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章 无为而治

不尚贤 (7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8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9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语译]

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不使人民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里还会与人相争呢?

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世,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务?

一、不尚贤:无善的世界

门无鬼问:"有虞氏是在天下平定后去治理的呢?还是天下大乱时去治理的?"

赤张满稽回答说:"假如天下是太平的,百姓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治理国家,何必还要有虞氏去做呢?有虞氏之治国,就好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头秃了给假发,生病了才求医;又好像孝子拿药医治父亲一样。而这些行为正是圣人以为耻辱而不愿为的。

至德的时代,不标榜尚贤人,不任用才能,而天下治。那时的君主像高处的树枝一样,默然而无为;那时的百姓和林中的野鹿一般,悠然自得。他们行为端正,却不认为合乎义;彼此相爱,却不认为那是仁;待人诚实,并不以为就是忠;言行合宜,亦不觉得那是信;互相帮助,更不以为是赐予。所以他们的行为无迹可寻,他们的行事也没有被记载下来或广传世间。"(《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二、"智"是争辩的器具

孔子对颜回说:"你晓得德为什么放荡,智为什么外露吗?德所以放荡,是因为好名;智所以外露,是因为争势。好名是攻击的主因,用智是争胜的器具,这两个都是有害的凶器,不能用作处世的准则。"

三、求智、学道毁损了本性

若是等到钩子、绳子、规矩来矫正,绳子来捆绑,胶漆来粘牢,便已损害了物的本性;若以奉行礼乐,假仁假义来安抚天下人心,便是损害了人的本性。

天下万物均有其本性,所谓:不以钩弯曲,不借绳拉直,不用规画圆,不以矩成方,不靠胶粘附,不用绳捆绑。因此,天下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得,却又不知从何所生,因何而得。这是古今不二的道理,人力又何能毁损其分毫?

既然如此,那么仁义 (10 )又为什么要像胶漆绳索一样地掺杂在道德的领域里呢?这不是在使天下人迷惑吗?小的迷惑,只是使人迷失方向的迷惑,大的迷惑,却会让人迷失本性,怎么知道会有这种情况呢?

自从舜以仁义号召天下,扰乱天下后,世人莫不争相行仁行义,这不就是因仁义而改变了本性的铁证?

所以,视力明亮的,就会迷乱五色,过分修饰外表,像那青黄相错的彩绣一般,炫耀了人眼,这正是离朱造成的迷惑。听觉聪敏的,便混杂五声,扰乱六律,那金、石、丝、竹、黄钟、大吕 (11 )的声音不就是如此杂乱吗?这又是师旷迷惑了众人。

标举仁义,显耀己德,损害本性以求名声,使天下百姓交相追求仁义之法的人,除曾参、史鳅 (12 )外,还会有谁?而杨朱、墨翟等人(13 )更善言诡辩,广集一些无用的言语,断章取义,专务"坚、白、同、异"之说,劳精伤神,以求那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他们追求的不过是旁门左道,而非天下的正道!所谓正道,乃是不失本性的自然之理啊!

若能保有本性,就是足趾相连,手有六指,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自然更不会认为长是多余,短是不足了。

小鸭的腿虽短,若硬要把它接长,它倒反要忧愁起来;鹤鸟的脚虽长,若强把它砍断一节,它反要悲哀了。因此,本性是长的,不要缩短它,本性是短的,也不必接长它,一任它自然发展,就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

至于仁义,不也是本性吗?那些仁人为什么还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仁义呢?……

当今世上的仁人,无时无刻不在愁思天下百姓的忧患;而不仁的人,却又拼命追求富贵,如此看来,仁义岂非也是出于本性?但自三代以后,天下又何以为此喧嚷不清,奔走不停呢?(《庄子》外篇第八章《骄拇》)

四、论无为(放任主义或不干涉主义)

只听说以无为宽厚待天下,没听说过以有为治理天下的。行无为,是恐怕天下人忘了他的本性;为宽厚,是怕天下人丧失了本德。假如世人能不忘本性,不失本德,还用得着去治理吗?

从前尧治理天下时,使天下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却没有给他们平静;桀治理天下时,使世人过着忧愁痛苦的生活,毫无欢乐可言。平静、欢乐是世人的本性,如果不能使天下人得到平静与欢乐,便是损害了百姓的本性,以此行为治理天下,国家岂能长久存在?

人过于喜悦,就会伤阳气,过于愤怒,又会伤害阴气;阴阳二气不调,四时也就不顺,寒署的气节亦随之不和,这样恐怕会有伤人体。它会使人喜怒失常,居处无定,思虑不安,以致行为失去准则,矫情诈伪从中而生,因而有了曾参、史鳅和盗跖的善恶之行。

善恶既显著,赏罚自是避免不了,这样的话,就是用尽天下的宝藏也不足以赏善,用尽天下的斧钺也不足以罚恶,即使天下再大,又怎能供应这无穷尽的赏罚啊!自三代以后,统治天下的,争相以赏罚为治理天下的手段,百姓哪还有机会使自己的性情达到宁静的境界?……

所以君子如果不得已而统治天下,不如无为,无为而后天下百姓的性情才可以达到宁静。因此,那些视自身的安宁较治理天下重要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爱自身较治理天下为先的人,也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君子如果能"不伤害身体,不显耀聪明;静待无为而自然有威仪,沉默不言而后道德临至,精神有所归向以使动作自然合乎天理,从容无为而使万物能自在游动"的话,那又何必去治理天下呢?(《庄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猜你喜欢
  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晏子谏第六·晏婴
  诗书·张载
  孝经述注原序·项霦
  第十八章 4·辜鸿铭
  第七章 8·辜鸿铭
  第二章 23·辜鸿铭
  卷五十·胡广
  卷八十·秦蕙田
  卷二十三·魏了翁
  左传折诸卷十九·张尚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卷二·欧阳竟无
  卷五百七十九·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宗喀巴
  主席雪窦寺法语·太虚
  卷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贾仲明

    (钟离扮邦老领娄罗上,云)天道幽微日月明,名山洞府气长清。三千功行朝元去,金丹结就道方成。贫道上八洞神仙汉钟离是也。今有吕纯阳,奉上仙法旨,点化桃柳,先教他为人,后教他成仙。今已度脱,恐迷却正道,贫道就梦中于半山等候。这

  • 卷228 ·佚名

    陆游 上书乞再任冲佑 蚢枝六尺藤,方屋九寸帽; 人间无处著,山水归寄傲。 耳中闻渊明,自我发未燥, 高标不可揖,七十忽已到。 明窗置经龛,奥室养丹灶, 虽云迫迟暮,要足平昔好。 悠然万念空,快若河

  • 唐诗镜卷五十二·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五十二 明 陆时雍 编 晩唐第四 陆龟蒙【字鲁望吴中人举进士不第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性嗜茶置圉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又不喜与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不乘马升舟设篷席齎束书

  • 卷五·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五   宋 郭知达 编古诗【寓秦州及同谷县行赴蜀中作】贻阮隐居【昉】陈留风俗衰人物世不数【晋书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子浑侄咸咸子瞻瞻弟孚咸从子脩孚族弟放放弟裕皆陈

  • 卷四百八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八十李绅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为人短小精悍於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李錡辟掌书记錡抗命不为草表几见害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历中书

  • ○林夫人书·许指严

    沈文肃公葆桢之夫人林氏,为文忠公则徐之女,英明有才干,当世咸称之。当文肃守广信时,贼围广信急。文肃往河口筹饷,夫人困守危城,乃作书乞援于饶廷选。此书传诵一时,兹录其全稿云:将军漳江战绩,啧啧人口,里曲妇孺,莫不知有饶公矣,此

  • 第三十六册 天聪五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第三十六册 天聪五年三月至四月十三日,以送行孔果尔老人礼,汗召入宫内,杀一牛、四羊,备六麅之肉,列筵三十,宴之。十五日,科尔沁部孔果尔老人还。汗乃诸贝勒送至十里外。於蒲河岗,杀二牛、七羊,宴之。赐老人物件之数:带韂雕鞍一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七上·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韩非刑名之学【上】史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 周敷传·姚思廉

    周敷字仲远,临川人。家为郡内豪族。周敷身材矮小,瘦小得简直连衣服都挂不住了,但他果敢有胆力,超过同辈人。他性情豪爽,轻钱财重义气,乡里任性少年都顺陈书从他。侯景之乱时,乡人周续以讨贼为名聚集徒众,梁内史始兴王萧毅把辖

  • 卷七十·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七十恩赉【九 本年  恩科一】【臣】等钦惟我皇上元化陶甄羣伦普被教育五十余年之久天下士子蒸蒸向风莫不思敦实学励真材以副圣天子吁俊旁求之德意自龙飞首祚肇举丙辰科乡会试越壬申庚辰

  • 一二八、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钱穆

    《六国年表》齐湣王元年,为周显王四十六年,今按其时威王犹未死,后四年而威王卒,子宣王立。十九年卒,为周赧王之十四年。翌年湣王称元,则赧王之十五年也。《纪年》于今王二十年称齐王,以宣王亦未卒,尚无谥,故《纪年》惟有威王,无

  • 卷九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九十雍正八年正月上谕十五道初二日贵州廵抚张广泗奏古州土通事杨士奇麦董寨狆苗阿罗不拾遗金奉上谕朕以忠信廉让训导黎元薄海内外皆吾赤子凡苗衆士民无不望其易俗移风同归於善今古州

  • 附録·阎若璩

    朱子古文书疑【语类四十七条】尚书一孔壁所岀尚书如禹谟五子之歌征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如当时诰命出于史官属辞须説得平易若盘庚

  • 卷九·孙奇逢

    先进第十一先进礼乐章野人君子时论既定非豪杰之士便不能抵攩流俗先进之从从周之初也辞君子而就野人严去取之辩而不惊天下之心是夫子持世大学术 问夫子用礼乐而从先进是欲从质耶抑欲文质之得中耶双峯饶氏曰圣人之道无

  • 卷四·投子义青

    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卷四 后学性一阅 生生道人梓 第五十二则首山菩提 示众云。长安大道七纵八横。咫尺乡关一了百当。不移寸步。孰能得到。 举僧问首山。如何是菩提路(脚跟下荐取)。山云此去襄县五里(

  • 康熙连城县志·杜士晋

    记载连城县的山川形胜、政事沿革、户籍赋役、风俗淳漓、人文盛衰以及先贤之范迹,物产之丰约,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是了解和研究连城县的重要文献。

  • 杭俗遗风·范祖述

    风俗志。清范祖述撰。一卷。于同治二年(1863)撰成是书,专记道光至咸丰以来俗情掌故。约三万七千字。分时序、乐善、声色、婚姻、寿诞、丧事、排场、俦品、女工、饮食、驰名、备考十二类。时序类记其四季风俗、婚姻、

  •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天斋仪·佚名

    述旙文、禁断、灯、斋官、宿集及向四方三十六天帝礼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