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二   辨問

或問曰:「若仙必可得,聖人已修之矣,而周孔不為之者,是無此道可知也。」

抱朴子答曰:「夫聖人不必仙,仙人不必聖。聖人受命,不值長生之道〔一〕,但自欲除殘去賊,夷險平暴,制禮作樂,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匡將危之主,扶亡徵之國,刊詩書,撰河洛,著經誥,和雅頌,訓童蒙〔二〕,應聘諸國,突無凝煙,席不暇煖〔三〕。其事則鞅掌罔極,窮年無已,亦焉能閉聰掩明〔四〕,內視反聽,呼吸導引,長齋久潔,入室鍊形,登山採藥,數息思神,斷穀清膓哉?至於仙者,唯須篤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靜,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有入俗之高真〔五〕,乃為道者之重累也。得合一大藥,知守一養神之要〔六〕,則長生久視,豈若聖人所修為者云云之無限乎?且夫俗所謂聖人者,皆治世之聖人,非得道之聖人,得道之聖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聖人,則周孔是也。黃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古之帝王,刻於泰山,可省讀者〔七〕七十二家,其餘磨滅者,不可勝數,而獨記黃帝仙者,其審然可知也。

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聖。故善圍棋之無比者,則謂之棋聖,故嚴子卿馬綏明於今有棋聖之名焉〔八〕。善史書之絕時者,則謂之書聖,故皇象胡昭於今有書聖之名焉。善圖畫之過人者,則謂之畫聖〔九〕,故衛協張墨於今有畫聖之名焉〔一十〕。善刻削之尤巧者,則謂之木聖,故張衡馬鈞於今有木聖之名焉〔一一〕。故孟子謂伯夷,清之聖者也;柳下惠,和之聖者也;伊尹,任之聖者也〔一二〕。吾試演而論之,則聖非一事。夫班輸倕狄〔一三〕,機械之聖也;附扁和緩〔一四〕,治疾之聖也;子韋甘均,占候之聖也〔一五〕;史蘇辛廖〔一六〕,卜筮之聖也;夏育杜回〔一七〕,筋力之聖也;荊軻聶政〔一八〕,勇敢之聖也,飛廉夸父〔一九〕,輕速之聖也;子野延州〔二十〕,知音之聖也;孫吳韓白〔二一〕,用兵之聖也。聖者,人事之極號也,不獨於文學而已矣。莊周云:盜有聖人之道五焉〔二二〕。妄意而知人之藏者,明也;先入而不疑者,勇也;後出而不懼者,義也;知可否之宜者,知也;分財均同者,仁也。不得此道而成天下大盜者,未之有也。」

或曰:「聖人之道,不得枝分葉散,必總而兼之,然後為聖。」

余答之曰:「孔子門徒,達者七十二,而各得聖人之一體,是聖事有剖判也。又云:顏淵具體而微,是聖事有厚薄也。又易曰:有聖人之道四焉〔二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此則聖道可分之明證也。何為善於道德以致神仙者,獨不可謂之為得道之聖〔二四〕?苟不有得道之聖,則周孔不得為治世之聖乎?既非一矣〔二五〕,何以當責使相兼乎?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識,則心好其事,必遭明師而得其法,不然,則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鈐經〔二六〕主命原曰:人之吉凶,制在結胎受氣之日〔二七〕,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聖宿則聖,值賢宿則賢,值文宿則文,值武宿則武,值貴宿則貴,值富宿則富,值賤宿則賤,值貧宿則貧,值壽宿則壽,值仙宿則仙。又有神仙聖人之宿,有治世聖人之宿,有兼二聖之宿,有貴而不富之宿,有富而不貴之宿,有兼富貴之宿,有先富後貧之宿,有先貴後賤之宿,有兼貧賤之宿,有富貴不終之宿,有忠孝之宿,有兇惡之宿。如此不可具載,其較略如此〔二八〕。為人生本有定命,張車子之說是也〔二九〕。苟不受神仙之命,則必無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也,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自古至今,有高才明達,而不信有仙者,有平平許人學而得仙者,甲雖多所鑒識而或蔽於仙,乙則多所不通而偏達其理,此豈非天命之所使然乎?

夫道家寶祕仙術,弟子之中,尤尚簡擇,至精彌久,然後告之以要訣,況於世人,幸自不信不求,何為當強以語之邪?既不能化令信之,又將招嗤速謗。故得道之士,所以與世人異路而行,異處而止,言不欲與之交,身不欲與之雜。隔千里,猶恐不足以遠煩勞之攻〔三十〕;絕軌跡,猶恐不足以免毀辱之醜。貴不足以誘之,富不足以移之,何肯當自衒於俗士〔三一〕,言我有仙法乎?此蓋周孔所以無緣而知仙道也。且夫周孔,蓋是高才大學之深遠者耳,小小之伎,猶多不閑。使之跳丸弄劍〔三二〕,踰鋒投狹〔三三〕,履絙登幢〔三四〕,擿盤緣案〔三五〕,跟挂萬仞之峻峭〔三六〕,游泳呂梁之不測〔三七〕,手扛千鈞,足躡驚飆,暴虎檻豹〔三八〕,攬飛捷矢,凡人為之,而周孔不能,況過於此者乎?他人之所念慮,蚤蝨之所首向,隔牆之朱紫,林下之草芥,匣匱之書籍,地中之寶藏,豐林邃藪之鳥獸,重淵洪潭之魚鱉,令周孔委曲其采色,分別其物名,經列其多少,審實其有無,未必能盡知,況於遠此者乎〔三九〕?聖人不食則飢,不飲則渴,灼之則熱,凍之則寒,撻之則痛,刃之則傷,歲久則老矣,損傷則病矣,氣絕則死矣。此是其所與凡人無異者甚多,而其所以不同者至少矣。所以過絕人者,唯在於才長思遠,口給筆高,德全行潔,強訓博聞之事耳,亦安能無事不兼邪?既已著作典謨,安上治民,復欲使之兩知仙道〔四十〕,長生不死,以此責聖人,何其多乎?吾聞至言逆俗耳,真語必違眾,儒士卒覽吾此書者,必謂吾非毀聖人。吾豈然哉?但欲盡物理耳,理盡事窮,則似於謗訕周孔矣。世人謂聖人從天而墜,神靈之物,無所不知〔四一〕,無所不能。甚於服畏其名,不敢復料之以事,謂為聖人所不為,則人無復能之者也;聖人所不知,則人無復知之者也,不可笑哉〔四二〕?今具以近事校之,想可以悟也。完山之鳥,賣生送死之聲,孔子不知之〔四三〕,便可復謂顏回只可偏解之乎?聞太山婦人之哭,問之,乃知虎食其家三人,又不知此婦人何以不徙去之意,須答乃悟〔四四〕。見羅雀者純得黃口,不辨其意,問之乃覺〔四五〕。及欲葬母,不知父墓所在,須人語之,既定墓崩,又不知之,弟子誥之,乃泫然流涕〔四六〕。又疑顏淵之盜食,乃假言欲祭先人,卜掇塵之虛偽〔四七〕。廄焚,又不知傷人馬否〔四八〕。顏淵後,便謂之已死〔四九〕。又周流七十餘國,而不能逆知人之必不用之也,而栖栖遑遑〔五十〕,席不暇溫。又不知匡人當圍之,而由其途〔五一〕。問老子以古禮〔五二〕,禮有所不解也。問郯子以鳥官〔五三〕,官有所不識也。行不知津,而使人問之,又不知所問之人,必譏之而不告其路〔五四〕,若爾可知不問也。下車逐歌鳳者,而不知彼之不住也〔五五〕。見南子而不知其無益也〔五六〕。諸若此類,不可具舉,但不知仙法,何足怪哉?又俗儒云:聖人所不能,則餘人皆不能。則宕人水居〔五七〕,梁母火化,伯子耐至熱〔五八〕,仲都堪酷寒〔五九〕,左慈兵解而不死〔六十〕,甘始休糧以經歲〔六一〕,范軼見斫而不入〔六二〕,鱉令流尸而更生〔六三〕,少千執百鬼〔六四〕,長房縮地脈,〔六五〕仲甫假形於晨鳧〔六六〕,張楷吹噓起雲霧〔六七〕,未聞周孔能為斯事也。」

俗人或曰:「周孔皆能為此,但不為耳。」

吾答之曰:「必不求之於明文,而指之以空言者,吾便可謂周孔能振翮飜飛,翱翔八極,興雲致雨,移山拔井,但不為耳。一不以記籍見事為據者,復何限哉?必若所云者,吾亦可以言周孔皆已昇仙,但以此法不可以訓世,恐人皆知不死之可得,皆必悉委供養,廢進宦而登危浮深,以修斯道,是為家無復子孫,國無復臣吏,忠孝並喪,大倫必亂,故周孔密自為之,而祕不告人,外託終亡之形,內有上仙之實。如此,則子亦將何以難吾乎?亦又未必不然也。靈寶經有正機平衡飛龜授袟凡三篇〔六八〕,皆仙術也。吳王伐石以治宮室,而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簡之書〔六九〕,不能讀之,使使者持以問仲尼,而欺仲尼曰:『吳王閑居,有赤雀銜書以置殿上,不知其義,故遠諮呈。』仲尼以視之〔七十〕,曰:『此乃靈寶之方,長生之法,禹之所服,隱在水邦,年齊天地,朝於紫庭者也。禹將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銜之,殆天授也。』以此論之 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正復使聖人不為此事,未可謂無其效也。人所好惡,各各不同,諭之以面,豈不信哉?誠合其意,雖小必為也;不合其神,雖大不學也。好苦憎甘,既皆有矣,嗜利棄義,亦無數焉。『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聚人曰財〔七一〕。』又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七二〕,而昔已有禪之以帝王之位而不用,委之以四海之富而不願,蔑三九之官〔七三〕,背玉帛之聘,遂山林之高潔,甘魚釣之陋業者,蓋不可勝數耳。又曰:『男女飲食,人之大欲存焉〔七四〕。』是以好色不可諫,甘旨可忘憂。昔有絕穀棄美,不畜妻妾,超然獨往,浩然得意〔七五〕,顧影含歡,漱流忘味者,又難勝記也。人情莫不愛紅顏豔姿,輕體柔身,而黃帝逑篤醜之嫫母〔七六〕,陳侯憐可憎之敦洽〔七七〕。人鼻無不樂香,故流黃鬱金〔七八〕、芝蘭蘇合〔七九〕、玄膽素膠〔八十〕、江離揭車〔八一〕、春蕙秋蘭,價同瓊瑤,而海上之女,逐酷臭之夫〔八二〕,隨之不止〔八三〕。周文嗜不美之葅〔八四〕,不以易太牢之滋味〔八五〕。魏明好椎鑿之聲,不以易絲竹之和音〔八六〕。人各有意,安可求此以同彼乎?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聖人有所不知,豈可以聖人所不為,便云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

校 釋

〔一〕 不值長生之道 孫校:「道」當作「氣」。

〔二〕 訓童蒙 孫校:「訓」上當脫一字。

〔三〕 突無凝煙席不暇煖 案淮南子脩務篇云:「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此一說也;班固答賓戲云:「孔席不〈日耎〉,墨突不黔」,又一說也。本篇言古聖人汲汲于行道,不暇久居,以致灶突無煙,坐席不煖。

〔四〕 亦焉能閉聰掩明 校勘記:藏本「焉能」作「焉得」。

〔五〕 有入俗之高真 孫校:「真」疑作「具」。

〔六〕 知守一養神之要 「知」下原無「守」字。校勘記:榮案盧本作「知守一」。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亦有「守」字。原脫,今據補。

〔七〕 可省讀者 孫校:「讀」下舊衍「書」字,今刪正。

〔八〕 嚴子卿馬綏明 嚴武,字子卿,三國吳人,圍棋妙手。見吳志趙達傳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文帝紀注引典論云:昔有馬合鄉侯善彈棋。又隋書經籍志著錄圍棋勢二十九卷,晉趙王倫舍人馬朗等撰。未知孰是馬綏明?

〔九〕 皇象胡昭至謂之畫聖 孫校:上二十六字藏本脫,校本約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二增。明案皇象,字休明,三國吳人,精工書法。見吳志趙達傳注。胡昭,字孔明,潁川人,魏志十一稱其尺牘之跡,動見模楷。

〔一十〕衛協張墨 衛協,晉時人,工繪畫,作道釋人物,冠絕當代。又名畫家顧愷之張墨等皆師事衛協,見歷代名畫記。

〔一一〕張衡馬鈞 孫校:「鈞」藏本作「忠」,校本依御覽更正。明案張衡,後漢南陽人,擅長文才,又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歷算,以造渾天儀及候風地動儀著稱,後漢書有傳。馬鈞,三國時扶風人,巧思絕世,作指南車及翻車等,見魏志杜夔傳注;參傅玄馬鈞先生傳,見嚴可均輯全晉文。復案蔡邕謂渾天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又史稱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然則張衡之巧,非關木聖,抱朴偶失之歟!

〔一二〕柳下惠至伊尹任之聖者也 孫校:上十六字藏本脫,刻本有。案寶顏堂本,崇文本皆有。孟軻稱伯夷、柳下惠、伊尹為聖,見孟子萬章下。

〔一三〕班輸倕狄 孫校:刻本無「輸倕」二字。明案倕,尚書舜典作垂,古巧匠,傳說堯時人,或說黃帝時人。班狄,見前論仙篇注。

〔一四〕附扁和緩 「附」柏筠堂本作「跗」。附,俞跗;扁,扁鵲;和,醫和;緩,醫緩,皆古名醫,見前至理篇注。

〔一五〕子韋甘均占候之聖也 札迻云:案史記天官書云,昔之傳天數者,於宋子韋,在齊甘公。集解引徐廣云,甘公名德。漢書藝文志有甘德長柳占夢十一卷。史記張耳傳索隱引劉歆七略則云甘公字逢,皆不云名均,未詳葛氏所據。

〔一六〕史蘇辛廖 史蘇,晉占卜之史,國語晉語云:獻公卜伐驪戎,史蘇占之。辛廖,晉大夫,畢萬筮仕於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其後果蕃昌。見左傳閔公元年。

〔一七〕夏育杜回 夏育,周時衛人,大力士,能舉千鈞,見史記范睢傳及注。杜回,秦之力士,見左傳宣公十五年。

〔一八〕荊軻聶政 荊軻,戰國時勇者,胆大妄為,為燕太子丹刺秦王,見戰國策燕策。聶政,戰國勇士,為嚴遂刺殺韓相傀,見戰國策韓策。

〔一九〕飛廉夸父 飛廉,商紂臣,善走。孟子滕文公下:周武王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夸父,善走,為堯子丹朱臣,與日逐走,見山海經海外北經。

〔二十〕子野延州 子野,晉國師曠,見前道意篇注。延州,春秋時吳季札。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吳子使延州來季子聘于上國。杜預注云:季子本封延陵,後復封州來,故曰延州來。案師曠季札,並深知音樂者。

〔二一〕孫吳韓白 孫,孫武,春秋齊人,以兵法見用于吳王闔閭。後百餘歲有孫臏,孫武之後裔,亦長兵法,為齊威王軍師,著孫臏兵法。吳,吳起,衛人,好用兵,為魏文侯將。後之楚,為楚悼王相,厲行變法。並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韓,淮陰侯韓信,善用兵,為劉邦破項羽。白,白起,擅長用兵,為秦昭王將,屢破韓趙魏,各見史記本傳。

〔二二〕盜有聖人之道五焉 語見莊子胠篋篇。

〔二三〕易曰有聖人之道四焉 語見周易繫辭上。

〔二四〕獨不可謂之為得道之聖 慎校本、寶顏堂本「聖」下有「乎」字。

〔二五〕既非一矣 慎校本、寶顏堂本「既」上有「聖」字。

〔二六〕玉鈐經 孫校:「經」藏本作「云」,非;按玉鈐經又見前對俗篇,又見後登涉篇,今改正。

〔二七〕人之吉凶制在結胎受氣之日 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無「制在」二字,但有「修短於」三字。

〔二八〕其較略如此 孫校:「如此」二字當衍。

〔二九〕張車子之說是也 張車子事,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周攬嘖條。校補云,此不言張車子之事,而云張車子之說者,蓋車子之事,世所共知。此言人生本有定命,若俗說張車子之事是也。

〔三十〕煩勞之攻 孫校:「煩勞」刻本作「頰舌」。

〔三一〕何肯當自衒於俗士 寶顏堂本「當」作「常」。

〔三二〕跳丸弄劍 跳丸弄劍,雜技名。後漢張衡西京賦云:「跳丸劍之揮霍」。魏略載魏曹植為邯鄲淳命演跳丸擊劍等戲。

〔三三〕踰鋒投狹 張衡西京賦:「胸突銛鋒」,是踰鋒技也。投狹,即衝狹,西京賦云:「衝狹燕濯」。薛注:卷簟席以矛插其中,伎兒以身投從中過。

〔三四〕履絙登幢 絙,大索。履絙,行繩技。西京賦云:「走索上而相逢」。

〔三五〕擿盤緣案 並雜技名。

〔三六〕跟挂萬仞之峻峭 西京賦云:「侲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隕絕而復聯」。此即葛洪說跟挂萬仞伎之所指。

〔三七〕游泳呂梁之不測 故事見莊子達生篇及列子黃帝篇,參前釋滯篇注。

〔三八〕暴虎檻豹 暴虎,徒搏。檻豹,圈豹。

〔三九〕況於遠此者乎 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於遠」作「遠於」。

〔四十〕復欲使之兩知仙道 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兩」作為「兼」。

〔四一〕世人謂聖人從天而墜至無所不知 明案論衡知實篇論「聖人不能先知」,其言甚覈。蓋為抱朴之所本,其所舉例亦多同。

〔四二〕不可笑哉 孫校:「可」藏本作「亦」。

〔四三〕完山之鳥賣生送死之聲孔子不知之 說苑辨物篇云:孔子晨立堂上,聞哭者聲甚悲。孔子出,顏回曰,今有哭者其音甚悲,非獨哭死,又哭生離者。孔子曰,何以知之?回曰,似完山之鳥。孔子曰,何如?回曰,完山之鳥生四子,羽翼已成,乃離四海,哀鳴送之。孔子使人問哭者。哭者果為父死家貧賣子以葬,將與其長別也。

〔四四〕聞太山婦人之哭至須答乃悟 禮記檀弓下云:孔子過泰山之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使子路問之。而曰,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曰,何為不去也?婦人曰,無苛政。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四五〕見羅雀者純得黃口至問之乃覺 說苑敬慎篇云: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問其故。羅者對曰,黃口從大爵者不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

〔四六〕葬母不知父墓所在至乃泫然流涕 案「弟子誥之」慎校本、寶顏堂本「誥」作「語」。禮記檀弓上云:孔子少孤,不知父墓。母亡,問於鄒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防墓又崩,門人後至,孔子問來何遲。門人實對。孔子泫然流涕曰,古不脩墓。由此可見孔丘不知之事實多。但自來儒者深為孔丘諱短。如晉張華博物志史補云「蔣濟、何晏、夏侯玄、王肅,皆云無此事(案指孔丘不知其父墓所在),注記者謬,時賢咸從之」。

〔四七〕疑顏淵之盜食至卜掇塵之虛偽 呂氏春秋任數篇云:孔子窮乎陳蔡之間,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回,爨之幾熟。孔子望見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嚮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飲之。由此可見孔丘疑顏回盜食而實無知也。

〔四八〕廄焚又不知傷人馬否 論語鄉黨篇:廄焚。子曰,傷人乎?不問馬。

〔四九〕顏淵後便謂之已死 論語先進篇: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

〔五十〕栖栖遑遑 孫校:藏本「栖栖」作「恓恓」。

〔五一〕不知匡人當圍之而由其途 史記孔子世家張守節正義引琴操云:孔子到匡郭外,顏淵舉策指匡穿垣曰,往與陽貨正從此入。匡人聞其言,告君曰,往者陽貨今復來,乃率眾圍孔子。

〔五二〕問老子以古禮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

〔五三〕問郯子以鳥官 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說少皞氏以鳥名官。仲尼聞之,見郯子而學之。

〔五四〕行不知津而使人問之至不告其路 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桀溺譏之而不告其路。

〔五五〕下車逐歌鳳者而不知彼之不住也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孔子下車,欲與之言,接輿趨而避之。見論語微子篇。

〔五六〕見南子而不知其無益也 論語雍也篇: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

〔五七〕宕人水居 博物志云: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

〔五八〕伯子耐至熱 「伯子」原作「子伯」。校補云:子伯當作伯子,文倒誤也。伯子,謂幼伯子。雜應篇云,唯幼伯子王仲都夏日重裘,周以十爐之火,口不稱熱。列仙傳幼伯子盛暑著襦蔥。今據校正。

〔五九〕仲都堪酷寒 桓譚新論云:道士王仲都能忍寒暑,元帝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載駟馬於昆明池上,環冰而馳。御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臥於池臺上,曛然自若。

〔六十〕左慈兵解而不死 魏王曹操屢欲殺左慈而不死。見神仙傳。

〔六一〕甘始休糧以經歲 甘始,三國時太原人,善行氣,不飲食,在世百餘歲,見神仙傳。

〔六二〕范軼見斫而不入 范軼,晉書林邑國傳作范逸。見前釋滯篇林邑以神錄王注。

〔六三〕鱉令流尸而更生 鱉令,一作鱉冷。參見前釋滯篇庸蜀以流尸帝注。

〔六四〕少千執百鬼 少千一作少干。參見前釋滯篇注。

〔六五〕長房縮地脈 費長房,汝南人,後漢書有傳。長房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見神仙傳壺公。

〔六六〕仲甫假形於晨鳧 李仲甫少學道於王君,能步訣隱形。仲甫有相識人居相去五百餘里,常以張羅自業。一旦,張羅得一鳥,視之,乃仲甫也。語畢,別去。見神仙傳。

〔六七〕張楷吹噓起雲霧 後漢書張霸傳:霸子楷好道術,能作五里霧。

〔六八〕靈寶經有正機平衡飛龜授袟凡三篇 明案後遐覽篇著錄正機經、平衡經、飛龜振經各一卷。所謂「飛龜振經」,疑有脫文誤字。神仙傳云華子期受仙隱靈寶方,一曰伊洛飛龜秩,二曰白禹正機,三曰平衡。

〔六九〕吳王至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簡之書 前釋滯篇云:正機、平衡,割乎文(合)石之中。蓋即指此。

〔七十〕仲尼以視之 校補云:此文不當有「以」字,蓋涉上文諸「以」字而衍。玉燭寶典十引此文無「以」字。

〔七一〕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聚人曰財 語見周易繫辭下篇。

〔七二〕富與貴是人之所欲 語見論語里仁篇。

〔七三〕蔑三九之官 三九,三公九卿。後漢書郎顗傳云:「三九之位,未見其人」。

〔七四〕男女飲食人之大欲存焉 語見禮記禮運篇。

〔七五〕浩然得意 孫校:「浩」藏本作「倍」,非。明案寶顏堂本、崇文本「浩然」作「悟言」。

〔七六〕黃帝逑篤醜之嫫母 孫校:藏本「逑」作「遠」,非。明案嫫母貌醜,傳說是黃帝第四妃。呂氏春秋遇合篇云:「嫫母執乎黃帝。黃帝曰:厲汝德而弗忘,與汝正而弗衰,雖惡何傷」?高誘注:惡,醜也。

〔七七〕陳侯憐可憎之敦洽 敦洽,陳人,醜而有德,陳侯悅之。呂氏春秋遇合篇云:「陳有惡人曰敦洽讎麋,椎顙廣額,色如漆赭,垂眼臨鼻,長肘而盩,陳侯見而甚悅之,外使治其國,內使制其身」。

〔七八〕流黃鬱金 流黃,即流黃香,似流黃而香。御覽九百八十二引吳時外國傳云,流黃香出都昆國。鬱金,鬱金香,其香十二葉,為百草之英。魏略云,生大秦國。見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十三。

〔七九〕芝蘭蘇合 蘇合,蘇合香。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

〔八十〕玄膽素膠 玄膽,未知何物。後雜應篇云:含玄膽湯以治齒牙動搖。本草有底野迦,用諸膽作之,赤黑色,出西戎,甚珍貴。見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十六。另有楓香脂,一名白膠香,見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十二,未知素膠之實指。

〔八一〕江離揭車 案江離、揭車,皆是香草。說文:江蘺,蘪蕪也。爾雅:蘄茞,蘪蕪也。郭璞注云:香草。爾雅:{艹揭}車,{艹乞}輿也。郭璞注云:{艹揭}車,香草,見離騷。

〔八二〕海上之女逐酷臭之夫 曲園云,呂氏春秋遇合篇:「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本篇所云即此事。而以為海上之女,未知別有所據歟?或其所見呂覽,與今異也。

〔八三〕隨之不止 孫校:「止」下刻本有「人口無不悅甘而」七字,非。

〔八四〕周文嗜不美之葅 呂氏春秋遇合篇云:「若人之於滋味,無不說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菖蒲葅,孔子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八五〕不以易太牢之滋味 孫校:「味」下刻本有「人耳無不喜樂而」七字,非。

〔八六〕魏明好椎鑿之聲不以易絲竹之和音 劉晝新論殊好篇云「漢順聽山鳥之音,云勝絲竹之響;魏文好槌鑿之聲,不貴金石之和」。案此篇魏明,劉子新論作魏文,椎鑿作槌鑿,絲竹作金石,是為異文。

猜你喜欢
  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而许第二十·晏婴
  读书录卷七·薛瑄
  卷一百十·陈祥道
  平书订卷五 建官第三下·李塨
  读书劄记卷六·徐问
  卷十一·叶酉
  四如讲稿卷三·黄仲元
  卷二十三·胡广
  卷二·傅逊
  卷七·顾镇
  险固第五十·桓宽
  序·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佚名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林正大·唐圭璋

      正大字敬之,号随庵,永嘉人。开禧中,为严州学官。著有风雅遗音。   杜工部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   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   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   轲,名垂

  • 赵軏·唐圭璋

      軏字信可,许(今河南许昌)人。为陕漕属。   夜行船   今夜阴云初霁。画帘外、月华如水。露霭晴空,风吹高树,满院中秋意。   皎皎蟾光当此际。怎奈何、不成况味。莫近檐间,休来窗上,且放离人睡。

  • 卷二十五·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二十五    元 方回 编拗字类 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今江

  • 第八场·田汉

    报告员:余达生和金妹扶友生找大夫去了。我们但愿友生的眼睛有重见光明的希望。如今且说孟南走了以后,新群这位热情的女战士正在忘餐废寝胆大心细地干着刘大哥交给她的工作。一天她很警惕地在路上走着,周凡从后面叫她。周

  • 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二·宋濂

        ◎兵二   ○宿卫   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亦一代之良法哉。方太祖时,以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为四怯薛,领怯薛歹分番宿卫。及世祖时,又

  • 卷之三百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十五年·佚名

    (癸丑)十五年大明宣德八年春正月1月1日○乙卯朔,上率王世子及文武群臣,行望闕禮,御勤政殿受王世子賀,仍受群臣賀,倭人、野人亦參。議政府進表裏鞍馬,諸道進箋及方物,文武群臣仍以朝服,行中宮賀禮。○東宮停受賀。○上御勤政殿,設

  • ●竹窗三笔目录·袾宏

    、杀生人世大恶、昼夜弥陀十万声、己事办方可为人、自他二利、杀生非人所为、祀天牛、伏羲氏网罟、浴水、僧宜节俭、僧拜父母、年少闭关、八旬行脚、讲宗、教人参禅、肇论、华严论疏、评议先贤、游名山不顾西方、非理

  • 左传折诸卷二十三·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二十三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昭公王其以心疾死乎宋皇祐中胡翼之典作雅乐与王洙叅酌制度更造钟磬上之赐名大安之乐黄钟律短而所奏乐音高钟弇而直声欝不刘羲叟曰是谓害金帝将感心腹之疾乎已而

  • 卷七·毛应龙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传卷七     元 毛应龙 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聂氏图曰帗列五采缯为之有秉舞者所执羽舞师注曰析白羽为之【宛丘诗曰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值者持

  • 卷一上·王应电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传卷一上     明 王应电 撰天官上【六官曰天地春夏秋冬者天官所掌王宫内外及百官皆在上之事天覆象也地官所掌敎飬斯民皆根本之事地载象也春官掌礼乐合天地之和春生象也夏官掌政皆均平大事夏长

  • 禹贡指南六韵·毛晃

    御制题毛晃禹贡指南六韵防禹其鱼功不刋导川敷土下民安九州既奠爰分域四海防同永宴澜毛晃指南因有述文渊阙氏乃无端【宋史艺文志不载是书明焦竑经籍志载禹贡指南一卷宋毛晃撰自为可据而朱尊经义考则云未见又云文渊阁

  • 家范 (全译评点本)·司马光

    司马光(101&mdash;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ldquo;涑水先生&rdquo;。北宋大臣,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自幼聪明颖悟,《宋史》载:&ldquo;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除業品第十   問曰.但憶念阿彌陀等諸佛及念餘菩薩得阿惟越致.更有餘方便耶。答曰.求阿惟   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問曰.

  • 九、大通智胜·慧开

      兴阳让和尚因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时如何?”   让曰:其问甚谛当。“   僧云:“既是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   让曰:“为伊不成佛。”   无门曰: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凡夫若知,即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 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二复次嗢拖南曰 触缘见圆满实解不爱乐 法住智一精一进生处等为后于一切触缘受有中。若诸沙门或婆罗门。宣说无因恶因论者。如前请问。此作

  • 道德真经广圣义·杜光庭

    唐末杜光庭撰。原书三十卷,《道藏》本析为五十卷。卷首杜光庭序中列举历代注解《道德经》者凡六十余家。此书前五卷为总论,其中概述全经宗旨,介绍老子生平事迹,并对唐明皇御注序逐句加以疏解。6—50卷为八十一章经文

  • 周易参同契注·阴长生

    周易参同契(阴真人),原题「长生阴真人注」。但书中引述隋朝萧吉、唐初李淳风著作。故近人陈国符考证此书当为唐人以东汉阴长生之名而作。《通志•艺文略》着录「阴真君周易参同契三卷」,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