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语译]
凡翘起脚尖想要出人头地的,反站立不稳;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远;自己好表现的,反不能显达;自以为是的,反不能昭著;自我炫耀的,反而不能见功;自我矜持的,反不能长久。
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的行为,简直是多余无用的东西,连物类都讨厌,何况万物之灵?所以有道的人,决不如此炫夸争胜。
一、对自夸的忠告
志在财货的,是商人的行为,人们看他大步而行,就称他为领袖,但都不愿与他为伍,而他反以为这是殊荣。(《庄子》杂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
恶行有五种,其中尤以心恶最坏,什么叫心恶呢?心恶就是自满。(《庄子》外篇第二十章《山水》)
二、双妾
阳子到宋国,住在旅馆里。旅馆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但是丑陋的受人尊敬,美丽的反而受人鄙视。阳子问是什么缘故?旅馆小童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因此大家就不以她为美;那丑陋的自谦丑陋,大家反而不认为她丑陋了。"(《庄子》外篇第二十章《山木》)三、自显不是显:"好"的定义
如果一个人改变本性去顺从仁义,即使能修养到曾参、史鳅那般有行,也不能算做好;改变本性去品尝五味,即使识味能像俞儿那样高明,也不能算做好;改变本性去辨别五音,即使辨音能像师旷那样清晰,也不能算做好;改变本性去区别五色,即使视觉能像离朱那样锐厉,也并不能算做好。
我所说的"好":不是外在的仁义,而是内在的自得;不是一般人所讲的口味,而是本性的达成;不是能听到什么,而是出于自然的听觉;不是能看到什么,而是出于自然的视觉。
假如不是出于自然的视觉,而是想看到什么,不是求自得而是想得到什么;这是舍己效人,使别人得,而不能找到自己的得,使他人安逸而自己无法安逸。
要是只使别人安逸,而自己得不到安逸,那盗跖和伯夷的行为同样是过于乖僻了。我自愧没有这种道德的修养,所以既不敢营求仁义的德操,也不敢做过分乖僻的行为。(《庄子》外篇第八章《骈拇》)
四、自夸的不会成功
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间,连着七天没有起火烧饭。太公任去安慰他说:"你几乎丧失了性命。"
孔子说:"是啊!"
太公任又问:"你僧恨死亡吗?"
孔子回答:"是的。"
太公任说道:"我告诉你'避死'的方法。东海有只鸟,名叫意怠。这个鸟飞行得极慢,一副毫无本事的样子。飞行的时候一定要别的鸟引导,栖息时又必定要栖在群鸟的中间。它前进时不领先;退却时不居后;吃东西的时候从来不先尝,只吃别的鸟吃剩的东西。所以在鸟群中不会被排斥,外人也伤不了它,因此能够避免祸害。
"大凡直的树木,会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会先被用尽。现在到处卖弄聪明来惊吓世俗的愚人,修养自己的行为来显明别人的污浊;你这样自炫才能,就好像挑着太阳和月亮在游行一般,怎能避祸呢?
"我曾听老子说过:'自夸才能的不会成功,功成不退的就会失败,名声显赫的就会受侮辱。'有谁能除去求功求名的心,而回复和常人一样呢?
"大道流行天下,而不自居有道;大德流行天下,也不自居有德。如果你能纯朴无华,与物混同,像是愚昧无知;削除圣迹,捐弃权势,不求功名,做到我不求人,人不求我的地步,又怎会招致这样的祸患?要知道,至德之人是从不求声名的。"(《庄子》外篇二十章《山木》)
有关孔子"卖弄"的趣闻,在二十九章之二另有说明。
猜你喜欢 詩經卷之三 朱熹集傳·朱熹 明杜思刻徐幹《中論》序·徐干 序·智旭 子路篇·王夫之 提要·毛奇龄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十三章 荣辱·林语堂 第十一章 3·辜鸿铭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卷一·李琪 序·钱时 第九部分·毛公 卷六十九·王与之 颜氏學記·戴望 卷十二·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九·智升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