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士相见礼第三

【题解】

《士相见礼》记述士君子相交接的礼节仪式。本篇首先对士与士初次相见的绍介、礼物、应对、复见诸仪节作了详细说明,然后依次述及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士大夫见君诸礼仪。所以,此篇所述,实际上并不限于“士”相见之礼。关于篇名,清张尔歧说,士见大夫以下诸仪“皆自士相见推之,故以士相见名篇”(《仪礼郑注句读·士相见礼第三》)。《士相见礼》十分强调人际交往的伦理道德意义,它说,“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交往对象不同,言各有宜,但都应以厚德劝善为宗旨。

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1)。左头奉之(2),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3)。”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4),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5),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

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6),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7),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主人复见之以其挚(8),曰:“向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9)。”主人对曰(10):“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人既得见矣,敢固辞。”

宾对曰:“某不敢以闻(11),固以请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士见于大夫。终辞其挚(12)。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宾退,送,再拜。

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13),曰:“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

宾入,奠挚再拜,主人答壹拜。宾出。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曰:“某也使某还挚。”宾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摈者对曰:“某也命某:‘某非敢为仪也。’敢以请。”宾对曰:“某也,夫子之贱私(14),不足以践礼(15),敢固辞!”摈者对曰:“某也使某(曰),‘不敢为仪也’,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

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16)。如执雉。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17)。左头,如麛执之(18)。如士相见之礼。

始见于君,执挚至下(19),容弥蹙(20)。庶人见于君,不为容(21),进退走(22)。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曰:“寡君使某还挚。”宾对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23)。”再拜稽首,受。

凡燕见于君,必辩君之南面(24)。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25)。

君在堂,升见无方阶,辩君所在(26)。

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27)。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28);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29)。众皆若是(30)。若父,则游目(31),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凡侍坐于君子(32),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33),则请退可也。夜侍坐,问夜,膳荤(34),请退可也。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遍尝膳,饮而俟(35)。君命之食,然后食。若有将食者(36),则俟君之食,然后食。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37)。君为之兴,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38),遂出。大夫则辞退下(39),比及门三辞。

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40),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41),辞不得命,将走见(42)。”先见之(43)。

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44)。凡执币者,不趋,容弥蹙以为仪(45)。执玉者,则唯舒武,举前曳踵(46)。凡自称于君,士、大夫曰下臣。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47),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注释】

(1)此节记述士相见之礼仪。腒(j&):干雉、雉脯。

(2)左头奉之:头向左横捧之。

(3)某也愿见。。命某见:此句是求见者的话。凡初次相见,必须经人介绍。“某也愿见,无由达”:此“某”字为求见者自称。言久愿相见,无介绍以相通。“某子以命命某见”:是说介绍人传达了主人准予相见之意。某子:指介绍人的姓名。以命:以主人之命,即以主人之命命某来见。

(4)不敢为仪:不敢摆外表的威仪,表示诚心诚意地愿往拜见。

(5)称:举。

(6)某不足以习礼:谦词,犹云不敢当此崇礼。

(7)主人请见,宾反见:上相见毕,宾出,此时主人复请宾返,再一次相见。第一次见,要在行礼,宾主端敬恭肃;宾返见,则为燕见,以展未尽之意,安坐畅叙,比较随便。

(8)主人复见之以其挚:复见:主人往宾家回拜,乃礼尚往来之义。以其挚:拿着宾来见主人时所执之礼物。礼,宾主相见,宾见主人礼毕,主人必还其挚。

(9)请还挚于将命者:将犹传。传命者,指摈相言。说还挚于传命者而不直指宾,是一种自谦、礼貌的说法。

(10)主人:主人到宾家,宾主关系对调。故此处主人即上文的宾;下文言宾,亦即上文的主人。

(11)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亦谦词,即不敢以还挚之事来聒烦主人,只是固请于将命者而已,亦谓不敢当。

(12)此节述士见大夫之仪。终辞其挚:即不受其挚。推辞三次为终辞,不复请。(13)此节述曾经为大夫家臣之士见大夫之礼。尝为臣者:即原来曾做过大夫的家臣而现在为公士者。礼辞其挚:一辞其挚而许。

(14)贱私:古代卿大夫的家臣称作私人。

(15)不足以践礼:践:行。言为夫子贱私,不足以行宾客还挚之礼。

(16)此节述大夫相见之礼。饰之以布,维之以索:以布为衣束其身,以绳索系联其足。

(17)四维之,结于面:用绳索栓上前足和后足,从腹下交出背上,结之于胸前。

(18)左头,如麛(m0)执之:麛:小鹿。如献麛那样,头向左,一手执前足,一手执后足。

(19)此节述臣见君之仪。至下:郑玄注下为君所。胡培翚《正义》谓下为堂下,义较胜。

(20)容弥蹙(cù):容貌益显得恭敬诚实,局促不安。

(21)不为容:不为趋翔之容。趋翔,趋走似鸟飞,是一种行步时表现庄敬的姿态。

(22)进退走:走:疾趋。进退要疾行。

(23)君不有其外臣:外臣:他国之人称外臣。上文本国之臣见君,君不还挚,此则使摈者还其挚,是不以为之臣,故说“不有其外臣”。

(24)此节述臣燕见于君之仪。燕见:此燕见指私见,非公朝行礼,亦非宴饮之燕。辩:正。君南面为正,臣正北面见之。

(25)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方犹向。疑:擬度。谓如不得君正南面时,君在西,则臣正东面见,君在东,则臣正西面见,必须正向见之。不可预先揣度君之位而斜立向之。

(26)升见无方阶,辩君所在:升见:升堂见君。无方阶;无一定之阶。辩:通辨。意思是,升堂见君,不一定从哪个阶上堂,这要看君在何处,君近东阶,则自东阶上堂,近西阶,则从西阶上堂,以近君为便。

(27)此节述进言之法。非对也,妥而后传言:对:答。妥:安坐,指君而言。传言:出言,发言。这句是说,进言时,如果不是因君发问而作答,则必待君安坐后才发言。

(28)大人:卿大夫。

(29)始视面:谓开始时要观察其颜色可否进言。中视抱:抱:衣领下至带之间。谓既进言,视抱,容听者思之,同时,视下于面,表示尊敬。卒视面:最后看其是否听纳己言。勿改:在发言至听者答应这段时间内,要端正容体等待,不要变动改容。

(30)众皆若是:谓诸卿大夫同在,其仪亦如此。

(31)若父,则游目:谓与父言时,目光可以游动,以观察其身心安否。

(32)此节述侍坐于君子之法。君子:指卿大夫及国中贤者。

(33)欠伸,打哈欠,伸懒腰。问日之早晏:晏:晚。即问现在什么时候了。以食具告:具:俱、备。即告从者所食已遍。改居:变换坐的地方。从“久伸”到“改居”,都是疲倦的表现。

(34)问夜:问什么时候了。膳荤:谓食用荤辛之物。荤指葱、薑、蒜之类荤辛之物。这也都是有倦意欲休息的表示。

(35)此节述臣侍坐于君,君赐食、赐饮诸仪。君祭,先饭,遍尝膳,饮而俟:凡君食,必有膳宰为之尝食。此处臣侍食,则代膳宰尝食。先饭:指先食黍稷,表示为君尝食。遍尝膳:谓上菜后,侍食之臣为君遍尝各味。膳即庶羞。饮而俟:谓饮酒等候君命之食然后食。

(36)将食者:进食者,即膳宰。有膳宰尝食,则侍食者不必尝食。

(37)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凡侍坐于长者,要脱屦于堂下。故此亦于堂下取屦。坐:跪。此处言退下则跪而取屦,退避至隐处再穿上。“隐辟而后屦”是表示对君的恭敬。

(38)不敢顾辞:不敢回首辞谢。君降送,礼太重,故不敢辞。

(39)辞退下:下即降、下堂。谓君因已退而下堂送,则辞之。

(40)此节述爵位高者来见士之仪。先生异爵者:先生:指致仕(辞官归居)者。此文言士相见,对士而言,异爵者即为卿大夫。先生亦即辞官归居的卿大夫。

(41)某无以见:谓己无德可以使彼屈尊来见。

(42)走见:即出见。走是急趋意。士见尊爵者,取其急意而言走。

(43)先见之:谓出门先拜宾。

(44)此节述诸种称谓及执礼品之仪。“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此句记大夫出使他国,摈者对他的称呼。按《礼记·玉藻》所述,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国,上大夫,摈者称“寡君之老”;下大夫,摈者称“寡大夫”。大夫因私事至邻国,则家臣为摈,摈者称其名,不称“寡君之某”。对此句,诸家断句不同,今从清汪中校本。汪中校本改“士”为“使”。依此,“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即指大夫因私事至他国,摈者不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士(使),则曰寡君之老”,则指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国摈者对他的称呼。

(45)执币:此指执币见君而言。币:指礼物,《周礼》小行人职“合六币”:玉、马、皮、圭、璧、帛等通称为币。此处与下文“执玉”相对言,则指锦帛皮马禽挚之类。不趋,容弥蹙以为仪:不疾行,容止显得恭敬诚实,局促不安。仪:威仪、仪表。不趋,表示谨慎。趋:疾走。

(46)舒武:武:足迹。舒武即足迹迟缓,不敢疾行。举前曳(y@)踵(hǒng):先抬起足前部,然后拖着足后跟,前行时足不离地。也就是拖着脚后跟小步前行。踵:足跟。(47)宅者:致仕(辞官归居)的官员。在邦、在野:邦即国。古代国与野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王畿和封国的核心是邑,邑外有郊,郊外有牧,牧又称作远郊,相对而言,邑、郊、牧(远郊)的部分为国,牧以外的部分就是野。

【译文】

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宾双手横捧雉,雉头向左,说:“在下久欲拜见先生,但无人相通。今某某先生转达先生意旨,命在下前来拜见。”主人的答辞是:“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会,但先生却屈尊驾临。请先生返家,在下将前往拜见。”宾的答辞说:“先生所言,在下实不敢当,还请先生赐见。”主人的答辞是:“在下不敢当此威仪,再一次请先生还家,在下将前去拜会。”宾的答辞是:“在下不敢摆此威仪,最终还是请先生赐见。”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先生的准许,将出去迎见先生。听说先生携带礼物,冒昧辞谢。”宾的答辞是:“在下不用此礼物,不敢来拜会先生。”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不敢当此崇高的礼仪,冒昧再次辞谢。”宾的答辞是:“在下不凭此礼,不敢求见先生,固请先生笑纳。”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一再辞谢,得不到先生许可,不敢不敬从!”主人到大门外迎接,两拜。宾答两拜。主人对宾一揖,从门东侧入内。宾双手捧礼物,从门西侧入内。主人两拜接受礼物,宾两拜送礼物,然后出门。主人邀请宾,宾返回,与主人再一次相见,然后告退。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主人带着宾所送的礼物到宾家回拜,说:“前不久先生辱临敝舍,得以相见。今请将礼物还给传命的人。”主人的答辞说:“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味辞谢。”宾的答辞是:“在下不敢求见先生,只请求还礼物给传命者。”主人的答辞是:“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昧再度辞谢。”宾的答辞说:“在下不敢以此小事聒烦先生,只是固请还礼物给传命者。”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准允,哪敢不从命!”宾手捧礼物入内,主人两拜而接受。宾两拜送礼物,然后退出。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士拜见大夫的礼仪。主人推辞三次不接受宾的礼物。宾入内,主人对宾的屈尊驾临一拜表示谢意。宾告退,主人送,拜两次。

曾经做过大夫家臣的公士来见,则主人对宾所执礼物辞谢一番而表示接受,说:“在下辞谢,得不到同意,因而不敢再推辞。”宾入内,放下礼物,两拜,主人一拜答谢。宾退出。主人使摈者至门外归还宾所送的礼物,说:“某某使在下来归还礼物。”宾回答说:“在下既已得拜见夫子,冒昧辞谢。”摈者回答说:“某某命在下说:‘在下不敢当此威仪。’冒昧再次请求。”宾回答说:“在下是夫子家的‘贱私’,不足以行此宾客之礼,冒昧再次辞谢!”摈者回答说:“某某派在下来(说),‘不敢当此威仪’,容再次请求!”宾回答说:“在下坚辞而得不到准许,安敢不遵命!”两拜接受礼物。

下大夫相见,用雁作为礼物,以布缝衣束其身,用绳索系联其双足。

执雁的礼节姿势与执雉相同。上大夫相见,用羊羔作见面礼,以布缝衣为饰,并用绳索栓上羊羔的前足和后足,从腹下交出其背上,在胸前结上绳子。如执小鹿一样,两手执前后足,横捧羊羔,羊头朝左。礼节与士相见礼相同。

第一次叩见国君,手执礼物至堂下时,容貌益发显得恭敬诚实,局促不安。庶人见国君,不做趋翔的姿容,进退只是疾行而已。士大夫则要放下礼物,对君两拜,叩头至地,国君回一拜作答。如果是邻国的人来见,国君则命摈者归还他礼物,说:“寡君使在下来归还先生礼物。”宾回答说:“君不以外臣为臣下,臣不敢推辞。”两拜,叩首至地,接过礼物。

凡是私见国君,要在君面朝南时正北面叩见,如果君不在正南面的位置,则君或面向东、或面向西,臣必正向叩见,不可预度君之向位而斜向见君。君在堂上,臣升堂见君,从哪个台阶上堂没有一定,要看君所处的位置,以近君为便。

凡是与君谈话,如果不是回答君的提问,则必待君安坐之后才发言。

与君谈话,所言着重于君使臣之礼;与卿大夫谈话,所言着重于臣事君尽忠之道;与老者谈话,所言着重在使弟子之事;与年幼者谈话,所言着重在孝亲敬长之节;与众人谈话,所言着重于忠信慈祥之行;与做官的人谈话,所言着重于忠诚信实之义。向卿大夫进言,开始时要看着对方的脸,言毕,目光下移至对方的怀抱,然后抬头注视对方的面部。进言者要容体端正,不要变动改容。诸卿大夫同在时,其仪节亦如此。若是与父亲交谈,目光则可以游动,注视的范围,上不要高过面部,下不要低于腰带。如不说话,站立时要注视对方的脚,坐着时则注视对方的膝盖。

凡是侍坐于君子,君子开始打哈欠伸懒腰,询问时间的早晚,告诉从者所食已遍,或者(不断)变换坐的位置,看到这些疲倦的表现,就可以告退了。在夜间侍坐于君子,如果对方询问时间,开始食用荤辛之物,也就表示他已有倦意,侍坐者也就可以告退了。

臣侍坐于君,如果君赐给他食物,则君祭食,臣先食黍稷,表示为君尝食,上菜之后,又为君遍尝各种菜肴,然后饮酒等候。待君下令后,才能进食。如果赐给他酒,则要下席,两拜叩头至地然后接爵,即席祭酒,干杯后等候;待君干杯以后才把空爵交给赞者。告退,至堂下跪而取鞋,退避至隐蔽处才把鞋子穿上。君为臣起立,臣则说:“君不要站起来,臣不敢推辞。”君如果下堂相送,士则不敢回首辞谢,直出门而去。大夫侍坐告退时,君下堂相送,则辞谢,至门前,辞谢三次。

如果卿大夫或致仕的卿大夫来士家请见,则辞谢。推辞而不许,则说:“在下无德能值得屈尊来见,在下推辞既然得不到准许,将出门迎见先生。”出门先拜宾。

大夫因私事至他国,摈者不称呼他“寡大夫”或“寡君之老”。大夫奉君命出使他国,摈者则称呼他“寡君之老”(或寡大夫)。凡执锦帛皮马禽挚之类见君,则不能疾行,以示谨慎,容止处处显得恭敬诚实,局促不安。如果是执玉见君,则要足步迟缓,拖曳着脚后跟小步前行,显得更加小心谨慎。臣对君的自称:士大夫自称“下臣”。致仕的官员,宅居在国中的,自称“市井之臣”;宅居在野的,则自称“草茅之臣”。庶人则自称“刺草之臣”。他国之人则自称“外臣”。

猜你喜欢
  孟春纪第一·吕不韦
  中庸序·王夫之
  总论·胡广
  卷一上·余萧客
  提要·郑樵
  卷一百七十八·山井鼎
  卷五·林岊
  第35章·老子
  卷三中·王天与
  卷三·吴廷华
  卷二十九·乾隆
  论管子轻重中·马非百
  卷八 妻上·司马光
  四十九、安晚附增·慧开
  佛说信解智力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诗镜卷二十·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二十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十二 李白【四】 五言律诗 宫中行乐词 【本传云玄宗坐沈者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 御定千叟宴诗巻二·康熙

    【计诗三百二十首】人瑞自居击壤羣世间仁夀赖吾君好生大徳合天地愿得三多迈放勲【其一】去年藏里凯歌回赐宴今朝赏宴陪万里辛勤瞬息过欢声载道似春雷【其二】风土人情各自殊微臣游遍世间途愿将省下期颐嵗捧进彤墀添夀

  • 列传四·薛居正

    罗绍威,《旧唐书》云:绍威,字端己。魏州贵乡人。父宏信,本名宗弁,初为马牧监,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彦贞子从训骄盈太横,招聚兵甲,欲诛牙军。牙军怒,聚噪攻之,从训出据相州。牙军废彦贞,囚于龙兴寺,逼令为僧,寻杀之,推小校赵文建为

  •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一月庚子朔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大学士等朕每日听政、必于辰刻中御门闻部院奏事大臣每日于黎明时齐集午门外久候、方始入奏迨奏毕、复各归署理事无乃过劳朕观大臣内有年及六旬者

  • 卷十一·苏辙

    <史部,别史类,古史>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十一       宋 苏辙 撰燕召公世家第四召公奭周之同姓食采于召文王起于岐周而化行于南方江汉之国召公实掌其诸侯之政故诗曰文武受命有如召公之臣日辟国百里召公之治诸侯

  • 第二十八册 天聪四年五月·佚名

    第二十八册 天聪四年五月五月初一日,鲍参将来报消息:&ldquo;卜游击已招降四山寨。&rdquo;贝勒曰:&ldquo;彼感汗与诸贝勒之恩养,而勤力图效,实属可怜。&rdquo;遂赏给卜游击银二十两。&ldquo;嗣後,尔等无论於何地能勤力勉为,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八·纪昀

    列传元 【四十二】○元四十二哈喇哈斯阿实克布哈拜珠察罕齐苏哈喇哈斯阿实克布哈拜珠察罕齐苏△哈喇哈斯哈喇哈斯威喇诺尔氏曾祖奇尔实勒始事王汗托果琳王汗与太祖约为兄弟及太祖得众阴忌之谋害太祖奇尔实勒潜以其谋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九·阿桂

    二月戊辰上谕军机大臣曰五岱密奏折内有温福自以为是不聴伊言颇寒官兵之心等语朕谓军賛在营办事必彼此一心方于军务有益今阅五岱所奏则已露彼此不睦之意朕已将其折片焚毁并降防询问阿桂然朕彻夜思惟倘温福知之转生

  • 卷九·郭居仁

    <史部,纪事本末类,蜀监>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九 宋 郭允蹈 撰 西南夷本末上 西南夷在蜀徼外非细故也汉武帝始置郡县叛服不常屡见於史今从通监系年书之武都氐羌至杨氏而始大其後遂为阶成兴凤等州为蜀之藩篱已别见不

  • 卷三三·邱濬

    ▲漕挽之宜(上) 《禹貢》: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自北海達河,碣石在其右);兗州,浮(舟行水曰浮)於濟、漯,達(因水入水曰達)於河;青州,浮於汶,達於濟;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揚州,沿(順流而下曰沿)於江、海,達於淮、泗;荊州,浮

  • 卷七·佚名

    △波罗蜜多品等八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殷勤称赞住阿兰若修菩萨行。而不称赞住於馀处修菩萨行。如来一时在灵鹫山。为诸菩萨广说法要而作是言:菩萨或时止氵㸒女家。亲近屠者示教利喜。无数方便饶益众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七·湛然

        天台沙门湛然述五约譬中二。初叙傍正意。次正明用譬。初言兼明等者。三兽二珠约开合为喻。黄石中金约破会为譬。虽此二意正为显体。次正明用譬中二。先正释三譬。次引此下明用三譬意。初释中文自为三。初借三

  • 叙净土往生传序·戒珠

    宋福唐飞山沙门戒珠叙给孤园中圣贤之众毕集。是时众无一辞之请。如来遽然而告曰。过是西方十万亿国有净土焉。其土广博百宝成焉。又曰。众生思焉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愿焉。说者曰。十二分教以罗万有。此乃无问自说

  • 卷第三十八·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余 【经】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现行此菩萨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住无

  • 卷第十·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十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四上 叹佛功德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皆智慧及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世救要求然后得  如来无上而为归  随佛世间如犊子

  • 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卷中·别庵性统

      普陀嗣法门人 性统 编曹洞宗洞山悟本良价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何故言无。师惊异曰。吾非汝师。指往五泄山礼胜默禅师披剃。二十一

  • 贡愚录·王晋之

    岁甲申张公和大令莅任卢龙招余幕中凡所商搉辄条录代面厯时既久得若干纸汇录如左命曰贡愚或亦千虑之一耳 近日处士之横议半出于书院故昨属直卿转达我兄抚宁书院遇考断不可不考致有烦言然又不可因其言之可畏而不我用我

  • 经礼补逸·汪克宽

    元末明初人汪克宽勾辑中国古代礼制的著作。9卷。洪武二年 (1369年) 曾鲁序称,朱熹曾谓 “《周礼》为礼之纲,《仪礼》其本经,而《礼记》其义疏”。属门人黄氏辑录丧、祭二礼,未能有成。汪克宽亦称 “《礼记》乃《仪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