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阳货篇
性相近也章。
朱子曰:“性即理一语,自孔子后,惟程子言之。此一语即千万世说性之根基。理者,公共之物,不会不善。”又曰:“孟子未尝言气质之性,程子言之。所以有功于名教者,以其发明气质之性。以气质论,则凡言性不同者,皆冰释矣。”又曰:“气质之说起于程张,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自孔孟后,未尝有人说到此。如诸子说性恶,说善恶混,说三品,亦是。但不曾明其为气质之性耳。孟子说性善,但说得本原处,却不曾说得下面气质之性,所以亦费分疏。程张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但言仁义礼智是性,孟子是也。只论气禀,不论一原处,荀杨以下是也。予于太极图解亦云,所谓太极不离乎阴阳而为言,亦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人物得是气质以成形,而其理之在是者,则谓之性。气质有偏正纯驳昏明厚薄之不齐,故性之在是者,其为品亦不一。然其本然之理,则粹然至善而已。”今按:子贡言夫子言性与天道未可得闻,此下遂有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及善恶混诸说。程张始言性即理,又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而朱子谓其原自濂溪《太极图说》,而创为理气论。此为有宋理学家在中国思想史上一大突破。朱子此处言之甚晰。朱子又曰:“性与气皆出于天,如天气之清明阴黯,可见气之美恶。然好者常少,而不好者常多。以一岁言之,晴和而不寒不暖者,能几时。而夏寒冬暖,愆阳伏阴者皆是也。虽一日之间亦然。盖其气错揉万变,不能均平,所以君子常少,而小人常多。又如颜夭而跖寿,尧舜与孔子福寿不同。”今按:如朱子此处,言气即言天,亦可有善有恶,及善恶混之分争矣。西方宗教认为善只在上帝,人世则原始罪恶,故有世界末日之主张。科学哲学全不理会善与恶之争,此是西方人心硬之表现。中国儒家,自孔子以下,大体主张偏向善。即庄老道家言自然,言气不言性,但亦有偏向善之倾向。此为中国人心软之表现。文化不同,本于人性有不同。程朱所言,仍亦无可非也。
惟上知与下愚不移章。
朱子曰:“不必求合,人所言各有地头。孔子说相近至不移,便定是不移。人之气质实有如此者。如何必说道变得,而其所以至此下愚者,便是气质之性。孔子说得都浑成了,程子此段却只说到七分,不说到底。孟子只说得性善,其所言地头各不同。”今按:此言地头不同,略如今人言立场不同。伊川言无不可移,此显与孔子言不合。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亦与孔子下愚不移之说不合。朱子则以气质之性来说孔子之不移,然于孟子伊川说皆不置辨,此见中国学者之气象宽厚处。象山阳明皆明言朱子不是。自朱子言之,此亦所言地头之不同矣。朱子又曰:“圣人之言,则曰不移而已,不曰不可移也。程子则曰,以其不肯移,而后不可移耳。盖圣人之言本,但以气质之禀而言其品第,未及乎不肯不可之辨也。程子之言则以人,责其不可移。而徐究其本,则以禀赋甚异而不肯移,非以其禀赋之异而不可移也。”今按:此条又在不移之上加了不可移与不肯移之两项。不可,即孟子之不能。不肯,即孟子之不为。然朱子谓以其禀赋之异而不肯移,则仍依孔子义,仍以气质之性说之。惟其气质之性使其自不肯移,此即下愚之所以不移也。而气质之说则本于程子,朱子之言亦可谓细而和,缓而尽矣。
或问游氏之言曰,夫道未始有名,感于物而出,则善之名立矣。托于物而生,则性之名立矣。善者,性之德。故庄子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性者,善之资。故庄子曰,形体保神谓之性。盖道之在天地,则播五行于四时,百物生焉,无非善者无恶也。故曰,继之者善也。道之在人,则出作而入息,渴饮而饥食,无非性者无妄也。故曰,成之者,性也。何也?朱子曰:“道未始有名,善之名立,性之名立,此则老佛之言,而分道与善与性为三物矣。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虽出于庄周之言,然所谓仪则者,犹有儒者之意也。今引其言而特遗之,且独以出作入息,饥食渴饮为言,则是所谓性者无复仪则,专以佛者作用是性之言为主矣。是虽欲极其高妙而言,而不知其所指以为性者,反滞于精神魂魄之间也。此近世言性之大弊,学者不可以不辨。且所谓托于物而生者,是又以为先有是物,而性托之以生,如释氏授胎夺阴之说也。”今按:此条朱子又明辨之,力辨之,亦犹孟子之所谓不得已而辨者。游氏亦程门大弟子,朱子极尊二程,而于二程之言多有辨,于其弟子谢杨尹游亦各有辨,会合观之,乃可知中国学者之态度。
礼云礼云章。
或问:诸家言礼以敬,异乎程子,何也?朱子曰:“程子以理言,礼之体也。诸家以人言,礼之用也。”黄幹曰:“今集注与程子说不但敬与序之不同,虽言和则同,而所以为和亦不同。集注之敬与和主人心而言,程子之序与和主事理而言。然有人心之敬与和,则见于事理者,始有序而和矣。”今按:是则朱子释《论语》亦不守程子说,而朱子之重视于心,亦由此可见。故二程始提出理字,而朱子必挽回到心上来。如释仁曰心之德爱之理,是矣。惟象山说心,又过了朱子,则又多病。义理难辨如此。
猜你喜欢 卷十九下(文十一年,尽十五年)·孔颖达 榕村语録卷二十五·李光地 当仁不让·孔子 卷四十八·陈经 经说卷四·熊朋来 卷六·史浩 卷十四·乾隆 卷一百二十八·秦蕙田 诗故卷十·朱谋玮 提要·王宏撰 说符第八·列子 卷四百六十三·佚名 降魔品第二十一·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欧阳竟无 佛说十二游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