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抱朴子內篇卷之一   暢玄

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一〕。眇眛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其高則冠蓋乎九霄〔二〕,其曠則籠罩乎八隅〔三〕。光乎日月,迅乎電馳。或倏爍而景逝,或飄滭而星流〔四〕,或滉漾於淵澄,或雰霏而雲浮。因兆類而為有,託潛寂而為無。淪大幽而下沈〔五〕,淩辰極而上游〔六〕。金石不能比其剛,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圓而不規。來焉莫見,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雲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七〕,範鑄兩儀〔八〕,吐納大始〔九〕,鼓冶億類,佪旋四七〔一十〕,匠成草昧,轡策靈機,吹噓四氣〔一一〕,幽括沖默,舒闡粲尉〔一二〕,抑濁揚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匱,與之不榮,奪之不瘁。故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夫五聲八音〔一三〕,清商流徵,損聰者也。鮮華豔采,彧麗炳爛〔一四〕,傷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也。冶容媚姿,鉛華素質〔一五〕,伐命者也。其唯玄道,可與為永〔一六〕。不知玄道者〔一七〕,雖顧眄為生殺之神器〔一八〕,脣吻為興亡之關鍵〔一九〕,綺榭俯臨乎雲雨〔二十〕,藻室華綠以參差〔二一〕。組帳霧合,羅幬雲離〔二二〕。西毛陳於閒房〔二三〕,金觴華以交馳〔二四〕,清絃嘈囋以齊唱〔二五〕,鄭舞紛〈糹柔〉以蜲〈拖,中“扌改虫”〉〔二六〕,哀簫鳴以淩霞〔二七〕,羽蓋浮於漣漪〔二八〕,掇芳華於蘭林之囿,弄紅葩於積珠之池〔一九〕,登峻則望遠以忘百憂,臨深則俯攬以遺朝飢〔三十〕,入宴千門之焜熀〔三一〕,出駈朱輪之華儀〔三二〕。然樂極則哀集,至盈必有虧。故曲終則歎發,燕罷則心悲也〔三三〕。寔理勢之攸召,猶影響之相歸也。彼假借而非真〔三四〕,故物往若有遺也。

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三五〕,用之者神,忘之者器〔三六〕,此思玄道之要言也〔三七〕。得之者貴,不待黃鉞之威。體之者富,不須難得之貨。高不可登,深不可測。乘流光,策飛景,淩六虛〔三八〕,貫涵溶。出乎無上,入乎無下。經乎汗漫之門,遊乎窈眇之野。逍遙恍惚之中,倘佯彷彿之表。咽九華於雲端〔三九〕,咀六氣於丹霞〔四十〕。俳徊茫昧,翱翔希微〔四一〕,履略蜿虹〔四二〕,踐跚旋璣〔四三〕,此得之者也。

其次則真知足〔四四〕,知足者則能肥遁勿用〔四五〕,頤光山林〔四六〕。紆鸞龍之翼於細介之伍〔四七〕,養浩然之氣於蓬蓽之中〔四八〕。繿縷帶索,不以貿龍章之暐曄也〔四九〕。負步杖筴,不以易結駟之駱驛也。藏夜光於嵩岫〔五十〕,不受他山之攻。沈鱗甲於玄淵〔五一〕,以違鑽灼之災。動息知止〔五二〕,無往不足。棄赫奕之朝華,避僨車之險路。吟嘯蒼崖之閒〔五三〕,而萬物化為塵氛〔五四〕。怡顏豐柯之下〔五五〕,而朱戶變為繩樞〔五六〕。握耒甫田〔五七〕,而麾節忽若執鞭〔五八〕。啜荈漱泉〔五九〕,而太牢同乎藜藿〔六十〕。泰爾有餘歡於無為之場,忻然齊貴賤於不爭之地。含醇守樸,無欲無憂,全真虛器,居平味澹。恢恢蕩蕩〔六一〕,與渾成等其自然〔六二〕。浩浩茫茫〔六三〕,與造化鈞其符契〔六四〕。如闇如明,如濁如清〔六五〕,似遲而疾,似虧而盈。豈肯委尸祝之坐〔六六〕,釋大匠之位,越樽俎以代無知之庖〔六七〕,舍繩墨而助傷手之工。不以臭鼠之細瑣,而為庸夫之憂樂〔六八〕。藐然不喜流俗之譽〔六九〕,坦爾不懼雷同之毀〔七十〕。不以外物汩其至精,不以利害污其純粹也。故窮富極貴,不足以誘之焉,其餘何足以悅之乎〔七一〕?直刃沸鑊〔七二〕,不足以劫之焉,謗讟何足以戚之乎〔七三〕?常無心於眾煩,而未始與物雜也。

若夫操隋珠以彈雀〔七四〕,舐秦痔以屬車〔七五〕,登朽緡以探巢〔七六〕,泳呂梁以求魚〔七七〕,旦為稱孤之客,夕為狐鳥之餘。棟撓餗覆〔七八〕,傾溺不振,蓋世人之所為載馳企及〔七九〕,而達者之所為寒心而悽愴者也〔八十〕。故至人嘿韶夏而韜藻梲。〔八一〕。奮其六羽於五城之墟〔八二〕,而不煩銜蘆之衛〔八三〕。翳其鱗角乎勿用之地〔八四〕,而不恃曲穴之備〔八五〕。俯無倨鵄之呼〔八六〕,仰無亢極之悔〔八七〕,人莫之識,邈矣遼哉!」

校 釋

〔一〕 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此所謂玄,原自漢代揚雄之太玄,非魏晉玄學之玄。此論玄為宇宙之本體,尤著重於玄道。玄道亦即玄一之道。下文所謂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之要言也。由此可見抱朴子所謂玄,實為神秘主義之本體論。

〔二〕 其高則冠蓋乎九霄 九霄,即九天,指天之極高處。

〔三〕 其曠則籠罩乎八隅 八隅,猶言八方。山海經海內西經云:「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

〔四〕 飄滭而星流 孫星衍校(以下簡稱孫校):「滭」一本作為「颻」。

〔五〕 淪大幽而下沈 山海經海內經:「北海之內,有大幽之國」。大幽猶大冥,北方極陰之地。本書地真篇云:「一在北極大淵之中」。

〔六〕 淩辰極而上游 辰極,即北辰,一名北極星。爾雅釋天「北極謂之北辰」。

〔七〕 胞胎元一 劉歆三統曆說:「經元一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又云:「太極元氣,涵三為一」。即天、地、人混合於一元。元一,指元氣。胞胎元一,後漢書郅惲傳「含元包一」之義也。

〔八〕 範鑄兩儀 兩儀,指天地。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九〕 吐納大始 大始,元氣開始形成萬物之狀態。列子天瑞篇云:「太始者,形之始也」。大太古通用。

〔一十〕佪旋四七 「佪」一作「徊」。四七,指二十八宿,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見淮南子天文篇。

〔一一〕吹噓四氣 慎校本、寶顏堂本「四氣」並作「咀吸」。四氣,春夏秋冬四時之氣。禮記樂記云:「動四氣之和」。

〔一二〕舒闡粲尉 原校:「尉」一作「鬱」。校勘記:陳其榮案盧舜治本「粲尉」作「湮鬱」。明案慎校本、柏筠堂本並作「湮鬱」。舒闡,抒發。粲,鮮明。尉讀作鬱,濃盛。

〔一三〕五聲八音 五聲,宮、商、角、徵、羽。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樂器之音。見周禮春官大師。

〔一四〕彧麗炳爛 校勘記:榮案盧本「彧麗」作「輝煌」。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亦作「煇煌」。敦煌「彧麗炳爛」作「麗昺粲爛」。彧麗炳爛,言豔麗粲爛。

〔一五〕鉛華素質 「鉛」,敦煌作「朱」,意林作「紅」。鉛華,鉛粉,用以擦面。後漢張衡定情賦:「思在面而為鉛華兮」。魏曹植洛神賦:「鉛華不御」。

〔一六〕可與為永 「為永」敦煌作「推求」。

〔一七〕不知玄道者 孫校:句下刻本有「難與為存」四字,非。

〔一八〕雖顧眄為生殺之神器 「眄」藏本、魯藩本、慎校本皆作為「盻」。「生殺」孫校云:藏本作「殺生」。明案敦煌、魯藩本、慎校本亦作「煞生」。

〔一九〕脣吻 「吻」敦煌作「喙」。

〔二十〕綺榭俯臨乎雲雨 「綺榭」原作「椅榭」。明案敦煌作「綺榭」。「綺榭」,華美之臺榭,與下句「藻室」對語,作「綺榭」是,今據改。「雲雨」,校勘記榮案盧本作「雲漢」。今案慎校本、寶顏堂本亦作「雲漢」。

〔二一〕藻室華綠以參差 「華」敦煌作「朱」。「華綠」慎校本、寶顏堂本作「華椽」。

〔二二〕羅幬雲離 「幬」敦煌作「幃」。幬亦是帳。

〔二三〕西毛陳於閒房 「閒」藏本作「閑」,慎校本、柏筠堂本訛作「閉」。西,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毛,毛嬙,越王美姬。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慎子威德篇: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

〔二四〕金觴華以交馳 「華」敦煌作「曄」。「以」慎校本作「於」。金觴,金屬製之酒器。

〔二五〕清絃嘈囋以齊唱 敦煌無「囋」字。嘈囋,喧鬧聲。

〔二六〕鄭舞紛〈糹柔〉以蜲〈拖,中“扌改虫”〉 敦煌無〈糹柔〉字。紛〈糹柔〉,紛紜雜沓。蜲〈拖,中“扌改虫”〉,舞步曲行。

〔二七〕哀簫鳴以淩霞 敦煌「哀簫鳴」作「鳴哀簫」,「淩霞」作「淩雲」。

〔二八〕羽蓋浮於漣漪 「羽蓋浮」敦煌作「浮羽蓋」。

〔二九〕弄紅葩於積珠之池 孫校:「葩」藏本作「蘤」。

〔三十〕臨深則俯攬以遺朝飢 「攬」敦煌、慎校本作「覽」。攬,手採取。

〔三一〕入宴千門之焜熀 明案「焜」原作「混」,疑誤。「熀」孫校:一本作「燿」。敦煌作「晃」。詰鮑篇:「金象焜晃乎清沼」。慎校本、寶顏堂本並作「焜熀」。當作「焜熀」,今據改。焜熀,光耀奪目。

〔三二〕出駈朱輪之華儀 「駈」同「驅」,藏本作「驅」。朱輪,古時貴官所乘車。

〔三三〕燕罷則心悲也 孫校:「燕」藏本作「醼」。明案「燕罷」敦煌作「讌徹」,敦煌無「也」。

〔三四〕彼假借而非真 孫校:「彼」藏本作「欺」。明案「彼」敦煌作「斯」,藏本訛作「欺」,慎校本、寶顏堂本作「豈」。

〔三五〕得之乎內守之者外 校勘記:榮案盧本作「得之者內,失之者外」。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與盧本同。

〔三六〕用之者神忘之者器 敦煌作「歸之乎神,忘之乎器」。

〔三七〕此思玄道之要言 慎校本、寶顏堂本無「思」字。

〔三八〕淩六虛 六虛,上下四方。列子仲尼篇:用之彌滿六虛。

〔三九〕咽九華於雲端 九華,日月之精華。雲笈七籤八:上清真人呼月日為太寶九華。

〔四十〕咀六氣於丹霞 六氣之說不一。楚辭遠遊:「飡六氣而飲沆瀣兮」。王逸註引陵陽子明經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沒以後赤黃氣也;冬飲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并天地玄黃之氣,是為六氣」。莊子逍遙遊:「御六氣之辯」。李頤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陽,日入飛泉,夜半沆瀣,並天地二氣,為六氣也」。餘說從略。

〔四一〕翱翔希微 翱翔,飛行。希微,言無聲無形。老子云:「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四二〕履略蜿虹 履略,踐行。蜿,屈曲狀。虹,彩虹。

〔四三〕踐跚旋璣 敦煌作「躡踐旋機」。校勘記:榮案盧本跚作為「蹋」。明案「踐跚」似當作「踐蹋」,踐踏之意。旋璣,北斗之星名。春秋運斗樞云:北斗七星,第二璇,第三璣。旋同璇。

〔四四〕其次則真知足 敦煌「真」作「有」。

〔四五〕肥遁勿用 肥,優裕;遁,隱遁。一說「肥遁」作「飛遁」。肥遁勿用,言隱遁不用於世。易遯卦上九爻:肥遯無不利。

〔四六〕頤光山林 頤,養。頤光,頤養精神。

〔四七〕於細介之伍 「細介」原作「細分」。孫校:「分」當作為「介」。細分之伍,敦煌作「細介之位」。曲園云;細,疑鮋字之誤;分,疑魵字之誤;魵即鰕也,細分即鮋鰕。明案俞說失之鑿,「細分」當依敦煌作「細介」,指微小之甲蟲,金丹篇所謂「見巨鯨而知寸介之細也」。今據訂正。「伍」,敦煌訛作「位」。

〔四八〕養浩然之氣於蓬蓽之中 浩然之氣,所謂至大至剛正直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蓬蓽,蓬戶蓽門,謂陋室。禮記儒行篇云:「蓽門圭窬,蓬戶甕牖」。

〔四九〕不以貿龍章之暐曄 貿,交換。龍章,龍紋繡飾之衣服。禮記明堂位云:周服龍章。暐曄,指服飾文彩鮮明。

〔五十〕藏夜光於嵩岫 夜光,寶玉名。戰國策楚策:楚王獻夜光之璧於秦王。嵩岫,高山崖穴。

〔五一〕沈鱗甲於玄淵 「鱗」,敦煌作「靈」。明案鱗甲或靈甲皆指龜,傳說龜為神靈之物。玄淵,深潭。

〔五二〕動息知止 「息」敦煌作「思」。

〔五三〕吟嘯蒼崖之閒 「蒼崖」敦煌作「崖谷」。

〔五四〕萬物化為塵氛 「塵氛」敦煌作「埃芥」。

〔五五〕怡顏豐柯之下 孫校:「怡」一本作「收」。案敦煌仍作為「怡」。

〔五六〕朱戶變為繩樞 朱戶,喻富貴人家。繩樞,以繩係戶樞,喻貧賤人家。漢書陳勝項籍列傳:「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

〔五七〕握耒甫田 握耒,耕作。甫田,大田。

〔五八〕麾節忽若執鞭 麾節,指持符節之將帥。執鞭,指僕從。

〔五九〕啜荈漱泉 孫校:「荈」一本作「粟」。案敦煌荈作「叔」,叔即「菽」字。

〔六十〕太牢同乎藜藿 「藜藿」敦煌作「荼蓼」。太牢,牛羊豕三牲之肉。藜藿,賤菜。

〔六一〕恢恢蕩蕩 恢恢蕩蕩,廣遠貌。

〔六二〕與渾成等其自然 渾成,喻大道,猶言自然。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六三〕浩浩茫茫,廣大貌。

〔六四〕與造化鈞其符契 造化,指天地。

〔六五〕如闇如明如濁如清 孫校:刻本「如明」「如清」二「如」字作「而」。明案敦煌、慎校本、寶顏堂本兩「如」字亦皆作「而」。

〔六六〕豈肯委尸祝之坐 明案「尸祝之坐」原作「尸祝之塵」,義不可通。敦煌「塵」作「坐」,甚是,今據改。坐通座。蓋「尸祝之坐」與下句「大匠之位」相對。「塵」或寫作「尘」,淺人誤以「坐」為「尘」耳。

〔六七〕越樽俎以代無知之庖 越樽俎代庖,言不適當地代人作事,故事見莊子逍遙遊篇。

〔六八〕而為庸夫之憂樂 孫校:藏本無「而為」二字。明案敦煌、魯藩本亦無此二字。

〔六九〕藐然不喜流俗之譽 「藐」,敦煌作「莞」。

〔七十〕坦爾不懼雷同之毀 「坦」,藏本作「怛」。

〔七一〕其餘何足以悅之乎 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其餘」作「稱頌」,敦煌無「足」字。

〔七二〕直刃沸鑊 「直」,敦煌作「白」。直刃,刺殺。沸鑊,烹殺。

〔七三〕謗讟何足以戚之乎 此句敦煌作「謗言何以戚之矣」。讟,誹謗。

〔七四〕若夫操隋珠以彈雀 莊子讓王篇云:「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以其所用者重,所要者輕也」。

〔七五〕舐秦痔以屬車 「秦」,敦煌作「創」,藏本作「瘡」。莊子列禦寇篇云:「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

〔七六〕登朽緡以探巢 「緡」,敦煌作「條」。

〔七七〕泳呂梁以求魚 莊子達生篇云:孔丘觀於呂梁,縣水三千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案呂梁有二說:一說在西河,一說在彭城。

〔七八〕棟撓餗覆 棟撓,棟梁摧折。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棟折榱崩」。餗覆,鼎中食物傾覆而出。周易鼎卦云:「鼎折足,覆公餗」。

〔七九〕世人之所為載馳企及 敦煌無「之」字,「企」上有「而」字。案當有「而」,觀下文語法便知。

〔八十〕達者之所為寒心而悽愴 敦煌無「之」字,悽愴作「愴恨」。

〔八一〕故至人嘿韶夏而韜藻梲 孫校:「梲」當作「帨」。明案:「梲」慎校本、寶顏堂本作「彩」。嘿同默。韶、夏,古樂章名。韜,包藏。藻帨,有文彩藻飾之佩巾。此句言美樂彩色皆棄而不用。

〔八二〕奮其六羽於五城之墟 奮其六羽,飛翔之意。司馬貞三皇紀云:「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本書地真篇:「崑崙五城之內」。又袪惑篇云:「崑崙山上,一面有四百四十門,門廣四里,內有五城十二樓」。

〔八三〕而不煩銜蘆之衛 淮南子脩務篇云:「夫雁銜蘆而翔,以備矰弋」。高誘注:「銜蘆,所以令繳不得截其翼也」。

〔八四〕翳其鱗角乎勿用之地 王嘉拾遺記云:「員嶠山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

〔八五〕不恃曲穴之備 淮南子脩務篇:「螘知為垤,貛貉為曲穴」。蓋貛貉造曲穴以備患。

〔八六〕俯無倨鵄之呼 鵄,鴟。倨鵄亦作踞鴟。說文:鴞,鴟鴞,寧鴂也。段玉裁注:鳥名多自呼,鴟鴞正是鳥聲。

〔八七〕仰無亢極之悔 周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

猜你喜欢
  孝经述注原序·项霦
  春秋亿卷四·徐学谟
  卷八十一·秦蕙田
  卷十七·敖继公
  卷五十七·朱熹
  卷五·李光地
  (三)思与无思·钱穆
  第二十章 天与我·林语堂
  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佚名
  多闻品法句经第三(十有九章)·佚名
  卷十八·赜藏主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智旭
  普贤菩萨行愿赞·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六·佚名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元戏曲家小传·王国维

    (今取有戏曲传于今者为之传)一 杂剧家关汉卿,不知其为名或字也。号己斋叟,大都人。金末,以解元贡于乡,后为太医院尹;则亦未知其在金世欤?元世欤?元初大名王和卿,滑稽佻达,传播四方。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

  • ●卷一百四十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七。   起绍兴元年四月二十一日丁亥,尽八月八日壬申。   二十一日丁亥张浚杀前威武大将军曲端於恭州狱中。   初王庶以失延安自劾罢六路节制也。闻张浚来作宣抚处置使即前途迎见之浚以庶为参议

  • ●卷二十四·邵博

      晁说之以道,其姓名蚤列东坡先生荐贤中。崇宁初,又以应诏言事,编部党者,三十暑寒不赦。渊圣帝元年起入西掖,典制命,独以上辈旧学遇之,其初见帝之言,亦陈莹中《尊尧》之意也。曰:“臣窃以谓善观圣帝明君成天下之业者,不观其迹

  • 卷下·李肇

    宰相自张曲江之后,称房太尉、李梁公为重德。德宗朝,则崔太傅尚用,杨崖州尚文,张凤翔尚学,韩晋公尚断,乃一时之风采。其后贞元末年,得高贞公郢门下,亦足坐镇风俗。宪宗朝,则有杜邠公之器量,郑少保之清俭,郑武阳之精粹,李安邑之智计

  • 投瓮随笔·姜南

    ○贫富不爱钱 钱昕字景寅,苏州常熟人。正统乙丑进士,历官湖广布政使,以廉慎著称。同时有鱼侃者,亦常熟人。永乐二十二年进士,历官开封知府,亦有廉名。然昕故富家,而侃则贫士,人尤以为难。盐山王文肃公翱为吏部尚书,常称之曰:&ld

  • 卷之二百三十三·佚名

    光绪十二年。丙戌。冬十月。庚申朔。享太庙。遣豫亲王本格恭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

  • 论执要之道·陈亮

    臣窃惟陛下自践祚以来,亲事法宫之中,明见万里之外。发一政,用一人,无非出于独断;下至朝廷之小臣,郡县之琐政,一切上劳圣虑。虽陛下聪明天纵,不惮劳苦,而臣窃以为人主之职,本在于辨邪正,专委任,明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而屑屑焉一事

  • 九二四 谕内阁毛奇龄《词话》内谬妄字句交馆改正并将书内列名总纂等议处·佚名

    九二四 谕内阁毛奇龄《词话》内谬妄字句交馆改正并将书内列名总纂等议处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内阁奉上谕:四库馆进呈原任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所撰《词话》一书,内有「清师下浙」字样,殊属背谬

  • 顾众传·房玄龄

    顾众,字长始,吴郡吴县人,为骠骑将军顾荣的族弟。父顾礻必,为交州刺史,有文武才干。顾众过继给伯父,伯父早死,侍奉伯母以孝闻名。光禄卿朱诞器重他。州府召他为主簿,举为秀才,任命为余杭、秣陵令,他一概不就。晋元帝为镇东将军时

  • 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八四裔考西域乌斯藏【大宝法王等】【臣】等谨按一统志乌斯藏自本朝崇德七年即遣使归诚其後遣使贡献不絶後复遣大臣驻防其地亦属国也兹附於西域者仍明史之旧耳元世祖至元六年尊乌

  • 卷二·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博议卷二宋 吕祖谦 撰隠公问羽数于众仲【隠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问之名何如哉

  • 卷三十六·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十六   宋 王与之 撰司服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一人胥一人徒十人陈君举曰司服掌王及命夫之服弁师掌其弁冕而皮枲丝屦皆藏于天府之属既成而颁盖冢宰制国用宗伯受之以共服御汉初有御府令掌御衣

  • 卷五十九·道世

    △宿障部第五(略引十缘)孙陀利谤佛缘第一奢弥跋谤佛缘第二佛患头痛缘第三佛患骨节烦疼缘第四佛患背痛缘第五佛被木枪刺脚缘第六佛被提婆达多掷石出血缘第七佛被婆罗门女旃沙舞杅谤佛缘第八佛食马麦缘第九佛经苦行缘第十

  • 华译马鸣菩萨所著书述要·太虚

    一马鸣菩萨在佛教史上颇有难以论定之概,或言为佛灭后创兴大乘第一人而龙极乃其继起者──基督教徒谓即耶稣十二使徒中之多马,而大乘佛教为基督教变成,虽附会可笑,亦因以马鸣创兴大乘──;或言为小乘人之擅长诗歌文学者,乃参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三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三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释烦恼境者。自此以下现文六境及略三境。咸是发得。此九境外所起烦恼。乃至四弘但属阴境三阴所摄。是故寻常非无烦恼乃至发心。亦并须观非不名境。今文谓辩观阴发得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李道纯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一卷。题“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李道纯,元人。注文述存元始祖气、检摄因缘、离破差别境界之心法,劝人行持经功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养命机关金丹真诀·佚名

    凡三十六条,解内丹名词及步骤,多体内神名,重三丹田、日晶月华及斋戒咒。

  • 襄阳耆旧记·习凿齿

    五卷(习凿齿撰),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襄阳耆旧记》又作《襄阳记》,《唐志》作《耆旧传》,《宋志》作《记》,《郡斋读书后志》曰“记五卷。前载襄阳人物,中载山川城邑,后载牧守。观其记录丛杂,非传体也,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