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周官新义卷十四    宋 王安石 撰

秋官一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刑官之属大司寇卿一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士师下大夫四人乡士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遂士中士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县士中士三十有二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方士中士十有六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讶士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朝士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司民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三人徒三十人司刑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司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约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盟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职金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司厉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

犬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有六人司圜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掌囚下士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掌戮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

司中士二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五人史十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

罪百有二十人

蛮百有二十人

闽百有二十人

夷百有二十人

貉百有二十人

布宪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禁杀戮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

禁暴氏下士六人史三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野庐氏下士六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蜡氏下士四人徒四十人

雍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萍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萍之浮物不沈溺又胜酒故掌国之水禁几酒谨酒禁川游者谓之萍氏

司寤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司烜氏下士六人徒十有二人

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脩闾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

冥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庶氏下士一人徒四人

穴氏下士一人徒四人

翨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柞氏下士八人徒二十人

薙氏下士二人徒二十人

硩蔟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翦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赤犮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蝈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壶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庭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衔枚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伊耆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大行人中大夫二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司仪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行夫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环人中士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掌客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掌讶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交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

掌察四方中士八人史四人徒十有六人

掌货贿下士十有六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

朝大夫每国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八人徒二十人

都则中士一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四人徒八十人

都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家士亦如之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邦国刑之所加故曰刑邦国四方则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而已故曰诘四方

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刑新国用轻典则教化未明习俗未成以柔乂之也刑平国用中典则教化已明习俗已成以正直乂之也刑乱国用重典则顽昬暴悖不可教化以刚乂之也故书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

野刑为事故上功纠力力所以致功军刑为政故上命纠守守所以致命乡刑为教故上德纠孝孝所以致德官刑为治故上能纠职职所以致能国刑刑也故上愿纠暴失愿而暴刑所取也然则刑无为礼乎曰礼之施万民者在教而已自野刑序之以至于国则与书序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同意

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

凡害人者谓有过失而丽于法者也其狱谓之圜土则有生养之意也其人谓之罢民则不自强以礼故也施职事焉则使知自强以明刑耻之则使知自好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者寘之圜土外之于中国也故其能改而反也谓之反于中国其收之也三让而罚三罚而归之圜土及与其能改亦不可以一年而足故不齿三年三年无违则亦久矣于是以伦类序之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则上所以宥而教之至矣既不能改又逃焉杀之义也先王之于民也德以教之礼以宾之仁以宥之义以制之善者怙焉不善者惧焉故居则易以治动则易以服

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

以两造禁民讼者讼以两造听之而无所偏受则不直者自反而民讼禁矣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者以束矢自明其直然后听盖不直则入其矢亦所以惩其不直以两剂禁民狱者狱以两剂听之而无所偏信则不直者自反而民狱禁矣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者以钧金自明其不可变然后听盖不信则入其金亦所以惩不信狱必三日然后听则重致民于狱也狱必以剂则讼至于狱无简不听非特剂而已举剂以见类焉

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灋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朞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

嘉合礼之善也以嘉石平罢民罢民不能自强以礼故也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则司救所谓衺恶也凡害人者则司救所谓过失是也过失不谓之罪而得罪反重于衺恶则为其已丽于法故也惟其过失是以未入于刑不亏其体而以圜土教之也衺恶谓之罪而得罪反轻于过失为其未丽于法故也坐诸嘉石使自反焉且以耻之役诸司空则以彊其罢故也重罪旬有三日坐朞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则报之各称其罪之轻重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则无任者终不舍焉是乃所以使州里相安也先王善是法以为其刑人也不亏体其罚人也不亏财非特如此而已司空之役不可废也与其徭平民而苦之孰若役此以安州里之为利也

以肺石达穷民凡逺近惸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肺之情忧其窍为鼻以肺石达穷民则以其忧在内不能自达故也非此疾也不为穷民以大仆观之则欲其速达甚于遽令然而立于肺石三日然后听则又恶民之凟其上民凟其上愦眊而不渫虽诚无告反不暇治矣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乃县刑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凡邦之大盟约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大史内史司防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

凡邦之大盟约大司寇涖其盟书者刑一成而不可变盟约如之且违焉则刑所取也登之于天府者谨藏之也大史内史司防及六官皆贰而藏之者各以考事焉非特备失亡而已

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凡卿大夫之狱讼以邦灋断之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

诸侯强大其狱讼难定故言以邦典定之卿大夫亲贵其狱讼难断故言以邦法断之若夫庶民患其情伪难弊而已故言以邦成弊之

大祭祀奉犬牲

犬金畜也秋官羞之则各从其类也因致其义焉奉不可变之义一于所事致其守御以佐大事者大司寇之职也小司寇小祭祀奉犬牲士师刉珥奉犬牲与此同义所任有小大而已

若禋祀五帝则戒之日涖誓百官戒于百族

涖誓而戒焉则制百官百族于刑之中义也谓之禋祀则致意之精焉刑官佐王事上帝如斯而已天地二官不言禋则所以佐王事上帝有大于此者此无所事意不期精粗焉

及纳亨前王祭之日亦如之奉其明水火凡朝觐防同前王大丧亦如之大军旅涖戮于社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

及纳亨前王祭之日亦如之者于是也治官以宰制斟酌赞王而刑官先焉俾王从欲以治则刑先之故也司寇称祭之日而宰称祀则宰天官也故称祀司寇秋官也制物之形焉故称祭明水火之为物洁而清明之至也清以察理之在我明以烛事之在物洁以革污秽而除之刑官所以格上帝于是为至朝觐防同前王大丧亦如之则与大祭祀前王同义大军旅涖戮于社则涖戮刑官之事也跸者止人使毋敢干焉刑官之事也小司寇国之大事使其属跸则事在国中而已大司寇邦之大事使其属跸则事之所在通国野焉

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羣臣西面羣吏东面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志而弊谋

国危国迁立君大事也有疑焉则所谓大疑故致万民而询焉三公乡老也上言三公中言州长下言百姓则乡官皆在此矣上言万民下言百姓则询备矣其言百姓犹洪范之言庶人其言万民则犹洪范之言庶民也百姓北面荅君也三公及州长北面帅民也羣臣西面羣吏东面则左右其事而已民为贵于是见矣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志而弊谋则以王志而辅之众以众谋为稽而弊之于王也

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读书则用灋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者听狱讼当知罪所丽故也知罪所丽则奸民有可刺之实不能以巧免愚民有可宥之情知所以出之焉附于刑用情讯之者既得其情罪附于刑矣则用情讯之恐其惟从非从也至于旬乃弊之者慎用刑也与书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同义读书则用法者弊其罪则读其服罪之书读其服罪之书则用法而已不以意为轻重讯用情则民得自尽弊用法则吏无所肆焉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者贵贵也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者亲亲也贵贵亲亲如此而已岂以故挠法哉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听狱讼求民情以讯鞫作其言因察其视听气色以知其情伪故皆谓之声焉言而色动气丧视听失则其伪可知也然皆以辞为主辞穷而情得矣故五声以辞为先气色耳目次之

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

出命制节以治人罪谓之辟八辟有议则非制于法而已故称辟焉王所以驭万民者有八统故其用刑有八辟丽邦法附刑罚则若今律称在八议者亦称定行之律也谓之议则刑诛赦宥未定也然以臯陶为士瞽瞍杀人而舜不敢赦则其议之大槩可知矣

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羣臣二曰讯羣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则刺宥听命而已讯羣臣讯羣吏则臣吏能循民志而达之者也

及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内史司防冡宰贰之以制国用

及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者生齿则有食之端有食之端则将任之以职故自生齿以上登其数登于天府则宝而藏之内史司防冡宰贰之以制国用者国用以赋敛制之赋敛多寡以民制之故也

小祭祀奉犬牲凡禋祀五帝实镬水纳亨亦如之曰以木爨火亨饪也实镬水则济以木爨火之事而成之秋官之属也

大宾客前王而辟后世子之丧亦如之小师涖戮凡国之大事使其属跸孟冬祀司民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以图国用而进退之

内史司防冡宰制国用王图国用而进退之者图图其大计制事为之制虽事为之制而进退之则断于王焉言图制国用于此则民之犯刑以其贫而已民之贫以上赋敛之多而已赋敛之多以不知图国用制之而已

嵗终则令羣士计狱弊讼登中于天府正嵗帅其属而观刑象令以木铎曰不用灋者国有常刑令羣士乃宣布于四方宪刑禁乃命其属入防乃致事

中狱讼之中中言事实之书也天府谓之治中告天谓之升中与此同义

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灋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皆以木铎徇之于朝书而县于门闾

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罚为以五禁左右之五刑自野以及国而五禁自宫以及军则禁欲其毋犯而已此其所以异于刑也

以五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二曰诰用之于防同三曰禁用诸田役四曰纠用诸国中五曰宪用诸都鄙

以五戒先后刑罚者以刑罚为中以五戒先后之若盘庚上篇则以诰先之也若盘庚下篇则以诰后之也誓诰则若汤誓之于伐桀洛诰之于营周为一事施一时而已故曰用之于军旅用之于防同禁纠宪则所用非特一事一时故曰用诸田役用诸国中用诸都鄙毋使罪丽于民则军旅为大防同次之田役次之国中都鄙则戒之于无事之时先国中后都鄙与五禁先近后逺同义

掌乡合州党族闾比之聨与其民人之什伍使之相安相受以比追胥之事以施刑罚庆赏

掌乡合州党族闾比之聨与其民人之什伍者以比合比以伍合伍使之相聨也使之相安相受以比追胥之事以施刑罚庆赏者去其害人者则使之相安使州里任焉而舍之则使之相受相安相受然后可以比追胥之事以施刑罚庆赏则废事者施刑罚有功者施庆赏士师掌刑使之相安而已若夫使之相保则有教存焉非士师所及也

掌官中之政令察狱讼之辞以诏司寇断狱弊讼致邦令

掌官中之政令者其政令施于其官府之中而已致邦令者有邦令则致之于官府邦国都鄙也

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二曰邦贼三曰邦谍四曰犯邦令五曰挢邦令六曰为邦盗七曰为邦朋八曰为邦诬邦汋汋邦事轻重缓急所在而为乡背出入者也邦贼则是为邦贼而已为邦盗则是为邦盗者也非邦盗而已乱之初生以有邦汋邦汋之不治失政刑矣宄自内作而为贼奸自外来而为谍固其所也贼谍为害大矣然未如犯邦令之甚令不行则其害非止贼谍犯邦令之不治则挢邦令者至焉挢邦令之不治则为邦盗者至焉易所谓上慢下暴盗思伐之者也然为邦盗者中无主不至为邦朋为邦诬则盗之所主也邦朋非邦诬不立则邦诬非邦朋不成恶直丑正相与为比守正特立之士不容于时而有大物者无与昭奸此纲纪所以坏大盗所以作然不知祸本在此而以危亡为兢兢亦难以祈无事矣故事之八成其序如此

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灋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有移民通财纠守缓刑之事则因有辩矣故有荒辩之法焉大行人言若国凶荒令赒委之则令诸侯相赒委故言国小司寇言若邦凶荒以荒辩之法治之则凶荒徧邦然后以荒辩之法治之故言邦荒政无纠守而有去几今此无去几而有纠守王责诸侯以守故可以去几邦国为王守则有纠守而已

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

以此正狱讼则民知无傅别约剂之不可治皆无敢苟简于其始讼之所由省也孔子听讼吾犹人也故于讼欲作事谋始始之不谋及其卒也虽圣人亦末如之何矣

若祭胜国之社稷则为之尸

灭亡刑之类也

王燕出入则前驱而辟祀五帝则沃尸及王盥洎镬水洎镬水者续司寇之事而终之

凡刉珥则奉犬牲诸侯为宾则帅其属而跸于王宫大丧亦如之

大小司寇使其属则弗亲跸也士师帅其属则亲跸矣大司寇跸邦事小司寇跸国事故士师跸王宫而已

大师帅其属而禁逆军旅者与犯师禁者而戮之嵗终则令正要防正歳帅其属而宪禁令于国及郊野虽大师然然所禁而戮非但大师也

猜你喜欢
  周书·牧誓·佚名
  周书·旅獒·佚名
  第十九章 11·辜鸿铭
  圣祖仁皇帝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康熙
  春秋传卷二·胡安国
  卷六·傅恒
  卷二十四·季本
  第二十一章谈人类心理发展史·梁漱溟
  襄公·襄公二十四年·左丘明
  卷三十二·佚名
  法句譬喻经爱欲品第三十二·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四十·赜藏主
  中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六·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亮·唐圭璋

      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人。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淳熙中,诣阙上书。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司厅公事,未至而卒,年五十二。端平初,谥文毅。有龙川文集三十卷。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 逃禅词【四库版】·扬无咎

    【臣】等谨案逃禅词一巻宋扬无咎撰无咎字补之自号逃禅老人清江人诸书扬或作杨按图绘寳鉴称无咎祖汉子云其书姓从才不从朩则作杨误也髙宗时秦桧擅权无咎耻于依附遂屡征不起其人品甚髙所画墨梅厯代寳重遂以技艺掩其文章

  • 第二十出 移防·孔尚任

    ◎甲申六月〖锦上花〗(副净扮高杰领众执械上)策马欲何之?策马欲何之?江锁坚城,弩射雄师。且收兵,且收兵,占住这扬州市。——俺高杰领兵渡江,要抢苏、杭,不料巡抚郑瑄,操舟架炮,堵住江口,没奈何又回扬州;但不知黄、刘三镇,此时何往。

  • 巻六·黄大舆

    钦定四库全书梅苑卷六宋 黄大舆 编减字木兰花【十首有序】       李子正窃以花虽多品梅最先春始因暖律之潜催正值氷澌之初泮前村雪里巳见一枝山上驿边乱飘千片寄江南之春信与陇上之故人玉脸娉婷如寿阳之傅粉

  • 卷六·文珦

    钦定四库全书 潜山集卷六      宋 释文珦 撰五言律 送林弓寮归闽省觐竹谿中书往赴安谿县新任 当展经纶志初为抚字官五弦能自爱百里几民安此去还家便知非行路难蒍于歌一曲先合尽亲欢别我重云里扬舲积雨余预愁

  • ●卷九十九·徐梦莘

      靖康中帙七十四。   汴都记曰:十二月初边报知药师以常胜军叛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直抵燕中左右近臣仓皇失色未及修备而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师已渡河直至城下虏(改作敌)兵如入无人之境朝廷知贼(改作敌)锋逼近乃连遣使求

  • ◎帝系二·徐天麟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杂录附)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外戚传。)昭灵后,高祖母媪也,尝息太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高祖即位,追尊母媪为昭灵

  • 第三三四保结状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三日一二二○二--一一·佚名

    东门总理及铺户等,保结林承恩为西门总理具保结状,治下城工总理林扬芳、铺户宝源号、吉昌号等,今当大老爷台前,保结得林承恩一名,为人诚实,有家有室,办事公正,兼符众望,堪以顶充西门总理遗缺,小心奉公,不致玩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纪昀

    贰臣传 【一】 (臣)等谨按春秋以正名分而其功在于惧乱贼史之为义所以植纲常示惩劝盖綦重也我皇上标人伦之规矩严大义之防维特命 馆臣于国史刱立贰臣传闲考列代草昧之初恢天纲鼓羣动以安反侧而备驱使自不得不借才前代于

  • 卷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四明 杨士奇等 撰君德宋光宗临御初方求谠论太保致仕史浩进封事曰臣恭读训词不胜威惧臣闻重华揖逊文命祗承面授之规不踰数语亲传之妙夫岂多岐惟

  • 卷二十九·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二十九书籍八仪象御制律历渊源一部圣祖仁皇帝指授臣工编纂排日进呈亲定成书区为三部互相表里一曰历象考成为编二曰揆天察纪明时正度二曰律吕正义为编三曰正律审音和声定乐协均度曲三曰数理精藴

  • 选举一七·徐松

    教授【宋会要】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未改元。七月八日,诏宗室及第人今后不许陈乞注授教授。 干道八年五月六日,权尚书吏部侍郎韩元吉言:「今岁黄定榜内应举宗子赵师烜系第一甲第十六名进士及第。窃详殿试第一甲依格合注

  • 同治九年九月廿六日·曾国藩

    早,于寅初三刻即起。黄正二刻自寓起行,大轿至东华门,换坐小轿至景运门。卯初至内务府朝房,与军机沈经笙、李兰生、文博川先后一谈。旋与恭王一面,即退至东路九卿朝房,与黄恕皆等久谈。巳正叫起,因入乾清门内,养心殿之外军机坐

  • 第十五章 24·辜鸿铭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辜讲有一次孔子说:“当我判断人的时候,我不会轻易贬低或者轻易褒奖别人。偶然言过其词的褒奖一下别人,可能也有人会认为经过深思熟虑才

  • 卷四百九十·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九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无碍解。何等为四。一者义无碍解。二者法无碍解。三者词无碍解。四者辩无碍解。善现,如是四无碍解。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深心求菩提品第二十佛告须菩提:&ldquo;若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亲近善知识。&rdquo;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何等是菩萨善知识?&rdquo;佛告须菩提:&ldquo;诸佛世尊,是菩萨善知识。何以

  • 龙川别志·苏辙

    苏辙在谪居龙川期间撰著了《龙川略志》和《龙川别志》二书,据其自序称,《略志》10卷,共40条,《别志》4卷,共47条,南宋以来传本或分或合,卷数极为分歧,今通行本《略志》仍为10卷,《别志》则为2卷,条数也均与自序所言不合,已非原

  • 树提伽经·佚名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佛世时长者树提伽往昔之因缘及布施之功德。又跋陀罗另译有别本,亦称树提伽经,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