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廉正士风[大正第六]

王者养贤以养民,□□以配天,继于其乱,先以刑禁,继于其治,终以德化,相因小民之疾苦,则焦额焚灼,妖怨亟起,而欲望建淳和以迓祥吉者,是孳息螟而冀登嘉谷也。

古代三皇五帝王天下的时候,推重五德,终始相承。当他们遁相禅让之时,如同白天接替黑夜,像虞渊(虞渊,是古代神话中太阳落入之处。见《淮南子·天文训》)接受白昼一样自然。后世不讲五德了,治国没有崇尚,全凭君王随意处置。至于除恶俗,拯救民难,创业中兴,则莫不有上古圣王五德终始的遗意。

自商汤代替夏朝以承天命之后,在伊尹、仲虺两人的辅佐下,重视以德化民朝野面貌大变。然而不过几十代时间,故家贵族遍占良田,积累巨资,混乱了天下国政,所以盘庚的诰书告诫:“不要借财富求晋官职,应当靠功德升迁。”由此可见,害民营利,继承于治世也会出现变乱,这是明君非常忧虑的事情。《左传》说:“国家败落,是由于官员不正,官僚的失德,是因贿赂贪污太过猖獗。”这难道不值得警诫吗?

天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养万民,食于阴,饮于阳,穿着华美的衣服,用甘酣美味佐餐,水滋润之,土敦重多,木宝成体,火调化性,这样,百姓得到上天的照料,不需要君王的治理,即能生死繁续,曲折往来,善用愚强之力,供养文弱之人。五行中金的作用,是君王外加于天的,以其害民而增加在水土木火之上。水德润物,木德成器,土德安民,火德化民,金德害民;因此,圣人对金特别惧重,只有万不得已时,才用它有利的一面,同时又在消除灾祸的前提下,防范和限制不利的一面;愚强者珍爱金,借以勉力求得成功,文弱者贱视金,希望避免使用过滥。多给他们所珍爱的东西,则小人和平;教育那些文弱者不重金,则君子能借以强固。这就是节宣五行而避免受其所害。如果有不可教化者,则当众呵斥使他们感到羞辱,或把他们远置边疆,或以牢房锁链禁固他们,或以刑杀以威服他们。

君王对于万姓,好像是父亲对待子女一样,那些聪明智敏、有德有才者,就好像一家中治家当户的长子一样;对于结果悲惨的刑罚、杀戮,岂有不感到凄惨、伤痛的呢?而对于那些受五行恶气之害,触犯君王的法令,破坏纲常秩序,坠入罪恶之渊,伤害百姓,欺压孤寡的人,又怎能忍心坐视不顾呢?《诗经》中说到:“除去田野里吃庄稼芯干和叶的螟和食根食茎的其他害虫,不要让庄稼受害,明君为政,把害虫都拿到火上烧死。”说的就是要除去灾害。

如今农夫耕于泥泞,妇女织于寒冬,渔夫在重重波浪中打鱼,猎人与禽兽搏斗,行商踏着寒霜,为离乡背井而悲伤,淘金者、采珠者、捕翠鸟者、寻珊瑚象牙者,出生入死,从少年辛苦到白发,以争取能有一点盈余,他们难道会不知照顾父母、安拂妻子,以慰藉对亲人的思念,而去求一时欢乐的吗?而那些染黑头发,修长指甲,欢宴安居在黎民之上者,密布罗网,巧设陷阱,千方百计残害百姓,甚至不惜鞭楚斩杀。于是民贫如洗,肌肤被刮,怨痛涕泣,凄厉委屈于老母弱子身边,这真叫人心寒胆惊啊!而靠这些来求名声,卖奸巧,渔取大官之职的人,恩封门第,恩荫子孙,代代相传,以至无穷,而金之凶恶之气亦常集聚这些家庭。世家名门,公卿勋旧之家庭,他

们的运气是和国家命运一样的,而凶恶怨恨之气集聚凝滞在这里,则和平消失,屋倾鼎折,亦不是长久之利啊!即使是罪行败露过甚,被弹劾、被革职之徒,仍舟连车接,衣锦浩荡而归乡里,官府仍把他们当贵宝,乡社仍把他们尊为望族,百姓仍然害怕他们;他们兼并良田,广占陂塘水池,建立高第台榭,终日听钟鼓观乐舞,雍容畅达,气气派派地活到终年;然后筑起石椁石墓,墓前陈列翁仲,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于九泉之下;至于他们家的纨绔子弟,则又用父祖积聚的财物,买美女、置仆役、养游客、长夜狂饮、飞马丽服,赌金博银仍不致破家,也不知过去被残酷鱼肉的百姓,已灭族斩根在寒野荒谷之中……这种现像真是令人痛心啊!

赵宋建国之初,解除对官吏的法禁以笼络官僚,让他们苟且保全其位,可称是很宽大的。然而宋朝的京朝长吏因犯赃贿而败露者,要处以大辟之刑,每年议论刑罚时,没有一个获得大赦。此法颇适合当时社会情况,利于百姓,对于破除五代贪残刻剥之弊,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到宋太宗时,把官僚犯赃处大辟刑改为流放沙门岛,官僚贪赃之风又兴起来了,到宋真宗时又将放改为刺配内地州县;天书降赦之后,此法又进一步减轻,贪赃跋扈,舞弊于寸权者,更无所顾忌,而蔡京、王甫、韩佗胄、贾似道之流,竟然能借此爬上号称凤池的宰相之位。蒙古统治的九十年间,贪残百姓者,也不仅仅是在阿合马、桑哥时最严重。明太祖起自民间,深知其危害,敌对官僚刑法严厉,士风因而大变。几代以后,仅以革职代替原来的“炎火迎猫”(炎火,取《诗经》中把害虫弃之炎火之意;迎猫,民间有迎猫神灭鼠之俗。泛指重刑)之刑,无怪乎廉政之墙破裂而无法修补啊!

据法律,主守官盗公物一贯以上,就该死罪;而刺史、守臣、郡邑长官对辖下人民刻剥巨万,不判处大辟死罪来抵偿,就是用商汤之责,借仲蔑之言(指仲孙蔑,春秋鲁贤臣)也已不符合了。《诗经》中说:“君子见到坏人,如果怒斥责之,则这件坏事便能很快得到制止。”在贪乱之后,不以重刑禁绝它,没有能安定天下,怀柔百姓音。

天地之中州,适合农桑的,都是土地肥沃,江海陆路都会所汇聚的地区。河北的滑州(河南滑县),浚州(河南浚县),山东的青州(山东益都)、济州(山东济宁),山西的平阳(山西临汾)、陕西的泾阳(陕西西安附近)、三原(陕西三原),河南的大梁(河南开封)、陈州(河南淮阳)、睢州(河南睢县)、太康(河南太康),东附于颍;江北淮州(江苏淮安)、扬州、通州(江苏南通)、泰州(江苏泰县),江南三吴滨海地区,歙州、休州(安徽休宁)的大商人都比衣冠仕宦之族来得显赫;福州、广州,是外商番船集居之处;蜀都(四川成都)的盐、锦,建昌(四川西昌)的番布,丽江(云南丽江)盛产优质毛毡,邕州(广西南宁)、容州(广西容具)、贵州稻米、畜产很多。其他能有一千户居民的县,即使很贫瘠,也都有大官贵族出于乡里。这都是因为金谷流通,贫弱得以交换有无,农夫菜农、鱼盐布褐、寒暑酒浆,均能自给自足。若有旱涝,长官即请减税赈济;若不能及时上报,或略耽误一些时间,则道路上就会饥民相望。而如果拿着一百钱,带着钱券,到豪右之家购货,则早晨叩门而晚上便有饭吃。所以说大贾富民者,是国家的司命之神。

如今官吏非常坏,剥削贫民,所得无几,这些他们不屑费力,便借铲除豪右,掩盖贪婪的目的,名扬富庶之城。因而,四方粮米货物不得流通,根抵浅薄,物价胜涌跌落无常,贫弱孤寡庸耕借贷的路没有了,而流亡死于道

路者相望不断。按汉代的法律,积谷多的可拜爵、可免罪,就像当时的文学孝廉一样。今放纵鹰犬把富豪都捕猎殆尽,使他们连偷情苟且的游民都不如,要想国家不贫困,以折入于夷狄势不可能。故严惩贪吏,宽待富民,而后国家才可以得到安宁。

《易经》中说:“观封()的意义,有如祭祀开始的时候主祭者洗好了双手,尚未奉献酒食,心中的诚信散发于外,一旁观礼的民众都以极虔诚的态度仰视典礼的进行。”阴长于下,结果为乱,刑害阴私,贪吝污鄙之徒,对君王造成威胁而却无所顾忌,所以圣人设神道以使民观其盛德。退而自省,施行无言的身教,实现对百姓的治理,所以称为“下观而化民”,这是重视君王榜样的作用啊!

明朝初兴时,家法以忠厚质简为重,宫廷清洁,没有皇帝别墅、离宫之类,亦无乘龙舟、步辇,沿驰道游观,没有置骑、飞舟、千里割鲜、铜入花石之供,没有车税、产税、均输、酒税、香乐等子母计息之类求利的营谋,可观的教化之道备至。而贪婪之风,积重难返,是因为法令不行,而风俗因循苟且所致啊。

州县之制,用以区分选任官吏的品评标准,唐、宋分为几、赤、次、雄、望、紧、上、中、下共九等,以区别官吏的资格,便于升降差任。而今吏部差任州县官吏,则分别以瘠、饶、淳、顽、进士、乙科、乡贡、恩荫来差任,依部、台、审、臬司、分司岁时、生辰、荐奖的贡礼区分人品厚薄,把钦差往来,供应、劳费、车船之类当为政苛简与否的证明,而长吏中那些贪赃害民者,亦将按以上条件升迁,使得上下都注意着那些民俗淳厚、地域富饶的地方,这种差任方法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把为民作榜样的官职,贬低成分蜜分羹的无形等级,等于教官僚们不顾廉耻啊。

古代未任官的士人,需自食其力,等而上之,一直到仅次于国君的官,随着官位的升高,俸禄逐级加厚,车乘、家憧老仆逐级增多,赠答宴祭的规模逐级增大。所以季札投缟,子产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礼到郑国访问,以本国很贵的缟相赠子产,郑以为贵,子产以回赠,表示损己而不从对方贷利),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不是想借财物达到什么目的。如今万户之县、十万户之城,规模相当于古代诸侯管辖的小国,但给官僚的俸禄却很薄,不如诸侯的家臣。当京朝官、当副卿者,只能勉强养活十口人,出门当宾客的衣服和佩饰都置办不齐,郎官、闲散官就要依靠借贷生活,指望差遣外任来还债。而官僚的子弟,横行乡里,包揽狱讼,才仅能保住家产。徒然广增科举之科目,轻易升官,增加员额以引诱人们当官,俸禄既然很薄,米钞折算时又要减去一半,以天下养百官而不足,怂恿百官食天下却有余,这与让饿鹰去捕野鸡野兔又有什么区别呢!应废除这种劝贪的任官制度,革除差官时的富饶、贫瘠这两条。任官的差别,只按轻、重,边疆、内地来区分,而俸禄、仆从之费,薪马丝、公私答宴之需,都发给实物实钱,并且要丰厚。如官僚们仍不清廉,则以刑辟严惩,君王就没有不仁恕的遗憾了。

以往国家对缙绅的优礼,包括免官、退休者,都特别周到。起用废员、晋升勋阶,每逢大废典则援为恩例,那些不是制科出身、或未曾当过五品官者,按乡饮酒礼中的贵宾对待。平贱而有财富之家,虽然从没人当过官,仍然投谒大官僚,窥视废典。清白悬车的退休官,却安静自处恩礼外;而削夺官职,败军之将,贪婪失职之类罪人,却能参加乡饮大礼。终日百拜,清酒九献。观赏优戏,荣誉加于愚昧之人,洁身自好者无不笑话。如今到制定规

定,如果官僚在任不清廉者,即使是立有边功,建有大计,也不得参加起废晋阶之科。对于极端贪浊沉沦的人,遇乡饮酒礼,要让他们坐在下座以羞辱他们。而告老闲住的官僚,如有买声色歌妓、教歌舞、广建亭榭、不以勤俭教导约束子弟者,官府要每岁向上级报告,追夺他们的封诰,把他们列入罪民。让钱帛保存在棺里,桑榆鉴于□□,使不肖之徒洗心,而贤能廉明之人得意,这也是移风易俗的一种方法。

学校,是国家教育人才之地,士人在这里一步步成长而进退。近来州县都设学校,鸣琴行释菜尊师诸礼,每年都徒具形式,掌管教育的都是些垂老气尽之人,竟在学校中渔猎生徒以取赃利。学使对生徒的奖行黜劣,每年只一二人,全凭学官和州县官的喜怒。士子诵习贴经的,固然看作敲门砖,寓目经书,只为了小足温饱。廉耻之风衰颓,君、师之道丧失,没有像学校这样严重的。如今即使一朝一夕无法废除隋、宋科举之法,也要稍微作些纠正,特别应当以德行作为选汰条件之一,决定取舍,像比赛文字一样。州、县长官,出身乙科,廉静文弱,才能不胜任大事者,可改任县学教授。郎官舍人、郡守、县令出身制科者,才能改任州学教授。晋升教授之职,如他们先前所任的官阶一样,待他们能完成教育人才的重任之后,可以让他们升任礼部、太常寺、国子监、学使之类职务。若他们退休之后,州县可聘任他们担任讲经、讲正学、考内行、辩同异、探究性命学术的工作。举荐于乡里的教师,若不通士农工商之理,或因为勾结官吏、包揽狱讼者,学使可按察罢黜之。只需几十年之后,便可达到士人知廉耻,知修养行检,学术归正道。然后革除词章之选,惧选于乡里,这与隋、宋的学校相比,虽然仍不免有浮浪之士,也足以使他们警戒沉沦而促使他们遵守礼教走向正路了。

所以说为圣王者养贤以养民,□□以配天。鉴于天下之乱,先用重刑禁止,继于治世,终以道德教化。假如让百姓仍然疾苦,则将焦额再焚,妖怨四起,如此却希望建立淳和以迎吉祥,正像是繁殖螟虫而希望获得五谷丰收一样啊。

猜你喜欢
  论语商原序·周宗建
  经济文衡前集卷五·佚名
  提要·雍正
  礼记集说序·陈澔
  卷七·吕祖谦
  卷八·程廷祚
  尚书考异卷五·梅鷟
  春秋纂言总例卷三·吴澄
  提要·赵汸
  卷四·司马光
  卷六·赜藏主
  略释对于佛教──毕竟空──之疑义·太虚
  佛说相应可经·佚名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第十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徐似道·唐圭璋

      似道字渊子,号竹隐,黄岩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八年(1172),吴县尉。庆元五年(1199),主管官告院。开禧元年(1205),礼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嘉定二年(1209),江西提刑。曾权直学士院。有竹隐集,不传。   阮郎归   茶寮山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陆采

    第二十一齣 引示池楼【三台令】〔贴上〕佳人才子堪嗟。牵惹心如乱麻。两下镜中花。眼儿裏空自巴巴。春光九十恐无多。可惜良宵几浪过。怪杀风流攀桂客。眞成薄倖误嫦娥。昨夜小姐赴约。谁想韩官人醉卧。不成欢会。囘到

  • 楔子·郑廷玉

    (正末扮周荣祖同旦儿张氏,俫儿上,云)小人汴梁曹州人氏,姓周名荣祖,字伯成。浑家张氏,孩儿长寿。小生先世广有家财,因祖父周奉记敬理释门,盖起一所佛院,每日看经念佛,祈保平安。至我父亲,一心只做人家,为修理宅舍,这木石砖瓦,无处取

  • 卷十七·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十七刘记室迎【七十六首】迎字无党东莱人初以廕试部掾大定十三年用荐书对防为当时第一明年登进士第除豳王府记室改太子司经显宗特亲重之二十年从驾凉陉以疾卒章宗即位録旧学之劳赐

  • 卷三·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苏诗补注卷三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五十二首【起嘉佑六年辛丑十一月後赴凤翔任合明年壬寅作】慎按嘉佑五年庚子先生授河南福昌主簿未赴而以欧阳公荐召试秘阁复应制科入三等明年十一月除大理评

  • 附录·陆深

    史通会要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陆深撰深有南巡日录巳著录深尝以唐刘知几史通刋本多误为校定之凡补残刓谬若干言又以其因习上篇缺佚乃订正曲笔鉴识二篇错简类为一篇以还之复采其中精粹者别纂为会要三卷而陮以后人论史

  • 一百九十三 苏州织造李煦奏宣示曹(兆页)承继宗祧袭职织造摺·佚名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臣李煦跪奏: 窃臣与曹(兆页)叩辞行在南回,路上闻臣妹曹寅之妻李氏,感激万岁命曹(兆页)承继袭职隆恩,特起身进京叩谢。臣一闻此信,随同曹(兆页)各差家人飞骑止住,所以臣妹已至滁州仍回江宁矣。 臣煦於三月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五·纪昀

    列传宋 【三十九】○宋三十九乔维岳 张雍魏廷式卢琰宋抟凌策杨覃陈世卿 李若拙【绎】 陈知微 上官正 卢斌周审玉 裴济李继宣张旦张煦张佶王延德 常延信 张质杨允恭 秦羲谢德权阎日新 靳怀德乔维岳张雍魏廷

  • 汉制攷卷二·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春官注郑师农云唐虞歴三代以宗官典国之礼与其祭祀汉之大常是也 疏代异法殊礼有防革故至汉时祭祀之礼使大常主之典瑞注瑞节信也典瑞若今符玺郎 疏举汉法而况之守祧奄八人注奄如今之宦者 疏汉以奄人为

  • 明成祖迁都北京·吴晗

    上一次讲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不可?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长城以内地区

  • 折诸原序·张尚瑗

    折诸原序世儒不知以传学为经学复不知以经传史之学为道问学之学而胥汨没锢蔽于制举训诂之中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尚书者记言之书实记事之书也春秋专于记事与诗书并列为经事具而道亦寓焉史起于两汉祖书与春秋之记事记言以期

  • 卷三十三·魏了翁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要义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三十三宋 魏了翁 撰防服经传六小功三月而变麻就葛凡五月小功成人章小功布衰裳牡麻绖即葛五月注即就也小功轻三月变麻因故衰以就葛绖带而五月也间传曰小功之葛与

  •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真谛义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三万二千。彼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时有天子名曰寂顺律音。在于会坐。即从坐起更整衣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六(末)·窥基

    沙门基撰信解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难。来意有二。一云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喜领。四人中品。承喻晓而忻悟。故譬喻后信解品生。二云论解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增上慢。为对除此说七譬喻。中前品为第一。求

  • 菩提行经卷第三·龙树

        圣龙树菩萨集颂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六  佛喜精进增  安住禅定意  慜彼散心人  烦恼芽间住  我今知身心  不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五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五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五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所译经 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经内题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经题云大乐

  • 目录·佚名

    序文二第一卷上堂第二卷上堂第三卷上堂小參第四卷(拈古頌古)機緣第五卷法語行實偈上第六卷偈下書問(像讚佛事)附住玉泉語錄二卷

  • 随园诗话·袁枚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清人袁枚(1716—1798)撰。十六卷,补遗十卷。枚有《小仓山房文集》已著录。初刊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内容多记当时诗歌创作的趣闻、轶事,间有对古今诗人和诗作的议论品评。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