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语正义卷二十

阳货第十七

集解

凡二十四章

正义曰:《汉石经》:「凡廿六章。」洪氏颐煊《读书丛录》谓:「《汉石经》分『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子谓伯鱼曰』各自为一章,故云廿六」。邢本「古者民有三疾」章下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王曰:『巧言无实.令色无质。』」唐石经亦有此章,系旁注。《御览》三百八十八引《论语》阳货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疑古传本有二:有者非后人所增,无者亦非后人所删也。皇本、考文引古本、足利本、高丽本皆无此章,则从集解所据本也。王注亦见学而篇皇疏。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注〕孔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 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注〕孔曰:「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涂,道也。于道路与相逢。」】

正义曰:《孟子•滕文公篇》载此事云:「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恶无礼」者,谓孔子不往见,嫌己无礼以致之也。又云:「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赵岐注:「阳货,鲁大夫也。孔子,士也。矙,视也。阳货视孔子亡而馈之者,欲使孔子来答,恐其便答拜使人也。豚非大牲,故用熟馈也。孔子矙其亡者,心不欲见阳货也。」据《孟子》,则归豚本由矙亡,故孔子亦受而矙亡拜之。彼文作「馈」,此作「归」,二字通用。《释文》载「郑本作馈」,云:「鲁读馈为归,今从古。」则作「馈」者《古论》,作「归」者鲁论也。《广雅•释诂》:「覩,视也。」王氏念孙《疏证》引此文谓「时」与「覩」同。释言篇:「时,伺也。」此与《孟子》作「矙」义合。阳货称大夫者,毛氏奇龄《四书賸言》:「季氏是司徒,下有大夫二人,一曰小宰,一曰小司徒,故邑宰、家臣通称大夫也。」周氏柄中《典故辨正》说:「《礼•玉藻》云:『酒肉之赐,弗再拜。』又云:『大夫亲赐于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孔疏:『此非酒肉之赐,故再拜。』阳货馈蒸豚,正是酒肉之赐,弗再拜者,故必矙亡而来。」

〇注:「阳货,阳虎也。」 〇正义曰:「货」、「虎」一声之转,疑货是名,虎是字也。顾氏栋高《春秋大事表》:「阳虎欲以己更孟氏。」疑与孟孙同族。

〇注:「欲使」至「相逢」。 〇正义曰:《广雅•释诂》:「归,遗也。」《孟子疏》引此注:「豚,豕之小者。」今此文脱。《说文》:「豚,小豕也。从彖省,象形。豚,篆文从肉豕。」方言:「猪,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xī]。吴、扬之闲谓之猪子。」是豚为豕之小者也。 《尔雅•释宫》:「路,旅涂也。」《释名•释道》云:「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周官•司险注》:「五涂,径、畛、涂、道、路也。」此注「涂」训「道」,又「道路」连言,皆浑举不分别也。「相逢」者,训「遇」为「逢」也。《尔雅•释诂》:「遘、逢,遇也。遘、逢、遇、遻[è],见也。」《谷梁传》:「不期而会曰遇。」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注〕马曰:「言孔子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注〕孔曰:「言孔子栖栖、好从事而数不遇,失时,不得为有知。」】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注〕马曰:「年老,岁月已往,当急仕。」】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注〕孔曰:「以顺辞免。」】

正义曰:毛氏奇龄《稽求篇》引明郝敬云:「前两曰不可,皆是货自为问答,以断为必然之理。此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阻立六国后八不可语,有云:『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能得项籍头乎?』曰:『未能也。』『能封圣人墓,表贤者闾,式智者门乎?』曰:『未能也。』皆张良自为问答。至『汉王辍食吐哺』以下,才是高祖语。此章至『孔子曰』以下,才是孔子语。孔子答语祇此,故记者特加『孔子曰』三字以别之。」阎氏若璩《释地又续》同。樊氏廷枚《释地补》云:「《孔子世家》『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此亦子西自为问答。」王氏引之《经传释词》:「有一人之言而自为问答者,则加曰字以别之。《论语》云云。《孟子》告子篇『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也。」「怀其宝」者,怀,藏也。皇疏:「宝犹道也。」义见《广雅•释诂》。胡氏绍勋《拾义》:「或谓身为宝,如《老子》:『轻敌几丧吾宝。』注云:『宝,身也。』《吕览•先己篇》:『啬其大宝。』注云:『大宝,身也。』怀其宝,谓藏其身。」两义并通。 《尔雅•释诂》:「迷,惑也。」《说文》同。言怀道不仕,若己迷惑其邦,不使致治也。「吾将仕」者,言己当就仕也。《左•僖二十三年传》:「策名委质。」服虔《解谊》:「古者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然则夫子言「将仕」,意亦策名委质,如今时投选报吏部矣。

〇注「言孔」至「有知」。 〇正义曰:孔子初适周反鲁,既又适齐反鲁,是栖栖也。《少仪》:「亟见曰朝夕。」注:「亟,数也。」是「亟」有数训。

〇注:「年老,岁月已往。」 〇正义曰:阳虎于定八年冬叛鲁,孔子年五十一。此语在未叛鲁前,时孔子年亦近五十,始衰,得称老也。

〇注:「以顺辞免。」 〇正义曰:皇疏引郭象曰:「圣人无心仕与不仕,随世耳。阳虎劝仕,理无不诺,不能用我,则无自用,此直道而应者也。然免逊之理,亦在其中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注〕孔曰:「君子慎所习。」】

正义曰:戴氏震《孟子字义疏证》:「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举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为其本,故易曰『成之者性也。』气化生人、生物以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循其故而已矣。在气化曰阴阳,曰五行,而阴阳五行之成化也,杂揉万变,是以及其流形,不特品物不同,虽一类之中又复不同。凡分形气于父母,即为分于阴阳五行,人物以类滋生,皆气化之自然。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以生而限于天,故曰天命。《大戴礼记》曰:『分于道之谓命,形于一之谓性。』分于道者,分于阴阳五行也。一言乎分,则其限之于始,有偏全、厚薄、清浊、昏明之不齐,各随所分而形于一,各成其性也。然性虽不同,大致以类为之区别,故《论语》曰『性相近也』,此就人与人近言之也。《孟子》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言同类之相似,则异类之不相似明矣。故语告子『生之谓性』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明乎其不可混同言之也。」又曰:「问:《孟子》之时,因告子诸人纷纷各立异说,故直以性善断之。孔子但言善相近,意在于警人慎习,非因论性而发,故不必直断以善与!曰:然。古今常语,凡指斥下愚者,矢口言之,每曰『此无人性』,稍举其善端,则曰『此犹有人性』。以人性为善称,无人性即所谓『人见其禽兽也』。有人性即相近也,善也。《论语》言『性相近』,正见人无有不善。若不善,与善相反,其远已悬绝,何近之有?分别性与习,然后有不善,而不可以不善归性。凡得养失养及陷溺梏亡,咸属于习也。」李氏光地《论语劄记》:「案夫子此言,惟孟子能畅其说。其曰『性善』,即『相近』之说也。其曰『或相倍蓰[xǐ]而无算,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则『习相远』之说也。先儒谓孔子所言者,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孟子》所言,乃极本穷源之性。愚谓惟其相近,是以谓之善,惟其善,是以相近,似未可言孔、孟之指殊也。盖孔、孟所言者,皆人性耳。若以天地之理言,则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禽兽草木,无非是者。然禽兽之性,则不可言与人相近,相近者,必其善者也。故《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孔子之说无异于孟子也。禽兽之性,不可以言善。所谓善者,以其同类而相近也,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之说又无异于孔子也。」焦氏循「性善」解:「性无他,食色而已。饮食男女,人与物同之。当其先民知有母,不知有父,则男女无别也。茹毛饮血,不知火化,则饮食无节也。有圣人出,示之以嫁娶之礼,而民知有人伦矣。示之以耕耨之法,而民知自食其力矣。以此示禽兽,禽兽不知也。禽兽不知,则禽兽之性不能善。人知之,则人之性善矣。以饮食男女言性,而人性善不待烦言自解也。禽兽之性不能善,亦不能恶;人之性可引为善,亦可引为恶。惟其可引,故性善也。牛之性可以敌虎,而不可使之咥[dié]人,所知所能不可移也。惟人能移,则可以为善矣。是故惟习相远,乃知其性相近,若禽兽则习不能相远也。」案:诸说皆精审,足以发明孔、孟言性之旨。其它家言性,若荀子性恶,是就当时之人性皆不善,此有激之论,不为典要。至世硕言性有善有恶,与公都子所言性有善有不善同。又告子言性无善无不善,或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及汉后儒者之说,皆多影响,故俱略之。《汉书•宣元六王传》:「诏曰:『夫人之性,皆有五常,及其少长,耳目牵于耆欲,故五常消而邪心作,情乱其性,利胜其义。』」由是言之,性不外乎耆欲,习即生于耆欲。善者能制其耆欲,而习而为善;不善者不能制其耆欲,而习而为不善。善恶殊途,所以云「相远也」。

〇注:「君子慎所习。」 〇正义曰:《后汉书•班彪传》:「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缺。彪上言曰:『孔子称「性相近,习相远」。贾谊以为「习与善人居,不能无善,犹习与恶人居,不能无恶」。是以圣人慎所与居。而戒慎所习。』」即此注之义。《汉书•刑法志》:「风俗移人,人性相近,而习相远,信矣。」亦谓人习于俗也。

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注〕孔曰:「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彊贤。」】

正义曰:阮氏元《论性篇》:「性中虽有秉彝,而才性必有智愚之别。然愚者,非恶也,智者善,愚者亦善也。古人每言才性,即孟子所谓『非才之罪也』。韩文公《原性》因此孔子之言,为『三品』之说,虽不似李习之之悖于诸经,然以下愚为恶,误矣。或者更欲以性为至静、至明,几疑孔子『下愚』之言为有碍,则更误矣。尚书召诰曰:『今天其命哲。』哲与愚相对,哲即智也。有吉必有凶,有智必有愚。召公曰『既命哲』者,言所命非愚。然则愚亦命之所有,下愚亦命之所有,但今若生子在厥初生,自贻哲命耳。孔子之言与召公之言,无少差谬。又案:韩文公《原性篇》谓『孔子性善之说,得上而遗下』,盖文公以子鱼、杨食我等为性恶也。然此正是孔子所谓不移之下愚也,非恶也。」今案:阮说是也。《汉书古今人表》:「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鲧、欢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干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此文略本贾谊《新书连语篇》,以上智为善,下愚为恶。《论衡•本性篇》亦云:「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至于极善极恶,非复在习。故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性有善不善,圣化贤教,不能复移易也。」是以上智、下愚为善、恶之分,又以上章及此章为三品,汉人早有此说,而文公因之。然有性善,有性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孟子已辞而辟之,而断为性善,则知三品之言非矣。夫子言「生而知之」为上,即此上智;「困而学之」为又次,困即是愚;而为又次,无不可移也。至「困而不学」,乃云「民斯为下」,下即此所云下愚。戴氏震《孟子字义疏证》:「生而下愚,其人难与言礼义,由自绝于学,是以不移。然苟畏威怀惠,一旦触于所畏所怀之人,启其心而憬然觉悟,往往有之。苟悔而从善,则非下愚矣;加之以学,则日进于智矣。以不移定为下愚,又往往在知善而不为、知不善而为之者,故曰不移,不曰不可移。虽古今不乏下愚,而其精爽几与物等者,亦究异于物,无不可移也。」程氏瑶田《论学小记》:「人之气有清浊,故有智愚。然人之智,固不同于犬牛之智,人之愚亦不同于犬牛之愚。犬牛之愚,无仁、义、礼、智之端;人之愚,未尝无仁、义、礼、智之端。是故智者知正其衣冠矣,愚者亦未尝不欲正其衣冠也。其有不然者,则野人之习于乡俗者也。然野人亦自有智愚,其智者亦知当正其衣冠,而习而安焉,此习于恶则恶之事也;其愚者见君子之正其衣冠也,亦有所不安于心,及欲往见君子,必将正其衣冠焉,此习于善则善之事也。」案:如程说,是愚亦可为善,则愚非恶矣。如戴说,即下愚亦可移。盖均本孟子「性善」之旨,以发明夫子言外之意。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注〕孔曰:「子游为武城宰。」】 夫子莞尔而笑,【〔注〕莞尔,小笑貌。】 曰:「割鸡焉用牛刀?」【〔注〕孔曰:「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正义曰:郑注云:「武城,鲁之下邑。」与前篇包注略同。《御览》卷一百六十引此文注云:「武城今在费县。」此注不知为谁。宋氏翔凤《朴学斋劄记》谓「亦郑注」,不知然否?「弦歌」者,《说文》:「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曹宪《广雅音》:「凡弓、弩、琴、瑟,弦皆从弓。」皇本此文作「弦」,是别体。《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注:「弦谓以丝播诗。」《周官•小师》「弦歌」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依咏《诗》者,谓以琴瑟之弦依诗咏之也。 《毛诗•子衿传》:「古人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夫子于武城得闻之者,《乐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春秋时,庠塾之教废,故礼乐崩坏,雅颂之音不作。子游为武城宰,乃始复庠塾之教,于时受学者众,故夫子得问弦歌之声也。「莞尔」,《释文》作「苋,华版反,本今作莞」。《易•夬九五》:「萈[huán]陆夬夬。」虞翻注:「萈,悦也。读如『夫子萈尔而笑』之萈。」案《说文》:「萈读若丸。」与「苋」字从廾从见,形最相似。「萈」训山羊细角,羊有善义,故引申为和睦之训。论语正字作「萈」,叚借作「莞」。《集解》云「小笑貌」,与虞氏「萈睦」之训亦合。《释文》所见本作「苋」,遂音「华版反」,非也。此说略本之刘氏毓崧,见其所箸《通义堂集》。唐石经作「莞」,皇、邢本同。《列子•天瑞篇》:「老韭之为莞也。」殷敬顺《释文》:「莞,一作萈。」亦二字混用不别。《广雅•释诂》:「萖[wǎn],笑也。」疑「莞」字小变。唐贞观《孔子庙碑》:「唲[ér]尔微笑。」此后出俗字。「割鸡」谓分割肉节也。《尔雅•释言》:「割,裂也。」《说文》:「鸡,知时畜也。鸡,籀文鸡从鸟。」「牛刀」谓割牛刀也,不言「割」者,冢上省文。

〇注:「莞尔,小笑貌。」 〇正义曰:唐贞观碑:「唲尔微笑。」微、小义同。《楚辞•渔夫》云:「渔父莞尔而笑。」王逸注:「笑,离龂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注》:「莞尔,舒张面目之貌也。」

〇注:「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〇正义曰:此戏言也。皇疏引缪播曰:「惜其不得导千乘之国,如牛刀割鸡,不尽其才。」此深得夫子之意。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注〕道谓礼乐也。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 子曰:「二三子,【〔注〕孔曰:「从行者。」】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注〕孔曰:「戏以治小而用大道。」】

正义曰:「君子」者,谓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小人」者,谓凡庶民之子孙也。《尚书大传》:「新谷已入,耰鉏[chú]已藏,祈乐已入,岁事既毕,余子皆入学。「是小人亦入学习礼乐也。《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则学礼乐,自知相亲、相敬之道,故爱人也。又云:「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民知事贵敬上之道,故易为上所使也。」「戏」者,《尔雅•释诂》:「戏,谑也。」《吕览•重言篇注》:「戏,不诚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注〕孔曰:「弗扰为季氏宰,与阳虎共执季桓子,而召孔子。」】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注〕孔曰:「之,适也。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适?」】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注〕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

正义曰:潜夫论志氏姓:「公山氏,鲁公族,姬姓。」「弗扰」,皇本「弗」作「不」。《左传》及《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古今人表》皆作「不狃」。王氏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不,语词。不狃,狃也。《论语》作『弗扰』,叚借字也。古音『狃』与『扰』同。不狃字子泄,『泄』与『忕[shì]』通,皆贯习之义。」金履祥《通鉴前编》:「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佛肸以中牟畔赵氏,皆家臣畔大夫也。而召孔子,孔子虽卒不往,而云『欲往』者,盖大夫畔诸侯而陪臣以张公室为名也。子韩皙曰:『大夫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此当时流俗之言也。抑大夫而欲张公室,亦名义也,故欲往以明其可也。然二人者,皆以己私为之,非真可与有为也,故卒不往,以知其不可也。」案:金说是也。翟氏灏《考异》谓:「召,是季氏召。下文『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下脱『因』字。上『之』谓往,下『之』谓季氏」。此不得其解,妄为说之。「岂徒」者,言不徒召之而往也。「吾其为」者,「其」与「岂」同,言不为也。「东周」者,王城也。周自文王宅丰,武王宅镐,及后伐纣有天下,遂都镐,称镐京焉,天下谓之宗周。迨周公复营东都于郏[jiá]鄏[rǔ],是为王城。幽王时,犬戎攻灭宗周,平王乃迁居东都,遂以东都为东周,而称镐京为西周也。《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九年,阳虎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据《世家》之文,是孔子欲以费复西周文、武之治,此当出安国故也。 《盐铁论•褒贤篇》:「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庶几成汤、文、武之功,为百姓除残去贼,岂贪禄乐位哉?」亦据文、武为孔子欲复西周,而兼言成汤,此皆《古论》家说。其后夫子作《春秋》,据鲁新周,即此意。必据鲁者,周道幽、厉伤之,而犹在鲁,故据鲁《春秋》而一新以西周之治。新以西周,不得不绌东周,故此文亦言不为东周也。郑注此云:「东周,据时成周。」案《公羊传》曰:「王城者何?西周也。成周者何?东周也。」成周者,亦周公所营,以处殷顽民,在王城之东。胡氏渭《禹贡锥指》谓「二城东西相去四十里」是也。王子朝之乱,敬王出居成周,当时遂以王城为西周,成周为东周。郑云「据时当指成周」,「为」当训助。然考其时,王室已定,不致有为东周之疑也。皇本「用」上有「复」字。

〇注:「弗扰」至「孔子」。 〇正义曰:《左•定五年传》:「季桓子行东野,及费,子泄为费宰,逆劳于郊,桓子敬之。九月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又八年传:「季寤、公鉏极、公山不狃皆不得志于季氏,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叔仲志不得志于鲁,故五人因阳虎。欲去三桓,将享桓子于蒲圃而杀之。」桓子以计入于孟氏,孟氏之宰公敛处父率兵败陪虎,阳虎遂逃于讙、阳关以叛,季寤亦逃而出。窃意不狃斯时正为费宰。而阴观成败于其际,故畔形未露。直至九年,始据邑以叛,然犹曰张公室也,久之而并与鲁为敌。故定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费,而不狃及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夫子命申句须、乐颀伐之而后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不狃及辄遂奔齐。」此则不狃畔鲁之事,而非此之以费畔也。《史记•孔子世家》载以费叛召孔子在定九年,可补左氏之遗。赵氏翼《陔余丛考》信《左传》而反议《史记》,并疑《论语》,则过矣。若毛氏奇龄《稽求篇》据此注,谓阳虎囚季桓子,弗扰之畔即在其时,则为定五年,与《世家》不合。且不狃初以仲梁怀不敬己,而欲阳虎逐之,虎遂并囚桓子。桓子先亦甚敬不狃,斯时似尚无衅,其畔季氏,乃八年以后事。《左传》文甚明显,不得牵混。

〇注:「之,适也。无可之则止。」 〇正义曰:武氏亿《经读考异》:「近读从『已』字绝句。案孔曰云云,是当以『也』字为句,『已』为止,又作一读。」今案:近读义胜。

〇注:「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 〇正义曰:「费在周东,故曰东方。」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注〕孔曰:「不见侮慢。」】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注〕孔曰:「应事疾,则多成功。」】 惠则足以使人。

正义曰:「任」谓任事也。《国语•晋语》:「箕郑曰:『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即此义也。「惠」者,仁也,谓以仁心行仁政也。《书•皋陶谟》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民怀其上,故足使之也。」赵氏佑《温故绿》:「惠,顺也。此康诰『惠不惠之惠』,仁者待人,务顺乎人情。凡有所使,皆量其长而不苛所短,予以佚而常体其劳,是之谓惠。」此义亦通。

〇注:「不见侮慢。」 〇正义曰:郑注云:「不致人侮慢之言。」即伪孔所本。皇疏引江熙曰:「自敬者,人亦敬己也。」

〇注:「应事疾,则多成功。」 〇正义曰:《说文》:「敏,疾也。」《管子•形势》云:「朝忘其事,夕失其功。」是言治事当敏疾也。焦氏循《补疏》:「僖四年《公羊传注》:『生事有渐,故敏则有功。』徐彦疏云:『敏,审也。言举事敏审,则有成功矣。』是敏之义为审。僖二十三年《左传》:『辟不敏也。』注云:『敏犹审也。』卅三年《左传》『礼成而加之以敏。』注云:『敏,审当于事。』亦以敏为审。《周官•师氏》:『二曰敏德。』注云:『敏德,仁义顺时者也。』当其可之谓时,顺时则审当之谓也。」案:焦从何义,亦通。

佛肸召,子欲往。【〔注〕孔曰:「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注〕孔曰:「不入其国。」】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正义曰:阮氏元《校勘记》:「佛肸,皇本作胇肹,唐石经作佛肸,《古今人表》作茀肹。佛、茀、胇三字音近通借。《五经文字》云:『肸、

猜你喜欢
  □□第五十一(阙)·墨子
  卷八·孙奇逢
  朱子抄释卷二·吕柟
  提要·岳珂
  卷十六·王鸿绪
  卷六·朱熹
  卷十·朱申
  正学隅见述原序·王宏撰
  多闻品法句经第三(十有九章)·佚名
  卷六十三·道世
  续高僧传卷第三·道宣
  菩提道次第心论卷第一·宗喀巴
  覆妙莲尼书·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二·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九·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十八·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七言絶句京师同

  • 卷十六·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十六明 李攀龙 编唐七言律诗古意【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鳯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兴庆池侍宴应制【沈佺期】

  • 卷二一O 唐紀二十六·司马光

      起上章閹茂(庚戌)八月,盡昭陽赤奮若(癸丑),凡三年有奇。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景雲元年(庚戌,公元七一O年)   八月,庚寅,往巽第按問。重福奄至,縣官馳出,白留守;羣官皆逃匿,洛州長史崔日知獨帥衆討之。   留臺侍御史李

  • 卷之一千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百七十二·佚名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夏四月。辛酉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记注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丁卯皆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端方等、据电奏、请将江北米谷杂粮厘捐。

  • 通志卷三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六书略第一 六书序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借六经六经之作惟借文言文言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经之有六书犹奕之有二棋博之有五木奕之

  • 揭亻奚斯传·宋濂

    揭亻奚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亲揭来成,是宋代乡贡进士。亻奚斯幼年时家贫,他读书很刻苦,无论昼夜,从不懈怠。父子自为师友,因此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能透彻了解,文章早已出名。大德年间,出游湘、汉,湖南帅赵淇,人们送给他的美称是

  • 汉纪三十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61)·司马光

    汉纪三十七汉明帝永平四年(辛酉,公元61年) [1]春,帝近出观览城第,欲遂校猎河内;东平王苍上书谏;帝览奏,即还宫。 [1]春季,明帝出宫,在附近观览洛阳城楼宅第,打算随后去河内郡行猎。东平王刘苍上书劝止。明帝看到奏书后,立即回宫。

  • 纲鉴易知录卷三五·吴楚材

    东晋纪安皇帝纲 丁巳,十三年,春正月朔,日食。纲 二月,西凉公李暠卒,世子歆立。纲 三月,弘农人送义租给王镇恶等军。纲 夏四月,太尉裕入洛阳。目 齐郡太守王懿降魏,上书言:“刘裕在洛,宜发兵绝其归路,可不战而克。&rdqu

  • 第十四章 32·辜鸿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辜讲孔子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四·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入法界体性经一卷 慧琳  如来师子吼经一卷 慧琳  大方广师子吼经一卷 慧琳  方等修多罗王经一卷 慧琳  转有经一卷 无  大乘百福相经一卷 慧琳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一卷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三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三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三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嗔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即应为说不净观法。嗔

  •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一(论本第三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三四)·窥基

    基撰次明威力品者。前明真实智证之境。既有所证。不可虚然。谓乃成熟有情。现大神变。令生信心。令得圣果。若诸菩萨。自利利他。现大神通。修行正行。求当证果。若诸牟尼。证自佛事。起大悲心。运拔有情。现斯威力故

  • 卷中(二)·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二)僧残篇中。故失精戒第一。此戒人之喜犯故在初也。多论三义故佛制此戒。一为令正法久住故。二欲止诽谤故。三欲生天龙善神信敬心故。四部律中。佛并诃责言。云何以此不净手受人信施。具三

  • 卷第二十三(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二十三(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四分初灭诤法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好共斗诤更相言讼。比丘比丘共诤。比丘比丘尼共诤。比丘尼比丘尼共诤。比丘尼比丘共诤。时阐陀舍比丘助比丘尼。未生诤便

  • 三教平心论序·刘谧

    三光丽天。亘万古而长耀。百川到海。同一味以亡名。三教之兴。其来尚矣。并行于世。化成天下。以迹议之。而未始不异。以理推之。而未始不同。一而三三而一。不可得而亲疏焉。孤山圆法师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诚古

  •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莎士比亚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晚年与人合写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09年。故事情节大致是:主人公配力克里斯识破安提奥克斯父女的乱伦隐私,惧其权势,自己远航逃离本国。此后他颠沛流离,屡遭厄运。得知妻子

  • 四时读书乐·翁森

    《四时读书乐》是四首歌咏读书情趣的旧诗,是很好的劝学诗。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可见其在旧时是很有影响的一首诗。