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去强第四

题记:强指百姓不听政令。本篇谈论如何消除百姓不听从政令的弊端。作者认为去强需要以刑罚,专心农战,少事商贾也是去强的办法。

运用强民的办法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会被削弱;运用刑罚使民众听话等措施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就会强大。国家施行善政,奸诈的坏人就一定会多。国家很富强,却按照穷国的办法治理,这样的国家会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国家就强大。国家贫穷却当做富国来治理,这就叫穷上加穷,穷上加穷的国家会被削弱。军队能做敌人所不敢做的事就强大;对征战等国家大事能做敌人认为耻辱不愿做的事(儒家把发动战争看做耻辱)就有利。君主贵在多谋善变,国家贵在法制稳定。国家政务繁多,就会被削弱;国君政务精简而不杂,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只是满足守住一千辆兵车的物资,国家就会削弱。行军征战之事,士兵用心效命,国家就强大;打仗时军阵安排混乱,士兵不卖力,国家就会被削弱。

农民、商人、官吏三种人是国家有经常职业的人。这三种人产生了六种虱害;第一是“岁”虱,农民游惰,使年岁歉收;第二是“食”虱,农民不务本业,白吃粮米;第三是“美”虱,商人贩卖华丽的东西;第四是“好”虱,即商人买卖稀奇物品;第五是“志”虱,指官吏营私舞弊;第六是“行虱”,官吏办事不积极。这六种虱害生了根,国家必削。农、商、官三种职业的根在三种人身上,而六种虱害的根,却在国君一个人身上。能用法律来治国,国家就强。专靠政令来治国,国家就削弱。久任一个官而他能把政事治理得很好,就升他的官级。治道繁多,国家就会弱小。治道缩小,国家就会强大。人民不守法,国家就会越来越削弱。使人民递补遵纪守法,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采用使民化为强的政策来整治不守法的百姓,就要亡国。采用使民化为弱的政策来整治不守法的百姓,就能成就王业。国强而不去战争,毒素灌输于国内,礼乐虱害就产生了,国家进行战争,毒素输于国外,国内没有礼乐虱害,这样,国家必强。任用有功劳的人,国家就强大。虱害产生,国家就削弱。农民少,商人多,因而公卿官吏穷了,商人穷了,农民穷了,这三种人都穷了,国家必被削弱。

国家有《礼》、《乐》、《诗》、《书》、慈善、修养、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廉洁、智慧这十种东西,国君又不让民众去打仗,国家就一定会削弱,甚至灭亡。国家如果没有这十种东西,君主就是让民众去打仗,国家也一定会兴旺,甚至称王天下。国家用所谓善良的人来统治,国家就一定会以生动乱直至被削弱;国家用提倡改革的人来统治,就一定会治理好,一直到强大。国家采有用《礼》、《乐》、《诗》、《书》、慈善、修养等儒家思想来治理,敌人来了,国家一定被削弱;敌人不来入侵,国家也一定会穷。不采用这八种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敌人就不敢来入侵,即使来也会被打退。如果发兵去讨伐别的国家,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还能够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动,不去攻打别国,就一定会富足,国家喜欢实力,谈到攻伐就会谨慎。国家喜欢空谈,谈到攻伐就会轻妄。国家用慎重的态度去攻打别国,用一分力气得到十倍的收获;国家用轻妄的态度攻打别国,出十分的力气,能丧失百倍的利益。

加重刑罚,慎用赏赐,那么国君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死为君主效命。兴盛的国家,使用刑罚,民众以为对自己有利,而且心中畏惧;使用赏赐,民众也认为对自己有利,而且一心要得到。国家没有实力,却使用智谋和欺诈的办法,国家就一定会灭亡。对于胆小的人用刑罚来让他们作战,一定会勇敢;勇敢的人使用奖赏的办法,他们就会不怕牺牲,舍生忘死去作战。胆小的人勇敢,勇敢的人不怕牺牲,国家就没有对手,这样的话就强大。国家强大就一定能称王天下。用刑罚来约束穷人,让他们去务农,那就会富,对富人使用奖赏,让他们用钱粮买官,那就会变穷。治理国家能让穷人变富,富人变穷,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实力雄厚,称王天下。称王天下的国家用十分之九的刑罚,十分之一的赏赐,强大的国家刑事罚占十分之七,赏赐占十分之三,弱国的刑罚占十分之五,赏赐也占十分之五。

国家专心从事耕战一年,就能强大十年,专心从事耕战十年,就能强大一百年;专心从事耕战一百年,就能强大一千年。能够保持一千年都强大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国家有威严,就能以一取十,凭借名声来取得实力,所以能够有威势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能积蓄实力却不能使用实力的国家叫做自己攻打自己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削弱;能积蓄实力也能使用实力的,叫攻打敌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大。因此,消灭虱害,使用实力,攻打敌国这三点,国家使用当中的二项,舍弃当中的一项,一定强大;假如三项全用,国家就会有威力,称王天下。

政事在十里之内才能做出决断的,国家就弱,在五里之内能做国决断的,国家就强大。在当日就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就能称王天下,在当夜才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国家就强大,第二天才能处理好当天政务的,这样的国家就会被削弱。

登记民众的人数,活着的登记造册,死了的人要从户口册上消除掉。如果这样,民众就不能逃避税租,田野上就没有荒草,那么国家就能富足,国家富了也就强大了。

用刑罚消除刑罚,国家就能大治;用刑罚招致辞刑罚,国家会混乱。所以说:加重刑于轻罪,弄罚就是不用也能将事情办成,这样的国家才能强大;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用刑轻重不一,即使用了刑罚,犯法的事情却不断发生, 国家会被削弱,重的刑罚产生实力,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惠,恩惠从实力中产生。崇尚实力能用来成就勇敢作战,作战才能产生出智慧和计谋。

有了金子,粮食就没有了。粮食有了,金钱才能有。粮食这种东西价格低贱,而从事农耕的人多,买粮食的人就少,农民就贫困,奸诈的商人就活跃,如果这样兵力就弱,国家的实力一定会被削弱直到灭亡。一两黄金输入到国境内,十二石的粮食就会运到国境外;十二石粮食输入到国境内,黄金一两运到国境外,国家喜欢在境内积聚黄金,那么黄金和粮食都会丧失,粮仓和金库都会空虚,国家会弱小;国家喜欢在境内囤积粮食,那么粮食和黄金都能产生,粮仓、金库都会充实,国家就强大。

强国要知道十三个数目:境内粮仓数、金库数、壮年男子、半年女子的数目;老人、体弱者数目,官吏、士人的数目,靠游说吃饭的人数,商人的数目,马、牛、喂牲口饲料的数目。想要使国家强大,不知道国家的这十三个数目,土地即使肥沃,人民虽然众多,国家也难免越来弱,直到被别国分割。

国内没有对君主有怨言的民众叫强国,如果发兵去攻打别国,那么就要按军功的多少授予他们官职和爵位,就一定会取胜。如果按兵不动,从事农耕,那么就按生产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国家就一定富裕。发兵打仗就能战胜敌人。按兵不动就富足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

原文: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主贵多变,国贵少变。国多物,削;主少物,强。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三官之朴三人,六官之朴一人。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常官治者,迁官。治大,国小;治

小,国大。强之,重削;弱之,重强。夫以强攻强者亡,以弱攻强者王。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举荣任功曰强,虱官生必削。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国以难攻者,起一得十;国以易攻者,出十亡百。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威,以一取十,以声以实,故能为威者王。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故攻官、攻力、攻敌,国用其二舍其一,必强;令用三者,威,必王。

十里断者,国弱;九里断者,国强。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竟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国无怨民曰强国。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

猜你喜欢
  ●草木子卷之一下·叶子奇
  提要·雷鋐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六·佚名
  卷四十八·卫湜
  卷六十五·王与之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林语堂
  将令第十九·尉缭
  远离讥嫌品第九·佚名
  后记·朱棣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一卷(出乌波离所问经)·佚名
  分别功德论卷第三·佚名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下·佚名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上·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灌顶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九·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二十六·彭定求

        卷526_1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杜牧   芦荻花多触处飞,独凭虚槛雨微微。寒林叶落鸟巢出,   古渡风高渔艇稀。云抱四山终日在,草荒三径几时归。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卷526_2 【不寝】

  • ●跋二·戴亨

    外王父戴遂堂先生慶芝堂詩集十八卷乾隆戊寅藍輝舅氏初刻於昭文縣署江左間有傳本後舅氏移官甘肅又移貴州往來數千里板藏友人處年久散失先母戴太宜人屢命搜葺重梓問世而傳鈔譌脫至不可讀徧訪親故亦絕少善本逡巡未果道光

  • 巻二十三·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二十三明 李攀龙 编明五言古诗郊游【刘基】草根蝼蝈鸣湖上蒹葭靡繁林溺深緑清池散圎紫离居昧节序陶情赖佳士泛舟出郊甸缓步信所履壶觞展倡酬及此晴日美啸歌望山川慷慨集悲喜归云入禹穴返照射

  • 卷一百九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十一笙类五言古咏笙          【梁】陆 罩管清罗袖拂响合绛唇吹含情应节转逸态逐声移所美周王子弄羽一参差笙           【梁】沈 约彼美实奇枝孤篠定

  • 78.李商隐:锦瑟·施蜇存

    南朝宫体诗绮丽的辞藻,到盛唐时,已被摈斥在诗坛之外。王、孟的诗,固然清淡;即使李、杜、高、岑,也绝不堆垛秾艳的字面。从此以后,诗家一味祟尚清淡,到了郊、岛,已清淡到质朴无华的古拙境界,不免有人感到枯瘁。物极必反,首先出现

  •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赵尔巽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表略

  • 卷第五十四·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纪四十六〔起强圉作噩(丁酉),尽昭阳单阏(癸卯

  • 庙学典礼卷六·佚名

      宪司举明学校规式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大德三年四月牒:照得立按察司钦奉圣旨条画内一款节该:所至之处,劝课农桑,问民疾苦,勉励学校,宣明教化。又钦奉圣旨节该:今后应在籍秀才,做买卖纳商税,种田地纳地税,其余一切差役并行蠲

  • 靖海志卷二·彭孙贻

    海盐彭孙贻羿仁氏著壬辰(顺治九年、永历六年)正月初二日,成功督师至海澄港,潮水大涨,直至中权关下,郝文兴开城率将士出降,授前锋镇,挂印。以参军黄维璟知县事。初十日,成功进兵江东,遣各镇攻长泰县。至溪西,击败漳州援兵。廿三日

  • 周期雍传·张廷玉

    周期雍,字汝和,江西宁州人。正德三年(1508)考中进士。授官为南京御史。刘瑾既诛,被刘瑾排斥的人重新又都得到起用,而给事中李光翰、任惠、徐蕃、牧相、徐暹、赵士贤,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曹闵、王弘、葛浩、姚学礼、张鸣凤

  •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二·拜住

     假宁  奔丧迁葬至元二十七年十二月,尚书省吏部呈:诸官吏人等,祖父母、父母丧亡并迁葬者,合依旧例给假,并除马程日行柒拾里。所据俸给,送户部议得:奔丧迁葬,既以人伦重事许给假限,其限内俸钞拟合支给。都省议得:依准所拟除程

  • 卷三十七俸饷一·冯煦

    文武职官俸银凡在外文官俸银与京官一例按品级颁发,一品一百八十两,二品一百五十五两,三品一百三十两,四品一百五两,五品八十两,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四十两,正九品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四厘,从九品三十一两五钱二分,未入流与

  • 管子补注卷十六·刘绩

      内业四十九         区言五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精谓神之至灵者也得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谓上之精者则人气也】杲乎如登于天【杲明貌也】杳乎如

  • 第四章 26·辜鸿铭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游)说:“在为国君效力的时候,如果不断地指出国君的错误,必然导致遭到羞辱;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朋友,这样必定会同朋友疏远。”

  • 附授长儿仪礼跋·李光坡

    附授长儿仪礼跋仪礼十有七篇依古经录出其断节分注则本之信斋杨先生夫其辨寝庙之四方位名吉凶之尊卑节级拜兴之繁省体名肉物之贵贱馔设之隂阳呜呼小子来前若是其杂也抑小而非大也而深察之非节欲强力者不足以终其事非心

  • 二十三、不思善恶·慧开

      六祖因明上座趁至大庾岭,祖见明至,即掷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   明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   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 普曜经卷第八·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十八变品第二十五  佛告比丘。如来于是转法轮已。化彼五人拘邻之等。念此间有优为迦叶等。大有名称。国王黎庶咸来奉之。与五百弟子俱。欲往先开化令解道法。然却彼后当次伏焉。即往从之迦

  • 佛说十地经卷第四·佚名

    大唐于阗三藏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  菩萨难胜地第五  菩萨闻此胜地行  于法解悟心欢喜  空中雨花赞叹言  善哉大士金刚藏  自在天王与天众  闻法踊跃住虚空  普放种种妙光云  供养如来喜充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