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论政治能力
今之忧国者,每睊睊而悲哀,哀而号曰:呜呼!中国人无政治思想。斯固然矣。虽然,吾以为今后之中国,非无思想之为患,而无能力之为患,凡百皆然,而政治尤其重要者也。普通之思想,由言论听受可以得之;实际之思想,由学问讲求可以得之。言论听受者,数月而其效可睹矣;学问讲求者,数年而其效可睹矣。故欲进无思想者为有思想者,其事犹易;欲进无能力者为有能力者,其事实难。
十年前朝鲜之东学党,与三十年前日本之尊攘家,何所异?顾何以日本能改革,而朝鲜不能?则朝鲜人之能力,劣于日本之为之也。十九世纪初南美诸国之独立,与十八世纪末北美合众国之独立,何所异?顾何以北美能秩序发达而南美不能?则南美诸国民之能力劣于北美之为之也。路易十六时代法国之革命,与查里第一时代英国之革命,何以异?顾何以英人能得完全立宪政体,而法人不能?则法人之能力劣于英人之为之也。如曰徒恃思想而可以自立也,则古代波斯人之思想力,非有逊于阿剌伯人;中世罗马人之思想力,非有逊于峨特狄人;即印度人之思想力,据心理学家所论,犹谓其足与英人相颉颃,或乃驾英而上之(法儒李般之说)。顾何以一兴一亡之数,竟若彼也?如曰徒恃思想力而可以自立也,则欧美大学中,其黑人之受完全教育,获博士、学士之学位,成法、医、理、教之专家,与白人同驰骋于学界者固不乏人,而犹太种族之著书发论裒然成巨子者,尤多于鲫鱼矣。顾何以黑人之建国,终不可期,而犹太一亡之后,竟万劫不复也?故思想不足恃,惟能力为足恃。
我中国自黄帝以来,立国数千年,而至今不能组织一合式、有机、完全、秩序、顺理、发达之政府者,其故安在?一言以蔽之,亦曰无政治能力而已。或曰:吾国民以久困专制政体之故,虽有政治能力不能发达。斯固然矣。虽然,亦有在专制政体不能及之时、不能及之地、不能及之事,而吾民不克自发挥其政治能力如故也,是乃大可痛者也。何谓专制力所不能及之时?如每朝当鼎革之交,中央政府权力坠地,群雄并起,若秦末、西汉末、东汉末、唐末、元末、明末之故事,彼时所谓中央政府者,其鞭箠所及,不能出邦畿千里外。民间若稍自树立者,一举而得自由、自治之幸福,抑非难也,而拒虎迎狼,莽莽千载也若彼。是其无政治能力之证验一也。何谓专制力所不能及之地?稽诸我国历史,其各省地方,固非无脱离中央政府别成一行政区域之时代,春秋战国,不必论矣。后此如秦末之南越、闽越,汉末之蜀、吴,唐末之吴越、福建、湖南,蜀唐迄宋之西夏,皆于中原极棼乱之际,而屹然能自树立,使其民稍富于自治力者,则别构成一种政体以光我历史,抑非难也。而一丘之貉,又既若此,此犹得曰:行政区域虽别,然终为豪强所胁迫,不能自拔也。若夫自明末以来,数百年间,我民自殖于南洋群岛者,以数百万计,至今日即暹罗一国论,而隶华籍者已百余万,新加坡、庇能、噶罗巴等处称是,若此者,我中央政府视为化外,其权力非直不能及,抑亦不屑加也。顾何以戢戢受羁轭若牛若马。其甚者,如荷兰属法属之侨民,笞畜刲割,曾羊豕之不若也。抑海峡殖民地诸岛,多由我民筚路蓝缕,与天气战,与野兽战,与土蛮战,停辛伫苦,以启其地,顾不能自建设自约束,而必迎西方之强者以镇抚我,则又何也?夫前事不必道矣,其在今日,卧榻已属他人,座间宁容卿辈,吾民不能以政治团体自见于彼地,犹可言也。若夫今日美洲、澳洲诸地,吾民散居者亦不下数十万,其地之法律,固自由也,平等也。而吾民又与彼之国民同受治于一法律之下者也,集会、言论之自由,一无所禁者也。顾何以英人不满四千之上海,百废俱举,纯然为一小政府之形,而华人逾三万之旧金山,竟终岁干戈相寻,不能组成一稍有力之团体也?是其无政治能力之证验二也。何谓专制力所不能及之事?夫所谓政治的组织者,非必为关于政治上之专名也。其在欧美无论一市、一区、一村、一公司、一学校,凡一切公私之结集,无不为政府之缩影,故欲验一国民政治能力之强弱者,皆当于此焉察之。夫近代自由政体之发源,史家多以归诸中世之意大利市府(俾尼士、佛罗棱诸市也),而彼诸市府者,其始皆为经济上结集,而后乃变为政治上结集者也。中国专制之毒虽剧烈,而以中央行政机关不整备之故,其能直接以干涉民间事业者殆希。若吾民于商务上思结何等之团体,必非政府所悬以为禁也。而数千年来欲求一如西人之有限公司及商业会议所者,何不一觏也?其尤浅而易见者,若教育事业。近数年来所屡下明诏奖厉者也,专制力即及他事,而断不至及此事,而试观庚辛以来迄今日,各省教育之发达,竟何似也?虽有一二,而私立学校之成绩,往往视官立者犹不逮焉,而吾民更何颜目以责备政府也。是其无政治能力之证验三也。吾故曰:今后之中国,非无思想之为患,而无能力之为患。
亚里士多德曰:“人也者,政治之动物也。”然则人类之必有政治能力,其天性矣。至其何以自有而之无,则不出两途:一曰隐伏而不能发达,二曰发达而旋复摧夷。今试即吾中国人所以至此之原因而析分之。则:
其第一事,即由于专制政体也。专制政体为直接以摧锄政治能力之武器,此稍有识者所能知矣。进化学者论生物之公例,谓物体中无论何种官能,苟废置不用之既久,则其本性遂日渐澌灭。如彼意大利洞中之盲鱼,昔本有目,因洞居黑暗,目无所用,故为今形。又如脊椎动物类,昔本有腮(人类亦有之),因空气轻清,腮无所用,故为今形。诸如此者,不可枚举。经百数十代之遗传顺应,其本能之发达毗于一端,而他端遂朘缩以至于尽。此其例通于生理心理,两部分而皆同者也。专制之国,其民无可以用政治能力之余地,苟有用之者,则必将为强者所蹂躏,使之归于劣败之数,而不复得传其种于后者也。以故勾者不得出,萌者不得达,其天赋本能隐伏不出,积之既久,遂为第二之天性。就使一旦放任之,而其本能之回复,固非可以责效于一朝一夕。譬诸妇女缠足者,缠之既二三十年,虽一旦释之,而不能如常足,明甚也(今有持论谓中国人既无立宪资格,即当以暴动破坏养成之者,是无异集缠足妇人骤赤其足,即驱之以竞走,谓是可以养足力也)。以故虽在专制力所不及之时之地之事,而其涣然不能自治也如故,皆此之由。或曰:欧西诸国,前此之呻吟于专制轭下与我等耳,何以其政治能力之摧残,不若我之甚?曰:专制同而所以专制之性质不同。彼盖以封建专制、贵族专制为主体,而我适与之相反者也(其详迭见于拙著《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沦》诸篇)。质而言之,则彼乃少数之专制,而我则一人之专制也。少数专制者,即少数人自由,而多数人不自由之意也。夫由少数人之自由,以渐进于多数人之自由,其视全体人民悉无自由而骤欲进于自由者,其难易固有分矣。故泰西之专制,常为政治能力之媒(观英国《大宪章》与匈牙利《金牛宪法》之起源,可以证此说之不谬矣。他国亦大率类是)。而中国之专制,全为政治能力之贼也(此论理甚长,精细剖辨,俟诸异日)。
其第二事,则由于家族制度也。欧美各国统治之客体,以个人为单位(Unit),中国统治之客体,以家族为单位。故欧美之人民直接以隶于国,中国之人民间接以隶于国。先圣曰:“国之本在家。”又曰:“家齐而后国治。”盖在此种社会之下,诚哉舍家族外无所以为团也。细察中国过去种种制度,无不以族制为之精神。言夫教育,则曰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凡庠序学校,皆以养国老、庶老为最重之典,故可谓之族制的教育。言夫赋税,上古井田之制,九家为井,由井而通而成而终,全以家族为纲,不俟言矣。即封建既废以后,如汉有户赋(以充郡国行政费也),唐有调(租、庸、调三者,租课田,庸课人,调则课户也。唐制:户籍法最详,计其资产定为九等,每户有丁、中、老、小、黄等名号),有两税(两税不以丁第户而以丁从户也)。明后虽行一条鞭法,然仍有收户、解户、马户、灶户、陵户、园户、海户诸名,故泰西料民只计口,而中国则户口并计(参观前号《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篇》)。诚以户也者,中国构成团体之一要素也,观其统计之小节,而立法之根本观念,于兹可征矣(掌财赋及民事者谓之户部,亦根于家族思想也)。故可谓之族制的财政。言夫刑法,则罪人及孥,甚者乃夷三族,此风直至本朝雍乾间犹未能改。故可谓之族制的法律。言夫兵役,则封建时代,丘乘与井田相属,无论矣。自战国至李唐,常为三丁抽一之制,宋后行保甲,每十家籍二丁,皆可谓之族制的军政。其余一切制度,大率类是。苟一一细按之,则其立法之源泉,皆有蛛丝马迹之可寻(此不能遍举,他日当著专篇研究之)。要之,舍家族相维相系之外,有司无以为治也。即其地方自治之制,有若所谓甲首、所谓保正,所谓里长、所谓社长者,皆无不以一族之耆老充之,舍是则自治团体不能立也。故吾常谓中国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参现拙著《新大陆游记》第百八十六页)。盖西语所谓市民(Citizen)一名词,吾中国亘古未尝有也。市民与族民,其相异之点安在?市民之长尚贤,其任之也以投票选举,族民之长尚齿,其任之也以年资洊升。投票选举,则物竞行,而被选者自必立于有责任之地位。年资洊升者反是。夫是以泰西之自治制度,为政治能力之滥觞;中国之自治制度,为政治能力是炀灶也。夫是以在一乡一族间,尚或秩然有团体之形,一至城市,则有机体之发达,永不可见也。
其第三事,则由于生计问题也。《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岂不然哉?岂不然哉!地理学家言:完备政团之发生,必在温带。盖热带浴天惠太厚,故其民偷窳,而生计不发达;寒带蒙天行太酷,故其民瘠苦,而生计不发达。生计蹙而欲政治之进,其道无由。盖人道之所以进步,皆起于有所欲望,而汲汲设法贯达之,欲望之种类甚多,恒应于其社会之程度高下为等差。必先急其所最急者,乃及其所次急者,更及其所又次急者。如衣、食、住,最急者也,无之则一日不能自存也。稍进焉,乃更求间接以保生命财产之安全者,则政治之业是已,益进焉,乃更求其躯壳及灵魂之特别愉快者,则奢侈品物及学问之研究,道德之实行是已(凡生计学书开宗明义第一章,必论欲望,谓是为根本的观念也。惟诸家之论欲望,每分为必要之欲望,度外之欲望等类,鄙人窃不谓然。夫贫瘠国民之求一粗粝、一蓬荜,其必要者也;富强国民之讲卫生的饮食,修洁的道路,华美的宫室,亦其必要者也。野蛮国民之求一骁勇酋长以御猛兽御外敌,其必要者也;文明国民之求一完备之政府,稳实之权利以谋公私之进步,亦其必要者也。然则凡欲望皆生于必要而已,而其必要之事物愈多,则其欲望愈繁,而文明之程度愈高,此民族进化得失之林也)。且使于其所最急者,犹终岁勤动不能获焉,而欲民之有余裕以谋其所次急者,所又次急者。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故政治、道德、学术一切之进步,悉与生计之进步成比例,皆此之由。吾中国数千年生计界之历史何如?吾中国今日生计界之现状何如?观于此,则其政治能力缺乏之根原,从可想矣。正乃孟子所谓“救死惟恐不赡”者也,故其于最狭义的小我之外,不遑念及大我,于最狭义的现在之外,不遑念及将来,亦奚足怪。难者或曰:若汉之文、景间,唐之开元、天宝间,本朝之康熙、乾隆间,号称家给人足,比户可封。今使两者果为切密之比例也,则彼时之政治能力,宜若发达,而事实顾相反。何也?应之曰:是宜诇之于遗传之理,彼自祖若宗百数十代,既已汩没其本能,而欲以数十年之短日月遽还其原,乌可得也?而况乎他种原因之旦旦而伐者,尚不止一端也,而况乎所谓家给人足者,又不过历史上一美谈。而当时实状,正未必尔尔也。故吾国数千年社会之精力,全销磨焉以急其所最急者,欲求达下级直接之欲望而犹不给,而欲其进焉以怀间接高级之欲望,且有术焉以自达之,安可得耶?安可得耶!
其第四事,则由于丧乱频仍也。凡有机体之发达必经自然之顺序,历尔许之岁月,又无他种故障以夭摧之于中途,夫然后继长增高以底大成。吾有一弟,总角早慧,冠绝群从,及八岁,得怪病,乡居误于庸医,经年病瘥,而灵明若失,今谋补救,后效茫茫。吾观于此,而忽有感于吾民族政治能力之丧失,亦类是焉矣。夫其伏于专制之羁轭,困于家族之范围,役于生计之奴隶,盖本能之斫丧者,既已十六七矣,而犹或潜滋暗长,萌蘖非无,无如更数十年,必经一次丧乱,辄取其前此所积累之根柢而一扫之。法王路易十四言:“朕死之后,有大洪水来。”而中国历史家亦往往知陶唐经洪水时代,将黄帝传来之文明消失大半;曾亦思秦汉以来数千年间,我先民遭洪水厄者,不啻十余度也。唐人诗曰:“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又曰:“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此等单语片词,曾未能写其惨状亿万之一,然文明与丧乱俱尽,可概见矣。今之尤国民者,动曰其性卑屈,其心狡诈,其欲望劣下,其团体涣离,曾亦思民之生彼时代处彼境遇者,非卑屈狡诈,何以自全。而“我躬不阅,遑恤我后”之思想,既深入于人人脑识中,复更何心以爱同类而计将来也?泰西史家言:法兰西当大革命时代,全国所产婴儿,率多癫痫。盖社会之现象,遗传于其群之心理中者,如是其可畏也。吾国当丧乱之际,惟彼卑屈狡诈劣下涣离者流,差得避天行淘汰之酷,以遗其种于来祀。夫前辈之国民既已死绝矣,后辈之国民自其在胎中,已饱受恐怖忧郁之教育,及其幼而处家庭,长而入社会,所习见习闻之嘉言懿行,则若何而可以全躯免祸也,若何而可以希宠取容也。就使天下复定之后,上而君相,下而师儒,竭全力以养其廉耻,陶其性情,而本能之回复,犹且待诸一二世以后也。乃霸者复阳植之而阴锄之,使永无发生之期,未及一二世,而前度之丧乱,复缫演再见矣。丧乱之缫演多一次,则毒害之遗传加一层。如之何其政治能力不澌灭以尽也。呜呼!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从来远矣。
吾既以思想、能力两者相比较,谓能力与思想不相应,为中国前途最可忧危之事。然则今日谈救国者,宜莫如养成国民能力之为急矣。虽然,国民者其所养之客体也,而必更有其能养之主体。苟不尔者,漫言曰养之养之,其道无由,主体何在?不在强有力之当道,不在大多数之小民,而在既有思想之中等社会,此举国所同认,无待词费也。国民所以无能力,则由中等社会之无能力,实有以致之,故本论所研究之范围,不曰吾辈当从何途始可推能力以度诸人也,曰吾辈当从何途始可积能力以有诸己而已。非有所歆于能力以自私,实则吾辈苟有能力者,则国民有能力。国民苟有能力者,则国家有能力,以此因缘,故养政治能力,必自我辈始。请陈数义,相策督焉。
一曰分业不迁。
文明程度之高下,与分业之精粗成比例,此生计学之通义,而社会上一切现象,举莫能外者也。西人恒言曰:“成功之要素有三:一天才,二机缘,三历练。”夫天才不能事事而优也,有所长斯有所短,机缘不能事事而应也,有所适斯有所障,历练不能事事而遍也,有所习斯有所疏。故善任事者,必自审其性之所近,地位之所宜,择其一焉。日日而肆之,然后庶底于成。今日之中国,其无志国事者,视一切皆如秦越人之肥瘠,斯不必论矣。若乃有志者,见夫大局如此其危急也,应举之事如此其繁多也,而声气相应之人又如此其寥落也,乃抱雄心,厉苦节,欲取一切而悉荷诸区区最少数人之双肩。
试观数年以来,倡政治改革之人,非即倡教育改革之人乎?倡教育改革之人,非即倡实业改革之人乎?倡实业改革之人,非即倡社会改革之人乎?以实业论,则争路权者此辈人,争矿权者亦此辈人,提倡其他工商业者亦此辈人也。以教育论,则组织学校者此辈人,编教科书者此辈人,任教授者亦此辈人也。以政治论,则言革命者此辈人,言暗杀者此辈人,言地方自治者亦此辈人也。其他百端,大率类是。夫此诸事者,谓其一当办,而其他可无办焉,不得也。谓其一当急办,而其他可缓办焉,不得也。于是志士热心之极点,恨不得取百事而一时悉举之,恨不得取百事而一身悉任之。其遇可怜,其志可敬。虽然,谓其能力得缘此而获进步,非吾所敢言也。若此者,美其名则曰总揽大纲,曰纤悉周备,若语其实际,其浅尝而已,浮慕而已。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夫所谓不为云者,非必其不可为者也,可为之事千万,则为之之人亦宜千万,以一人而欲为千万人之所可为,未见其能有功也。夫志士之欲有所为也,无论其事或大或小,或偏或局,要之与政府所持主义,含反对之性质者也。政府反对,则不可不结国民之同情以为后援。然国民又大率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自其初不肯遽表同情于地位脆弱之志士,势使然也。故夫任事者,语于本原之地,不可有成败之见存,固也。然发端伊始,与其徇心之所安而不恤败,毋宁因势之所导而必求成。
昔人有言:“带乡兵者,可以胜不可以败。”今之任事,盖有类于是矣。事之范围虽小,苟有一二明效大验,则可以起社会一般之信用,他日任他事,而阻力消其半矣;他人任他事,而阻力亦消其半矣。如是相引递进,夫乃同情众而能力强(即如近日粤汉铁路案,发起之者在民间势力绵薄之数人,渐以动全国之有力者,此为国民号召政府与外人争权利之嚆矢。使此事而能始终之,则政府知民力之不可侮,他事且将引为后援,而吾民亦自信其力之果足以动政府,足以拒外人也。
此后有他事附和自众,而能力日成。若此事失败,国人共见夫争之累岁,而结果仅如是也,此后有他事馁而已)。故带乡兵者,取小不取大,攻瑕不攻坚。今欲用脆弱之民力,萌茁之民气,以与千年积威之政府宣战者,舍此奚以哉?信如是也,则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不倡一事则已,苟其倡之,则必有若干人焉,萃其聪明才力以专向于此一事,虽更有他事出焉,其重大过此数倍者,宁割弃之勿过问。何也?非此而此一事必不能就也。曾文正之治军也,扎硬寨,打死仗,节节进取,得寸进寸。日军之围俄于旅顺也,以全力陷一垒,乃次及他垒。今日吾党之大患,在垒垒而撼之,欲百垒一时俱下,而终至于无一垒之能下也。其能力所以难进步者一也。
今之志士有二蔽。甲曰:事多,办不了,奈何?乙曰:欲办事,无事可办,奈何?其论若甚相反,而受病乃同一源。人人自谓华、拿,家家自况卢、孟,实则我所欲办之事,时或与我之地位不相应,故曰办不了。事与地位不相应,而于他无所屑焉,不复择其相应者以自任,故曰无事可办。任举一事,皆能言其概,若其层累曲折,批郤导窽,则未或习焉,未或究焉,故既曰办不了,亦曰无事可办。夫一国之中,不能人人而华、拿而卢、孟,无待言也。
且使一国之中,而果人人华、拿,人人卢、孟,则其国尚可以成国乎?吾有以知其必不能矣。尝数日本之人物,不必西乡、木户、久保大、伊藤、大隈、福泽,乃见重于其社会也。若前岛密,所知者邮便耳;若涩泽荣一,所知者银行会社耳;若井上胜,所知者铁道耳;若大浦兼武,所知者警察耳;若伊泽修二,所知者音乐耳;若落合直文,所知者国文耳;若石黑忠德,所知者赤十字社耳;若市川团十郎,所知者演剧耳。试问彼诸人者,其功德之在日本,视西乡辈又何多让也。乃我国今日之志士,一若非言政治问题,不足云爱国,非投军人社会,不足称伟人。既乃不可藉手,则曰社会不我庸也,而因以自放。若此者比比然也。其能力所以难进步者又一也。
要而论之,立国之要素多端,缺一焉则国家无以自存。如人体然,分子弱斯全体弱,分子强斯全体强,官支、藏府、血脉,各自荣养,各自发达,而健全之卫生乃可期。今者中国之人格,譬诸犹初搏土也,我辈居其中为重要之一分子者,不务充其官能之所职以自效,而日冀全体之助长,其安能致哉?其安能致哉!吾所谓以分业为能力之大原者此也。
二曰互相协助。
协助有积极、消极两义。积极的协助,以相扶掖为用;消极的协助,以不相妨碍为界。明乎此义,则虽盈天下皆吾友焉可也。耗矣哀哉!吾国人之以排挤轧轹为天性也。昔在晚明,所谓士君子者,先意气而后国家,讧哄未已,而敌骑渡河,读史者至今茹痛焉。还观夫今日之志士,抑何其复相类也。他勿具论,即如政治问题,所谓立宪、革命两主义之交哄,吾壹不知其恶感情之何自而生也。其伪托口头禅以自营北私者微论矣。即其根于血性,真勤勤焉尽瘁于此两主义者,其相仇之迹,且日接而日厉也。推其相仇之故,殆有两因:其一则谓彼主义成功,而我主义将归消灭也。其二则谓彼主义光大,而我主义不能进行也。
吾以为由前之说诚哉然也,中国他日而亡国则已耳,苟不亡者,则结局于此两主义必取一焉,而其他之一,亦必归劣败之数,此所谓消灭者也。虽然,若因此而相仇也,则试问持一主义者,为欲保存我国耶,抑欲保存我主义耶?如欲保存我主义者,苟其主义不适于国而不足以救国之亡,则国亡而主义亦安丽也。如欲保存我国者,则此国当由何主义以获救,今方属未定之问题。我而自信甲主义可以救此国也,我从而亹亹焉,固不必轻弃以徇人。彼而自信乙主义可以救此国也,彼从而亹亹焉,又何必其轻弃以徇我。若夫机会之既熟,适不适之形成,我与彼必有一焉劣而败者,固也。而我与彼又必有一焉优而胜者,但使有一优胜,则吾国既已缘此而获存,国存,则我主义虽或消灭,而于吾保国之目的不已达乎!乃必于始焉而相仇何为者?由后之说,其意盖谓苟吾主义而诚不适,则消灭固无所憾,顾吾今者实信吾主义之最适而无他主义焉可以媲也。而吾主义之所以不发达则由有他主义焉,持异论于其间,以淆天下之视听也。
吾爱吾国,故不得不爱吾主义,其有不利于吾主义者,吾得行吾主义之自卫权以敌视之,此其说似也。虽然,惜其于利不利之界说,有所未莹也,天下事固有极相反而适相成者。若君主专制与共和革命,两极端也,而共和革命,每成就于君主专制极点之时,专制者种种积威,种种阴谋,皆不啻为革命者作预备之资料,此泰西史上所习闻也。而况乎立宪、革命之争,乃与此异(立宪、革命本不能为对待之名词。立宪者,虽君统依然,已不得不谓之革命;革命者,虽绝君统,然结局亦不过求立宪。故以对举实论理学所不许也,今云云者,从普通称谓耳)。其事本非相反,其效乃真相成。我而诚欲革命也,当思英国1646年何以能革命,非藉伦敦之国会军乎?美国1775年何以能革命,非藉费城之十三州同盟会乎?法国1791年何以能革命,非藉巴黎之国民议会乎?
夫使所立之宪而能副国民之愿望也,则吾复何求!吾之革命主义,直抛弃焉可耳(或持极端之排满主义,谓今之皇室,虽使其宪政之完备,能如英如日然,以民族之恶感情,终不认之,宁以无秩序之汉而亡,不以有能力之满而存。此自是意气之言,真爱国真言革命者必所不取)。使其不能也,则经此一度之立宪,而民间之表同情于革命者,将益如传染病,弥漫而不可制,可断言也。何也?向上之心,人性所同。譬诸处暗室者,终身未睹天日,谓世界除黑暗外,更无他物,则亦安焉。旁观者语以光华纠缦之象,虽舌敝不能生其歆也,一旦穿壁为辟户牖焉,间日为导出游焉,则光明线日萦其脑识,复囚梏之,安能受也?故朝廷一纸伪改革之诏书,以视民党数十万言之著书,数十百次之演说,其效力往往过之。他勿具论,即今日持最极端之革命论者,试抚心自问,吾数年前之思想何如?
今日何以能有此?则辛丑回銮以后所谓变科举、开学堂、奖游学诸伪改革事业,其间接以助我发达者,岂浅鲜也!比例以推,知立宪主义进一步,则革命主义必进一步,我而真信革命论之可以救国也,则正宜日夕祷祀,蕲立宪论之发达,以为我助力。而其不得不相仇之理由,果何在也?我而诚欲立宪也,当思日本之宪法,非以革命论极盛时始成立乎?意大利之宪法,非以革命论极盛时始成立乎?其他诸有宪法之国,岂有一焉不收功于革命前、革命后者?故夫宪法者,上下交让之结果也。交让必先以交争,譬诸两交战国,其究必出于和,顾未有不能战而能和者,不战之和,屈服而已。即战后之和,其两造从和约上所得之利益,又必视其战斗力之强弱以为冲。宪法如和约然,民间对于政府而欲申其愿望者,必其战斗力可以使政府屈服者也。
战斗力能使人屈服者,则战可也,无战亦可也。今文明国家不惮战,而莫不修战备。革命者,战备也,轻言革命,譬犹黩武,黩武非计也;以主立宪故而仇革命,譬犹弛兵,弛兵尤非计也。抑曾思数年来政府所以屡有伪改革之举者,其动机果何自乎?岂不以民碞可畏,姑为一二以塞其望也。惜也,人民之战斗力,曾不足以生政府之严惮也,苟能之,则如十年前俄人之迫还辽东,不战而屈日本焉可也。比例以推,知革命主义进一步,则立宪主义必进一步。我而真信立宪论之可以救国也,则正宜日夕祷祀,蕲革命论之发达,以为我助力。而其不得不相仇之理由,果又何在也?
吾之为此言,非谓欲使言立宪者舍己之所信以从革命,或使言革命者舍己之所信以从主宪也,更非为模棱之言,与彼两主义作调人也。吾见夫天地甚大,前途甚宽,实有容此两主义并行不悖之余地,各发表其所研究,各预备其所实行,不相菲薄不相师,而岂必为冷嘲热骂以快意,为阴谋倾轧以求胜也!彼诸文明国之有政党也,各持主义,莫肯相下,顾未有妒他党之与己并立而汲汲摧灭之者。不宁惟是,平居抗争,寸黍不让,一旦有敌国外患,则相与提携,而党界悉置度外矣。何也?内竞者其对外之力必不能强,使无公敌临于其前,则内其党而外他党焉可也。苟有公敌,而甲、乙两党犹自相外,则敌之利耳。而甲、乙究皆何利焉?
今日之中国,宜合全国上下以对列强者也。藉曰未能,则亦宜合全国民以对政府。立宪、革命两者,其所遵之手段虽异,要其反对于现政府则一而已。政府方以千钧之力相临,而所谓立宪者、革命者,皆如方抽之萌孽,势之强弱,与彼公敌固相万也。庄生不云乎,“鱼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旦旦而呴焉,昔昔而濡焉,犹惧不蔇,而乃互以摧残狼藉为事,相胜岂不甚易,独敌我者则晏然以卧,窃窃焉以笑耳。吾实见夫数年来民党能力之所以不进,其被压抑于政府者不过十之一,其被摧夷于异党者乃十之九也,是真可为长恸者也。一言蔽之,则亦未明消极的协助之义而已。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四 陆氏·黎靖德 卷三十·程公说 第十四章 35·辜鸿铭 第七章 32·辜鸿铭 卷四十·山井鼎 卷七·江永 诏圣第五十八·桓宽 卷四百三·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在泰县净业寺开示·太虚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序·太虚 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太虚 卷三十四·佚名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三·佚名 第九十三則 大光因齋慶讚作舞·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