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前行。詣婆怛那城有義聚落。至於賢勝優婆夷所。頂禮其足。遶無數匝。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賢勝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住處無盡輪。既自開解。復為人說。我住於此大三昧中。出生諸法。無盡無住。所謂出生一切智性眼。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耳。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鼻。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舌。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身。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意。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功德波濤。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智電光明。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照眾生智。無盡無住。出生一切智性速疾神通。無盡無住。善男子。我唯知此無住處無盡輪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一切無著功德智行無盡法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為沃田。彼有長者。名堅固解脫。鬻金為業。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爾時善財。禮賢勝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到於彼城。詣長者所。禮足右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長者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著念清淨莊嚴。我自得是解脫已來。於十方界一切佛所。勤求正法。無有休息。善男子。我唯知此無著念清淨莊嚴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獲無所畏。猶師子吼。安住廣大福德智慧殊勝之聚。以大音聲。開悟群品。如是菩薩功德智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即此城中。有一長者。名為妙月。其所住宅。常有光明。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長者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即詣妙月長者所。禮足右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妙月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垢智光明。善財白言。聖者云何修行得此解脫。長者告言。善男子。若諸菩薩。能行十法。則能具足得此解脫。何等為十。所謂常不捨離諸善知識。常不捨離憶念見佛。常不捨離樂聞正法。常不捨離於佛菩薩善知識所先意問訊恭敬供養。常不捨離多聞智慧善友法師能說法者。常不捨離聽聞一切波羅蜜行。常不捨離聽聞一切菩提分法。常不捨離三解脫門。常不捨離四梵住法。常不捨離一切智體。善男子。若諸菩薩。常不捨離如是十法。則能得此無垢智光解脫門。善財復言。聖者。此解脫門。云何現前。而能證得。長者答言。善男子。現前當作般若波羅蜜心。極令相應。隨所見知。皆能證入。善財復言。聖者。為由聽聞般若波羅蜜言說章句而現證耶。答言不也。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見一切法真實體性。而現證故。善財白言。豈不由於從聞生智。及思智性。得見真如。而自證悟。長者答言。不也。若從聞思。得自證悟。無有是處。善男子。我於此義。應說譬喻。汝當諦聽。如大沙磧中無泉井。春夏熱時。有人從西向東而行。遇有丈夫從東而來。即問之言。我今熱渴。何處有水清涼樹陰。我欲於中飲浴休憩除其熱渴。彼大丈夫。善知善說。而告之言。從此東行。有其二路。一左一右。宜從右路。勤力而行。決定當得至甘泉所及庇清陰。善男子。於意云何。彼熱渴者。雖聞如是泉及樹名。思惟往趣。能除熱渴獲清涼不。答言不也。何以故。要依示道。至彼泉池。沐浴飲用。方除熱渴。乃得清涼。善男子。菩薩亦爾。不但唯以聞思慧解而能證入一切法門。善男子。言沙磧者。即謂生死。西來人者。謂諸眾生。熱謂眾惑。渴即貪愛。東來知道大丈夫者。即佛菩薩住一切智。得法真性平等實義是也。得清淨水無熱渴者。即自證悟真實是也。復次善男子。我今為汝。重說譬諭。汝應諦聽。善男子。假使如來住壽一劫。種種方便。以巧言辭。為閻浮人。說天蘇陀。具足眾德。柔軟妙觸。色香美味。於意云何。彼諸眾生如是聽受思惟之時。知天味不。白言不也。妙月告言。此亦如是。不但聞思而能證入般若真性。善財復言。云何菩薩。善巧宣說。令諸眾生真實得證。妙月告言。善男子。菩薩所證般若真性。是彼言說。決定正因。為由證得此解脫故。能為眾生善巧宣說。復次菩薩。具足十法。得此解脫。何等為十。一者遠離諸不善法。二者不違如來制戒。三者遠離一切慳嫉。四者供養一切如來。五者勤修一切福業。六者具足智慧。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大願。九者具足厭離。十者具足精進。若諸菩薩。具足十法。證此解脫。善男子。我唯知此無垢智光菩薩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種種菩薩智門。常勤作意。行無上業。其心正直。志性調柔。常樂寂靜。安住大悲。不離世間。心無染著。諸所施為。不望恩報。常念諸佛廣大境界。常思諸佛真實妙法。常樂親近諸菩薩僧。常行菩薩諸波羅蜜。常住菩薩所證諸地。常觀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證入無量大三昧海。究竟解脫真實法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廣大聲。彼有長者。名無勝軍。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是時善財。禮妙月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所得智光解脫。漸次南行。向彼大城。詣長者所。禮足右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長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盡相。我以證此解脫門故。見無量佛。得無盡藏。善財復言。菩薩云何得此解脫。答言。善男子。菩薩若能勤修十法。則能證得如是解脫。何等為十。一者應處閑寂深觀五欲。為欲修習諸禪定故。二者應勤方便入諸三昧。普現色身。化眾生故。三者應以智慧平等觀察生死涅槃。同一相故。四者應勤修習堅固念力。知善不善。無忘失故。五者應勤積集菩薩功德波羅蜜道。無厭足故。六者應勤種植淨戒林樹。於法園苑。常遊戲故。七者應勤救護惡見眾生。令超邪徑住正見故。八者應勤給施種種法藥。除滅眾生煩惱病故。九者應勤觀察三世諸法如夢幻等。無染著故。十者應勤摧伏外道邪論。不令異見損眾生故。若諸菩薩。勤求修習。具此十法。即能證得如是解脫。亦於無數百千法門。入出自在。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能遠離十法。得此解脫。何等為十。一者遠離一切破諸禁戒補特伽羅。二者遠離一切破諸正見補特伽羅。三者遠離一切破正威儀補特伽羅。四者遠離一切破正活命補特伽羅。五者遠離一切雜說世論補特伽羅。六者遠離一切懈怠嬾惰補特伽羅。七者遠離一切貪著欲樂補特伽羅。八者遠離一切常樂親近在家白衣補特伽羅。九者遠離一切樂修邪福不住正行出家在家補特伽羅。十者遠離一切深重煩惱身心放逸不可諫止補特伽羅。若諸菩薩。常能遠離如是十種諸不善人而亦於彼不懷厭捨。亦不於彼生下劣心。但應慈念攝受調伏。菩薩復念一切眾生處生死中。由近如是不善人故。壞諸善根。墮於惡趣。常當遠離一切惡人。善男子。是為菩薩遠離十法。即能證得如是解脫。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盡相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大悲為首。發起眾行。過去願力。皆悉現前。堅固勤求一切智智。積集莊嚴種種佛土。甚深觀察一切諸法一切體性。常樂勤求一切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及隨好圓滿音聲。乃至一切增上功德。無不現證。於諸如來甚深解脫。能隨順解方便善巧。皆能悟入。知諸眾生。我人壽命。士夫養育。補特伽羅。蘊處界等。性皆空寂。無所執著。常能利樂一切世間。令其安隱。無諸煩惱。常勤愛樂一切智智常勤救護一切眾生。常勤尊重一切正法。聞法愛樂。隨順修行。能以正說饒益眾生。咸令安樂。不入世趣。住勝精進。相續不斷。住不退轉。無雜染行。具足廣大平等智道。誓度眾生。無能制伏。如是菩薩功德智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於此城南。有一聚落。名為達磨。有婆羅門。名最寂靜。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無勝軍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戀慕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憶念無盡相解脫門。漸次前行。詣彼聚落。向最寂靜婆羅門所。見已禮足。圍遶恭敬。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時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誠願語。一切菩薩。由此誠願真實語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退轉者。無已退。無現退。無當退。善男子。我以住此真實威德誠願語故。於諸世間出世間法。一切所作。無不成就。隨所願求。皆令滿足。善財白言。聖者。今此解脫真實威德。名誠願語。是何義耶。婆羅門言。善男子。誠願語者。是如如義。不變異義。無二體義。勝義諦義。三世如來法身體義。善財復言。一切菩薩。云何修習得此法身。答言。善男子。菩薩若能修十種法。具足圓滿。得此法身。何等為十。所謂平等身。清淨身。無盡身。修集身。法性身。離尋伺身。不思議身。寂靜身。虛空身。妙智身。若諸菩薩具此十身。則得如來清淨法身。善財復言。聖者諸菩薩等。住此解脫。於何等位。得此十身。婆羅門言。善男子。菩薩初地。住此解脫。得平等身。何以故。通達法性。離諸邪曲。見法平等故。菩薩二地。住此解脫。得清淨身。何以故。離犯戒垢。於一切戒性。常清淨故。菩薩三地。住此解脫。得無盡身。何以故。離欲瞋恚慳嫉惡法。住諸勝定故。菩薩四地。住此解脫。得修集身。何以故。常勤修集一切諸佛菩提分法故。菩薩五地。住此解脫。得法性身。何以故。觀察覺悟一切諦理。證法體性故。菩薩六地。住此解脫。得無尋伺身。何以故。觀緣起理。難解難知。非尋伺境界故。菩薩七地。住此解脫。得不思議身。何以故。集諸佛法方便善巧。智行滿足故。菩薩八地。住此解脫。得寂靜身。何以故。一切煩惱不復現行。離諸世間戲論等事故。菩薩九地。住此解脫。得虛空身。何以故。身相無邊。遍滿一切故。菩薩十地。住此解脫。得妙智身。何以故。一切種智微妙境界。普集圓滿故。善財復言。如來法身。與彼菩薩十種法身。有何差別。答言。善男子。當知法身體性無異。功德威力有差別耳。善財復言。是義云何。答言。善男子。謂佛菩薩所有法身。等無差別。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性相平等同一體故。如是乃至凡聖迷悟。染淨因果。去來進退。皆同一相。所言功德威力異者。即如來身。功德圓滿。具勝威力。菩薩不爾。由此事故。我當為汝宣說譬諭開示其義。善男子。譬如摩尼妙寶真珠。未經巧匠彫飾磨瑩。無有光彩。凡所見者。不生愛重。若經磨瑩。光彩熾盛。人天寶重。珠體無異。相差別故。雖諸菩薩與如來身同一體性俱名法身。不可說言難思清淨功德智寶神通威力。同於如來。所以者何。以諸如來。於無數劫。淨修一切微妙功德。究竟圓滿。無邊無量。如太虛空。滿十方界。妙善清淨。離諸惑垢。廣大光明。無所不照。殊勝威力。普濟眾生。其諸菩薩。雖具法身。功德未圓。有餘垢故。譬如白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名體雖同。光相有異。何以故。滿不滿相有差別故。善男子。菩薩法身。與佛法身。亦復如是。滿不滿相。有差別故。以菩薩身。如從月初。至十四日。所有光明。不能圓照。如來法身。如十五日。白月圓滿。光明普照。無有限礙。而彼菩薩十種法身。與如來身。同一體性。無有二相。但由所修功德有異。不可言一。是故善男子。若諸菩薩。住此解脫。具足十身。則能證得諸佛功德。圓滿法身。復次菩薩由十種義。得於金剛不可壞身。何等為十。一者一切煩惱貪瞋癡毒不能壞故。二者我慢慳嫉邪見顛倒不能壞故。三者一切惡趣苦惱逼迫不能壞故。四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能壞故。五者生老病死愁歎憂惱不能壞故。六者一切異見外道邪論不能壞故。七者諸煩惱魔蘊魔死魔不能壞故。八者一切天魔及魔眷屬不能壞故。九者一切聲聞及諸獨覺不能壞故。十者一切世間可愛欲境不能壞故。菩薩若能具此十義。則得諸佛猶如金剛不可壞身。善男子。復有十種善巧正道。能正了知無邪謬說。何等為十。一若諸眾生。應以大乘而調伏者。為說種種菩薩乘道。不為演說聲聞乘道。二若諸眾生。應聲聞乘而調伏者。為說種種聲聞乘道。不為演說菩薩乘道。三若諸眾生。應以佛乘而調伏者。為說如來一切智道。不為演說獨覺乘道。四若諸眾生。應獨覺乘而調伏者。為說種種獨覺乘道。不為演說一切智道。五若諸眾生。執著我法。為說無我及諸法空。不說我人眾生壽命。士夫養育。補特伽羅。假我法道。六若諸眾生。執著有無。為說處中離邊際法。不說有無墮邊際法。七若諸眾生。其心散亂。為說寂靜諸奢摩他毘鉢舍那。不說種種散亂道法。八若諸眾生。愛樂世法。為說出世如如智道。不說愚癡嬰兒之道。九若諸眾生。樂處生死。為說涅槃出生死道。不說住世化眾生道。十若諸眾生。執法空等。不行正道。為說正直無棘刺法。不說棘刺諸邪險道。善男子。若諸菩薩。具此十法。得入正道善能了知。無邪謬說。所言誠實。善男子。我唯知此住誠願語無盡威德菩薩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與誠願語。行止無違。心常隨順。無有退轉。被本願力堅固甲冑。大慈悲心。不捨眾生。增長福智。心無厭足。善巧方便。相續現前。勤修增上光明地智。隨順覺悟諸蘊界處。深入眾生善知正道。菩薩地智。安住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安住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安住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安住戒性平等清淨心。安住心性平等清淨心。安住見性平等清淨心。安住能斷自他疑性平等清淨心。安住一切正道非道智性平等清淨心。安住修道滅惑智行性平等清淨心。安住一切菩提分法增上修習平等清淨心。安住調伏一切眾生廣大悲化平等清淨心。言必以誠。未曾虛妄。出生無量功德智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彼有童子。名為德生。復有童女。名為有德。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於此大法。起尊重心。禮婆羅門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一心戀慕。辭退而去。

  爾時善財童子。於最寂靜婆羅門所。得此大法。熏習其心。漸次南行。詣妙意華門城。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於前合掌。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慈哀。為我宣說。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得此解脫。具足圓滿。以斯淨智。遍觀諸法。無非幻住幻所成就。所謂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見一切眾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見一切世間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見一切諸法皆幻住。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見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見一切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幻住。本無今有。虛假不實。妄想分別所生故。見一切剎土皆幻住。想心見倒無明所生故。見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見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調伏成熟眾生諸行願法相續現前之所成故。見一切諸佛及諸菩薩眾會變化神通威力諸所施為皆幻住。種種解行廣大願智熏習所成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善入無邊諸幻事網。隨順了知幻所成智。彼功德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說自解脫已。以不思議諸善根力。令善財身。速疾增長柔軟光澤。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近海門處。有一國土。名為沃田。彼國有園。名大莊嚴。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毘盧遮那莊嚴藏。從菩薩種種善根果報生。從菩薩種種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種種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種種福德智慧生。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普遍顯現如是境界。廣大集起如是莊嚴。彌勒菩薩摩訶薩。安止其中。為欲攝受本所生處。父母親屬。及諸人眾。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同類眾生。於大乘中得堅固故。又欲令彼一切眾生。隨所住地。隨本善根。皆成熟故。又欲為汝顯示菩薩解脫門故。顯示菩薩遍一切處。隨本願力。受生自在故。顯示菩薩以種種身。普現一切眾生之前。開示覺悟常教化故。顯示菩薩以大悲力。普攝一切世間資財惠施眾生而不厭故。顯示菩薩具修諸行。知一切行。離諸相故。顯示菩薩處處受生。了一切生皆無相故。汝詣彼問。菩薩云何行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云何學菩薩戒。云何淨菩薩心。云何發菩薩願。云何集菩薩助道具。云何入菩薩自在地。云何滿菩薩波羅蜜。云何獲菩薩無生忍。云何具菩薩功德法。云何事菩薩善知識。何以故。善男子。彼菩薩摩訶薩。深入一切菩薩行願。隨順一切眾生心性。遍一切處。常現其前。教化調伏。彼菩薩。已滿一切波羅蜜。已住一切菩薩地。已證一切菩薩忍。已入一切菩薩位。已蒙授與具足記。已遊一切菩薩境。已入菩薩解脫門。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十方一切如來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頂。善男子。彼善知識。能潤澤汝諸善根。能增長汝菩提心。能堅固汝廣大志。能發起汝一切善。能增長汝菩薩根。能示教汝無礙法。能令汝入普賢地。能令汝住菩薩願。能令汝行普賢行。能為汝說一切菩薩無量行願所成功德。令汝顯示普賢菩薩自在法門。善男子。汝今不應修一善根。照一法門。發一大願。受一記別。住於一忍。生究竟想。不應以限量心行於最勝諸波羅蜜。不應以限量心住於菩薩圓滿十地。不應以限量心嚴淨一切諸佛國土。不應以限量心承事供養諸善知識。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種無量諸善根。應集無量助道具。應修無量菩提因。應學無量巧迴向。應化無量眾生界。應照無量眾生心。應知無量眾生根。應識無量眾生解。應覺悟無量眾生。應調伏無量眾生。應斷無量煩惱。應淨無量業習。應滅無量邪見。應除無量雜染心。應發無量清淨心。應拔無量苦毒箭。應涸無量愛欲海。應破無量無明闇。應摧無量我慢山。應解無量生死縛。應度無量諸有流。應竭無量受生海。應令無量眾生出五欲淤泥。應使無量眾生離三界牢獄。應置無量眾生於聖道中。應銷無量貪欲行。應滅無量瞋恚行。應摧無量愚癡行。應破無量魔羂網。應捨無量魔事業。應淨菩薩無量心。樂欲。應長菩薩無量巧方便。應生菩薩無量增上根。應起菩薩無量決定解。應悟菩薩無量平等體。應淨菩薩無量勝功德。應治菩薩無量諸行海。應滿菩薩無量清淨行。應現菩薩無量世間行。應順菩薩無量方便行。應生無量淨信力。應住無量精進力。應淨無量正念力。應滿無量三昧力。應起無量淨慧力。應堅無量勝解力。應集無量福德力。應增無量智慧力。應發無量菩薩力。應滿無量如來力。應分別無量法門。應深入無量法門。應清淨無量法門。應生無量法光明。應作無量法照耀。應照無量品類根。應知無量煩惱病。應集無量妙法藥。應療無量眾生疾。應辨無量甘露供。應往無量佛國土。應供無量諸如來。應入無量菩薩會。應受無量如來教。應忍無量眾生惱。應令無量眾生離惡趣。應與無量眾生勝安樂。應以四攝攝無量眾生。應入無量總持門。應生無量大願門。應修無量慈悲力。應求無量諸佛法。應起無量思惟力。應起無量神通事。應淨無量智光明。應往無量眾生趣。應受無量諸有生。應現無量差別身。應受無量諸苦惱。應順無量凡夫法。應知無量眾生苦。應說無量諸佛法。應捨無量內外財。應施無量福田境。應護無量諸善根。應近無量善知識。應調無量自種族。應修無量佛法。應說無量佛法。應讚無量持戒。應覺無量破戒。應迴向無量善巧法。應了知無量夢幻法。應令無量眾生住清淨戒。應與無量眾生金剛定。應令無量眾生捨有見。應令無量眾生速離三界。應令無量眾生觀無我。應令無量眾生悟三乘。應入無量差別心。應思菩薩大境界。應住菩薩大宮殿。應觀菩薩甚深法。應知菩薩難知境。應行菩薩難行行。應嚴菩薩尊重德。應踐菩薩難入位。應知菩薩種種行。應現菩薩普遍神力。應受菩薩平等法雲。應廣菩薩無邊行網。應滿菩薩無邊諸度。應授菩薩無量記別。應入菩薩無量忍門。應具菩薩無量智通。應入菩薩無量諸因緣。應示菩薩無量難解法。應顯菩薩無量所作業。應斷菩薩無量三毒苦。應盡菩薩無量惑根本。應淨無量菩薩地。應說無量諸法門。應淨無量諸佛剎。應擐無量菩薩甲冑。應承事無量如來。應發不思議菩薩願。應修不思議菩薩行。應受不思議菩薩教。應知不思議菩薩順煩惱行。應知不思議菩薩離煩惱行。應淨不思議菩薩有為過。應知不思議菩薩稱讚涅槃甚深利益。應知不思議如來功德。如是不思議如來讚歎。不思議如來名稱。不思議涅槃名稱。不思議種種世法。不思議除滅世法。不思議妙行。不思議語言。不思議雜煩惱行。不思議滅煩惱行。不思議妙行金剛句。不思議語言金剛句。不思議雜煩惱金剛句。不思議滅煩惱金剛句。不思議妙行祕密句。不思議語言祕密句。不思議雜煩惱祕密句。不思議滅煩惱祕密句。如是一切悉應修學。善男子。舉要言之。應普修一切菩薩行。了法平等故。應普化一切眾生界。善巧調伏故。應普入一切無邊劫。願力廣大故。應普生一切諸有趣。示現受生故。應普知一切三世智。隨順覺悟故應普行一切諸佛法究竟體同故應普淨一切諸佛剎平等莊嚴故。應普滿一切菩薩願。圓滿一體故。應普供一切諸如來。勝願現前故。應普同一切菩薩願。一性平等故。應普事一切善知識。志求種種諸菩薩行。為令彼心生歡喜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六·道世
  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佚名
  人物志忆(十三则)·太虚
  卷第一·佚名
  卷十九·性音
  卷第四十一·志磐
  卷之二·别庵性统
  卷第五·宗密
  因缘品第一·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目次·隐元
  卷三百八十六·佚名
  卷七·佚名
  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语录序·水鉴慧海
  卷九·普济
  四谛论 第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康万民

    【臣】等谨案璇玑图诗读法一卷明康万民撰万民字无沴武功人海之孙也苏蕙织锦回文古今传为佳话刘勰文心雕龙称回文所兴道原为始则齐梁之际尚未见其图此图及武曌序均莫知所从来考晋书列女传载符坚秦州刺史窦滔有罪徙流沙

  • 双溪集巻一·杭淮

    明 杭淮 撰五言古诗送同年余邦臣奉使过家使君承主恩平明适万里玉节青春深浓花照江水手持紫泥封当昼丽云绮羽旂引葳防青鸾跨仙子飘然从空来进此长坐履眉山郁嵯峨华风为君起送中舍徐徳章奉使过家朝出城东门送子还故乡

  • 三集 二卷·钱德苍

    千锺禄奏朝(净冠带上)只道终身葬九渊,忽然沧海变桑田。百年富贵从新起,一品高官定占先。我陈瑛被史仲彬这狗头道俺创议让位,将我当朝凌辱,必欲置于死地,立时削职,监禁天牢。我想这颗头儿毕竟放不牢在头上。谁想燕王来得快,谷王

  • 大事记续编卷十一·王祎

    汉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元 春正月丙寅诏二千石劝农桑有司谨选举顺时令理寃狱【以本纪修】觧题曰肃宗初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曰圣贤之政以刑罚为首 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

  • ◎十六议席取得议长·刘以芬

    少数党在议场上,往往以势单力微,不能起重大作用。然遇两大党对立,其彼此人数又相差不远,少数党以举足轻重,竟获得意外收获者,亦不乏其例。民二国会选举结果,众议院总额为五百九十六名,国民党占二百六十九席,共和党次之,民主党则

  • 卷二十二·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二十二叶赫地方纳喇氏金台石      布扬古苏纳额驸     舅舅阿什达尔汉柏尔赫图     瑚锡布克锡讷      固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中·袁枢

    宋 袁枢 撰唐平辽东唐髙祖武徳四年秋七月乙丑髙句丽王建武遣使入贡建武元之弟也五年上以隋末战士多没于髙丽是嵗赐髙丽王建武书使悉遣还亦使州县索髙丽人在中土者遣归其国建武奉诏遣还中国民前后以万数七年春二月丁

  • 九三 寒暑·周作人

    绍兴是故乡,百草园是故居,在人情上不能没有什么留恋。但是这到底有什么好呢?那么具体的也说不出什么来。譬如说气候吧,这不能比别的地方好。冬天其实并不冷,这只要看河水不冰,有许多花木都可以在屋外过冬,有如梅花桂花,杜鹃山

  • 读例存疑卷四十七·薛允升

    刑律之二十三捕亡之三主守不觉失囚知情藏匿罪人盗贼捕限主守不觉失囚:凡狱卒不觉失囚者,减囚(原犯之)罪二等(以囚罪之最重者为坐),若囚自内反狱在逃,又减(不觉罪)二等,听给限一百日(戴罪)追捕,限内能自捕得,及他人捕得,若囚已死及自首

  • 卷一百七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三 朱批于振奏摺 提督湖北学政翰林院修撰【臣】于振谨 奏恭请 皇上圣安 朕安条奏数事甚属可嘉候发廷臣议奏 提督湖北学政翰林院修撰【臣】于振谨 奏为 圣谕之化导最宏 广训之牖民孔

  • 卷四十·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四十宋 林之奇 撰文侯之命      周书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瓉作文侯之命文侯之命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愼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

  • (六)礼乐·钱穆

    《通书》有《礼乐》章,云:“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中国古人观念重和,而和则必有理。理者,分理之义。朱子承濂溪乃曰:“礼,天理之节文。”宇宙一气,而分阴阳,实则

  • 筑氏/玉人·佚名

    治理金属的工匠,筑氏掌洽下齐,冶氏掌治上齐,凫氏制作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农具,桃氏制作长刃的兵器。[铜锡]合金有六种比例:把合金分为六等分而锡占六分之一,叫做钟鼎之齐;把合金分为五等分而锡占五分之一,叫做斧斤之齐;把

  • 诸法集要经卷第三·佚名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不放逸品第六之余  于善当奉行  见恶则如毒  故说此放逸  为第一险道  彼放逸众生  为美言所诳  常迷醉其心 

  • 卷第八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五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五如契经说。有一苾刍来诣佛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说有明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

  • 卷第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三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火生长者之余(摄颂在前)尔时未生怨。入火生长者宅。见好宝珠。遂便窃取与其从人。至本宅已报从者曰。向付珠宝汝可将来。从者开拳唯见空手。报言不知宝珠何去。王

  • 卷第十四·寒松智操

    嘉兴大藏经 寒松操禅师语录寒松操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嗣法门人德润编录源流宗旨颂第一祖菩提达磨大师至金陵武帝问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契遂渡江至少林一口命诸门人曰汝等各言所得最

  • 殛珅志略·佚名

    《殛珅志略》一卷,记嘉庆皇帝惩治前朝权臣和珅一事,本末甚详,足资参考。今据民国《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标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