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九十五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十四

复次善现,汝作是说。又如虚空前後中际皆不可得。大乘亦尔。前後中际皆不可得。如是乃至三世平等超过三世故名大乘者,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所以者何。过去世过去世空。未来世未来世空。现在世现在世空。三世平等三世平等空。超过三世超过三世空。大乘大乘空。菩萨菩萨空。何以故?善现,空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广说乃至百千等相。是故大乘三世平等超过三世。善现当知。此大乘中等不等相俱不可得。贪不贪相。瞋不瞋相。痴不痴相。慢不慢相。亦不可得。如是乃至善非善相。有记无记相。有漏无漏相。有罪无罪相。杂染清净相。世间出世间相。有染离染相。生死涅槃相亦不可得。常无常相。苦非苦相。我无我相。净非净相。寂静不寂静相。远离不远离相亦不可得。欲界超欲界相。色界超色界相。无色界超无色界相。如是等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大乘中诸法自性不可得故。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色蕴乃至识蕴。过去未来现在色蕴乃至识蕴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色蕴乃至识蕴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色蕴乃至识蕴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色蕴乃至识蕴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眼处乃至意处。过去未来现在眼处乃至意处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眼处乃至意处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眼处乃至意处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眼处乃至意处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色处乃至法处。过去未来现在色处乃至法处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色处乃至法处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色处乃至法处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色处乃至法处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眼界乃至意界。过去未来现在眼界乃至意界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眼界乃至意界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眼界乃至意界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眼界乃至意界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色界乃至法界。过去未来现在色界乃至法界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色界乃至法界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色界乃至法界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色界乃至法界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眼识界乃至意识界。过去未来现在眼识界乃至意识界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眼识界乃至意识界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乃至意触。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乃至意触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乃至意触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乃至意触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乃至意触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地界乃至识界。过去未来现在地界乃至识界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地界乃至识界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地界乃至识界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地界乃至识界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因缘乃至增上缘。过去未来现在。因缘乃至增上缘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因缘乃至增上缘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因缘乃至增上缘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因缘乃至增上缘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无明乃至老死。过去未来现在无明乃至老死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无明乃至老死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无明乃至老死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无明乃至老死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过去未来现在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过去未来现在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过去未来现在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过去未来现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八解脱九次第定。过去未来现在八解脱九次第定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八解脱九次第定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八解脱九次第定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八解脱九次第定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净观地乃至如来地。过去未来现在净观地乃至如来地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净观地乃至如来地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净观地乃至如来地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净观地乃至如来地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极喜地乃至法雲地。过去未来现在极喜地乃至法雲地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极喜地乃至法雲地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极喜地乃至法雲地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极喜地乃至法雲地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过去未来现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五眼六神通。过去未来现在五眼六神通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五眼六神通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五眼六神通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五眼六神通自性可得。善现当知。

过去未来现在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过去未来现在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过去未来现在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可得。善现当知。过去未来现在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过去未来现在异生乃至如来自性皆空。空中过去未来现在异生乃至如来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异生乃至如来皆即是空。空性亦空。空中空性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过去未来现在异生乃至如来自性可得。以我有情广说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前後中际色蕴乃至识蕴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色蕴乃至识蕴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色蕴自性乃至识蕴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色蕴自性乃至识蕴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眼处乃至意处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眼处乃至意处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眼处自性乃至意处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眼处自性乃至意处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色处乃至法处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色处乃至法处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色处自性乃至法处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色处自性乃至法处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眼界乃至意界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眼界乃至意界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眼界自性乃至意界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眼界自性乃至意界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色界乃至法界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色界乃至法界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色界自性乃至法界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色界自性乃至法界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眼识界自性乃至意识界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眼识界自性乃至意识界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眼触乃至意触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眼触乃至意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眼触自性乃至意触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眼触自性乃至意触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地界乃至识界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地界乃至识界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地界自性乃至识界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地界自性乃至识界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因缘乃至增上缘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因缘乃至增上缘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因缘自性乃至增上缘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因缘自性乃至增上缘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无明乃至老死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无明乃至老死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无明自性乃至老死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无明自性乃至老死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布施波罗蜜多自性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布施波罗蜜多自性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四念住自性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四念住自性乃至八圣道支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八解脱九次第定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八解脱九次第定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八解脱九次第定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八解脱九次第定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净观地乃至如来地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净观地乃至如来地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净观地自性乃至如来地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净观地自性乃至如来地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极喜地乃至法雲地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极喜地乃至法雲地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极喜地自性乃至法雲地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极喜地自性乃至法雲地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五眼六神通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五眼六神通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五眼六神通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五眼六神通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如来十力自性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如来十力自性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可得。复次善现,前後中际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皆不可得。三际平等中异生乃至如来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平等中前後中际异生自性乃至如来自性皆不可得。何以故?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前後中际异生自性乃至如来自性可得。以我有情广说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三际平等。速能圆满一切智智。如是名为诸菩萨摩诃萨三际平等大乘之相。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乘相中。普超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速能证得一切智智。穷未来际利乐有情。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今者善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如是大乘之义。如是大乘最尊最胜。过去菩萨摩诃萨众於此中学。已能证得一切智智。未来菩萨摩诃萨众於此中学。当能证得一切智智。现在十方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於此中学。现能证得一切智智。是故大乘最尊最胜。能为菩萨摩诃萨众一切智智真胜所依。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众。皆依大乘精勤修学。速能证得一切智智。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是故大乘最尊最胜。普超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诸菩萨众当勤修学。尔时满慈子白佛言:世尊,如来先教尊者善现,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而今何故乃说种种大乘之义。尔时善现即白佛言:我从前来所说种种大乘之义。将无违越所说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汝从前来所说种种大乘之义。皆顺般若波罗蜜多无所违越。所以者何。一切善法。菩提分法。若声闻法。若独觉法。若菩萨法。若如来法。如是一切无不摄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善现复白佛言:何等名为一切善法。菩提分法。若声闻法。若独觉法。若菩萨法。若如来法。如是一切无不摄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若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若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八解脱九次第定。若净观地乃至如来地。若极喜地乃至法雲地。若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若五眼六神通。若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现当知。诸如是等一切善法。菩提分法。若声闻法。若独觉法。若菩萨法。若如来法。如是一切无不摄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当知。若大乘。若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若色蕴乃至识蕴若眼处乃至意处。若色处乃至法处。若眼界乃至意界。若色界乃至法界。若眼识界乃至意识界。若眼触乃至意触。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地界乃至识界。若因缘乃至增上缘。若无明乃至老死。若欲界色界无色界。若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若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若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若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八解脱九次第定。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净观地乃至如来地。若极喜地乃至法雲地。若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若五眼六神通。若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善法非善法。若有记法无记法。若有漏法无漏法。若有为法无为法若世间法出世间法。若苦集灭道圣谛。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真如乃至不思议界。若断界乃至无为界。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若佛所觉所说法律。若菩提。若涅槃。如是等一切法。皆非相应非不相应。无色无见无对一相所谓无相。由此因缘汝从前来所说种种大乘之义。皆顺般若波罗蜜多无所违越。所以者何。大乘不异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八解脱九次第定。八解脱九次第定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八解脱九次第定。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净观地乃至如来地。净观地乃至如来地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净观地乃至如来地。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极喜地乃至法雲地。极喜地乃至法雲地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极喜地乃至法雲地。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五眼六神通。五眼六神通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五眼六神通。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苦集灭道圣谛。苦集灭道圣谛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苦集灭道圣谛。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真如乃至不思议界。真如乃至不思议界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真如乃至不思议界。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断界乃至无为界。断界乃至无为界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断界乃至无为界。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善法非善法。善法非善法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善法非善法。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有记法无记法。有记法无记法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有记法无记法。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有漏法无漏法。有漏法无漏法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有漏法无漏法。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世间法出世间法。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有为法无为法。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大乘不异蕴处界等。蕴处界等不异大乘。何以故?若大乘若蕴处界等。其性无二无二分故。善现当知。由此义故。汝从前来所说种种大乘之义。皆顺般若波罗蜜多无所违越。若说大乘则说般若波罗蜜多。若说般若波罗蜜多则说大乘。如是二名义无异故。

猜你喜欢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吉藏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义净
  卷第四十三·佚名
  卷第五十五(第九诵之四)·佚名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印度之佛教业与轮回·梁启超
  叹衍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五十七·佚名
  卷第十·佚名
  八风砍不动·佚名
  卷四·佚名
  菩薩戒本羯磨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夹注辅教编序·朱时恩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如惺
  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三出 软诓·李渔

    〖紫苏丸〗(小旦上)无心堕落奸人彀,醉朦胧一番僝僽。恨无端失却女儿身,悔时已觉新人旧。〔忆秦娥〕香馥馥,尊前一朵花如玉。花如玉,几宵风雨,绿颦红蹙。贮人空有黄金屋,系人枉设风流狱。风流狱,心伤目惨,有声难哭!奴家何氏,不幸遇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徐复祚

    第二十一齣 咏梨〔生上〕铜龙漏滴已残更。素魄还留映水明。何事嫦娥音信杳。重门深掩不胜情。小生昨宵得遇小姐。眞个温柔旖旎。绝世无双。赵伯畴虚生二十二年。未曾见此香奁中物向来空忆谢素秋。每以不得见面爲恨。

  • 卷八百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五李冶【一作裕】李冶字季兰女冠也吴兴人存诗十六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寄校书七兄【一作送韩校书】

  • 第十五场·田汉

    报告员:玉良真的自由了吗?大家是很明白的。若英能不能跟玉良破镜重圆呢?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现在让我交代一下金妹家里的事吧!金妹家。〔金妹的母亲调莲子羹给友生吃。刘母 今天好了些吧?友生 精神好象比早几天好了些

  • 寇准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寇准(961—1023)字平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累迁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为官敢直言。景德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王钦若等南迁主张,力主抵抗辽军进攻,促使真宗往

  • 卷六·吴兢

    钦定四库全书 贞观政要卷六      唐 吴兢 撰 元 戈直 集论 俭约第十八【凡八章】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禹贡曰九山刋旅蔡氏注九州之山也如冀州则梁岐之类】通

  •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蔡东藩

      却说慕容宝弃都出走,行至阱城,适与赵王麟相遇。麟不意宝至,还道他亲自出讨,顿致惊溃,奔往蒲阴。宝不遑追击,但驱众北趋,到了蓟城。随从卫士,散亡略尽。惟慕容隆部下四百骑,留卫行幄。慕容会率骑兵二万人,方至蓟南,闻宝已入

  • 序二·何乔远

    列宗沿革几何法世守几何事应斟酌几何事后嫔嗣徽几何氏诸王封建几何国名臣芳迹畴最其贻秽者畴最九夷八蛮种落奚状驯悖奚情版章之大山川险夷奚扼要礼乐政邢弛张棘徐孰中漕挽钱盐诸制兵农垧牧诸大务孰弊孰善穷变通久孰与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佚名

    正德四年十二月戊子朔命朵甘思宣慰使司副使答儿麻坚粲孙锁南叫列思麻万户剌麻监藏重孙扳麻藏俱袭其祖职○赏湖广潜江等县获贼有功官军一百二十四名有差升义官杨伏会为巡检知县石王□赞一级都指挥同知樊烨署一级赏工部

  • 第一七九具领状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一四○三-一·佚名

    新竹县民壮头役出义,具领光绪九年秋季分民壮三十六名工食银具领状台下民壮头役出义,今当大老爷台前,领得光绪九年秋季分民壮三十六名,每名每季一两五钱五分,该工食银五十五两八钱,除减平外,实银五十二两

  • 两汉笔记卷十·钱时

    宋 钱时 撰章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诏兖豫徐三州禀赡饥民【去年京师及三州大旱】上问司徒鲍昱何以消复旱灾对曰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寃者过半又诸徒者

  • 尚同中第十二·墨子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

  • 序·湛若水

    春秋正傳序夫春秋正傳之作其有憂乎昔者仲尼慨道不行於天下而文武之法廢是故援魯史而直書以昭掲之使后之覩之者得考其善惡是非以為永鑒焉耳其為心固渾乎其天而皎乎其日月也廼義例興而諸傳出焉而後春秋之學始若法家者流

  • 大智度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之餘   寶積佛報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恆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號釋迦   牟尼.今現在欲爲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是其神力。

  •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龙树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云何修习答。  四神足为根  欲进心思惟  四无量住持  谓慈悲喜舍  于此四无量中。习近多作已。得心堪能。得心堪能已。便入初禅那。

  • 辩正论卷第一·法琳

    三教治道篇第一(上下)十代奉佛篇第二(上下)佛道先后篇第三(卷第五)释李师资篇第四十喻篇第五(卷第六)九箴篇第六气为道本篇第七信毁交报篇第八(卷第七)品藻众书篇第九出道伪谬篇第十(卷第八)历世相承篇第十一归心有地

  • 童蒙诗训·吕本中

    诗话著作。宋吕本中撰。该书原系吕本中所撰家塾课本《童蒙训》中论诗文之语,由于多取法苏轼、黄庭坚,于朱学盛行之后,苏学受到诋毁,乃被删削,遂致散佚。后人复辑为《童蒙诗训》,《菉竹堂书目》卷四、《文渊阁书目》卷一○著

  •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修法之仪轨。应与《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并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