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版自序

我很感谢我这本讲演录发表后,得承许多位师友和未及识面的朋友给我以批评诲示。但惜我很少--自然不是绝没有--能从这许多批评诲示里,领取什么益处或什么启发。我对大家的批评诲示自始至终一概没有作答;这一半是为大家的批评诲示好像没有能引起我作答的兴味。不过我将来会当做一次总答的。

我虽没能从诸师友处得着启发,但我自己则既有许多悔悟。在这许多悔悟中,此时只能提出两个重要地方;在这两个地方也只能消极的表明知悔的意思,不能积极的提出新见解。现在我分叙如后。

头一个重要的悔悟是在本书第四章讲孔家哲学所说"中庸"是走双的路之一段。这一段的大意的补订上文,阐明孔家走一任直觉随感而应的路还未是,而实于此一路外更有一理智拣择的路;如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便是要从过与不及里拣择着走。这样便是我所谓双的路;原文表示双的路云:

(一)似可说是由乎内的,一任直觉的,直对前境的,自然流行而求中的,只是一往的;

(二)似可说是兼顾外的,兼用理智的,离开前境的,有所拣择而求中的,一往一返的。

我从这个见解所以随后批评宋学明学,就说:

宋学虽未参取佛老,却亦不甚得孔家之旨;据我所见,其失似在忽于照看外边而专从事于内里生活;而其从事内里生活又取途穷理于外,于是乃更失矣。……及明代而阳阴先生兴,始祛穷理于外之弊而归本直觉--他叫良知;然犹忽于照看外边,所谓格物者实属于照看外边一面,如阳明所说虽救朱子之失,自己亦未为得。

所有前后这许多话我现在都愿意取消。但我尚不能知这些话果有是处,抑全无是处。当初我说这些话时,原自犹疑未有决断,到现在我还是犹疑未有决断;不过当初疑其或是,现在疑其或非罢了。从前疑其或是,现在疑其或非,这自有所悟有所悔;而我兹所痛切悔悟的实在当时不应该以未能自信的话来发表;或者发表,也要作疑词,不应该作决定语。以决定语来发表未能自信的见解,这全出于强撑门面之意,欺弄不学的人。孔学是个"恳切为己"之学;怀强撑门面之意发挥恳切为己之学,这是我现在最痛自悔悟的。所以我头一桩先声明取消这一段话或取消这一段话之决定语气。

又附此声明的,所谓双的路一层意思我暂不能定其是非,但在本书叙释双的路后,所说:"像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殆皆任情所至,不知自反,都是所谓贤者过之;而不肖者的纵欲不返,也都是一任直觉的。所以必不可只走前一路,致因性之所偏而益偏,而要以'格物''慎独''毋自欺'为之先为之本,即是走第二路;《中庸》上说过慎独才说到中和者此也。……"今则知其全是错的。墨家的兼爱,不肖者的纵欲都不是一任直觉。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也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不是解释格物。"慎独"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并未晓得,所说自无是处;现在可以略晓得,今年在山东讲演"孔家旨趣"曾经讲到。至于格物则至今不能得其的解;我宁阙疑,不愿随便讲。

第二个重要的悔悟是在本书第四章末尾,说"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之一段。这一段的意思我虽至今没有改动,但这一段的话不曾说妥当。则我在当时已一再声明:"这话乍看似很不通……但我为表我的意思不得不说这种拙笨不通的话;……""读者幸善会其意,而无以词害意。"不料我一再声明的仍未得大家的留意,而由这一段不妥当的说话竟致许多人也跟着把"直觉 ""理智"一些名词滥用误用,贻误非浅;这是我书出版后,自己最歉疚难安的事。现在更郑重声明,所有这一段话我今愿意一概取消,请大家不要引用他或讨论他。

再本书第一次印于山东,第二次印于北京,第三次第四次均印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今为第五次印,而称为三版者,盖单就商务印书馆之版而说。

民国十一年十月漱溟记

猜你喜欢
  概论·洪应明
  卷三十一【起襄公十年尽十二年】·杜预
  卷八·郑方坤
  春秋长历卷二·陈厚耀
  卷三十四·佚名
  (九)新与旧·钱穆
  庄公·庄公六年·左丘明
  卷六百·佚名
  卷五百七十六·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二·玄奘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智旭
  法性空慧学概论·太虚
  正法华经卷第十·佚名
  代序一:怀弘一上人 柳亚子·李叔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佚名

    (谢金吾领夫役上,云)自家谢金吾的便是。奉圣人的命,说这街道窄狭,车马往来不便,不管大小官员房舍,但是侵占官街的,尽皆拆毁。来到这所门楼根前,这楼正占着官街。夫役每,向前与我拆倒者。(院公上,云)老汉是杨令公家的老院公。是

  • 卷一百四十三·徐世昌

    段承实段承实,字芳山,南昌人。道光己亥举人,由内阁中书历官刑部员外郎。有《寸草心斋诗钞》。夜行水响暗中听,孤帆夜不停。舟轻去飞鸟,镫闪似流萤。风静浪仍白,月明山更青。五更有凉意,秋色在疏星。杂诗黄鹄

  • 卷一百七·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卷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七司经局洗马掌局事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臣】王奕清奉旨校刊词人姓氏宋周密字公谨济南人侨居吴兴自号弁阳啸翁又号萧斋尝辑南渡以後诸名家乐府为

  • 巻十四·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十四    明 袁表马荧 编高待诏集五七言絶句春暮寄林一和雨里春衣惜解携出门愁见草萋萋忆君只在星溪月无那青山杜宇啼溪上别冯一屿出门红叶满清溪君向东湖我向西今夜青山明月在相思两地

  • 和尹懋秋夜游灉湖·张说

    坐啸人事闲,佳游野情发。 山门送落照,湖口升微月。 林寻猿狖居,水戏鼋鼍穴。 朔风吹飞雁,芳草亦云歇。

  • 世宗纪五·薛居正

    显德五年春正月癸未朔,帝在楚州城下,从臣诣行宫称贺。 《隆平集·马仁瑀传》:世宗征淮南,登楚州水寨飞楼,距城百步,城卒诟骂,左右射莫能及。召仁瑀至,应弦而毙。 乙酉,降同州为郡。右骁卫将军王环卒。丙戌,右龙武将军王汉璋奏,攻

  • 熊安生传·令狐德棻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自幼好学,专心致志,不觉疲倦。最初师从陈达,学习《三传》,又师从房虬,学习《周礼》,都能通晓主要内容。后来拜徐遵明为师,潜心学习多年。东魏天平年间,从李宝鼎学习《礼记》,于是通晓《五经》,但专门以

  • 卷一百五十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五十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三十二飨燕礼仪礼公食大夫礼【郑目録云主国君以礼食小聘大夫之礼于五礼属嘉礼 疏篇中荐豆六黍稷六簋庶羞十六豆此等皆是下大夫小

  • 卷二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十五明堂汉书武帝本纪建元元年秋七月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徴鲁申公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嵗矣天下乂

  • 三十四  耕柱·墨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2)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3),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巫马子谓

  • 后序·赞宁

    前代诸家,或云《僧传》、《僧史》、《记录》,乃题号不一,亦声迹有殊。至梁沙门慧皎云《高僧传》,盖取高而不名者也。则开其德业,文为十科,见于传内。厥后有唐《续高僧传》,仿仰梁之大体而以成之。洎乎皇朝《大宋高僧传》之作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狮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本觉悟早修)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

  • 与竺摩书(二通)·太虚

    一竺摩慧鉴:来信并各诗,均阅悉,殊为喜慰!此时出版刊物,港澳为易,但邮递甚难,故潮音不拟迁移,只得在后方勉延残喘。余暂住缙云,藉应时变。弘师六秩征文启事,已付登,勿念。如晤剑老,便为致意!华院希力促芝峰代主,汝亦参加!自由史观甚简

  •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孟献忠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夫三界虚妄。一心所作。心在分别。一切俱邪。心绝攀缘。则万殊皆正。夫心者。不内不外。亦不中间。心垢则众罪咸生。心净则众

  • 珍珠船·陈继儒

    四卷。明陈继儒,撰。此书杂采小说家言,凑集成编,共四卷。书中所引,概不著所出,只是在卷一中标有《笔谈》、杂录,以及“以上寺塔记”。卷四中标有《因话录》、赵璘等字样,余皆不标明出处。内容既冗杂,也有讹舛。且许多

  • 给予者·丘东平

    现代中篇小说。丘东平等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1月初版。小说出版时署名欧阳山、草明、东平、邵子南、于逢等集体创作,东平执笔。实际上其它人只是“聚谈了几次”,最后由东平独立完成。作品以十九路军在抗战前后的活

  • 铁围山丛谈·蔡絛

    笔记。宋蔡絛撰。六卷。絛字约之,自号百衲居士,别号无为子,兴化仙游(在今福建)人。官至徽猷阁待制。有《西清诗话》已著录。其父蔡京,于徽宗朝几度执政,封鲁国公,叔父蔡卞,兄蔡攸、蔡儵、蔡翛等皆居显官。蔡京父子专

  • 皇明本纪·佚名

    大明皇帝,濠,泗州人也,姓朱氏,世为农业。母太后陈氏,夜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中麦糠内,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太后视渐长,黄冠曰:“好物,食之。”太后应而吞之。觉,谓仁祖曰:“口尚有香。”明旦,帝生。生三日,腹胀几殆,仁祖梦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