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学总论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章,乐竟为一章。彣,戫也;彰,文彰也。或谓文章当作彣彰,则异议自此起。传曰“博学于文”,不可作。雅曰“出言有章”,不可作彰。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其后转移施于篇什。太史公记博士平等议曰: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儒林列传》)。此宁可书作文彡彰耶?独以五采彰施五色,有言黻言黼言文言章者,宜作文彡彰。然古者或无其字,本以文章引伸。今欲改文章为彣彰者,恶夫冲淡之辞,而好华叶之语,违书契记事之本矣。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盖谓不能举典礼,非苟欲润色也。《易》所以有“文言”者,梁武帝以为文王作《易》,孔子遵而修之,故曰“文言”,非矜其采饰也。夫命其形质曰文,状其华美曰彣;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绚曰彰。凡彣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彣。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今举诸家之法,商订如左方。

《论衡·超奇》云: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又曰:州郡有忧,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牍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又曰:长生死后,州郡遭忧,无举奏之吏,以故事结不解,征诣相属,文轨不尊,笔疏不续也;岂无忧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又曰:若司马子长、刘子政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其过子云、子高远矣!然而因成前纪,无匈中之造。若夫陆贾、董仲舒论说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阳成子长作《乐经》,杨子云作《大玄经》,造于助思,极窅冥之深,非庶几之才不能成也。桓君山作《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彼子长、子云论说之徒,君山为甲。自君山以来,皆为鸿眇之才,故有嘉令之文。

准此,文与笔非异涂。所谓文者,皆以善作奏记为主。自是以上,乃有鸿儒。鸿儒之文,有经传解故诸子。彼方目以上第,非若后人摈此于文学外,沾沾焉惟华辞之守,或以论说记序碑志传状为文也。独能说一经者,不在此列。谅由学官弟子,曹偶讲习,须以发策决科。其所撰著,犹今经义而已。是故遮列使不得与也。

自晋以降,初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有韵者文也,无韵者笔也。然《雕龙》所论列者,艺文之部,一切并包。是则科分文笔,以存时论,故非以此为经界也。昭明太子序《文选》也,其于史籍,则云事异篇章;其于诸子,则云不以能文为贵。此为裒次总集,自成一家,体例适然,非不易之定论也。若以文笔区分,《文选》所登,无韵者固不少。若云文贵其彣耶,未知贾生《过秦》,魏文《典论》,同在诸子,何以独堪入录?有韵文中,既录汉祖《大风》之曲,即古诗十九首,亦皆入选,而汉晋乐府,反有佚遗。是其于韵文也,亦不以节奏低卬为主,独取文采斐然,足耀观览,又失韵文之本矣。是故昭明之说,本无以自立者也。(案《晋书·乐广传》:请潘岳为表,便成名笔。《成公绥传》:所著诗赋杂笔十馀卷。《张翰传》:文笔数十篇行施世。《曹<囟比>传》:所著文笔十五卷。《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南史·任昉传》:既以文才见知,时人云任笔沈诗。《徐陵传》:国家有大手笔,必命陵草之。详此诸证,则文即诗赋,笔即杂文,乃当时恒语。阮元之徒猥谓俪语为文,单语为笔。任昉、徐陵所作,可云非俪语邪?)

近世阮元,以为孔子赞《易》,始著“文言”,故文以耦俪为主。又牵引文笔之说以成之。夫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是则骈散诸体,一切是笔非文。借此证成,适足自陷。既以《文言》为文,《序卦》《说卦》,又何说焉?且文辞之用,各有体要。《彖》《象》为占繇,占繇故为韵语。《文言》《系辞》为述赞,述赞故为俪辞。《序卦》《说卦》为目录笺疏,目录笺疏故为散录。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或举《论语》言辞达者,以为文之与辞,划然异职。然则《文言》称文,《系辞》称辞,体格未殊,而题号有异,此又何也?董仲舒云:《春秋》文成数万。兼彼经传,总称为文,犹曰今文家曲说然也。《太史公自序》,亦云论次其文。此固以史为文矣。又曰: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此非耦俪之文也。屈、宋、唐、景所作,既是韵文,亦多俪语,而《汉书·王褒传》,已有《楚辞》之目。王逸仍其旧题,不曰“楚文”。斯则韵语耦语,亦既谓之辞矣。《汉书·贾谊传》云:以属文称于郡中。其文云何?若云赋也,《惜誓》载于《楚辞》,文辞不别。若云奏记条议,适彼之所谓辞也。《司马相如传》云:景帝不好辞赋。《法言·吾子》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或问君子尚辞乎?曰:君子事之为尚,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以是见韵文耦语,并得称辞,无文辞之别也。且文辞之称,若从其本以为部署,则辞为口说,文为文字。古者简帛重烦,多取记臆,故或用韵文,或用耦语。为其音节谐适,易于口记,不烦纪载也。战国从横之士,抵掌摇唇,亦多积句。是则耦丽之体,适可称职。乃如史官方策,有《春秋》《史记》《汉书》之属,适当称为文耳。由是言之,文辞之分,反复自陷,可谓大惑不解者矣!

或言学说文辞所由异者,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此亦一往之见也。何以定之?凡云文者,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者而为言,故有成句读文,有不成句读文。兼此二事,通谓之文。局就有句读者,谓之文辞。诸不成句读者,表谱之体,旁行邪上,条件相分,会计则有簿录,算术则有演草,地图则有名字,不足以启人思,亦又无以增感,此不得言文辞,非不得言文也。诸成句读者,有韵无韵分焉。诸在无韵,史志之伦,记大傀异事则有感,记经常典宪则无感,既不可齐一矣。持论本乎名家,辨章然否,言称其志,未足以动人也。《过秦》之伦,辞有枝叶,其感人顾深挚,则本诸从横家。然其为论一也,不可以感人者为文辞,不感者为学说。就言有韵,其不感人者亦多矣。风雅颂者,盖未有离于性情。独赋有异。夫宛转偯隐,赋之职也。儒家之赋,意存谏诫。若荀卿《成相》一篇,其足以感人安在?乃若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或写都会城郭游射郊祀之状,若相如有《子虚》,杨雄有《甘泉》《羽猎》《长杨》《河东》,左思有《三都》,郭璞、木华有《江》《海》,奥博翔实,极赋家之能事矣。其亦动人哀乐未也?其专赋一物者,若孙卿有《蚕赋》《箴赋》,王延寿有《王孙赋》,祢衡有《鹦鹉赋》,侔色揣称,曲成形相,嫠妇孽子,读之不为泣,介胄戎士,咏之不为奋。当其始造,非自感则无以为也,比文成而感亦替。此不可以一端论也。且学说者独不可感人耶?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是故饮食移味、居处缊愉者,闻劳人之歌,心犹怕然。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睹眇论则以为恒言也。身有疾痛,闻幼眇之音,则感概随之矣。心有疑滞,睹辨析之论,则悦怿随之矣。故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凡好学者皆然,非独仲尼也。以文辞学说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如上诸说,前之昭明,后之阮氏,持论偏颇,诚不足辩。最后一说,以学说文辞对立,其规摹虽少广,然其失也,只以文彡彰为文,遂忘文字。故学说不文彡者,乃悍然摈诸文辞之外。惟《论衡》所说,略成条贯。《文心雕龙》张之,其容至博。顾犹不知无句读文。此亦未明文学之本柢也。

馀以书籍得名,实冯傅竹木而起。以此见言语文字,功能不齐。世人以经为常,以传为转,以论为伦,此皆后儒训说,非必睹其本真。案经者,编丝缀属之称,异于百名以下用版者,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联贯也。此以竹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传者,专之假借。《论语》传不习乎,鲁作专不习乎。《说文》训专为六寸簿。簿即手版,古谓之忽(今作笏)。《书》思对命,以备忽忘,故引伸为书籍记事之称。书籍名簿,亦名为专。专之得名,以其体短有异于经。郑康成《论语序》云:《春秋》二尺四寸,《孝经》一尺二寸,《论语》八寸。此则专之简策,当复短于《论语》,所谓六寸者也。(汉《艺文志》言刘向校中古文《尚书》,有一简二十五字者。而服虔注《左氏传》则云。古文篆书,一简八字。盖二十五字者,二尺四寸之经也。八字者,六寸之传也。古官书皆长二尺四寸,故云二尺四寸之律。举成数言,则曰三尺法。经亦官书,故长如之。其非经律,则称短书,皆见《论衡》。)论者,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仑。箫亦比竹为之,故龠字从仑。引伸则乐音有秩,亦曰仑,于论鼓锺是也。言说有序亦曰仑,坐而论道是也。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仑语》是故绳线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专,比竹成册谓之仑,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也。虽古之言肄业者(《左氏传》:臣以为肄业及之也),亦谓肄版而已。《释器》云:大版谓之业。书有篇第,而习者移书其文于版(学童习字用觚,觚亦版也),故云肄业。《管子·宙合》云: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以是征之,则肄业为肄版,明矣。凡此皆从其质为名,所以别文字于语言也。其必为之别,何也?

文字初兴,本以代声气,乃其功用有胜于言者。言语仅成线耳,喻若空中鸟迹,甫见而形已逝。故一事一义得相联贯者,言语司之。及夫万类坌集,棼不可理,言语之用,有所不周,于是委之文字。文字之用,足以成面,故表谱图画之术兴焉。凡排比铺张不可口说者,文字司之。及夫立体建形,向背同现,文字之用,又有不周,于是委之仪象。仪象之用,足以成体,故铸铜雕木之术兴焉。凡望高测深不可图表者,仪象司之。然则文字本以代言,其用则有独至。凡无句读文,皆文字所专属者也。

以是为主,故论文学者,不得以兴会神旨为上。昔者文气之论,发诸魏文帝《典论》,而韩愈、苏辙窃焉。文德之论,发诸王充《论衡》(《论衡·佚文篇》:文德之操为文。又云:上书陈便宜,奏记荐吏士,一则为身,二则为人。繁文丽辞,无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为私,无为主者),杨遵彦依用之(《魏书·文苑传》:杨遵彦作《文德论》,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而章学诚窃焉。气非窜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辞始于表谱簿录,则修辞立诚其首也。气乎德乎,亦末务而已矣!

文选之兴,盖依乎挚虞《文章流别》,谓之总集。《隋书·经籍志》曰: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籍,日以孳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之《流别》。然则李充之《翰林论》,刘义庆之《集林》,沈约、丘迟之《集钞》,放于此乎?《七略》惟有诗赋。及东汉,铭诔论辩始繁。荀勖以四部变古,李充、谢灵运继之,则集部自此著。总集者,本括囊别集为书,故不取六艺史传诸子,非曰别集为文,其他非文也。

《文选》上承其流,而稍入《诗序》《史赞》《新书》《典论》诸篇,故名不曰集林、集钞。然已痟矣!其序简别三部,盖总集之成法。顾已迷误其本,以文辞之封域相格,虑非挚虞、李充意也。《经籍志》别有《文章英华》三十卷,《古今诗苑英华》十九卷,皆昭明太子撰。又以诗与杂文为异,即明昭明义例不纯。《文选》序率尔之言,不为恒则。且总别集与他书经略不定更相阑入者有之矣!

今以《隋志》所录总集相稽,自魏朝杂诏而下,讫皇朝陈事诏,凡十八家百四十六卷;自上法书表而下讫后周与齐军国书,凡七家四十一卷;而汉高祖手诏,匡衡、王凤、刘隗、孔群诸家奏事,书既亡佚,复傅其录。然《七略》,高祖、孝文诏策,悉在诸子儒家,奏事二十卷隶《春秋》。此则总集有六艺诸子之流矣。陈寿定诸葛亮故事,命曰《诸葛氏集》,然其目录有《权制》《计算》《训厉》《综核》《杂言》《贵和》《兵要》《传运》《法检》《科令》《军令》诸篇。《魏氏春秋》言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若在往古,则《商君书》之流,而《隋志》亦在别集。故知集品不纯,选者亦无以自理。阮元之伦,不悟《文选》所序,随情涉笔,视为经常,而例复前后错迕。曾国藩又杂钞经史百家,经典成文,布在方策,不虞溃散,钞将何为?

若知文辞之体,钞选之业,广狭异涂,庶几张之弛之,并明而不相害。凡无句读文,既各以专门为业,今不亟论。有句读者,略道其原流利病,分为五篇。非曰能尽,盖以备常文之品而已。其赠序寿颂诸品,既不应法,故弃捐弗道尔。

猜你喜欢
  晏子之鲁进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晏婴
  卷十九 论语一·黎靖德
  卷之十·子华子
  春秋大全卷二·胡广
  第十七章 8·辜鸿铭
  卷二十一·真德秀
  提要·陈则通
  卷六·林之奇
  第三十一卦:《咸卦》·佚名
  卷十五·夏良胜
  卷二百四十·佚名
  卷十·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三·唐慧琳
  卷二十九·赜藏主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三十七·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三十七鳞虫神龙赋          【晋】刘 琬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隠则黄泉出则升云贤圣其似之乎惟天神上帝之马含胎春夏房心所作轩辕照形角尾规矩龙赋          【宋

  • 卢仝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卢仝(775?— 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人。甘露之变时遇害。诗风奇特,在当时极名声。对后世怪僻一路。 月蚀诗 卢仝 新天子即位五年, 岁次庚寅, 斗柄插子,律调黄钟。 森森万木夜殭立, 寒气赑屭顽无风。 烂银盘从海底出,

  • 卷之一千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八·佚名

    太宗一帝悟弓工之言延五品以上问政事得失曰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徧知乎【范祖禹】朝廷之制【孙之翰】諌官预闻中书门下议事【孙之翰】责臣下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范祖禹】言事告讦者以谗人罪之

  • 常景传·李延寿

    常景,字永昌,从小聪明过人,开始读《论语》、《毛诗》,老师教一遍他就会读。长大后才思敏捷,好写文章。廷尉公孙良举荐他为律博士。文帝亲自看到他的名字,不久,任他为门下录事。正始初年,朝廷召集尚书、门下两省官员在金墉中书

  • 李师道传·欧阳修

    李师道,是李师古的异母弟。师古曾说“:即使不能改变民间疾苦,也要使其知道衣食之从何而得。”让他管密州之事。李师古病了,召来亲信高沐、李公度,问他们:“我死了以后,你们准备让谁即位?”两人迟疑未答,李师古说:“难道你们想以

  • 一三二、春申君乃顷襄王弟不以游士致显辨·钱穆

    《史记?春申君列传》有说秦昭王书,其文见《秦策》四,鲍氏本仅作&ldquo;说秦王曰,物而返&rdquo;云云,无起首一节,并不以为春申语。高《注》:&ldquo;秦王名正,庄王楚之子&rdquo;,则亦不以为昭王。其下文云:&ldquo;先帝文王、庄王

  • 卷六十二·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六十二宋 陳祥道 撰大宗小宗喪服小記别子為祖繼别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於上宗易於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禰也大傳曰别子為祖繼别為宗繼

  • 卷八·袁俊翁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疑节巻八元 袁俊翁 撰孟子孟子尝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及于性善孝弟之论乃皆专举尧舜何耶尝攷公孙丑有伯夷伊尹何如之问正以二人出处之有异孟子遂举孔子仕止乆速之适其可而谓予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

  • 春秋管窥卷三·徐庭垣

    新昌县县丞徐廷垣撰庄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者以继弑君不忍言即位也左传谓文姜出故非也葢夫人孙齐在三月其先必偕桓之防归鲁矣若在齐未归何迟至三月而又言夫人孙耶孙在三月则正月在鲁何妨即位而指以爲姜出故耶左氏释

  • 卷二十六·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二十六    宋 黄伦 撰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讐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讐树德务滋除恶务本无垢曰夫行德则天下归之天下归之者天子也暴虐则天下叛之天下叛之防防然拥虚器以在人上岂非独夫

  • 襄公·襄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公至自伐郑。楚子、郑伯

  • 卷下·佚名

    应时二万二千菩萨。同共发声。我等欲与文殊师利俱行。即时如其数菩萨。与文殊师利俱行。忽以在沙阿刹土其处而坐。其处者谓室中。所以能容者,是菩萨威神故。悉共坐已,文殊师利说其法。其法名曰陀邻尼。文殊师利谓诸菩萨

  • 莲华面经卷下·佚名

    随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尔时世尊离菩提树。毗沙门王共百万亿夜叉之众。同时举声悲啼雨泪以手抆泪。而说偈言。  如来容色甚微妙  超胜众生无比者  如是庄严殊特身  不久之间当灭度  尔时帝释天王。复与

  • 翻译名义集卷第二·法云

    三乘通号篇第五佛教诠理。化转物心。超越凡伦。升入圣域。其或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声闻乘也。其或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连。灭五果之缠缚。此缘觉乘也。其

  • 释迦氏谱·道宣

      唐 道宣撰释迦氏谱序终南山释氏古德流言。祖佛为师。羞观佛之本系。绍释为姓。耻寻释氏之源。以今据量颇为实录。既云革俗义匪凭虚。昔南齐僧祐律师者。学通内外行总维持。撰释迦谱一帙十卷。援引事类繁缛神襟。

  • 论世变之亟·严复

    近代严复所撰政治伦理论文。1895年2月发表于天津《直报》。批判中国传统的弥争之道,宣传生存竞争之说。认为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原因在于中国历代统治者“牢笼天下,平争泯乱”,致使民族缺乏竞争意识,民力日衰。极力提倡

  • 大乘广百论释论·护法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