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近思录》卷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凡三十九条。伊川言:“贤者在下,岂可自进以求于君。苟自求之,必无能信用之理。古人之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德乐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今按:人之处家,规模小,范围狭,相与处者皆亲人。家不能齐,焉能治国,其理易知。出而从政,必先求君臣之相应相和。若自进而求,则不易得君之信用。故必待其君有尊德乐道之心,乃可进而有为。惟其多退而望在野之贤,故虽政乱于上,而社会犹得安于下。纵使社会亦乱于下,而道则犹存,则终有复归于治之望。今言民主政治,人求自进,他人不之信,故必尚法治。其用意不仅在防其下,更要在防其上。人不相信,而以法为治,则其为治终有限。君位世袭,为君者不能常有此尊德乐道心,则其为治亦有限。继自今如何觅得一长治久安之道,此乃当前世界人类政治共同一大问题。惟中国传统政治,主政府求贤,不主贤之自进以争政,此则仍有值作深长虑者。民主政治主结党竞选,主进不主退,亦有弊端。即据当前事可知。中国古人主尚贤,今人则尚多数,但多数未必即多贤,此亦一大问题。如何能有一政府安定在上,而又能一意求贤于下,此则贵继今有人能为此作深虑。
伊川又言:“贤者惟知义而已,命在其中。中人以下,乃以命处义。如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知命之不可求,故自处以不求。若贤者则求之以道,得之以义,不必言命。”今按:此条伊川辨义命有极深意。中国人多信命,遂不求,然此乃中人以下事。少数贤者则主求之以道,惟不义则不取。今人则不信命,不尚义,遂多求,而离于道,此更要不得。今人又好言自由。遇不义宁退不进,宁舍不取,此亦我之自由。宁有惟进不退,惟取不舍,始得为自由乎?中国古人言,即在今世,亦仍有值得参考之意义与价值,此亦一例。
孔子亦言命,如曰:“五十而知天命。”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凡人各有自由,他人之自由,即不啻为己之命。与伊川此条中人以下之言命不同。伊川谓不必言命,此非违孔子所言,则又当知。
猜你喜欢 赏罚第十五·佚名 卷七十五 易十一·黎靖德 近思録集注卷九·江永 学庸集説啓蒙凡例·景星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孔子 卷三十四·毛奇龄 卷一·傅逊 提要·陈深 卷五百九十·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现艺品第十二·佚名 卷第十六·道原 佛说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一·佚名 卷六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