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贰臣传一

贰臣传 【一】

(臣)等谨按春秋以正名分而其功在于惧乱贼史之为义所以植纲常示惩劝盖綦重也我皇上标人伦之规矩严大义之防维特命

馆臣于国史刱立贰臣传闲考列代草昧之初恢天纲鼓羣动以安反侧而备驱使自不得不借才前代于是诸史撰述列传之首人半前官事

多胜国未有能夺笔削而彰鈇钺者信乎万世一时敦人纪树臣鹄必俟夫圣人而为天子也臣等奉敕纂续通志谨循仿义例稽摭事实进退

予夺上禀睿裁合七史为贰臣传盖自唐迄明之初身都两府而不能扶危定倾庙鼎已移台铉再辱则有若李琪郑珏刘昫卢文纪姚顗和凝

范质王溥魏仁浦李涛吴延祚弁髦衰朝攀附国贼手持玺绶卖国子人则有若张文蔚杨涉张策赵光逢薛贻矩苏循君亡别立国破不知城

下系累卒自贻祸则有若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宗室帝甥后弟主壻谊连肺腑弃亲即雠则有若杨恭仁师道李鏻耶律怀义袁象先

萧仲恭仲宣张永德萧瑀李洪信洪义赵延寿手握重兵军降国灭且效奇计尽死力以倾覆故朝至不以亲反噬愤惋身殉则有若段疑康延

孝张柔刘整佞幸害政乱贼同产漏网新朝反阶佐命则有若封伦宇文士及往来两朝再三委贽国同传舍君如奕棊则有若赵赞张中孚中

彦始亦奋激败犹倔强卒不能固一失莫赎则有若屈突通汪世显文人自命素谈忠孝禅诏见薄国史托词则有若陶谷危素又其甚者七朝

宰执八姓奴仆固懵大伦且不知廉耻是人闲何等事则有若侯益冯道若此者人各异世材固殊等小善亦录大闲已踰汇为三卷以明圣朝

制作为万世立人极匪特班范以来所未有即郑氏龂龂黜陟前史其义例亦无能窥见万一云

○唐

封伦

屈突通

萧瑀

杨恭仁【师道】

  宇文士及

封伦

屈突通

萧瑀

杨恭仁

宇文士及

△封伦

封伦字德彝以字显观州蓨人祖隆之 【本传作隆今从北齐书】 北齐太子太保父子绣隋通州刺史伦少寺舅卢思道曰是儿当自

致卿相开皇末从杨素讨江南之乱为行军记室素以从妹妻之素营仁寿宫表为士工监宫成文帝见其制度奢侈怨甚素大惧伦曰毋恐皇

后至自当免明日帝果召素劳之素退问何以知伦曰上节俭故始见必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惟侈丽是好后悦则帝安矣素以是益奇其才

每与论天下事抚其床曰封郎终当据此荐擢内史舍人大业中虞世基有宠然不悉吏事伦阴为裁画谄承主意百官章奏忤旨则寝不闻峻

文法抑功赏由是世基宠日隆而隋政大坏宇文化及乱持帝出宫使伦数帝罪帝曰卿士人何至是伦羞缩去化及署为内史令从至聊城知

化及必败乃结士及请于济北运粮化及死遂与士及来降高祖责其谄巧不忠罢就舍 【旧书云帝以其前代旧臣遣使迎劳通鉴诸书皆

不载按德彝本与土及偕来士及素结托高祖其妹又为昭仪在黎阳时曾手诏召之则来时自当有遗使迎劳事然非为德彝也】 伦以秘策

干帝帝悦更拜内史舍人迁侍郎三年改官名以为中书令 【按新书迁侍郎下书兼内史令考通鉴改内史令为中书令下书丙戌以内史

侍郎封德彝为中书令本传误今改】 秦王讨王世充命伦参谋军事时兵久不决帝欲班师王遣伦入见曰世充地虽多皆羁縻其用命者惟

洛阳尔计穷力屈破在旦暮今解而西则贼势复振后必难图帝纳之贼平帝谓侍臣曰始议东封多沮者唯秦王谓必克伦赞其行虽张华叶

策晋武亦何以加封平原县公判天策府司马顷之突厥寇太原且遣使和亲帝问羣臣咸请许之可妤战伦曰彼有轻中国心谓我不能战若

乘其怠击之势必胜胜而后和威德两全今虽不战后必复来臣以为击之便诏可寻检校工部尚书进封赵国公徙封密太宗立拜尚书右仆

射始伦之归萧瑀数荐之及是瑀为佐仆射每议事既定伦至帝前辄变易由是有隙贞观元年遘疾卧尚书省帝亲临视命尚辇送还第卒赠

司空谥曰明伦资险佞内狭数刺人主意阴导而阳合之外谨顺居处衣服陋素而交宫府贿赠狼藉又善矫饰居之自如人莫能探其肺腑隐

刺之随机数进忠款太宗以为诚横赐累万又密言于高祖曰秦王恃功颉颃太子若不蚤立则亟图之且谓太子曰为四海不顾亲分羹者谓何

及高祖议废立伦固谏止常时语秘无知者卒后事寖闻十七年治书侍御史唐临追劾之帝下其议库俭等请还赠改谥诏夺司空削食封改

谥缪子言道尚淮南长公主官至宋州刺史

△屈突通

屈突通京兆长安人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羣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千五百人将悉诛死通

曰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免悉达等擢左武卫将军有犯法者虽

亲无所回纵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达屈突通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谅先是文帝

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时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元感以

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不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

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帝南幸使镇长安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

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蒲将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至潼关阻刘文静兵

不得进相持月余通令显和夜袭文静诘朝大战显和纵兵破二壁唯文静一壁独完然数入壁短兵接文静中流矢军垂败显和以士疲传餐

文静因得分兵实二壁会游军数百骑自南山还击其背三壁兵大呼奋而出显和遂溃尽得其众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安可逃难

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训勉士卒必流涕高祖遣其家僮往召通趣斩之俄闻京师不守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

显和来降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雠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

众曰京师谄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擒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

邪泣曰通不能尽臣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

之通独无所取帝闻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臣蒙陛

下更生誓以死许国今得备先驱二见何足顾平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及窦建德来援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

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建成之变复检校行台仆射驰镇洛贞观初行台废

为洛州都督进左光禄大夫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后诏配飨太宗庙庭永徽中赠司空二子寿诠寿袭爵太宗幸洛思通忠节故诠以少子

拜果毅都尉赐粟帛恤其家终瀛州刺史诠子仲翔神龙中复守瀛州初桂州都督李弘节亦以清慎显既殁其家卖珠太宗疑弘节实贪欲追

坐举者魏征曰今号清白死不变者屈突通张道源通二子来调共一马道源子不能自存审其清者不加恤疑其浊者罪所举亦好善不笃矣

帝曰朕未之思置不问

△萧瑀

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封新安王国除以女兄为隋晋王妃乃入长安好学善属文晋王为太子授右千牛及即位妃为后瑀寖亲宠迁

尚文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感末疾不呼医曰是可为遁阶矣后责之曰尔亡国后不安小官而高为怪语罪不测乃复治疾良已拜内史

侍郎突厥围帝雁门瑀进谋曰蕃俗可贺敦与知兵事宜遣使论义成公主何不战而解又众恐陛下平突厥复事辽东故怠不肯战愿下诏赦

高丽专讨突厥则人自奋矣帝从之果围解帝素意伐高丽衔瑀■〈扌猒〉其机谓羣臣曰突厥何能为萧瑀乃绐恐我遂出为河池郡守部

有钞贼万人募勇敢士击降之又击走薛举众数万高祖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拜民部尚书封宋国公太宗以右元帅攻洛阳署瑀府司马武

德元年迁内史令帝悉以枢筦内外百务悉关决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瑀亦孜孜无所惮上便宜数十事每见纳用手诏赐黄金一函秦王炙

雍州牧以瑀为州都督尝有敕下中书即即行帝责其稽瑀曰隋李内史诏敕多违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安危系号令比承一敕必覆

审使前后不谬始得下是以稽留帝曰若尔朕何忧乎初瑀关内田宅悉赐勋家至是给还之瑀尽分宗族独留庙室奉祠王世充平进尚书右

仆射太宗即位迁左仆射时封德彝为右仆射与瑀有隙而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又疏瑀亲德彝瑀心不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旨疏躁帝怒因

与陈叔达忿争帝前坐不敬免俄拜特进太子少师复为左仆射数月又免 【按唐太宗本纪及通鉴太宗初即位瑀与陈叔达忿争坐不敬

皆罢在武德九年十月至贞观元年六月始以太子少师复为左仆射新唐书本传载忿争事在复为左仆射后前后倒置今移改】 岁余起为

晋州都督入拜太常卿迁御史大夫参预朝政瑀论议明辩然不能容人短意或偏驳不通房玄龄魏征温彦博颇裁正之其言多黜瑀益不平

会玄龄等小过瑀即痛劾不报由是自失罢为太子少傅不复与政六年授特进行太常卿出为河南道巡省大使九年复参预政事帝尝曰武

德之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弗容于昆弟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胁真社稷臣也又谓瑀曰公守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

或有时而失瑀顿首谢魏征进曰臣有逆众持法主恕之以公孤特守节主恕之以介使瑀不遇陛下庸能自保邪晋王为皇太子拜太子太保

同中书门下三品因定太子见三师仪瑀素狭中与同僚多不合尝言玄龄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帝曰知臣莫若君朕虽不明宁顿

懵臧否因为瑀晓解瑀以帝有偏信帝积久亦不平瑀好浮屠法尝请舍家为桑门帝许之复奏自度不能为又足疾不入谒帝曰瑀岂不得其

所邪乃诏夺爵贬商州刺史未几复其封加特进卒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常谥曰肃帝以其性忌改谥贞褊子锐尚襄城公主为太常

少卿

△杨恭仁

杨恭仁本名纶隋观王雄子仁寿中为甘州刺史大业初转吏部侍郎杨元感叛诏率兵经略败之破陵遂与屈突通追获贼炀帝召见嘉

其勇决时苏威宇文述裴蕴裴矩参掌选事皆乱赇不法恶恭仁廉正出为河南道大使捕贼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弒逆署吏

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遂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或公寻为凉州总管恭仁素习边事尽心绥慰葱岭以东皆奉贡贽就

加纳言突厥颉和可汗率众数万奄至州境恭仁随方备御以疑兵惧之颉利遂走簖州刺史贺拔行威叛 【旧书作贺拔威】 朝廷末即讨

恭仁募骁勇倍道出其不意克二城悉纵其俘众感悦遂相与缚行威降武德六年召拜吏部尚书兼中书令迁左卫大将军太宗即位拜雍州

牧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洛州都督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后以老病乞骸骨诏以特进归第卒赠潭州都督陪

葬昭陵谥曰孝子思训袭爵显庆中厯右屯卫将军从高宗并州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夜邀思训与谋乱思训不敢对宝节惧毒酒以进思训

死妻诉之乃诛宝节诏以寘毒人者重其法思训孙睿交尚长宁公主豫诛张易之神龙中为秘书监贬绛州别驾

杨师道

杨师道

师道字景猷恭仁弟隋末自洛阳归高祖授上仪同尚桂杨公主除吏部侍郎改太常卿封安德郡公贞观十年拜侍中参预朝政性周谨

未尝语禁省事尝曰吾读孔光传想其余风或庶几焉十三年迁中书令太子承干得罪诏与长孙无忌等治其狱师道因妻前夫子赵节与谋

乃微风帝欲活之帝怒罢为吏部尚书师道起贵冑深抑势贵亲党以远嫌而四海人物非所练悉署用多非其才时论讥之从征高丽摄中书

令颇不称职改工部尚书复为大常卿卒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懿子豫之尚巢刺王女寿春县主居母丧与永嘉公主乱炙主

壻窦奉节所杀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述子化及弟也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奇之诏尚炀帝女南阳公主大业中为尚辇奉御从幸江

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化及谋弒逆以主壻忌之弗告 【按通鉴考异引蒲山公传言司马德戡弒炀帝之谋出于士及又引革命记言

帝酝毒酒将杀百官南阳公主恐其夫死阴告之始谋害帝是炀帝之弒士及其祸始也然隋书帝纪及诸人传中并言谋出智及士及传又载

智及遣庄桃树就第杀士及之事南阳公主传又有谋逆之日察君不预知之语则二书固未可尽信今并从本传而二书所云则从通鉴分注

之】 已弒帝署为内史令橬位封为蜀王初士及为奉御高祖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僮间道走长

安通殷勤且献金镮帝悦曰是将来矣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伦诡求督饟济北俄而化及败遂与伦等来降帝阳责之士及谢

备陈往款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乃赦之日见亲礼授上仪同从秦王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妻以寿光县主迁秦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

世充等进郢国公迁中书侍郎太宗即位拜中书令寻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喜折

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入为右卫大将军帝与语或至夜分遇休沐辄驰召然士及益自

谨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羣臣面拆廷争陛下不得举

手今臣卅在左右不少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别封一子新城县公久

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士及抚幼弟孤兄子以友睦称好周恤亲故然过自奉养服食必极丰侈有司谥曰恭黄

门侍郎刘洎曰士及居家侈肆不可谓恭乃改曰纵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六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二 郭祚 张彝·魏收
  第八十五回 两疏见机辞官归里 三书迭奏罢兵屯田·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皇王大纪卷十四·胡宏
  八十六 江宁织造曹寅奏闻悉十八阿哥薨逝及异常之变摺[注]·佚名
  第一五三详光绪十四年四月十七日一一三二三—一○·佚名
  第一三八提讯名单(堂谕)光绪十三年三月二十日一一三一九—一·佚名
  一三六九 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五部折·佚名
  史记集解卷二十·裴骃
  札发简明告示·佚名
  卷一百二·雍正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一·佚名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人境庐诗草·卷六·黄遵宪

    ○自香港登舟感怀又指天河问析津,东西南北转蓬身。行行遂越三万里,碌碌仍随十九人。久客暂归增别苦,同舟虽敌亦情亲。龙旗猎猎张■〈方毛〉去,徒倚阑干独怆神。○过安南西贡有感沧海归来伏著书,平生豪气未全除。仰看跕跕飞

  • 卷六·陈燕翼

    温州饥,小民白日抢夺米榖。上曰:『此岂渐可长乎!着该抚速营销弭,毋使滋蔓难图』。发恤民库银三千两与汤来贺,顺赍往犒滇兵。以前赍未到,兹补赏之也。着御马监官察收安抚云贵御史陈赓所进马匹,俟御览了,付该监善养备用。礼部主

  • 七一八 谕未详查《日下旧闻考》错误之蔡廷衡等着分别罚俸·佚名

    七一八 谕未详查《日下旧闻考》错误之蔡廷衡等着分别罚俸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吏部等衙门奏纂辑《日下旧闻考》错误未经详查之编修蔡廷衡,其复核之侍讲张焘,及英廉、梁国治均照例察议一疏,奉谕旨:蔡廷衡着罚俸六个月

  • 十国春秋卷三十一·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南唐十七列传孙鲂周彬 胡元 伍乔康仁杰 余璀 刘洞【夏寳松】 舒雅陈元亮 张惟彬邱旭罗颍吴淑陈彭年魏羽洪庆元孙鲂字伯鱼性聪敏好学故唐末都官员外郎郑谷避乱江淮鲂从之游尽得其诗歌体法吴时文雅

  • 王善传·宋濂

    王善,字子善,真定藁城人。容貌雄伟,声如洪钟,足智多谋,尤精于骑射。金贞..年间,国家多事,人民颠沛流离,田地荒芜,衣食艰难,王善讨饭奉养母亲。金贞..三年(1215),反金斗争风起云涌,有些人为保家卫族,也组织起来,推王善为首。善约束有

  • 唐顺之传·张廷玉

    唐顺之,字应德,江苏武进人。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颇有天赋,从小聪明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二十三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1529)的会试,荣登榜首,以进士资格入翰林院

  • 吴沉传·张廷玉

    吴沉,字..仲,兰溪人。元朝国子博士师道的儿子,以学问品行而闻名。太祖攻下婺州,征召吴沉及同郡的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张起敬等人会食省中,每天命二人进讲经史。不久,任命吴

  •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吕思勉

    侵略国的思想,是爱好平和之国,所梦想不到的。假如中国而有了西伯利亚的广土,注749亦不过视为穷北苦寒之地,置诸羁縻之列。——所以黑龙江两岸,远较西伯利亚为膏腴,尚且不能实力经营。若说如俄国,立国本在欧洲,却越此万里荒凉

  • 定公卷二十五(起元年,尽五年)·何休

    (《释文》:何以定公为昭公子,与《左氏》异。)元年,春,王。定何以无正月?(据庄公虽不书即位,犹书正月。)[疏]注“据庄”至“正月”。○解云:即庄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是也。案庄公之经,上有正月,下有三月。今定

  •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李宗吾

    我先年对于圣人,很为怀疑,细加研究,觉得圣人内面有种种黑幕,曾做了一篇《圣人的黑幕》。民国元年本想与《厚黑学》同时发表,因为《厚黑学》还未登载完,已经众议哗然,说我破坏道德,煽惑人心,这篇文字,更不敢发表了,只好藉以解

  • 提要·史伯璿

    【臣】等谨案四书管窥八卷元史伯璿撰伯璿字文玑温州平阳人据所作管窥外篇成于至元丁未即元亡之年计其人当已入明然始末不可考矣是编见于秘阁书目者五册杨士奇东里集则称有四册刻板在永嘉郡学永嘉叶琮知黄州府又刋置府

  •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卷上·佚名

    孝经序 行【去】 三复【上去下覆】景行【旧音去声景行字祖出毛诗朱氏曰景行大道也则行作平声此序以景训明行训践言明践圣训亦当作平声】几【机】 泯【民上】 煨【乌回反】烬【辛去】 滥【防】 糟【遭】 粕【傍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返妄归真辨地位之相三。初辨渐次修行者。前由无明动彼静心。从细至粗。遂成三相及二颠倒 又由世界和合相涉根尘相对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类生差别。流浪苦海如汲井轮。其犹空华于湛精明乱生乱灭。此

  • 卷第五·道忞

    禅灯世谱卷第五 南岳下临济宗杨岐法派世系图 (十二世)杨岐方会(卍进本十二世为八世。已下递次准之) 袁州宜春冷氏子。嗣石霜圆。宋神宗皇佑元年示寂。 (十三世)白云守端 衡阳葛氏子。宋仁宗熙宁五年丙戌示寂。寿四十

  • 卷第二·宗密

    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卷第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礼忏法八门 一 启请圣 令欲发心。洗涤罪垢。加功运行。证入妙境。要对十方一切贤圣。令为证明。虽诸佛贤圣无所不在。若不虔诸。对而不现。故须依智离识。

  • 三国典略·丘悦

    唐丘悦撰。三十卷,一作二十卷。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区域,分别记述起自西魏,迄于北周事迹,并兼及东魏、北齐、梁、陈四朝。宋代已仅存前十九卷。后散佚。

  • 孟子·孟子

    文集。战国孟轲及其弟子撰。十四卷。轲字子舆,战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后人子思门人。历游诸国,曾任齐宣王客卿。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孟子》所录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思想学说、个性修养。基本思

  • 象头精舍经·佚名

    一卷,隋毗尼多流支译。佛在伽耶山文殊师利问佛菩提之义,后向诸天子说大乘法。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伽耶山顶经,大乘伽耶山顶经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