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31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2 )。
[语译]
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它无形、无休、无声;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摸不着。它不生不灭,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周行天下,不觉倦怠,而无所不在。世上一切的事物,莫不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可说是万物的母亲了。
这样玄妙的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不得已,只好叫它作"道"。如果要勉强给它起个名字的话,也只能称它为"大"。大到没有极限,便不会消逝;没有消逝,才称得起远;虽然远,却仍能自远而返。
所以说,道是最大的;其次是天;再则为地;次则为王。宇宙中的四大,王也是其中之一。但这四大显然是各有范围,各有差等。
人为地所承载,所以人当效法"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天";天为道所包涵,所以天当效法"道";道以自然为归,所以道当效法"自然"。
本章把道及天体的运行看作是一种值得为人模仿的典范,并重申道是不能名的,如果勉强给它安个名字,也纯粹是应急的措施。同时,本章更强调以同样的程序、不同的方式来创造万物、毁灭万物的"复归为始"说。
一、宇宙的神秘
天是自然运转的吗?地是自然静止的吗?日月是争逐循环的吗?是谁主宰它们的?是谁掌握那法则的?又是谁来日夜推动的呢?是由于机关的操纵?还是真有自然的运行?布云是为了下雨,下雨是为了布云,那么又是谁降施云雨?是谁无事竟以此寻乐呢?
风起自北方,它的行止忽东忽西,忽上忽下,是谁没事煽动它这么做的?(《庄子》外篇第十四章《天运》)
庄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在后面几段,他以"天乐"的描述法,谈到自然的运行,"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请再看一看六章之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如果没有至道,天就不能高大,地就不能广博,日月也不能运行,万物更无法壮大。"
"道比天地先生,却不算长久;比上古的年岁大,可也并不算年老。"
二、道名为"大":不朽的循环
少知说:"那么称它为道,可以吗?"
太公调回答道:"不行。我们所说的'万物',并不是只限于一万种的物类,而是因为它'多',所以才这么称呼它。称呼天地的原因,是由于它们乃形体中最大的。称呼阴阳,是因为它们乃气体中最大的。总括天地阴阳就称为道。称它道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大。如果拿这个有了名字的道和无名的理来区别,那就好像狗马一样,完全是两回事了。"
少知又问:"万物是如何从四方的里面、大地的中间产生出来的呢?"太公调回答说:"阴阳之气,互相感应,相消相长;四时的循环,相生相杀;于是产生了欲、恶、去、就。然后雌雄相交,便产生万物。万物的安危是互易的;祸福是相生的;生聚死散,也都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不但有名字,有实体,而且还可记载下来。
至于那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物极必反,终则复始等现象,都是万物具有的本质。而那些能用言语和智慧表达出来的,只不过是万物的表面现象而已。
观察大道运行的人,既不追求物的终止,也不推究物的起源,这就是言论所以止息的原因。"(《庄子》杂篇第二十五章《则阳》)
三、周、遍、咸
周、遍、咸三个字,名称不同,实质却一样,它们曾游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但是,他们可曾无休无止地争论?可曾清静无为以致心灵调和安适?可曾和平相处度过沉闷的岁月?
调和安适是我的心志。它来时不知停留何方,去时又不知何往。我的心意往来其间,也丝毫不知它终始的情形,仿佛处于广大虚无的境地,而这个境界即使圣人走入,也不会知道它的穷尽。
主宰物的和物没有界限,但是物与物的本身却有界限,这就是所谓的"物的界限"。如果把没有界限的道,寄托在有界限的物中,道仍旧是没有限制的。譬如充盈和空虚、衰退和腐败:道虽寄托在充盈和空虚中,但它并不充盈和空虚;虽寄托在衰退腐败中,也并不会衰退和腐败。
道可说是开始和终结,但却不是开始和终结的本身;它也是物的聚积和消散,可又不是积聚和消散的本身。(《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注释
(1)耶稣会会员认为"夷"、"希"、"微"这三个字的发音与希伯来字"耶和华"极为相似。
(2)纪,乃"传统的主体"、"组织"、"纪律"之意。
(3)另有古本作"士"解。
(4)敦,如硬器之"厚",与人的纯朴有关。其反义字"薄",代表的则是狡猾、老道和诡辩。
(5)朴,最重要的道家思想,有未雕、未饰、自然的善、诚实等意。一般均解作心灵的纯洁与朴实。
(6)浑:混沌的意思。正因为混沌,所以能"逍游自在"、"不特别"。道家智言:大智若愚。
(7)自满,自夸。
(8)常:不变的意思。乃万物生存,及腐朽之法则,亦可解释为"一般自然的法则"或"人类的内在法则"。二者也可合为一。
(9)全:周遍的意思。
(10)天:自然的意思。
(11)阴、阳、风、雨、晦、明。
(12)鸿蒙在此被称作"天"。
(13)有些古本为:"天不知有之"。
(14)儒家的主要学说。通常解释为"博爱"和"公正"。
(15)素:没有经过修饰的天生本质。在本来的"素丝背景"后加上彩色画面,就叫"揭露"或"领悟"。
(16)这两句为道家的实际学说。
(17)公元前481年。
(18)在这儿的"时代"稍微有点出入。因为庄子只见到田成子第九代。"十二"必是近代作家安插进去的。
(19)鲁、赵两国都献酒给楚王。楚国的酒吏借"赵酒薄,香酒厚"(酒吏私下将两国的酒交换)之名,奏请楚王。楚王而围困邯郸。
(20)请参阅三十六章。
(21)请参阅四十五章。
(22)玄同。请参看五十六章。
(23)三代:夏、商、周。(公元前2205一前222年)。
(24)"阿"本是不赞成的声音。
(25)想象婴儿之得母,正知人从自然之母得道一般。
(26)德为道的表现,也是道德的原则。
(27)以形表现。
(28)一:万物均归于一。
(29)明有两个意思:一为清楚(明亮、纯正);一为明朗(聪明、敏锐)。
(30)这段若与下章前两句"企者不立,夸者不行",对照表看,其意将更为明显。
(31)另有古本以"人"代替"王"。
(32)自然,按字面的意思是:"自我如此"或"自我形成"。
猜你喜欢 恃君览第八·吕不韦 内篇·王夫之 卷三二·邱濬 孟子纂笺卷三·詹道传 第一章 10·辜鸿铭 刻意第十五·刘文典 卷十五·吴廷华 文公·文公三年·左丘明 卷五百五十九·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八·唐慧琳 佛说戒香经 原文·佚名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三·智旭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一·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八·佚名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