稽,名也。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

〔疏〕离,遭也。虞舜以揖让御时,武王以干戈济世。而揖让、干戈,优劣悬隔,以斯商度,至有不及之言。而兵者不祥之器,故遭残杀之祸也。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

〔注〕言二圣俱以乱故治之,则揖让之与用师,直是时异耳,未有胜负于其间也。

〔疏〕均,平也。若天下太平,物皆得理,则何劳虞舜作法治之?良由尧年将减,其德日衰,故让重华,令其缉理也。

〔释文〕均治直吏反。下及注「均治」并同。之与音余。本又作「邪」。复何扶又反。下章注同。

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

〔注〕均治则愿各足矣,复何为计有虞氏之德,而推以为君哉?许无鬼之言是也。

〔疏〕宇内清夷,志愿各足,则何须计有虞氏之德,而推之为君?此领悟无鬼之言,许其有理也。有虞氏之药疡也。

〔注〕天下皆患创乱,故求虞氏之药。

〔疏〕疡,头疮也。夫身上患创,故求医疗,亦犹世逢纷扰,须圣人治之。是以不病则无医,不乱则无圣。

〔释文〕疡音羊。李云:头创也。言创以喻乱,求虞氏药治之。司马云:疕疡也。

〇王引之曰:「药」,古读曜(说见唐韵正),声与「疗」相近。方言「愮,疗治也。江、湘郊会谓医治之曰愮,或曰疗」,注:愮,音曜。与「药」古字通,故申鉴俗嫌篇云:药者,疗也。襄三十一年左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家语正论篇同,王肃注:药,疗也。诗大雅板篇「不可救药」,韩诗外传「药」作「疗」。「药」「疗」字古同义通用。患创初良反。秃而施髢,病而求医。

〔疏〕鬓发如云,不劳施髢;幸无疾恙,岂假医人?是知天下清平,无烦大圣。此之二句,总结前旨也。

〔释文〕秃吐木反。髢大细反。司马云:髲也。又吐帝反。郭音毛。李云:髦发也。孝子操药,以脩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

〔注〕明治天下者,非以为荣。

〔疏〕操,执也。脩,理也。燋然,憔悴貌。夫孝子之治慈父,既不伐其功绩;圣人之救祸乱,岂务矜以荣显?事不得已,是故羞之。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作「圣人所羞也」。

〔释文〕操药七刀反。燋然将遥反,又音樵。能任其自行,故无迹也。

〔疏〕君民淳朴,上下和平,率性而动,故无迹之可记。事而无传。」

〔注〕各止其分,故不传教于彼也。

〔疏〕方之首足,各有职司,止其分内,不相传习。迹既昧矣,事亦灭焉。

〔释文〕无传丈专反。,不可得也。「祈」、「所」字形相似,故误耳。下同。得当时之适,不强推之令解也,则相与无忧于一世矣。

〔疏〕比,与也。若任物解惑,弃而不推,则彼此逍遥,忧患谁与也?

〔释文〕比忧毗志反。司马本作「鼻」,云:始也。趣令力呈反,下同。令解音蟹。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注〕厉,恶人也。言天下皆不愿为恶,及其为恶,或迫于苛役,或迷而失性耳。然迷者自思复,而厉者自思善,故我无为而天下自化。

〔疏〕厉,丑病人。遽,速也。汲汲,匆迫貌。言丑人半夜生子,速取火而看之,情意匆忙,恐其似己。而厉丑恶之甚,尚希改丑以从妍,欲明愚惑之徒,岂不厌迷以思悟耶?释之不推,自无忧患。

〇典案:释僧顺释三破论云:「是以厉妇夕产,急求火照,唯恐似己,复更为厉。」疑其所见本作「厉妇」。御览三百八十二引作「厉人夜半生子,其父取火视之,恐其似己也」,字虽亦作「厉人」,然既言「其父取火视之」,则是谓「厉妇」也。御览又引注云:厉人,丑人也。三百六十一引无「人」字,余与今本同。

〔释文〕厉音赖,又如字。遽巨据反。本或作「蘧」,音同。汲汲音急。苛役音河。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疏〕牺,刻作牺牛之形,以为祭器,名曰牺尊也。间,别。既削刻为牛,又加青黄文饰,其一断弃之沟渎,不被收用。若将此两断相比,则美恶有殊,其于失丧木性一也。此且起譬也。

〇典案:御览七百六十一引作「其一断在沟中」,文义较顺。

〔释文〕牺音羲,又素河反。其断徒乱反。下同。本或作「故」。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

〔疏〕此合譬也。桀、跖之纵凶残,曾、史之行仁义,虽复善恶之迹有别,而丧真之处实同。

〇典案:刘申叔先生云:「跖」上敚「桀」字。成疏「桀、跖踪凶残」,则成本亦作「桀、跖」。在宥篇正桀、跖与曾、史连词。典谨案:刘先生说是也。御览七百六十一引正作「桀、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是其碻证。笏,约束其外形。背无为之道,乖自然之性,以此为得,何异鸠鴞也!

〔释文〕鹬尹必反。徐音述。本又作「鶐」,音同。鸟名也。一名翠,似燕,绀色,出郁林。取其羽毛以饰冠。笏音忽。绅音申。带也。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疏〕支,塞也。盈,满也。栅,笼也。纆缴,绳也。睆睆,视貌也。夫以取舍塞满于内府,故方柴栅;搢绅约束于外形,取譬缴绳。既外内困弊如斯,而自以为得者,则何异有罪之人,交臂历指,以绳反缚也!又类乎虎豹遭陷,困于囊槛之中,忧危困苦,莫斯之甚,自以为得,何异此乎!

〔释文〕柴栅楚格反。郭音策。外重直龙反。纆音墨。缴音灼。郭古吊反。睆睆环版反,又户鳏反。李云:穷视貌。一云:眠目貌。交臂历指司马云:交臂,反缚也。历指,犹历楼貌。槛户览反。

【校记】问,集释等本作「间」,是。孰,原作「执」,形近而误。予,原作「子」,形近而误。下迳改。南华真经注疏从校记引道藏褚伯秀本在「主也」上补「为之」二字。事,从王校集释本作「技」。难,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虽」,据改。兹,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慈」,据改。南华真经注疏「已」作「己」,「前」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有」,据改。肆,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明」,据改。尝,从王校集释本作「尚」。而行,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置于前句「一人」下。鬓,从王校集释本作「须」。

〔疏〕,原文脱。示,从王校集释本补。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独」,据改。遣,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达」,据改。不非,从王校集释本作「非非不」。务,从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作「物」。工,王校集释本从宋本改作「上」,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亦改作「上」,据改。为无为有,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有为无为」,据改。「闲,音闲」,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无此三字,或为释文误窜,据删。理,王校集释本依王叔岷说校改「通」,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治要引亦作「通」,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来从」二字互乙,据改。已,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己」,据改。尚远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高远寄迹」,据改。应,南华真经注疏从御览天部引作「谓」,据改。泒,王校集释本作「派」,形近而误,据改。挑,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跳」,据改。聪,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听」。有,从王校集释本删。尔,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言」,据改。陈,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将」,据改。「辑,音集」,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无此三字,或为释文误窜,据删。坏,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壤」,形近而误,据改。曰,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悚」,据改。闷,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泛」,据改。举皆也,三字系释文误入,南华真经注疏从赵谏议本、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删,据删。人,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据补。汎,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伉」。口,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作「户」,据改。」二字,疑是,查释文原文无。无,疑排版误,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及成疏均作「吾」,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故」下补「用」字,据补。斯,从王校集释本作「有」。不,从王校集释本作「非」。向,从王校集释本补。必,从王校集释本移后。特,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时」,据改。眄,从释文原文作「盼」。以,从王校集释本补。之,南华真经注疏从校记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补,据补。之,南华真经注疏从校记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补,据补。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臣」,据改。王,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焦竑本作「主」,据改。其,南华真经注疏从校记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补,据补。于,南华真经注疏从从辑要本补,据补。能,南华真经注疏从从辑要本补,据补。为,南华真经注疏从从辑要本补,据补。焉,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然」,据改。令,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从赵谏议本改作「舍」,据改。刻贼,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壅塞」,据改。搢,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插」,据改。

猜你喜欢
  原始·黄石公
  丽泽论説集録卷十·吕祖谦
  读书偶记卷一·雷鋐
  春秋释例卷十五·杜预
  卷一百三十九·陈祥道
  卷二十·陈士元
  读诗私记卷二·李先芳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1)·戴圣
  卷十一·毛应龙
  卷六十八·王与之
  卷十四·熊节
  自序·钱穆
  卷二十三·佚名
  佛说犊子经·佚名
  佛说黑氏梵志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德清·隋树森

    周德清(一二七七——一三六五), 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江西高安县)人。著名的音韵学家、散曲家。家境贫困,一生未仕。工乐府,善音律,酷爱元曲,对名家曲作进行了广泛搜集,并认真研究。他发现了北方语言

  • 乙集第八·钱谦益

    刘西江绩三十一首【放歌行】铜驼故国风烟惨,谱牒煌煌犹可览。军壁焚烧纪信车,谏台攀折朱云槛。当时圭组盛蝉联,世泽相承五百年。城中甲第连云起,楼上歌钟镇日悬。人生富贵如翻手,万事纷纶无不有。国步

  • 闵帝纪·薛居正

    闵帝,讳从厚,小字菩萨奴,明宗第三子也。母昭懿皇后夏氏,以天祐十一年岁在甲戌,十一月二十八日庚申,生帝于晋阳旧第。帝髫龀好读《春秋》,略通大义,貌类明宗,尤钟爱。天成元年,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二年四月,加检校太保、同

  • 卷十六·毕沅

      ◎宋纪十六 ∷起重光单阏九月,尽昭阳大荒落九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淳化二年辽统和九年   九月,己丑,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王沔,给事中、参知政事陈恕,并罢守本官。初,给事中

  • 第七十四回 暱奸人淫后杀贤王 信刁媪昏君戮胞弟·蔡东藩

      却说陈始兴王伯茂,被贬出内城,突遇盗众攒击,晕倒车中,立即殒命。门吏当然报闻,由朝中颁令索捕,过了数日,不得一盗,都下才晓得是陈顼所遣了。是时已是光大二年仲冬,距来春不过月余,内外百官,俱请顼登位。顼佯为谦让,故意迟延,

  • 第三十四回 累次发兵才平叛酋 借端详梦迭献忠忱·蔡东藩

      却说太平公主,引入少年,陪伴武氏,这人姓张名昌宗,系故太子少傅张行成族孙。昌宗有兄易之,曾袭荫居官,累迁尚乘奉御,兄弟皆丰姿秀美,通晓音律。昌宗年仅及冠,更生得眉目清扬,身材俊雅,太平公主先为说项,引得武氏动情,然后召入

  • 第三十五回 拒唐师李达守危城 中辽计杜威设孤寨·蔡东藩

      却说王延政被虏至金临,入见唐主。唐主降敕赦罪,授为羽林大将军,所有建州诸臣,一概赦免。惟仆射杨思恭,暴敛横征,剥民肥己,建州人号为杨剥皮,唐主特数罪处斩,以谢建人。另简王崇文为永安节度使,令镇建州。崇文治尚宽简,建人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宝训卷之四·张居正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节俭○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己亥光禄寺少卿宋镗奏

  • ◎惊绝梅兰芳·李定夷

    张上将军之入都,江西同乡在顺治门外大街新建筑之江西会馆演剧欢迎。张顾而乐之,酒半,亲至后台觅梅兰芳等名伶闲话,且看化妆。谈次,出纸烟欲吸,而未带火柴。王蕙芳从身旁摸出一物,豁然一声,而火发荧荧。张之侍从,拔刀猛斫,蕙芳倒

  • 一○七三 护理广西巡抚奇丰额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佚名

    一○七三 护理广西巡抚奇丰额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初七日护理广西巡抚印务 布政使臣奇丰额跪奏,为抽改纲目,遵旨年终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钦奉上谕,发交直省督抚各一部,令照本抽改,

  • 跋·钱士馨

    予往草左萝石传,得传信录而萝石之大节复箸于海内。嗟夫!右铭不典,乃有桃简之祸!自东晋以后,世之所传为信史者,大都魏收官氏之志而!巳奚始今?日微一二孤臣遗老,以所见闻识桑海之变,更阅数百年后,先朝人物,当无复有知之者!然则信史之

  • 沈攸之传·李延寿

    沈攸之字仲达,是沈庆之堂兄的儿子。他的父亲沈叔仁是宋朝衡陽王刘义季的征西长史,兼做参军领队。沈攸之少年的时候是个孤儿,家里很穷,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向南进攻,朝廷调发了三吴的军队,沈攸之也随军行动。等到了建邺,去

  • 逢遇篇第一·王充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

  • 卷三十五·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三十五宋 李明復 撰成公程頤曰成公名黑肱宣公子定王十七年即位成諡也安民立政曰成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無冰謝湜曰寒氣嚴肅則水凝為冰月建丑而無冰冬傷温也天地之氣應則萬物

  • 卷八十·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八十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八成公十六年考异林直解传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之作矣正嘉同 君唯不以德刑正误以当作遗 子叔申伯使叔孙豹请逆于晋师正误申当作声 足利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六十九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如是方便力成就者,发意以来几时?”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能成就方便力者,发意以来无量亿阿僧祇劫。”须菩提言:&ldquo

  • 卷第五·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传宗科(三) 唐文纲 会稽孔氏子也。曾祖范。陈都官尚书。祖祀。祠部侍即考顶生贞观间。拜尚乘直长。纲方孕。母却荤杂有头陀行。婆罗门僧谓曰。佗日生男。终当绍隆三

  • 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黄之骥

    八岁入塾读小学书宜先读《孝经》所以端小学之本也。《小学》内篇四前三篇述虞、夏、商、周圣贤之言后一篇摭虞、夏、商、周圣贤之行。外篇二又以纪汉以来贤人之嘉言善行所以广其言实其行为观摩则效之验也。其于古今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